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9: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施惠雯
研究生(外文):Shi Hui-Wen
論文名稱: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 A nation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陳漢瑛陳漢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Han-Y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學校健康資源
外文關鍵詞:undergraduate students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chool health resour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37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4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研究母群體為某國立大學之大學部全體學生共2,960位,採分層隨機抽樣法,以年級分層,隨機抽取一班,以抽中班級之所有學生為本研究之樣本,共取出977位。研究工具為自編式問卷,包括基本資料、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共發出問卷977份,得有效問卷823份。研究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現況:
在全部研究對象中,以教育學院學生佔多數,而各年級學生分佈平均,女生多於男生,目前居住於學校宿舍的大學生佔最多。
二、研究對象之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現況:
研究對象選擇「知道但未利用」之人數皆佔最多,「認為沒提供」最少。本研究對象「知道且利用」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的比率,以「健康促進或健康相關通識課程」佔最高為41.7%,其他項目(如健康促進或健康相關書面資料、健康促進或健康相關網路訊息、健康促進或健康相關演講、全校師生健康促進或健康相關活動)則介於13.4~23.9%之間。
三、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
本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得分平均值為2.80。六個分量表中,得分最高為「壓力處理」,其次依序為「自我實現」、「人際支持」、「運動休閒」、「健康責任」,得分最低是「營養」。
四、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與分量表得分上之差異:
(一)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得分上之差異:
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得分上有差異性,女生得分較男生高;不同年級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得分上有差異性,三年級得分較其他年級高;不同學院、不同目前居所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得分上無差異。
(二)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得分上之差異:
1.營養
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在營養分量表得分上有差異,其中女學生得分上高於男學生,因此在增進學生正確的飲食行為應重視性別上的差異性;不同學院之研究對象在營養分量表得分上有差異,其中人文藝術學院之營養行為得分高於其他學院;而不同年級、不同目前居所之研究對象在營養分量表上無差異。
2.健康責任
不同性別、不同學院、不同年級之研究對象在健康責任分量表得分上無差異;而不同居所之研究對象在健康責任分量表得分上有差異,以住學校宿舍得分較高。
3.運動休閒
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在運動休閒分量表得分上有差異,男生得分比女生高;不同年級之研究對象在運動休閒分量表得分上有差異,三年級得分較其他年級高;而不同學院之研究對象在運動休閒分量表得分上有差異,其中以理學院得分最高;而不同目前居所之研究對象在運動休閒分量表得分上無差異性。
4.人際支持
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在人際支持分量表得分上有差異,其中女學生的人際支持行為較好,故應加強男學生在人際互動的重要性;而不同學院之研究對象在人際支持分量表得分上有差異,其中以教育學院學生在人際互動上較其他學院佳;而不同年級、不同居所之研究對象在人際支持分量表得分上無差異性。
5.自我實現
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在自我實現分量表得分上有差異,其中女學生的自我實現行為較佳;不同年級之研究對象在自我實現分量表得分上有差異,三年級得分優於其他年級學生;而不同學院、不同居所之研究對象在自我實現分量表得分上無差異性。
6.壓力處理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學院、不同目前居所之研究對象在壓力處理分量表得分上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上之差異:
不同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之五個項目中,以「相關書面資料」、「相關網路訊息」、「相關演講」及「全校師生相關活動」等四項不同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上有差異性。而這四個項目中,尤其以未利用者佔多數,顯示未利用學校健康資源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越差。
六、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等變項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力:
為瞭解本研究各相關因素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依變項)之預測力,將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等共九個自變項,利用多元(複)迴歸分析方法,共同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而此九個自變項,僅可解釋某大學之大學部學生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6%,本研究未能將所有影響因素都納入探討,未來可再多加入其他相關因素,找出更多預測變項;俾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更多、更深入暸解。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做為未來推動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促進學校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school health resources use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The population includes 2,960 students in one National university. A multi-stage sampling method was applied by using “class” and “grade” as sampling unit. A self-administrated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socio-demographic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school health resources use.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re 823.
The main results indicated as following:
1.Society of demography variable present situation object of study:
In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Pedagogical academy students occupy completely most,but various grades student distributes the average, the female student is more than the male student, at present lives in the school dormitory university student occupies many.
2.School of healthy resources use situation present situation object of study:
The object of study choice “knew, but has not used” the population to occupy many, “thought that has not provided” few. This object of study “knew, and uses”the school healthy resources use situation ratio, “promotes or the health take the health related passes knows the curriculum” to occupy high as 41.7%, other projects (for example health promotes or health related written material, health promotes or health related network news, health promotes or health related
lecture, the entir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health promotes or health related activity) is situated between 13.4~23.9%.
3.The mean score was 2.80. Six dimensions were presented in the descending order:
Stress management, self-actualization, interpersonal support, exercise leisure,health responsibility, nutrition.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grade on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collegial on the nutri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of tenement on the health responsibilit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grade, collegial on the exercise leisu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collegial on the interpersonal suppor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grade on the self-actualization.
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of network news, broadband network, lecture, activity on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6.According to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could contribute 6% total variance to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Finally, there were some suggestions proposed as references to promote graduate students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health promotion school.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定義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大專院校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學校健康資源利用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工具之探討 ……………………………………13
第四節 小結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6
第二節 研究步驟 ………………………………………………………………………1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1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9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36
第四章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現況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之現況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 ………………………………………42
第四節 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上之差異分析
……………………………………………………………………………………48
第五節 不同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上之差
異分析 …………………………………………………………………………56
第六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等變項對於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力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60
第二節 建議 ……………………………………………………………………………63
文獻探討 ………………………………………………………………………………65
附錄一:專家效度之名錄 ……………………………………………………………69
附錄二:研究工具參考同意書 ………………………………………………………70
附錄三:虛擬變項表 …………………………………………………………………71
附錄四:皮爾森積差相關矩陣 ………………………………………………………72
附錄五: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預試問卷 …………73
附錄六: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學校健康資源利用情形正式問卷 …………77
一、中文:
仇方娟 (1996)。南區五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私立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月琴、邱啓潤 (2006)。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意向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8 (4),277-286。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2007年10月30日引自
http://www.nyc.gov.tw/ftp/04th/pdf/youthpolicy.pdf
行政院衛生署 (2008)。衛生統計資訊網,2007年10月30日引自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吳姿瑩、卓俊伶 (1998)。健康促進模式與健身運動促進。中華體育季刊,12 (1) ,51-62。
吳齊殷、章英華、伊慶春 (2001)。從青少年時期至成年初期的健康行為調適:家庭、學校與社區間的交互關係。調查研究,10,139-146。
吳麗玉 (2002)。專校生健康生活型態之初探―康寧專校擬增設健康促進教育課程之前置評估。康寧學報,4,27-48。
李龍騰、張睎雁、陳淑娟、周志浩、陳嘉愉 (2002)。臺北縣役男健康行為之調查。台灣醫學,6 (6),830-838。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 (2002)。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穩定性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學生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6,435-474。
邱皓政 (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洪麗玲、高淑芬 (1997)。護專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長庚護理,8 (3),52-65。
張淑芳、陳靜敏、鍾聿琳 (2003)。學校健康營造之內涵與建構。護理雜誌,50 (6),69-73。
郭雪玉 (1991)。中區師範院校新生健康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研究。學校衛生,18,44-57。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健康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 (1),14-23。
陳美燕、廖張京棣、廖照慧、周傳姜 (1994)。公衛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初步探討。護理研究,2 (1),41-54。
湯慧娟、何明璇、林婉玉、吳建霖、王政梧、王暐博 (2007)。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危害健康行為之相關研究。遠東學報,24 (1),43-54。
黃松元 (1993)。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黃松元 (2003)。我國學校衛生之發展。學校衛生,42,59-81。
黃淑貞、伍連女、張桂楨 (1998)。健康促進辭彙。學校衛生,33,77-99。
黃毓華、邱啟潤 (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評估。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 (9),529- 537。
黃毓華、邱啟潤 (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 (1),24-36。
黃錫美 (2006)。潘德氏健康促進模式之介紹。北市醫學雜誌,3 (9),853-858。
黃麗珠、李菊芬、陳清惠、林美聲 (2006)。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新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初探。聖母學報,1,47-60。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 (2001)。台北市不同學制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醫護科技學刊,3 (1),1-18。
葉琇珠 (2000)。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媛、呂昌明 (2006)。大一學生健康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北部某大學學生為例。學校衛生,48,19-37。
魏米秀、呂昌明 (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之發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45。
二、英文:
Al-Kandari, F., & Vidal, V. L. (2007). Correlation of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enrollment level,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ege of nursing students in Kuwait.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9(2), 112-119.
Arnett, J. J. (1998). Learning to stand alone: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i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Human Development, 41, 295-315.
Arnett, J. J. (2000). Emerging adulthood : A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469-480.
Ghiselli, E. E., Campbell, J. P., & Zedeck, S. (1981). Measurement theory for the behavior sciences. San Francisco:Freeman.
Haddad, L., Kane, D., & Cameron, S. A. (2004). Comparison of health practices of Canadian and Jordanian 1st year nursing students. Public Health Nursing, 21(1), 85-92.
Hong, J. F., Sermsri, S., & Keiwkarnka,B. (2007).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of Nursing Students in Mahido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and Development. 5(1), 27-40.
Johnson, R. L. (2005). Gender differences i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frican Americans. Public Health Nursing,22(2), 130-137.
Kulbok, P. A., & Baldwin, J. H. (1992). From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tohealth promotion : Advancing a positive construct of health. Advance in Nursing Science, 14(4), 50-64.
Palank, C. L. (1991). 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 :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4), 815-832.
Peltzer, K. (2002).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personality among black south African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30(4), 417-422.
Pender, N. J., Murdaugh, C. L., & Parsons, M.A. (Eds). (2002).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Hall.
The Survey System (2003). Sample Size Calculat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October 30, 2007.
Theodore de B. (2003). Health Promotion, Natural Health Products, an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Health Care:A Background Paper. Health Canada.
Thorndike, R. M. (199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sychology and eduation (6th e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 (2), 76-81.
Walker, S. N., & Hill-Polerecky, D. (1997). Evolu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Health Promting Lifestyle Profile Ⅱ. Unpublished manuscrip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86). Retrieved from http://www.euro.who.int/AboutWHO/Policy/20010827_2 October 30, 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明清(1996)。選擇與控制:學校教育改革的理念與爭議。教育資料與研究,9,2-13。
2. 李茂能(2002)。量化研究的品管:統計考驗力與效果值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8,1-24。
3. 吳姿瑩、卓俊伶 (1998)。健康促進模式與健身運動促進。中華體育季刊,12 (1) ,51-62。
4. 吳齊殷、章英華、伊慶春 (2001)。從青少年時期至成年初期的健康行為調適:家庭、學校與社區間的交互關係。調查研究,10,139-146。
5. 吳麗玉 (2002)。專校生健康生活型態之初探―康寧專校擬增設健康促進教育課程之前置評估。康寧學報,4,27-48。
6.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 (2002)。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穩定性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學生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6,435-474。
7. 洪麗玲、高淑芬 (1997)。護專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長庚護理,8 (3),52-65。
8. 張淑芳、陳靜敏、鍾聿琳 (2003)。學校健康營造之內涵與建構。護理雜誌,50 (6),69-73。
9. 郭雪玉 (1991)。中區師範院校新生健康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研究。學校衛生,18,44-57。
10.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健康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 (1),14-23。
11. 陳美燕、廖張京棣、廖照慧、周傳姜 (1994)。公衛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初步探討。護理研究,2 (1),41-54。
12. 湯慧娟、何明璇、林婉玉、吳建霖、王政梧、王暐博 (2007)。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危害健康行為之相關研究。遠東學報,24 (1),43-54。
13. 黃松元 (1993)。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14. 黃松元 (2003)。我國學校衛生之發展。學校衛生,42,59-81。
15. 黃毓華、邱啟潤 (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 (1),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