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中央社(2007)。大學指考明上午八時放榜。2007年8月7日,取自http:// news. yam .com/cna/garden/200708/20070807574427.html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統計資料(2006)。http://www.cher.ntnu.edu.tw/analyze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6a)。資料蒐集方法。取自http://www.cher.ntnu.edu.tw/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6b)。資料庫簡介。取自http://www.cher.ntnu.edu.tw/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6c)。資料庫的類別。取自http://www.cher.ntnu.edu.tw/
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2007)。個案統計與分析資料。取自http://www .life1995.
org.tw/statistics/show.php
朱偉競(2002)。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呂雅燕(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 - 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英奇(1985)。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英奇(2005)。大學生之人生目標、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憂鬱及其相關因素。論文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主辦之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一階段成果報告會,新竹市。
何福田、簡春安、葉重新、張慶勳、林建隆(1991)。大專校院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吳思達、蔡宜珍(2005)。大學生社團領導經驗與社會化發展之研究。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227-248。李法琳(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燕美(2004)。服務學習方案在大學服務性社團中實施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以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同濟社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美蘭(2005)。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頁。
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宋玫玫(2005)。公私立大學學生在校生活與未來規劃之差異。論文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主辦之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一階段成果報告會,新竹市。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林震岩(2006)。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市:智勝。
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1988)。社團理念。高雄市:復文。
周煥臣、蔡阿鶴、周立勳(1966)。師範學院社團活動及其通識教育功能之探討。
嘉義師院學報,10,1-36。
法務部(2007)。大學法。載於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law.moj.gov.tw/。
施瑞綿(2005)。服務性社團的大學生構築生命意義之研究─以世界觀和生活目標為取向。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姜淑華(2003)。台東師院學生社團參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徐明(2005)。大學生社團服務學習經驗與關懷道德發展歷程關係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7,1-22。徐彩淑(2005)。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1989)。大專校院學生社團組織及活動注意事項。2008年03月24日摘自http://www.exasec.fotech.edu.tw/PAGE/Society2/league/02.htm。
教育部(2000)。推動校園社團發展方案。訓育研究,39(1),61-62。
教育部(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取自http://www.edu.tw/
教育部 ( 2004a )。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願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2004b)。大學生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 2004c )。九十三年全國大專校院績優學生社團評鑑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fju.edu.tw/public922/930407.htm。
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教育統計,50。台北市:教育部。
陳金英、余宣憓、陳慧真、林怡臻(2001)。大學生參與服務性社團對個人生活經驗之影響。生活應用科技學刊,2(4),353-379陳若玲(1995)。大學生涯輔導實務。載於青年輔導年報編輯小組(主編),大專生涯輔導論文集(58-82頁)。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麗如(1998)。生活目標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義明、廖蒼洲(1998)。社團與人生。台中市: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許癸鎣、李雪莉(2007)。夢想的M型階級決定機會?天下雜誌,384,94-105。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台北市:東華。
彭芸(2003)。我國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社會資本與政治信任對象之關聯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2-H-004-018-)
彭森明(2006)。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黃光國(2004)。儒家社會中的生活目標與角色義務。本土心理學研究,22,121-193。黃春枝(2002)。大學生價值觀與學校服務性社團經驗之相關研究。學生事務,14(2),62-76。
黃素菲(1985)。生活目標及其相關因素:實徵性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素菲(2001)。人生目標在諮商中改變歷程之個案詮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鈿翔(2007)。台北市國小學童價值觀念與人生目標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溫健蠶(1998)。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及學生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極東(1977)。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
楊素卿(2006)。師院生社團參與態度與教學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昌睦(2000)。學校對學生社團輔導之策略。訓育研究,39(1),25-33。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葉紹國(2006)。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第二期。
劉惠琴(1994)。台北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國科會八十三學年度「科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計畫編號:NAC-8309364-5200。
劉若蘭、黃玉(2006)。大三學生滿意度與心理社會發展因果模式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之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二階段成果報告會。台北市。
趙婉君 (譯)(2002)。Richard J. Light著。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 (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students speak their minds)。台北市:立緒。
謝小芩、沈宗瑞(2006)。學生重視什麼?大三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的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之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二階段成果報告會。台北市。
謝海平、襲允文、黃世埩(1992)。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討。訓育研究,39(3),39-56。
魏宇明(2002)。大學學生社團組織管理績效之研究─以清大學生社團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詠琴(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學生社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竇希皓(2005)。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貳、英文部分
Alessio, John C. (1990). A Synthesis and Formalization of Heiderian Balance an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Forces,68(4), p1267-1285.
Astin, A.W. (1999).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518-529.
Austin, J. T.& Vancouver, J. B. (1996). Goal constructs in psychology: Structure, process, and cont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0(3),p338-375..
Billing, S. H. (2000). Research on k-12 school-based service-learning: the evidence
Builds. Phi Delta Kappan, 81, 658-664.
Brammer, L. M. (1993). 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 New York:
Allyn.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43-52.
Copper, D. L., Healy, M. A., & Simpson, J. (1994).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98-102.
Eyler, J., Giles, E., Jr., & Braxton, J. (1997). The impact of service-lear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4, 5-15.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6).Muli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 UN:Prentice Hull International.
Hunt, S., & Rentz, A.L. (1994). Greek-letter social group members’ involvement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289-295.
Jacobsen, Bo (2007). What is Happiness? Existential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Existential Analysis,18(1),39-50.
Jayne Richmond (1986).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 involvement:A dialogue with Alexander Asti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5,92-95.
Kuh, G. D. (1993).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4.
Marchel,C. A. (2003). The path to Altruism in service-learning classes:Big steps or a
different kind of awkwardnes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10,15-27.
Mohazab, Farzad, & Feger, Hubert. (1984). An extension of Heiderian balance theory
for quantified data.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2), 147-165.
Riahinejad, A. R., & Hood, A. B. (1984).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25.498-502.
Rudolph F. V., & Kathleen S. V. (1992). Inter-act :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ch5,133-171.
Terenzini, P. T., Pascarella, E. T., & Blimling, G. S. (1999). Students’ Out- of -Class
Experienc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611-623.
Williams, M. E., & Winston, R. B., Jr. (1985).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tivities and work: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l-aged college students. NASPA Journal, 22(3), 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