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09: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渟鈺
研究生(外文):HUANG, TING-YU
論文名稱:男性海洛因成癮者生命歷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Life Course of Male heroin addicts
指導教授:許春金許春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U, CHUEN-JIM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海洛因成癮犯罪生命歷程
外文關鍵詞:Heroin AddictCrimeLife-Cours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3
  • 點閱點閱:8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方式,透過受訪者自陳,嘗試釐清男性海洛因成癮者複雜且豐富的生命歷程發展輪廓。研究對象的選取則採用立意抽樣,由新店戒治所之受戒治人中,篩選出三位符合研究條件的個案,即具備男性、四十歲以上、海洛因用藥史長達三年以上,且過去至少具備兩次以上的官方犯罪紀錄等條件者,來進行訪談。

本研究根據McAdams的生命故事訪談綱要來設計訪談大綱的概略架構,並融入Farrington、Thornberry、Sampson 與 Laub等學者對於生命歷程發展的理論觀點,亦參酌Makkai與Payne以及 Goldstein 三位學者對於毒品施用與犯罪行為之關聯性所提出的理論性解釋,作為設計細部訪談主題的主要參考依據。研究發現如下:

一、個體犯罪行為並非固定不變,日後的正向以及負向生命事件將引領犯罪軌跡的持續以
及變遷。
二、吸毒與犯罪之生涯軌跡並非兩條平行線,兩者之間確實存在緊密的相互影響機制。
三、海洛因成癮者同時扮演犯罪人以及犯罪被害人的雙重角色,而且是某些特定犯罪的重
複被害者,且難以跳脫。
四、海洛因成癮者對於個人的犯罪事實,普遍存在獨特的詮釋方式,具有犯罪中立化的現
象。
五、犯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減少,肯定犯罪終止現象的存在。此外,早期的風險指
標實無法準確預測成年後長期犯罪行為的轉折或變化。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家庭功能的提升
二、學校教育仍應對低學習成就者伸出援手
三、杜絕負面環境效應的影響,強化更生保護功能
四、提供正向社會連結與機會條件
五、重視個人意志力對犯罪預防的重要意義
六、監禁策略對於毒品再犯預防效果似有限,宜妥適配置矯治資源
Statistics from Ministry of Justice have shown that heroin abus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Taiwan. This study emphasizes on the cor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a heroin addict’s life events, drugs abuse history and crimes in a long term. This study tries to clarify the complicated life-course of drug addicts by using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selected three people as participants who were unde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t a rehabilitation center in northern Taiwan. They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males above forty years old, heroin abuse above three years, and two formal crimes records at least. Deep interviews were used as data collection method. The interview guidelines of this study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McAdams’s life story interview, integrated with the life process development theory of Farrington, Thornberry, Sampson and Laub, and other scholars。There were also referred to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ug abuse and criminal behavior proposed by Makkai, Payne and Goldstei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Criminal behavior of an individual is not fix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during one’s life will lead to the stability and movement of criminal behavior.
2.There exists interplay between one’s drug abuse and criminal records.
3.Heroin addicts play both the roles of criminal and victim; furthermore, are often the constant victims of certain crimes.
4.Heroin addicts tend to interpret their crimes in a unique way, regarding it as the phenomenon of criminal neutrality.
5.Criminal behavior is in inverse relation with age. Moreover, the early risk indicator can not predict precisely the long-term criminal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as below:
1.Promoting the socialization function of the family.
2.Giving a hand to the child who owns low science achievement.
3.Getting rid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negative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after-care system.
4.Offering the positive social association and chance.
5.Emphasizing the human agency is a key issue for preventing the crime.
6.The effect of incapacitation strategy which prevents the drug crimes is limited. Thus, the resources of organization should be distributed well.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海洛因的藥理作用與影響之探討 5
第二節 毒品與犯罪行為 11
第三節 生命歷程之概念與理論基礎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過程 33
第一節 質性研究法的選擇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3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五節 研究之信度與效度 4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5
第四章 海洛因成癮者的生命故事 47
第一節 細說從頭:生命的起點 47
第二節 進入吸毒生涯的跳板---角頭社會 55
第三節 未知的國度—吸毒生涯的摸索、陷入、無法自拔 67
第四節 吸毒與犯罪生涯的對話:平行線?糾結? 98
第五節 回首來時路 122
第五章 綜合討論、建議與限制 12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127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45
參考文獻 150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56
附錄二 生命史簡表 157
附錄三 生命歷程圖 160

表次
表3-2-1 受訪者基本資料 34
表3-2-2 訪談時程表 36
表3-3-1 基本資料、用藥史與犯罪史 38
表3-3-2 整體生命歷程的勾勒 39
表3-3-3 重要生命經驗的探索 39
表3-3-4 用藥史與犯罪史在整體生命歷程中的交錯 41

圖次
圖4-2-1 角頭圈的毒品文化與個人吸毒行為之關係圖 66
圖4-3-1 個案A---吸毒生涯歷程圖 75
圖4-3-2 個案B--吸毒生涯歷程圖 79
圖4-3-3 個案C--吸毒生涯歷程圖 83
圖4-3-4 吸毒生涯之發展歷程圖 97
圖4-4-1 吸毒與犯罪生涯相互影響的階段性變遷歷程 120
圖4-5-1 海洛因成癮者之生命歷程圖 126
圖5-1-1 吸毒與販毒者搶奪被害現象關係圖 135
圖5-1-2 受訪者對個人犯罪的中立化詮釋圖 143
王麗雲
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中正大
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頁265-306。嘉義:濤石。
王伯頎
2004《犯罪少年生活歷程及思考型態之研究》。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振亨
1999《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藥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
江振亨、林瑞欽
2000〈認知行為團體療法對濫用藥物者輔導成效之研究〉。《犯罪學期刊》,5:
277-310。
江振亨
2003〈吸毒者用藥循環歷程之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25-61。
2004〈藥物濫用受刑人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7(3):527-
554。
江振亨、黃秀瑄、林瑞欽
2006〈男性安非他命濫用者之性格特質、用藥非理性信念、用藥渴求與復發意向之研
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7:35-79。
任全鈞
2003〈犯罪者生活型態與犯罪生涯初探〉。《犯罪學期刊》,6(1):149-186。
朱蓓蕾
2005〈全球毒品走私活動:非傳統性安全之分析〉。《東亞研究》36(2):55-87。
李志恆
2002 《藥物濫用:藥物濫用之防制、危害、戒治》。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呂瓊華
2005《童年亂倫受害者生命歷程探討》。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束連文
2005〈靜脈藥癮者之精神科臨床治療〉。《愛之關懷季刊》,50:11-19。
吳孟修、徐睿、吳守謙、楊子欣
2002〈中樞神經抑制劑—麻醉藥品類〉。《藥物濫用:藥物濫用之防制、危害、戒
治》,李志恆主編,頁84-105。台北: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法務部
2006《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保護司。
法務部
2007《法務統計月報》,台北:法務部統計處。
林瑞欽、黃秀瑄
2004〈海洛因成癮者濫用藥物信念與用藥渴求信念初探〉。《犯罪學期刊》,7(2):
29-66。
林式穀
2004〈海洛因的健康影響〉。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胡幼慧、姚美華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胡幼慧主編,頁141-158。台北:巨流。
胡萃玲
1996《藥癮復元者的藥癮歷程及相關要素之分析研究──以晨曦會受訪者為例》。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石棋,賴擁連
2004〈犯罪學新方向--發展性理論〉。《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 5:137-
168。
許春金
2006《人本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紫凰
2003《藥物濫用女性生命歷程發展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妙平
2005《成年男性藥物成癮者復發決定因素之探究—以台北戒治所為例》。輔仁大學社
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喬琪、胡海國、束連文、林世光、蔡尚穎、王守珍
1996《海洛英成癮者之精神病理學研究—共發性精神疾病與人格特質(II)》,行政
院衛生署委託計畫DOH85-TD-108。
陳曉進
2007〈生命歷程理論:個體犯罪行為的持續和變遷〉。《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9:
85-111。
陸光華、杜江、趙敏、徐韓、朱敏、謝斌
2005〈海洛因依賴者與精神障礙的共病分析〉。《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誌》6:
郭文正
2006〈安非他命及海洛因使用者之藥物使用行為與信念分析〉。《諮商輔導學報》,
15:35-68。
張雅雯
2005《暴力少年生命歷程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學鶚、楊士隆
1997〈台灣地區少年吸毒行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99-224。
程冠豪
2005《成年海洛因濫用者衝動性、用藥信念、用藥渴求與復發意向關係之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淑鈴
1999《成年女性藥物濫用者復發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
楊惠婷
2000《藥物濫用青少年生涯發展歷程與生涯建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碩士論文。
楊士隆、蔡德輝
2001《犯罪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詹德杰
2003《吸毒犯行認知基模之萃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美
2003《台灣毒癮男女:性別角色與生命歷程之社會建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蔡鴻文
2001《台灣地區毒品犯罪實證分析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
文。
趙敏、楊祥金、趙勇、郝偉、楊德森
2001〈海洛因倚賴患者的其它精神障礙〉。《中國藥物依賴性雜誌》,10(3):。
歐陽盛、石艷
2006〈海洛因依賴者出現精神症狀的臨床分析及護理〉。《中國藥物依賴性雜誌》,
15(5):382-384。
顏正芳
2005《海洛因、安非他命和搖頭丸使用者戒除毒品動機、求助管道和自覺成效調
查》,行政院衛生署委託計畫DOH94 NNB-1033。
Chris, A.
2005 The links between heroin, crack cocaine and crime.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der, G. H.
1985 Perspectives on the life course. In G. H. Elder, Life Course
Dynamics(pp.23-49).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arrington, D. P.
1988 Cambridge study in delinquent development. Cambridge, Great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Developmental anB life-course criminology: Key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the 2002 sutherland award dress.
Criminology 41(2):221-256.
Ford, J. A.
2002 The impact of alcohol and illicit drug use on criminal
behavior over the life course. Canadian: University of
Bowling Green State.
Howard, P., & Russell, N.
1987 Heroin use and acquisitive crime in an English communit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38(3):331-50.
Indermaur, B.
1996 Violent property crime in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n
Studies in Criminology, Annandale: Federation Press.
Makkai, T., & Payne, J.
2003 Drugs and crime: A study of incarcerated male offenders.
Canberra, Australian: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Makkai, T.
1999 Drug use monitoring in Australia: A brief description.
Research anB Public Policy Series, No.21, Canberra,
Australian: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Makkai, T., & McGregor, K.
2002 Drug use monitoring in Australia: 2001annual report on drug
use among police detainees.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Series, No. 41, Canberra, Australian: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Moffitt, T. E.
1993 ABolescence-limited and life-course-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A Developmental taxonom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
(4):674-701.
Nagin, D. S., Farrington, D. P., & Moffitt, T. E.
1995 Life-course trajector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offenders.
Criminology 33(1):111-139.
Ronald, L. S., Eric, S., Leslie, C. G., Rand, D. C., & Glen, H. E.
2002 A test of life-course explanations for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antisocial behavior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B.
Criminology 40(2): 401-434.
Sampson, R. J., & Laub, J. H.
1990 Crime and deviance over the Life Course: The Salience of
Adult Social Bon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5):609-
627.
2005 A life-course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ime.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602:12-45.

行政院衛生署
2007《九十六年三月藥物濫用案件統計暨檢驗統計資料》。2007年5月6日取自
http://www.nbcd.gov.tw/home/dep/list.aspx?
did=200507071156777777777&pid=989 藥物濫用案件統計暨檢驗統計資料
McAdams
1995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Retrieved April 20, 2007, from
http://www.sesp.northwestern.edu/foley/instruments/interview/
Walters, J. P.
2000 Drug-related crime. Retrieved April 10, 2007, from
http://www.whitehousedrugpolicy.gov/publications/factsht/
crime/index.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