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書目
中文專書
王振義
1980《台灣的北管》。台北:百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嵩山
1988《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耀華
1988《民族音樂論集》。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台灣省文獻會
1997《台北縣鄉土史料》。台灣省文獻會。
呂訴上
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
呂錘寬
1996《台灣傳統音樂》。台北:東華書局。
1998《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9《牌子集成》。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0《北管音樂概論》。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2005《北管藝師葉美景、王宋來、林水金生命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7《台灣傳統音樂概論.器樂篇》。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天祿口述,曾郁雯整理
1991《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瀛濤
1977《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邱坤良
1979《民間戲曲散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980《野臺高歌》。台北:皇冠出版社。
1983《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出版。
1992《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1996《台灣戲劇現場》。台北:玉山出版社。
1997《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台北:臺原。
2001《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研究個案》。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林呈蓉主編
2001《臺北縣史料彙編淡水篇》。宜蘭 :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出版。
林美容編
1998《彰化縣曲館與武館》。彰化: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林黃河
1999《子弟戲民俗》。台北:兩岸文經協會。
林鋒雄
1995《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國家出版社。
林鶴宜
2003《台灣戲劇史》。台北:空中大學。
林水金
1991《台灣的北管滄桑史》。自印,未刊。
徐亞湘
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
馬偕著,周學普譯
1960《台灣六記》。台北:台北銀行。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2000《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蘇玲瑤編撰
1998《竹塹憨子弟--新竹市北管子弟的紀錄》。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998《聲振竹塹城--新竹市北管子弟振樂軒專輯》。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999《塹城南音舊事》。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劉美枝
2000《話日治時期北管音樂風華》。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張炎憲主編;陳存良譯
2001《淡水郡彙編》。台北:台北縣文化局。
張建隆
1996《尋找老淡水》。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陳秀芳
1980《台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健銘
1989《野臺鑼鼓》。台北:稻香出版社。
陳香編
1983《台灣竹枝詞選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正之
1990《民樂瑰寶─臺灣的北管與南管》。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1993《草台高歌》。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陳藍谷計畫主持
2002《台北市北管藝術發展史.田野記錄》。台北市文化局。
2002《台北市北管藝術發展史.論述稿》。台北市文化局。
許常惠
1991《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許常惠總編纂
1997《彰化縣音樂發展史.論述稿》。彰化: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997《彰化縣音樂發展史.田野日誌》。彰化: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許常惠、呂錘寬等
1989《台中縣音樂發展史》。台中: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黃素貞主編
1996《鑼鼓喧天話北管-亂彈傳奇》。基隆市政府。
曾永義
1998《我國的傳統戲曲》。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策畫,漢光出版發行。
日文專書
台灣慣習研究會編
1904《台灣慣習記事》。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館藏。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
1928《台灣に於ける支那演劇及台灣演劇調》。台北:台灣總督府。
山根勇藏
1930《臺灣民族性百談》。台北:杉田書店。
淡水郡役所
1935《淡水郡要覽》。國家圖書館台灣館館藏。
南鵬案內社編輯
1930《淡水街案內》。淡水鎮立圖書館館藏。
期刊論文
王一剛
1959〈西皮福祿之爭〉,《台灣風物》17(1)。
王安祈
1999〈戲曲票友─休閒自娛與專業精研之間〉,《民俗曲藝》121:151-166,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王振義
1981 〈北管音樂的總綱與記譜〉,《民俗曲藝》6:52-53,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江志宏
1998〈論子弟團的社會意義〉,《臺灣歷史學會通訊》7:14-20;台北:臺灣歷史學會。
吳亞梅
1987 〈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47:16-35,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1987〈靈安社的子弟們〉,《民俗曲藝》47:36-68,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1987〈靈安社的朋友們〉,《民俗曲藝》47:69-79,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吳春暉
1960〈艋舺業餘樂團概況〉,《台北文物》8(4)。
呂錘寬
1995〈論南北管的藝術及其社會化〉,《民俗藝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149-176。
1997〈論台灣的古典音樂「北管」─從社會及藝術層面之分析〉,《86年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傳統藝術心中心。
李疾
1981〈發糕伯仔—記一位獻身北管劇團的老藝人〉,《民俗曲藝》6:88-96,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李國俊
1987 〈北管音樂與靈安社曲譜〉,《民俗曲藝》47:81-90,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林美容
1994〈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臺灣文獻》第45卷第2期。
林茂賢
1998〈台灣扮仙戲的象徵意義〉,《傳統文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清蓮
1976〈宜蘭之西皮福祿百年考〉,台北:蘭陽雜誌社。
林鋒雄
1974〈台灣亂彈子弟的一個實例〉,《書評書目》第10期。1987〈臺灣地方戲曲與語言傳播〉,《文訊》32:7-14。
1990〈臺灣民俗調查研究-遊樂篇〉,《臺灣地區民俗調查研究》。臺北:內政部。
1996〈台灣布袋戲的發展─以西螺新興閣為例〉,《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雲林縣文化中心。
林衡道
1980〈淡水的北管結社〉,《臺灣文獻》31(1),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邱坤良
1970〈台灣碩果僅存的亂彈班─新美園〉,《民俗曲藝》1:9-19。
1974〈台灣子弟團〉,《臺灣風物》24(2):82-86。
1981〈談民間的戲曲活動〉,《民俗曲藝》9:29-36。
1991〈台灣近代亂彈班初探〉,《民俗曲藝》71。
柯孟潔
2004〈台中新樂軒與何厝關係之研究〉,《民俗曲藝》第152期。
陳國棟
1980〈淡水聚落的歷史發展〉,《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曹甲乙
1982〈前臺北之子弟團〉,《台灣風物》32(4):14-16。
黃美英
1982〈開鑼啦!記北管演出前奏〉,《民俗曲藝》20:38-40,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報紙資料
〈神不可瞞〉。《台灣新報》,西元1897年09月10日。
〈滬津建醮〉。《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898年05月29日。
〈淡水疫況〉。《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899年03月29日。
〈平安建醮〉。《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00年01月14日。
〈演戲敬天〉。《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00年02月27日。
〈子弟開演〉。《漢文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11年06月05日。
〈子弟重演〉。《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11年8月26日。
〈大龍峒保安宮普度〉。《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11年8月30日。
〈淡水迎神〉。《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14年8月17日。
〈淡水祭典〉。《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22年4月3日。
〈淡水迎神豫報〉。《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23年6月13日。
〈淡水迎神誌盛〉。《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25年6月28日。
〈淡水迎神先聲〉。《台南新報》,西元1924年6月5日。
〈祭典續報〉。《台南新報》,西元1925年3月19日。
〈淡水音樂團 祝田都元帥〉。《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28年10月10日。
〈清水祖師 遶境盛況〉。《台灣民報》,西元1929年6月29日。
〈淡水警吏慣弄小策〉。《台灣民報》,西元1928年7月29日。
〈淡水音樂團 祝田都元帥〉。《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28年10月10日。
〈奉祝御大典獻技〉。《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28年11月14日。
〈清水祖師 祭典會議〉。《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29年5月24日。
〈淡水清水祖師祭典續聞〉。《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29年6月7日。
〈淡水祖師 遶境盛況〉。《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29年6月18日。
〈淡水軒 謝范將軍祭典〉。《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30年1月11日。
〈祖師繞境著著準備〉。《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30年5月24日。
〈淡水福佑宮將放河燈〉。《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30年9月13日。
〈淡水祭典 豚六百餘頭〉。《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31年5月6日。
〈淡水迎神 陣頭遇雨四散〉。《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32年6月11日。
〈淡水街媽祖 祭典演劇 續開總會〉。《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34年5月9日。
〈淡水淡安社十五週年祝〉。《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35年1月4日。
〈遶境條件〉。《台灣日日新報》,西元1935年6月5日。
〈奉行節約〉。《聯合報》,西元1983年10月31日。
〈關渡大橋通車〉。《聯合報》,西元1983年11月1日。
學位論文
王振義
1977〈台灣北管音樂研究〉,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 。
林素珠
1999〈北管扮仙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林清涼
1978〈台灣子弟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邱昭文
2001〈台灣戰後初期的亂彈班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亞湘
1992〈臺灣地區戲神-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高振宏
2005〈大橋頭「復興社」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孝慈
2000〈北管館閣梨春園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玲玲
1987〈八仙在元明雜劇和台灣扮仙戲中的狀況〉,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陳穎慧
1998〈地方劇團的變遷--以基隆暖暖地區靈義郡為例〉,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
黃琬茹
2000〈台灣鼓吹陣頭的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黃德賢
1992〈台灣鹿港老人會館票房正音戲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秀紜
2000〈藝師蘇登旺的北管戲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汝端
1998〈北管嗩吶的音樂及其技藝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珊珊
2003 〈新竹市亂彈子弟與皮黃票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秀珍
1992〈臺灣民間社區劇場羅東福蘭社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蘇玲瑤
1997〈chi-to,場域,子弟戲∼從play觀點看北管子弟團的演出與脈絡〉。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