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lam, M. S., Roychowdhury, A., Waliuzzaman, K. M., and Huq, A. M.Z.(1999) “Energy Flow in the Farming of a Traditional Village in Bangladesh” , Energy Pergamon, Vol. 24, No. 6, pp.537-545.
2、Breuil, J. M.(1992),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in France”,The Energy Journal 13(3), pp.173-184.
3、Gould,B. and Kulshreshtha(1986), “An interindustry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energy use linkage in the Saskatchewan economy, ”Energy Economics 8, pp.186-196.
4、Hawdon, D and Pearson,P.(1995),“Input-Output simulations of energy,environment, economy interactions in the UK” ,Energy Economics 17(1),pp.73-86,
5、Horvat, L. , Bogataj, L.(1999), “A market gam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MRP and input-output analysis model”,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59:pp.281~288.
6、Horvat, L. ., Bogataj, L.(1999), “A market gam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MRP and input-output analysis model”, Int. J.Production Economics ,59:pp281-288, .
7、Huang, G.H., Anderson, W. P. and Baetz, B.W.(1994), “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gional solid-waste manage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42,pp.63-79.
8、Koeijer, T. J. , Wossink, G. A. A., Ittersum, M. K. Van. , Struik, P. C. and Renkema, J. A.(1999), “A Conceptual Model for Analysing Input-Output Coefficients in Arable Farming System: From Diagnosis Towards Design”,Agric Syst, Vol. 61, No. 1, pp.33-44.
9、Leontief, W.(1972), “Air pollution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empiricalresults of input-output econ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pp.273-293.
10、Leticia Ozawa, Claudia Sheinbaum.(2002), “Energy use and CO2 emissionsin Mexico,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nergy,27:pp.225-239.
11、Mahlia, T.M.I.(2002),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Malaysia”,Renewable Energy, 27, pp293-300。
12、Mathur,J.,N.K,Bansal.,H.J,Wagner.(2003), “Investigation of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potential and change in technological selection in Indian power sector” , Energy Policy ,31(12):pp.1235-1244.
13、Nishimura, K., H. Hondo, Y. Uchiyama (1997) ,“ Estimating the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material content”, Energy Convers. Mgmt Vol.38, Suppl., pp. 589-594.
14、Proops,J.L.(1996), “The lifetime pollution implications of various types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Fule and Energy Abstracts,37(3):pp.224.
15、Rose, A. and Chen, C.Y.(1991), “Sources of change in energy use in the U.S.economy, 1972~1982”, Resources and Energy 13, pp.1-21.
16、Tiwari, P.(2000), “An analysis of sector energy intensity in India” , Energy Policy ,28:pp.771-778.
17、Wier, M.(1998), “ Sources of changes in emissions from energy: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10(2):pp.99-112.
18、Wright, D (1974), “Energy budgets 3 goods and survices :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Energy Policy 2(4), pp.307-315.
國內文獻
1、 王塗發(1986),“投入產出分析及其應用─臺灣地區實證研究” ,臺灣銀行季刊,37(1),pp.186-218。2、 許志義、劉彩雲(1989), “臺灣地區能源消費與經濟成長之投入產出分析”,能源季刊,第19 券第4 期,pp.1-34。3、 林素貞、呂信賢(1992),「整合能源與環境政策之分析-以台灣地區石油消費結構對環境影響為例」,第五屆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pp.195~214。
4、 陳家榮,吳榮華(1993),「台灣地區產業電力需求變動影響因素分析」,能源季刊,第23 卷,第2 期,pp22-31 24、陳家榮(1994), “能源使用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關聯性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NSC 82-0301-E006-038。5、 林素貞、張翊峰(1995),「以投入產出分析產業能源耗用與污染排放量之關聯性-以1991 年台灣地區為例」能源季刊,第25 卷,第四期,pp.52-74。6、 王鴻濬(1996),「空氣污染物與經濟結構之系統分析-台灣地區實例」,管理與系統,第三卷,pp.95-115。
7、 邱玉葉、施能仁(1998),「運用EXCEL 進行產業關聯分析與研究」,台北銀行月刊,第28 卷,第8 期,pp.40-58。
8、 李正豐、林素貞(1999),「石化工業產業關聯對能源及二氧化碳之乘數效應」,能源季刊,第29 卷,第三期,pp.26-42。9、 許志義、許宏敏(1999),「溫室效應與台灣產業發展:多目標模糊規劃法之應用」,能源季刊,第29 卷,第一期,pp.51~64。10、張四立,1995,「氣候變遷的經濟及產業結構衝擊分析」,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制度與人文面向研討會論文集。
11、張四立,1995,「溫室氣體減量措施之研擬與評估研究-多目標決策模型之建立與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3-0301-H-005A-01。
12、張四立,1996,「我國初級能源供給配比之決策分析」,行政院國科會,85-2415-H-005A-004,中興大學資源管理所。
13、林素貞、王懷德與鄭尹菀(2001),“鋼鐵業產業關聯對能源消費及CO2排放效應之探討”工業污染防治,第77 期, pp.57-71。14、林哲全(2001),“溫室氣體減量之經濟工具-碳稅”,能源季刊,31(1),pp.9-23。15、林文信、張聰明(2002),“投入產出分析應用於產業-能源-環境政策之研究”,能源季刊,第32 卷,第一期, pp.2-17。16、張翊峰(1997),「產業能源及二氧化碳減量關聯模式建立及其應用」,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台南市。17、施勵行、吳榮華、林裕文(1995), “二氧化碳限量排放下之能源策略及產業發展”,能源季刊,第25 卷,第二期,pp.5-24。18、林素貞、張子見、李正豐、張翊峰(1996),“以因素分析探討台灣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之變動趨勢與關鍵因素”,能源季刊,第26 卷,第1期,pp123-144。19、賴麗瑩(1998),”美國因應氣候變遷之能源方案簡析”,能源季刊,第28 卷,第2 期, pp.28-37。20、楊任徵(1999),“我國能源排放CO2跨國比較與分析”, 能源季刊,第29 卷,第3 期, pp.14-25。21、張翊峰, 林素貞, 陳貞秀, 陳煜斌等(2002),“產業結構調整對台灣地區二氧化碳減量衝擊評估”,第八屆海峽兩岸環境保護學術研討會。22、陳家榮及陳彥尹(2002), “因應二氧化碳減量能源策略之檢討分析”,能源季刊,第32 卷,第2 期, pp.2-18。
23、喻南華、李政弘(2002),“溫室氣體管制、低碳能源經濟與自由貿易”工業污染防治,第83 期, pp.143-167。24、陳貞秀(2002),「電力事業與二氧化碳減量模式分析」,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台南市。
25、陳彥尹(2002),「台灣地區二氧化碳排放變動因素分析-投入產出結構分解法的應用」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26、楊任徵,蔡政修(2000),「我國能源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統計(2000 年4 月更新)」,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27、趙世平(1987),”RAS 法與RP 法在預測產業需求之應用”,碩士輪文,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28、蔡宗憲(2007),「我國鋼鐵業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趨勢下之產業發展與二氧化碳減量策略評估」,碩士輪文,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國內期刊報告文獻
29、王興毅,「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近況與發展」,工研院產業經濟資訊服務網,2001年4月。
30、彰化銀行產業動態報導,「半導體產業-IC製造」,研究發展處91/ 9。
31、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 2002年第四季及全年度IC產業動態調查報告」。
32、何宜佳,「台灣IC製造業產能統計」,工研院經資中心ITIS計畫(2003/01)。
33、游啟聰,「我國半導體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四卷第三期,民國87年11月。34、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電子產業及特定行業空氣污染改善輔導示範推廣及管制標準研訂專案工作計畫」,EPA-90-FA12-03-A024,民國九十年。
35、經濟部工業局,「半導體製造業污染防治技術」,民國84年6月。
36、經濟部工業局,「半導體業清潔生產技術手冊」,民國90年12月。
37、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特定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檢測及污染物特性分析計畫」,EPA-91-FA12-03-A220,民國九十一年。
38、張書豪、張木彬,「科學園區空氣污染排放特性之探討」,2000新竹科學園區空氣污染物排放現況調查。
39、鄭德珪,「成長與挑戰-檢視光電產業發展」,光連雙月刊第43期,2003年1月。40、財團法人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2002~2003光電產品採購指南」。
41、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及光電製造業空氣污染防制設施績效提昇輔導」,民國九十年。
42、新竹縣環境保護局,「新竹工業區高科技工業空氣品質稽查管制計畫」,民國九十一年。
43、陳宏瑜等,「高科技產業污染防制設備對總碳氫化合物削減率之評估」,工業污染防治季刊81期。
44、行政院主計處,「2001 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62 部門)」,2004。
45、行政院主計處,「2004 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161 部門)」,2006。
46、經濟部能源委員會,「2004 年台灣能源平衡表」,2005。
47、經濟部能源委員會(1996),「台灣地區能源政策白皮書」,全國能源政策會議。
網站部份:
1、工研院:www.erl.itri.org.tw/homepage/mainframe.asp
2、台灣經濟研究院:www.tier.org.tw
3、行政院主計處:www.Dgbasy.gov.tw
4、經濟部工業局:www.moeaidb.gov.tw
5、經濟部能委會:www.moeaec.gov.tw/ecw.asp
6、行政院環保署全球資訊網:www.epa.gov.tw
7、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網站:www.unfccc.de/
8、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站:http//sd.erl.itri.org.tw/f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