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Neuman W.Lawrence原著,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 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臺北:智勝。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臺北:智勝。
江明修,1997a,《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初版。臺北市:五南。
江明修主編,2005,《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臺北:智勝。
百科文化,1985,《牛津英漢百科大辭典(6)》。臺北:百科文化。
吳定,2000,《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
吳定,2003,《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芝儀、李鳳儒譯,Patton, M. Q.原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英明 ,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 : 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市:麗文文化。
呂文通、邱坤玄譯,Carole Peterman原著,1978,《參與民主理論,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臺北:幼獅。
李宗勳,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智勝。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臺北:智勝。
李宗勳,2008,《網絡社會與安全治理》。臺北:元照。
周文欽等,1996,《研究方法概論》。臺北:空大。
尚榮安譯,Robert K.Yin 原著,2001,《個案研究》。臺北:弘智文化。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臺北:五南。
林鍾沂,2003,《行政學》。臺北:三民。
胡慧幼,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孫本初,2000,《公共管理》。臺北:智勝。
徐震,1982,《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
張世賢、陳恆鈞,1997,《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臺北:商鼎。
張潤書,2000,《行政學》。臺北:三民。
許楊怡譯,李樂夫、王利民原著,1995,《細胞小組教會組長手冊》。香港:高接觸。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明照,詹中原主編,1999,〈瑞典與挪威政府績效策略措施-對我國政府再造的啟示〉,《新公共管理》。臺北:五南 。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商鼎。
楊國樞等編,199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上冊)、(下冊) 。臺北:東華。
詹中原,1993,《民營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分析》。臺北:五南。
蕭全政,1995,《臺灣新思維:國民主義》。臺北:時英。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臺北:臺灣培生教育。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劉真如譯,Peter F. Drucker原著,2002,《下一個社會》。臺北:商周。
二、期刊論文
王千文,2004,《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一以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森村,1999,〈公務人力資源管理的策略性思考--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初探〉,《人事管理》,第36期,頁60-75。朱楠賢,1998,〈組織結構與編制自由化之設計〉,《建構企業型政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4。
朱鎮明,2004,〈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21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8期,頁31-60。朱鎮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第17期,頁113-158。
江佳鍬,2004,《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顏損非營利組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江岷欽、孫本初、劉坤億,2004,〈地方政府間策略性伙伴關係建立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其鄰近縣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8期,頁1-30。江明修,1994,《公共行政社區主義之釐探︰兼論社區警察應非營利化或私有化?》公共行政學術與警察實務研討會,1994.05.19於政治大學藝文中心舉辦。
江明修、蔡勝男,2000,《各國公民社會組織與地方公民社會之發展》,佛光大學面對廿一世紀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2000.12.8-9於佛光大學蘭陽文教中心舉辦。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臺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第17卷第3期,頁37-58。江明修1997b,〈再造公義政府:我國行政革新工作的檢視與展現〉,《政府再造》,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頁43-60。
江鳴益,2001,《公私合夥在社區主形成過程中的角色研究—以臺北永康與宜蘭百米社區為例》。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論叢》,第2卷第3期,頁1-14。
吳英明,1994,〈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都市發展-「高雄21」美國考察報告〉,《空間》,第56期,頁61-67。吳英明,1999,《政府再造與民主行政》,民主行政與政府再造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於1999.05.15假該校舍我樓舉辦。
吳英明,2000,《政府部門的願景共構》,「世紀之約-統合性政策暨計畫管理」研討會,臺北市政府研考會於2000.07.5-6 假國家圖書館舉辦。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論叢》,第2卷第3期,頁1-25。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第208 期,頁1-15。呂育誠,2004,〈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的省思與展望〉,《中國行政》,第75期,頁29-56。李宗勳,1994,《警政工作民間化的理論及實務--公共行政的觀點》,行政學術與警政實務研討會書面發表論文,1994.05.19於政治大學藝文中心舉辦。
李宗勳,2000,〈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9期,第4卷,頁35-80。李宗勳,2002,〈社會資本與社區安全之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11 卷第3 期,頁1-44。李宗勳,2003a,〈「結構孔道」的理論初探與安全社區個案分析〉,《警學叢刊》,第3期,第34卷,頁171-204。李宗勳,2003b,〈「安全社區」國際認證與社區警政的關聯〉,《警政論叢》,第3期,頁129-158。李宗勳,2004b,〈「安全社區」新視野與社區管理的構聯〉,《公共行政學報》,第10期,頁25-62。
李宗勳,2004a,〈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與改造工程 〉,《公共行政學報》,第12 期,頁41-77。
李宗勳,2005,〈協力夥伴跨域治理的挑戰與機會--以社區風險治理為例〉,《警政論叢》,第5期,頁1-41。李宗勳,2006,〈以行政思維社造化提升公共人力資源〉,《人事月刊》,第1期,第43卷,頁5-24。李建村,2001,《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文湖國小社區、學區安全聯防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建林,2006,《公共行政夥伴關係意涵之研究-以臺北市內湖安全社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59-106。
李福霞,2006,《安全社區組織與功能之研究─以花蓮縣豐濱社區為例》,佛光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沙信輝,2005,《公私伙伴關係推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區民活動中心個案為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三期,頁175-202。
林玉華,《公私夥伴關係的治理:理論的初探兼論英國的第三條道路》,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林美華,2002,《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林淑馨,2005,〈日本型公私協力之析探:以第三部門與PFI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1-31。
林惠華,2002,《公私協力機制運用於都市更新政策之研究:士林夜市之個案模擬》,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靜玟,1997,《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在地方公共管理的運用-以高雄市「市政區政化、區政社區化、社區協力化」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洪秀菊,2006,〈聯合國推動永續觀光發展公私夥伴關係策略〉,《兩岸四地都市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桃園:元智大學,頁402-442。
洪綾君,1996,《公私協力推動地區行銷之研究—以高雄市1995 及1996年都市行銷事件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胡慧嫈,2000,《社會工作專業化之信託制度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孫梅芬,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對公民參與之影響:以內湖安全社區促進會為例》,淡江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徐宗鴻,2003,《政府與第三部門建立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相關計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徐宗鴻,2003,《政府與第三部門建立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相關計畫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樹陽,1996,〈建立公私合作策略聯盟以推動都市再開發之探討--英國的發展經驗與啟示〉,《臺灣經濟》,第256期,頁48-55。高瑞穗,2004,〈安全社區的營造與推動〉,《工業安全衛生月刊》,第186期,頁22-25。張秦瑞,2007,《地方觀光發展協力治理機制之探究— 以南投縣觀光產業聯盟協會為觀察焦點》,暨南大學人文學院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郭昇勳,2000,《公私合夥理論與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雨塘,2006,《臺中縣東勢鎮國際安全社區安全推廣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郭美夆,2007,《社區居民事故傷害防制之安全意識調查研究-以臺南市長榮安全社區為例》,南臺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佩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定銘,2006,〈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探討〉,《研習論壇》,第62期,頁1-11。陳恆鈞,1997,〈由公私部門合夥觀念談民眾參與政府建設〉,《人力發展》,第47期,32-41。陳恆鈞、張國偉,2005,〈協力運作模型之初探〉,《法政學報》,第19期,頁41-80。陳敦源,黃榮護主編,2000,〈跨域管理:部際與府際關係〉,《公共管理》,頁226-270。
劉嘉雯,1999,《公私合夥開發機制之研究—以市中心再開發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欽春,2004,《民主治理與社會資本:臺灣地區公民信任實證研究》,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陳菊,2000,〈高雄市社會福利資源之開拓與整合〉,《社區發展季刊》,第89期,頁30-34。傅麗英,1995,《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游育祺,1994,《公私部門協力參與都市開發事務之探討-以高雄市鹽埕區再發展方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湯京平,2001,《形塑資源回收的政策網絡─市場機制、慈濟與嘉義縣中埔鄉的資源回收》,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2001.3.23-24假世新大學舍我樓十二樓會議室舉辦。
黃正誌,2005,《組織間信任關係影響組織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內湖及東勢警分局參與推動安全社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智彥,1997,《公私協力策略推動都市建設之法制化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暖晴、胡淑貞,2004,〈澳洲伊拉瓦拉健康城市案例介紹〉,《健康城市學刊》,第二期,頁128-136。
黃榮護,2000,〈以議題管理途徑形塑臺北市政府多部門協力關係策略〉,《臺北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304輯。
詹中原、李宗勳,1996,《警政再造工程之探究─企業精神政府》,中央警察大學第四屆警察行政管理學術研討會,於1996.5.22假該校推廣中心舉辦。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淑瓊,1998,《社會福利民營化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契約委託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嘉雯,1999,《公私合夥開發機制之研究—以市中心再開發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淑菁,2008,《臺北市中正區事故傷害監測分析應用於社區工作模式之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醫管所研究生,本研究尚未正式發表。
鄭錫鍇,1999,《政府再造的省思─社會資本的觀點》,民主行政與政府再造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於1999.05.15假該校舍我樓舉辦。
鄭讚源,1997,〈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定位〉,《社區發展季刊》,第80期:頁79-87。盧天助,2002,《非營利組織參與公私協力關係模式可行性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蕭玉華 ,2006,《制度移植與安全社區的關聯-以東勢鎮安全社區輔導石岡鄉推動認證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論文。謝玫妃,2003,《組織信任與社區安全之探討─以臺北市信義區雙和社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謝麗燕,2007,《利用醫院外傷登錄資料探討社區民眾之事故傷害類型及其防制-以臺北市中正區為例》,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醫護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鍾其祥,2007,《比較安全社區、準安全社區與一般社區民眾對安全的認知、態度與行為 - 以臺北市內湖區、中正區、南港區為例》,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簡莉莎,2003,《以公私合作模式推動工業區再生可行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魏道明,2000,《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嚴秀雯,2005,〈政府夥伴關係相關理論探討〉,《社教雙月刊》,第128期,頁38-44。嚴秀雲,2001,《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獨居老人照顧為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三、網站部分
中正區公所,2008.2.24,網址: http://www.ccda.taipei.gov.tw/。
內湖區公所,2006.10.3,〈內湖概況〉,網址:http://www.neihu.taipei.gov.tw/c_know/c1/c1_into.as。
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2008.7.26,網址: http://www.phs.ki.se/csp/who_safe_communities_network_en.htm 。
安全健康社區報,2007.2.5,〈維也納安全社區的悲哀不要在臺灣安全社區重演〉,網址:http://www.fh.org.tw/tshpa/newsletter/20063.pdf。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2007.2.5,〈臺灣安全社區與世界同步〉,網址:http://www.bhp.doh.gov.tw/asp/press/file/200581816331DA2HA3/圖說安全社區認證記者會94.08.18-final.doc。
東勢安全社區網站,2007.2.5,〈推動內容〉,網址:http://www.fh.org.tw/tshpa/safecommunity/dungshr/S1-1-3.htm。
花蓮縣豐濱安全社區,2008.6.9,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index.php?CommID=4094。
阿里山安全社區網站,2007.2.5,〈安全議題推動〉,網址:http://www.cych.org.tw/cych/alishan/。
挪威安全社區網站,2007.2.5,www.phs.di.se/csp/satecom/harstad2.htm。
桃園縣八德市大智社區,2008.6.9,網址:http://www.hometown.org.tw/community/newpage/aboutus.php?CommID=2612。
健康城市陽光臺北,2007.10.15,網址:http://healthycity.taipei.tw/home 。
嘉義縣阿里山安全社區,2008.6.9,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newpage/aboutus.php?CommID=2487。
彰化縣大村鄉南勢社區,2008.6.9,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newpage/aboutus.php?CommID=247。
臺中市北區錦平社區,2008.6.9,網址:http://www.hometown.org.tw/community/index.php?CommID=1175。
臺中縣安全暨健康促進會,2008.6.9,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index.php?CommID=171。
臺北市內湖區安全社區,2008.6.9,網址:http://www.hometown.org.tw/community/index.php?CommID=1757。
臺灣立報網站,2007.2.5,〈豐濱安全社區計畫 爭取世衛認證〉,網址:http://publish.lihpao.com/Aborigines/2005/04/18/05J04181/。
臺灣社區安全推廣中心,2008.3.20,網址:http://www.safecommunities.org.tw/news.php?get=3。
聯合國永續會,2007.2.5,網址:http://webapps01.un.org/dsd/partnerships/public/browse.do。
四、其他
白璐博士,2008.4.2,《安全社區國際認證的新規定「草案」簡報》,臺灣社區安全推廣中心主任。
白璐博士,2003,《安全健康的內湖-臺北之窗、臺灣之光》,內湖區社區安全暨健康程式促進會文宣。臺北,臺灣。
江靜玲、張春華記錄整理,2002.4.17,倫敦政經學院校長Giddens於2002年4月來臺訪問期間,提出〈伙伴政府〉的理念《中國時報》,第2 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郁策略綱領》,2004.11.8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第十八次委員會核定。
黃武忠,2001,〈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與實務〉,《行政院社區總體營造規劃師研習手冊》。臺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熊秉元,2001,《警政管理研究所教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未出版。
臺北市中正區2007年推動安全社區專案成果報告。
臺北市中正區2008年推動安全社區專案成果報告。
貳、西文部分
Baker,W.E.1994.,Neworking Smart: How to Build Relationship for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Success . N. Y.:Mcgraw-Hill,Inc.pp37-43
Bayley,D.H.1996.Police for the Future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Inc.pp293
Bradford, Calivin,1983.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and Public Sector Accountability—A case of Contracting with City Venture Corpor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Association, 49(3), pp.326-335.
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Municipal Affairs. 1999.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A Guild for Local Government." Available at http://www.marh.gov.bc.ca/LGPOLICY/MAR/PPP/ (visited 2000/05/03)
Cherrett, Ken.1994.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artner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sh Administration, 53(2), pp.6-13.
Cooper,Terry L.1991. An Ethic Citizenship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n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pp5-16.
Cooper,Terry L.1991. An Ethic Citizenship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Edn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Denhardt,Robert B.1999.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 . Belmont,C.A. :Wadsworth,Inc.pp1-3
Duff,Graham.1994.Current Practices in Strategic Partnerships.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3,No.1,pp2-35.
Erickson,Keith C.1994.Partnership and Total Cost Management : Integral to Enhanced Profitability .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3,No.1,pp24-35.
Fowler, A. Striking a Balance.1997. A Guide to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NGOs, London: Earthscan,.
Garder, John. W. 1990.On Leadership. New York:The Free Press,.pp107-109.
Giddens,A. 1998.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ailey, John. 2000. “NGO partners: Yhe characteristicics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in Stephen P. Osborne(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PP319-320.
Harding, A. 1990.“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Urban Regenetation,” in Campbell , M.(ed.), Local Economic Policy. London:Cassell,.pp110.
Kooiman,Jan,ed.1993.Modern Governane : New Government-SocietyInteractions . Newbury Park,CA.: Sage.pp1-47.
Kouwenhoven, V.1993.“Public-PrivatePartnership:AModel fo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inJ.Kooiman(ed.),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Sage .
Langton, S.1983.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Hope or Hoax?” National Civic 127 Review, 72, pp.256-261.
Lewicki,R. J. & Bunker,B. B.1996.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Trust inWork Relationships. in R. M.Kramer et al.(eds.),Trustin Organizations:Frontie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 Thousand Oaks ,CA.: Sage.pp201-202.
Machan T.1995. Private Rights and Public Illusion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alhotra, K. 1997. “Something nothing words: Lessons in partnership from southern experience,” in L. Hatrly and K. Malhotra (eds.) Essays on Partnership in development, Ottawa: North South Institute.
Marshall, T.H.1950.“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in David Held et al. States and Societies.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McCraw, Thomas K. 1984.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Brooks, et al.(ed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New Opportunities for Meeting Social Needs.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Science : Cambridge, 1984: pp.31-60; 53-36
McQuaid, R. W. 2000. The Theory of Partnership: Why Have Partnership? In S. P. Osborne (ed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58-69,London:Rortledge.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ldfield,Adrian.1990.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 . N.Y.:Poutledge.
Osborne,D. & Gabler,T.1993.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pp43-45
Peters, G. B. 1998. Managing Horizontal Government: The Politics of Co-ordin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 Summer: 295-311.
Powell,M.andC.Glendinning.2002."Introduction",inC,Glendinning,M.PoweIl and k.Rummery ed.,Partnership,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pp.UK:The policy press.
Reijniers, J. J. A. M. 1994. “Organizational of Public- Private Policy Partnerships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12: 137-142.
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91-92.
Robert A. Schneider and Mark E. Hairr,“Discrete Market Segments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A Model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upporting Urban Revitaliz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Rosenbloom, D. H.1993.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Politics ,and Lawin the Public Sector. N.Y.: McGraw-Hill.pp397-427
Salamon.1995.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andra A. Waddock,1989. “Understanding Social Partnerships”,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21(1), P.78-100.
Scharpf, F. W. B. 1997. Games and Actors Play: Actor-Centered Institutionalsm in Policy Resaerch. Boulder, Co.: Westview.
Senge,P.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New York: Basic Books.
Smith, S. R., & Lipsky, M. 1992. Privatization in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A Critique. 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17(2): 233-253.
Stephenson,MaxO,Jr.1991.“Whitherthe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A Critical Overview”.Urban Affairs Quartely, 27(1), pp.109-127.
Stoker,G..1998.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Urban Governance.inJ. Pierre,(ed.),Partnerships in Urban Governance:Europea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 .Macmillan Press Ltd,pp34-51.
Waddock,S.A.1989.Understanding Social Partnerships: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Partnership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21,No.1,pp78-100.
Wilson,J.Q. & Kelling,G.1995. Broken Windows : The Palace and Neighbourhood Safety. The Altantic Monthly ,March,pp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