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中文部分
王鼎(1994)。運動、健康、長壽。台北市:浩園文化。
江亮演(1990)。快樂的老人。台北市:中華日報。
吳東權(1993)。退休生涯規劃。台北市:龍吟文化。
陳俊忠翻譯(2002)。哈佛經驗-運動與健康(第一版)。台北市:易利圖書。
陳惠姿等23人箸(2002)。長期照護實務(初版)。台北市:永大書局。
陳肇男(2001)。快樂銀髮族:台灣老人的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市:張老師。
傅家雄(1991)。老年與老年調適。台北市:正中。
楊怡君、許淑敏、莊宇慧、張萃珉、葉湘芬、蔡芸芳、林秀純、蔡秀欣、簡乃卉、劉 怡、張靜芬、呂莉婷、吳瓊滿等著(2002)。老年護理學(初版)。台北市:華騰文化。
鍾振斌(2008)。六堆風雲。屏東縣:六堆風雲雜誌社。
內政部統計處(2007,1月18日)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六年第三週 臺北:同作者 。
內政部統計處(2007,7 月 27 日)。94年臺閩地區簡易生命表。摘自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7,7 月 27 日)。臺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摘要分析。摘自 http:// www.moi.gov.tw/ stat/ind.ex.asp
日間關懷站-美麗新世界(2007,7月27日)。老人問題。摘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lcyberfair 2005/hssh/c/index..htm
行政院衛生署(2007,7月 27 日)。94年衛生統計系列(六)衛生統計動向。摘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data/衛生動向/94/動向貳.pdf
教育部(2006)。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摘自:http://www.edu.tw
蔡漢賢(2004)。生老病死與鰥寡孤獨的新挑戰~探析老齡人口與社會福利的相關性。摘自http://www.ccswf.org.tw/2004taiwan/l.doc
楊昭瑾(2006,12月30日)。白皮書出爐 老人教育將上路。國語日報 ,二版。
王月伶(2005)。健康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2(1),40-43。王秀紅(2000)。老年人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19-25。王秀紅、邱啟潤、王瑞霞、李建廷(1992)。婦女健康促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以屏東縣高樹鄉及高雄市三民區為例。公共衛生,19(3),251-266。王秀紅、黃寶萱。老年婦女的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護理雜誌,48(5),22-28。王真敏(2002)。社區老人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王瑞霞、許秀月(1997)。社區老年人健康促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高雄市三民區老人為例。護理研究,5(4),321-330。王瑞霞、陳彰惠(2003)。由文獻回顧檢視潘得健康促進模式。護理雜誌,50(6),62-68。王麗惠、劉芹芳(2005)。生活品質概念分析於護理之應用。高雄護理雜誌,22(2),41-50。余幸宜、于漱、李蘭(2004)老年人之健康促進。台灣醫學,8(4),582-588。
吳家碧(2004)。老年人與健身運動。大專體育,74,203-209。李世代(1998)。老年人的健康與醫療照護。長期照護雜誌,2(1),1-60。李佩貞、李麗瓊(2006)規律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利益之探討。大專體育,83,114-119。李宜靜(2006)。客家族群中老年人健康行為、飲食行為與生活品質之探討-以屏東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李怡娟(2000)。健康促進在護理專業中的應用。護理雜誌,47(1),5-12。李純華(2005)。社區老人健康行為與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李蘭(1999)。健康促進取向之研究構想。國家衛生研究院簡訊,4(4),21-26。林柳吟 (2002)。社區老人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長庚大學,台北。林瓊華(2002)。社區更年期婦女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發表的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邱宛瑜(2002)。北台灣社區老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台北。邱怡玫、黃璉華(1995)。臺北市安康社區低收入。中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罹患高血壓關係之探討‧護理研究,3(4),343-352。
姚開屏(2005)。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及使用手冊(第二版)。臺北: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臺灣簡明版發展小組。
柯舜娟(2001)。社區老人生活品質測量—以 SF-36 臺灣版及 WHOQOL-BREF 臺灣版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洪麗娜(2003)。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安養機構老人健康促進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大學,台中市。馬懿慈(2003)。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嘉義縣民雄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高淑芬、蕭冰如、蔡秀敏、邱珮怡(2000)。老年人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衛生教育。護理雜誌,47(1), 13-18。張彩秀、黃乾全(2002)。中老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健康狀態之關係。衛生教育學報,17,15-30。梁金麗(2001)。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許秀月、楊燦、陳春秀、黃美鳳(2005)。推動客家族群中老年人健康照護整合模式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成果報告書。屏東縣:美和技術學院。
許佩蓉、江瑾瑜。健康促進與老年健康教育策略。榮總護理,18(3),254-258。陳幸眉、邱艷芬、陳文鍾(2000)。裝置永久性心率調節器病患之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台灣醫學,4(5),497-508。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定與測試。長庚護理,8(1),14-23。陳美燕、廖張京棣、廖照慧、周傳姜(1994)。公衛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初步探討。護理研究,2(1),41-53。陳淑卿、賴裕和(1999)。 Pender 健康促進模式理論。長庚護理,10(4),55-61。陳嫣芬(2005)。社區老人自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和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曾淑汝(1998)。護理之家老年住民的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湯慧娟(2003)。高雄市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松元(1995)。教師健康促進。學校衛生,26,38-43。黃雅文、姜逸群(2005)。健康促進與健康行為。國民教育,45(5),18-24。黃毓華、邱啟潤(1997)。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影響因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6(1),24-36。高毓秀(2001)。健康促進概念的起源。摘自http://health-nursing-lygsh. ilc.tw
趙安娜(2002)。鄉村社區老年人生命意義、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劉秋松、林正介(2003)。老年人之健康促進與預防性服務。台灣醫學,7(3),375-384。
劉淑娟(1998)。台灣社區老人的健康觀念與健康行為。護理雜誌,45(6),22-28。劉淑娟(1999)。罹患慢性病老人生命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探討。護理研究,7(4),294-306。劉雪娥(1999)。健康促進之概念。台灣醫學,3(2),235-237。
劉劍華(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老年人其社區參與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對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蔡詠琪(2006)。成功老化:老年人之生活品質相關因子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蔡蜜西(2004)。新竹地區居家老人時間運用與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鄭淑芬(2004)。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蕭冰如(1998)。社區老年人健康促進衛生教育介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台北縣。謝瓊慧(2004)。社區老年婦女的健康狀況、家庭功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台北縣。鍾寶玲(2002)。老年糖尿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魏米秀、呂昌明(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之發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46。蘇美文(2004)。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二、外文部分
Belloc, N. B., & Breslow , L. (1972).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practice . Preventive Medicine , 1(3),409-421 .
Ferrans, C. E. & Powers, M. J. (1992).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dex.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15, 29-38.
Fry, P.S. (1992). Major social theories of ag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 A critical review.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2), 246-329.
Green, L. W. & Kreuter, M. W. (1991).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 Mountain View, CA:Mayfield.
Green, L. W. (1979): National policy in the promotion of health, Internatonal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12 (3) :161-168.
Harris, D. M. & Guten, S. (1980) . Health protective behavior :an exploratory study .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 20 (1),17-29.
Lalonde , M.(1974).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 A Working Document (Catalog No. H31-1374). Ottawa: Government of Canada..
Palank, C.L. (1991). 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rs.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4), 815-829.
Pender, N.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2nd ed.). Norwalk, CT:Appleton & Lange.
Ruffing-Rahal, M. A.. (1991). Rationale and design for health promotion for older adults. Public Health Nursing, 8.(4.), 258-263.
Walker, S . N ., Volkan, K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8).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of older adults :Comparisons with young and middle age adults, correlated and patterns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1 (1), 76-90 .
Walker,S.N., Sechrist,K.T,.& Pender, N. J.(1988).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serch, 36(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