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眞瑤(譯)(1997)。西久保禮造,野村睦子編著:積木-遊戲與活動計劃。台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包美伶(1989)。學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與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江麗莉、陳淑敏、鄭瑞菁、李宗文、楊淑朱、林聖曦、鄭束芬、王筱簧、林淑玲(譯)(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市:五南。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李文儀(2003年2月21日)。樂高 丹麥用積木創造的奇蹟。中國時報。2006年7月5日,取自http://www2.inmjh.kh.edu.tw/th187 /n92023.htm
李秀美(2003)。概念構圖對提升國小幼兒說話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宛靜(2003)。語言學習障礙幼兒口語述說能力:故事結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素卿(譯)(1999)。Good, T. L. & Brophy, J. 著。當代教育心理學(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台北市:五南。
李連珠(譯)(1998)。Goodman, K. 著。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台北市:信誼。
李維(譯)(1998)。Vygotsky, L. S. 著。思維與語言(Thought and Language)。台北市:桂冠。
吳英長(1986)。幼兒故事基架的分析。台東師專學報,14,195-213。
吳敏而(1998)。語文學習百分百。台北市:天衛文化圖書。
邱仁傑(2007)。砌出無窮變化造型、樂高積木老少皆宜。2007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dt=2007-11-04&sec=malaysia&art=1104mb73.txt
林良(1989)。淺語的藝術。台北市:國語日報。
林佩蓉、陳淑琦(2003)。幼兒教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智皓(2007)。樂高(LEGO)動手做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林盛蕊(1990)。福祿貝爾恩物理論與實物。台北市:文化大學。
林麗雅(2006)。創造性戲劇對幼兒口語表達與故事理解之影響─以故事戲劇為媒介。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寶貴、黃瑞珍、彭千紅(1997)。兒童書寫語言發展指標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84-2421-H-003-028。
洪聖陽(2000)。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洪慧娟(2001)。幼兒說故事內容及結構之分析研究──以一個全語言的幼稚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馬嘉鴻(2005)。學前幼兒在積木角中打鬧遊戲歷程之研究──位幼稚園老師的教學反思。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允中(2002)。做一個人見人愛的說故事高手。台北市:宇河文化。
張英鵬(1995)。學習障礙幼兒傾聽與口語表達的教學與活動。國小特殊教育,19,48-54。張淑娥(1993)。從說話談起--談國民小學的說話教學。國教之友,45(1),5-10。張鑑如(1992)。幼兒敘述能力之發展。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615-1641)。嘉義縣。
陳正治(1990)。童話寫作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東陞(1994)。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測驗編製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151-178。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全語言教學觀。台北縣:光佑。
陳儀君(2004)。說故事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教育部國教司(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莊瓊惠(1994)。幼兒說故事內容與結構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游鎮維(1999)。台灣一九六0年代童話主題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Linda, C., Bruce, C. & Dee, D. 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 (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台北市:遠流。
郭俐伶(2002)。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陸莉、劉鴻香(1998)。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曾吉弘(2006)。科技好奇心量表之發展研究:以樂高動手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孟嬌(譯)(1998)。Engel, S. 著。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making sense of the narratives of childhood)。台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黃期璟(2003)。幼兒操作建構性玩具之創造力表現~以「樂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市:五南。
黃麗靜(2005)。幼兒說故事的類型與故事基模架構之分析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蔡尚志(1989)。兒童故事原理。台北市:五南。
劉晏伶(2003)。從孩子的故事更瞭解孩子─分析「阿俊的班」幼兒口述自創故事的文學特性、內涵及呼應現實生活之關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1990)。發展心理學。 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盧素碧(1978)。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
錡寶香(2001)。國小低閱讀成就幼兒的口語述說能力:語言層面的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5,129-175。錡寶香(2006)。語言障礙幼兒/特定型語言障礙幼兒。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報,11。2007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slh.org.tw/
tw/index.php?page=e3c
蕭有為(2001)。20世紀風雲產品,21世紀依然領先的樂高。設計,8,10-16。魏金財(1994)。文章屬性與難易度分析系統的設計及其在課文編選上的應用,臺灣省第四屆教育論文發表會論文輯(國小教育組),p1-1-1--1-1-25,南投市。
魏瑛娟(2004)。有聲故事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幼兒口語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簡紅珠(1990)。幼稚園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台北市:五南。
簡維君(2001)。多元智能的評量與教學。資優教育,78,1-7。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羅肇錦(1992)。國語學。台北市:五南。
二、西文部份
Christopher, P. (2007). Exploring the conceptual space of lego: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Psychology Learning and Teaching, 2(2), 87-94.
Gavin, W. J., & Giles, L. (1996). Sample size effects on temporal reliability of language sample measur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39, 1258-1262.
Legoff, D. B. (2004). Use of lego as a therapeutic medium for improving soci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 l Disorders, 34(5), 557-571.
Kenneth, H. R.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y observation scale. Center for Children,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University of Maryland. Retriev- ed October 22, 2007, from: http://www.rubinlab.umd.edu/Coding%20S- chemes/POS%20Coding%20Scheme%202001.pdf.
Morrow, L. M. (1985). Rclclliiig stones: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young chi- ldren's comprehension, concept of story structure.and oral language co- mplexity. The ElcmeiUttry School Joarnal, 5(5), 647-661.
Stadler, M. A., & Ward, G. C. (2005). Supporting the narrat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3(2), 73-80.
Tracey, B., Bret, B., Meghan, B., Vivian, C., Marilyn, M., Stacie, M. et al. (2003). Literacy and Numeracy Work Centers. Frederick, Maryland. Retrieved December 23, 2007, from: http://fcps.org/boez.htm#board
Torff, B. (1997). Introduction: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B.Torff (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assessment, (pp. vii-x). IL: IRISkylight.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 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