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光宗(199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齡慶(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鍾和、陽琪、李琴川(1980)。適應心理衛生。台北:大洋。
王瑞仁(1984) 。國民中學學生生活調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 五南。
王秀玲、林新發(2004)。台灣小學教育改革政策:現況內涵與評析。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心理。
甘夢龍(1993)。我國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25-52。
朱文雄(1991)。班級經營。高雄:復文書局。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師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吳耀明(2000)。國小教師班級經營與兒童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教育資訊研究,8(3),114-144。
吳清山(1984)。國民中學導師性別、管教態度與專業教學背景對學生生活適應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佳霓(2002)。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的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宋曉穎(1992)。轉學生的特殊壓力與輔導。學生輔導通訊,20,92-95。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適應與學校適應。台東師院學報,10,124-153。
余化人(1999)。臺北市國中技藝班學生個人因素、家庭背景、學校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及技能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呂俊甫(1987)發展心理與教育- 全人發展與全人教育(第四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院學報,23,133-159。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25,83-122。
李坤崇、歐慧敏(1993)。行為困擾量表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0,117-134。李麗花(2002)。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雅景(2001)。從併校政策探討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嘉義縣小學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李怡慧(2004)。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肯忞(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合併的可能成本與最佳規模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巫有鎰(2003)。小型學校的另類思考:「聯合學校」的構想。載於國立教育資料管主辦︰領導教育變革之舞–學校組織再造與資源管理主辦研討會論文集,1-9。
林孟儀、林妙玲(2006)。上學好難。遠見,243,150-163。
林雍智、葉芷嫻(2005)日本義務教育改革的動向與我國之啟示-學校選擇制與學校統廢合。初等教育學刊,22,22-27。
林進材(1996)。青少年問題檔案:個案與對策。台北:商鼎。
林清江(1991)。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台北:麗文。
林彥妤、郭利百加譯(1991)。心理衛生。台北: 桂冠。
林宜貞(1994):從教師期望與師生互動關係論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料文摘,34(4)。林淑華(1997)。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林清標(1998)。原漢族別、家庭結構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銘宗(1998)。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周意茹(1995)。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邱騰緯(2000) 。阿美族父母角色扮演與國小子女智育成績關係之探討- 以太巴塱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集。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
紀惠英(2000)。山地國小數學教室裡的民族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三民。
洪佳玲(1995)。五專轉學生的生活適應及輔導。諮商與輔導,113,37-39。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支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洪美鈴(2001)。 國小資優班學生學習策略之研究- 以台南市成功國小資優班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市。莊耀嘉編譯(1997)。馬斯洛。台北:桂冠。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 師大書苑。
高明珠(199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復文。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家秀(1998)。學校情境中的原住民族群意象—台東融合國中師生關係面向的探討。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翁幸如(2000)。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雙親衝突個案情緒感受、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許誌庭(2000)。國小老師對「文化再製」現象的知覺性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教育部(2006年2月14日)。新聞稿,<國民中小學之主管機關為縣市政府教育部已研擬小型學校發展評估指標供縣市政府參考運用>。
教育部國教司(2005年4月11日)。新聞稿,<國民小學小型學校整併可行策略之研議>。
郭生玉(1982)。教師期望與學生內外控信念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5,139-148。郭隆興(1997)。攻擊替代訓練對減少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增進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建州、劉正(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116-143。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陳麗珠(1995)。小班小校的迷思:談學校最適當經營規模。教育資料文摘,36(4),57-67。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李綢(1996)。個案研究。台北:心理。第二版。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秀碧(1995)。中學生人際策略之研究-以建立對教師關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建州(2003)。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俞余(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陳湘玲(2000)。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東縣。張進上(1991)。師院生學習適應與生計發展取向之縱貫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7-104。
張建成(1994)。教育擴展過程中台灣土著的教育成就。教育研究資訊,2,23-27。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國輝(2005)。小型學校面臨整併的反應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張慧敏(1992)。不同氣質類型國小新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黃玉枝(1993)。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49-276。黃萬益(1975)。國小學生適應問題的研究。新竹師專學報,2,190-254。黃瑞煥、詹馨(198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慧真(1990)。兒童發展。台北:桂冠。
黃瑞琴(1996)。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保勝(1995)。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淑英(1997)。屏東縣小型山地國民小學合併制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校生活壓力、因應行為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傅婉真(2005)。高昂的教育費也會催化少子化現象。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2006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point-36.asp.
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115-140。趙居蓮譯,Weber, Ann L.原著(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劉佳玫(2001)。教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女性研究實例。台北:三民。
鄭茂春(2006)。從最理想的學校規模談小校合併應有配套措施。義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通訊,32,7-9。
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蔡姿娟(1999)。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魏麗敏(1994)。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台中師院等教育研究集刊,2,149-176。
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綜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顏秀真(1999)。受歡迎與被拒絕國小一年級兒童之行為特質與父母教養行為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羅婉麗(2000)。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聯合報(2005年4月12日)。C7版,教育議題。
西文部份
Aunola, K., & Stattin,H.,& Nurmi,J.E. (2000). Adolescents' achievementstrategies, school adjustment, and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behaviors. Journal of Youth andAdolescence, 29(3), 289-306.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 Mcgram Hill.
Berliner, B.(1990).Alternatives to 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 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ice No. ED322 612.
Bukowski, W. M., & Hoza. B. (1989). Popularity and friendship:Issuess in theory, measurement,and outcome.In T.J.Berndt & G.W.Ladd(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New York:John Wiley&Sons,15-45.
Birch,Sondra H. & Ladd,Gary w (1997).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35(1),61-79
Croft, L. R.(1991).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actor Relating to School Consolidation in the Illinois School Districts of Educational Service Region #18.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1991.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356,5302A.
Carrington, B., & Troyna, B.(1990). Education, racism and reform.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Dumka, L. E., & Roosa, M. W.(1997). Risk, conflict, mother’s parenting and adjustment in low income, Mexican immigrant, and Mexican American Families.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59, 309-323.
Dickinson, D. K., & De Temple, J.(1998). Putting parents in the picture: Maternal reports of preschooler’ literacy as a predictor of early read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l Research, 39, 23-35.
Duncombe,W. & Yinger,J(2000).Does 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 cut costs. Retrieved March 6, 2004,from http://cpr.maxwell.syr.edu/efap/Publications/wps33.html
Greenwood, G. H., & Hickman, C. W.(1991).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279-288.
Gill, S., & Reynolds, A. J.(1999).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of urban African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 403-424.
Guzzetta, C.(1995). White Ethnic Groups.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2508-2517.
Hartup,W.W.&Coates,B.(1967).Iimitation of peers as a function of reinforcenent from the peer group and rewardingness of the model. Child Development,38,1003-1016.
Hirsch,B.J.&Rapkin,B.D.(1987).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esteem,psyhchological symptomatology,school life,and social support. Child development,58(5),1235-1243.
Hall,I.N.(1970). Psychology of adolecence (7ed.).New York:Holt Rinehart&Winton.
Howley,C.(1996).Ongoing dilemmas of school size:A short .ERIC Digest,ED401089.
Lazarus,R.S.(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3nd ed)N.Y.:Mc Graw-Hill Inc.
Langlois,J.H.,&Stphen,C.(1977).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ethnicity on children’s behavioral attributions and peer preference. Child Development,48,1694-1698.
Le Tarte,William Paul(1992).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School District Consolidation in Michigan.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345,5305A.
Merrett,F.&Wheldal,K.(1986),Training teachers to use the behavioural approach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a review heldall,F.Merrett,&T.Glynn,(Eds.) , Behaviour analysi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254-273.Wolfeboro:Croom Helm.
Mischel,W.(1970),Sex-tionyping and socialization.In P.Musseen.(ED.)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3rded.,vo1,2).New York:Wiley.
Nelson, Eric(1985).School consolidation.ERIC Digest,Number Thirtee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2 346).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li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77-194.
Rohr, Harry Philp(1980).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ze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883,4103A.
Rotter, J.B. (1971). External control and internal control. Psychology Today, 5,37-42, 58-59.
Schewel,Stephen Mattew(1982).Educating the Country︰Managerial Reform and the Promise of Rural Schools, 1890-1980.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mational,1379,4305A
Trusty, J. (1998). Family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LateAdolescents . I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1(5),141.
Vandell,D.L.&Hambree,S.E.(1994). Peer social statua and friendship:independent contributors to children’s social and acadamic adjustment.Merrillpalmer-uarterly,40(4),461-477.
Van, James Edward(198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Scale and Student Outcomes:A Comparative Case.Analysi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mational,2853,4309A. .Cole,L.,
Youniss,J.,&VoIpe(1978).An relational analysis of children frienship.In W.Damon(ed.).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Social cognition(No.1),San Francisco: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