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4)。維持高度競爭力,面對未來新挑戰。今日教育,69,5-12。
王禮福(2005)。師資培育政策轉變過程之研究-從「流浪教師現象」談起。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內政部(2008)。內政部統計通報。民國97年2月1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47-266。伍振鷟、黃士嘉(1997)。我國師範教育的回顧。教育資料集刊,22,1-26。朱柔若譯,Lawrence, N. W.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李文惠(2006)。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園會(2001)。台灣師範教育史。台北市:南天。
李奉儒等譯,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第三版)。嘉義:濤石文化。
吳武典(2005)。我國師資培育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2(6),37-46。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31。吳清山(2005)。師資培育發展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2(6),23-29。吳清山、林天祐(2005)。人口少子化。教育研究月刊,135,155。
吳芝儀譯(1996),Vernon G. Zunker著。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邱垂堂(2003)。我國當前中等學校、國民小學及幼稚園師資培育之探討。國民教育,44(1),2-5。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5。林幸台(1989)。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輔導學報,12,265-297。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洪鳳儀(1996)。生涯規劃自己來。台北市,揚智。
徐聖堯、楊靜利(2004)。國小教師之供給量與需求量評估。教育與社會研究,7,99-118。
教育部(2008)。教育部部史網站。民國97年6月12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
教育部(2007)。師資統計年報。台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陳怡如譯,Glesne, C.著(2005)。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曹翠英(2003)。論中小學師資培育與素質提升。國民教育,44(1),2-5。陳彥文(2003)。臺灣地區國中小師資供需機制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陳珮琦(2003)。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狀況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奎憙(1998)。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3,1-25。陳益興(2005)。人口結構變遷之師資培育政策。國民教育,46(2),32-46。張靜怡(2007)。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生命出口-中學長期代理教師之生涯觀及生涯調適歷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張芳全(2005)。教育議題的思考。台北市,心理。
張添洲(1996)。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市:五南。
張鈿富、王世英、周文菁(2005)。師資培育的供需問題與平衡機制探討 。教育資料集刊,31,154-155。郭添財(2004)。流浪教師的困境與因應:論教師甄選制度的改革。師友,447,38-39。
黃子峻(2004)。中學教師甄選專題報導。今日教育,69,5-12。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曾燦燈、李皓光(2004)。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檢討與改進策略,取自http://www.growth.com.tw/mainths/0719.doc 。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
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詹棟樑(1997)。師資培育理念與目標。教育資料集刊,22,41-57。鄭瑞隆譯(2001)。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105-156)。 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 著。嘉義:濤石文化。
劉世閔(2006)。批判臺灣師資培育市場化所面臨的議題及其競爭力。教育研究月刊,141,99-113。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明翰(2006)。生涯定向的追尋之旅:四名國小流浪教師的生命故事。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 J. Clandinin、F.M. Connelly 著。質性研究中經驗與故事。台北市:心理。
鍾任琴(1994)。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蘇鈺瑛(2006)。我的教師夢-儲備教師尋職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蘇慧娟(2006)。幼教系畢業生教師生涯發展之探究-從職前到就業第四年。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二、英文部分
Apple, M. (1986). Teachers and Texts. New York: Routledge.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Crites, J. O. (1996). Career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Feiman-Nemser, S. (2001). From preparation to practice: Designing a continuum to strengthen and sustain teaching.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3(6), 1013-1055.
Holland, J. L. (1973).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career. Englewood Cliffs.
Mason,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London: Sage.
Sadovink, A. R., Cookson, P. W. Jr., & Semel, S. F. (2001). Exploring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MA: Allyn & Bacon.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