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丘愛鈴(1989)。台北市國中教師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研習資訊,15(4),8-11。
田若屏(2003)。莊子「無待」思想之生命教育蘊義。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江琪瑞(2005)。生命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余淑娟(2001)。國小學童的死亡教育課程設計及其實施成效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何英奇( 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p71-94。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的由來與重要性。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3-10。台北:心理。
何福田(2001)。從生命教育看國文課程。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133-145。台北:心理。
吳文舜、鄭秋琪譯(1994)。Rollo May 原著。心理輔導的藝術:助人助己的心理諮商法。台北:遠流。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長益(2001)。死亡教育團體對國小學生死亡態度影響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吳事穎(2004)。陪小四生閱讀生命-由兒童讀物引導進入生命教育主題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吳庶深、黃禎貞(2001)。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辦之「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學研討會」,彰化。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 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吳淳肅、侯南隆(1999)。國中教師對「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課程實施看法之探討。載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吳清山、林天祐(2000)。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8。
吳進安(1983)。三民主義生命哲學研究-從道德人格與生命態度解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慧月(2006)。生命教育的童詩教學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呂漁亭(1983)。羅洛.梅的人文心理學-人之基本結構的探討。台北:輔仁大學。
宋文里譯(1990)。Rogers, Carl 原著。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
台北:桂冠。
李秋敏(2006)。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對國小學童生命概念與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彬(2005)。生死教育對醫學系學生生命態度教學成效之探討以某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遠哲、王邦雄、王建瑄、李錫津、吳京、孫效智、曾志朗、曾昭旭、傅佩榮、黃晴雯、葉樹姍等(1999)。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李憲三(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生死教育課程規劃及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佳慧(2002)。國民中學生命價值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思伶(2000)。高級中學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方法與成果調查研究。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5-182。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林碧雲、莊明貞(2001)。一個兩性教育轉化課程的試煉-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為例。中等教育,52(3),76-95。。
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2002)。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載於林治平(主編):生命教育集思(167-204)。台北:宇宙光。
林靜如(2001)。沙特自由哲學及其在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惠群(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范敏雪(2003)。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國小音樂課程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 ~以一國小五年級的班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台北:寰宇出版社。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以四年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以四年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張永達、黃碧祈、何淑媛、丁澤民(1999)。棄犬問題與國中生命價值教育之研究。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教處舉辦之「STS科學教育研討會(Ⅱ)論文彙編」(頁109-116),台北市。
張光甫(1995)。談生命教育。輔導通訊,44,3-4。
張春興(1985)。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美蘭(2000)。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之發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張淑美(2000)。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在中等學校實施概況之調查研究。載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張淑美(2001)。「生死本一家」—死亡教育、生死教育是臨終教育還是生命教育?載於張淑美(主編),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市:心理。
張淑美(2004),『生命教育』在高雄師大實施的經驗分享與展望。载於彰化師範大學舉辦之台灣地區大專校院生命教育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26-138),彰化市。
張淑美(2006)。「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復文。
張輝道(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教育部(1999)。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推廣生命教育實施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統整手冊- - 理論篇。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劃。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資訊網(2001)。教育部公報-正式宣佈今年為生命教育年,呼籲各級學校推動生命教育。民91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
莊懷義、劉焜輝、曾端真、張鐸嚴(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莊麗卿(2003)。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許瑞文(2005)。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向日葵的種植」與「毛毛蟲的飼養」活動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連廷嘉、徐西森(2002)。高級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之分析研究。2002 年全國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苗栗縣: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陳永吉(2005)。生命教育融入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台中縣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秀蓉(2002)。生命的教育-理性思考。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民國96年3月23 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nowreporter/news/news9004184.htm.
陳彥貝(2003)。熱愛生命,感恩有愛-國小生命教育的紮根。國教之友,54,51-58。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美伶(2004)。生命教育融入英文教學對高中生自尊、自我概念、英文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英豪(2000)。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寰宇出版社。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教育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3。陳曼玲(2001),『得勝』生命課程在青春期前期的意涵,載於彰化師範大學舉辦之「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63),彰化市。
陳國雄(2003)。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逸群譯(2000)。Thorne, B 原著。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言人—羅傑斯。台北:生命潛能。
陳騰祥(2002)。國小階段推展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國教輔導,41(5),38-41。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市:正中。
彭仁郁譯(2001)。Rollo May 原著。愛與意志。台北:立緒。
彭寶旺(2002)。團體輔導對國小高年級喪親兒童死亡態度改變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曾文宗(1995)。從全人發展角度看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輔導通訊,44,12-16。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曾志朗(等著),享受生命―生命教育(頁1-7)。台北:聯經。
游恆山譯(1991)。Frankl, V. E.原著。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台北:遠流。
鈕則誠(1999),「生死學、生命倫理學與生死教育」,安寧療護雜誌,14,33-39。鈕則誠(1999)。生命教育的定位。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會議手冊,108-112。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初版,台北:揚智文化。
黃天中(1992)。生涯規劃概論。台北:桂冠。
黃文三、曾秋萍、敬世龍(2003)。從國中小學生的宗教心理談九年一貫課程「生命教育」的實施。第五屆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九年一貫七大領域課程之落實、中小學教師之教學媒體之運用」學術研討會與課程工作坊。p6-1~ 6-16,地方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教師學程中心。
黃妙娟(2005)。生命教育課程融入國語文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生命態度、家庭倫理觀與人群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淑芬(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55-271)。台北市:寰宇出版社。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55,5-10。黃德祥(2000a)。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市:寰宇出版社。
黃德祥(2000b)。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舉辦之「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3-117),台北。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楊冠政(1991)。環境課程發展模式與程序。環境教育季刊,9,3-19。楊韶剛(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葉海煙(2003)。 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南華管理學院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Frankl, V. E.原著。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
劉瑞瓊(2000)。教孩子走人生的路-生命教育新書序。生命教育通訊,25,1。
劉明秋等(1994)。羅傑斯諮商理論初探。台北:天馬文化。
樊明德(2004)。與孩子談生命。台北市:智庫文化。
樊明德(2004)。以電影開啟生命智慧-e化電影式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學富文化。
潘靖瑛、劉修吟(2003)。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慈濟護理雜誌,2(4),14-20。蔡明昌、吳瓊洳(2004)。融入式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3,159-182。蔡金霖(2005)。生命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蔡彩霞(2003)。符合綜合活動理念的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三學生建構生命意義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石岩(1999)。應變的教育。台北:國際佛光中華總會。
鄭崇趁(2002)。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3-10)。台北:心理。
鄭數華(2005)。「自我認識」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37-47)。台北市:寰宇出版社。
曉明女子高級中學(2000)。生命教育-教孩子走人生的路。台中:曉明之星。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4),20-23。錢永鎮(1999)。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台灣教育,580,25-28。
戴熒蓮(2004)。生命教育融入一年級國語科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薛春光(2001)。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的生命教育藍圖。載於何福田策劃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147-154)。台北市:心理。
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蘇完女(1991)。死亡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兒童死亡態度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龔卓軍、石世明譯(2001)。Rollo May 原著。自由與命運。台北:立緒。
二、西文部分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Best, R (2000)(Ed.) Education for spiritual, moral,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ondon:Continuum.
Duggan, H. (1997). About Life Education . Retrieved Jul 28,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Web:http://www.lec.org/lei2.html.
Durlak,J.A.& Riesenberg,L.A(1991). The impact of death education.Death Studies,15,39-58.
Durlak,J.A. (1994). Changing death attitudes through death education. In R.A.Neimeyer(ED), Death anxiety Handbook:Research,instrumention,and Application.
Frankl, V. E.(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New York: Pocket Book.
Grad, G. J.,& Gullo, S. V. (1987). Education in thanatology. In A. H. Kutscher, A. C.Carr,& L. G. Kutscher(Eds.), Principles of thanatology , pp.67-79.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archo, I. S. (1985). Curricular approach to teaching STS: a report on units, modules,and courses. In R. W. Bybee(Ed.),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1985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pp.162-17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Maglio, C.J.& Robinson, S.E. (1994). The effects of death education on Death Anxiety:A meta-analysis.Omega,29(4),319-335.
May , R.,Angel, E.& Ellenberger, H. F. (1958). Existence:A new dimension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New York:Random House .
May, R. (1980). Man's Search for Himself. Dell Publishing, p-138.
May, R. (1960). Existential bases of Psychotherapy In R. May (eds),Existential psychology (pp.58-71). New York:Random House.
May,R. (1969). Love and will.New York:Nortom
Michelle, R. (2000). Who We Are. Retrieved Jul 28, 2002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life-education.demon.co.uk/
Razeghi, J. A .(1998). A first step towar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pecial education dropouts: infusing career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33 (3),148-156.
Reeves, C. (1977). The psychology of Rollo May:A study in existential theory and psychotherap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Rogers, C. (1983).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Ohio:Merrill.
Rublee, D. A. ,&Yarber,W. L. (1983). Instructional units of death education:The impactof amount of classroom time on changes in death attitudes.Journal of school
Health,53(7),412-415.
Sartre, J. P. (1965). 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 (P. Mairet, Trans.).London:Etu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