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刁明芳(2002)。聽老闆的,就錯了Patrick’s Way。台北市:天下遠見。
尤怡文(2005)。國民中學教師向上影響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方怡靜(2006)。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師生衝突、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王文正(1991)。員工A型人格特質、主管領導型態和員工工作壓力之間關聯性研究-以公民營加油站員工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王正道(2006)。消費者決策風格與風險承受度對理財人員偏好結構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匡力(2006)。A、B型人格特質對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度關係的影響。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王至中(2006)。影響派遣勞工工作投入及離職傾向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宗鴻(2006)。人格特質、主管領導風格與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對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祿旺(譯)(2003)。Stephen P. Robbins著。今日管理學(Managing today)。台北市:新陸。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王藝蓉(1996)。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制握信念與其對教學論題道德推理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江國樑(2001)。高屏澎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內外控信念與工作滿足感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艾昌瑞、陳加屏(審閱)(2006)。Steven L. McShane,&Mary Ann Von Glinow著。組織行為(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余定中(1985)。組織內人際影響方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余雅屏(2003)。人格特質、自我導向學習以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百祿(1998)。向上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243-276)。高雄市:麗文文化。
吳杅庭(2007)。領導型態對向上影響行為之影響—以人格特質為干擾變數。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宗佑(2003)。工作中的情緒勞動:概念發展、相關變項分析、心理歷程議題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吳振昌(2001)。預期組織變革不確定感對員工工作反應影響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論文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縣。李秀珠(2001)。上行順服取得策略:檢視部屬對上司之溝通策略及其影響因素。新聞學研究,67,113-139。李秀珠(2008)。華人的組織上行影響研究:檢視臺灣組織中的上行影響模式。新聞學研究,94,107-148。李秀珠、遲嫻儒(2004)。組織中上行影響策略之研究:西方及中國式上行影響模式之比較。新聞學研究,80,89-126。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2006)。Stephen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市:華泰文化。
李俊銘(2006)。向上影響行為量表—台灣經驗資料的再建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高財(1996)。媒體組織之權力、上行影響策略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車先蕙、李燦如、帥文彗、陳文正、劉南琦(譯)(1999)。人格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宗鴻(譯)(2003)。Jerry M. Burger著。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岳(2004)。部屬向上影響行為的前因及對其上司關係、工作評價之關聯探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林怡欣(2005)。國小教師A型性格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1997)。E. Jerry Phares著。人格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柯秉欣(2006)。大專生生活態度及馬基維利主義對網路倫理影響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洪美英(2000)。護理人員向上影響行為及影響有效性之研究。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文淞(2003)。校長親信關係的決定因素及其對行政幹部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涂曉梅(2005)。不同上下關係對情緒行為表現、感受及因應上的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春興(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善智(譯)(2005)。Angelo Kinicki,&Robert Kreitner著。組織行為:觀念、技巧與實作。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張慧芳(1995)。領導者與部屬間信任格局的決定要素與行為效果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金田、胡秀華、凌孝綦、鄭伯壎、周麗芳(2004)。家長式領導與組織公民行為的關係:上下關係品質之中介效果。交大管理學報,24(2),119–149。許春霞(2002)。國小教師A型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班級氣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介玄、高承恕(1991)。台灣企業運作的社會秩序:人情關係與法律。東海學報,32,219-232。
陳永龍(1999)。公忠與私忠:兩種倫理要求.權力影響方式.及部屬向上影響的策略。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威琦(2006)。組織文化的類型及其對員工向上影響行為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敦生(1995)。情緒勞務與自我監控對於工作表現及人力資源管理方案需求之相關研究-以航空服務業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陳增朋(2001)。大學校院體育主管領導型態、體育教師內外控取向與體育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彭彥綺(2006)。馬基維利主義傾向與向上影響行為之關聯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上海:觀察社。
馮士彭(2004)。組織公平、領導風格、人格特質與向上影響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黃怡姿(1999)。員工之組織信任的形成與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國敏(2005)。組織政治知覺、向上影響策略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公部門某工程單位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葉彥麟(2007)。高職教師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廖秋容(2004)。主管對部屬的歸類標準對績效評估與獎酬分配的影響。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劉耀紀(1982)。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載於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台北市:聯經。
蔡書妮(2005)。領導行為對於員工的組織公平認知與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主管與部屬交換理論觀點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蔡寬信(199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伯壎(2005)。華人領導:理論與實際。台北縣:桂冠。
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2002)。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角色外行為:轉型式與家長式領導的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7,105–161。鄭臻妹(2001)。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工作績效之分析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盧逸文(2006)。媒體組織中上行影響策略與自我效能及自評績效之關連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宇志(2004)。消費者決策風格對風險承受度與投資偏好結構之影響。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秀鳳(1993)。台灣企業界部屬影響上司的方法與管道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遲嫻儒(2003)。組織新進成員之上行形象管理策略運用與中國人Guanxi之相關性研究--以媒體組織從業人員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龍炳峰(1999)。國民小學教師向上影響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謝文全(2006)。學校行政(第八版)。台北市:五南。
謝佩鴛(2000)。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永松(1987)。部屬影響上司方法之研究:從上司知覺之觀點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人林(2004)。中小型醫院員工情緒勞務負荷與顧客導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自我監控、內部行銷為干擾變項。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蘇文郁(2005)。人格特質、印象管理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蘇振世(2006)。員工向上影響行為及其對工作滿足感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英文部分
Chacko, H. E., (1990). Methods of upward influence, motivational needs, and administrators’ perceptions of their supervisors’ leadership styles. 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 15(3), 253-265.
Dansereau, F. Jr., Graen, G., & Haga, W. J.(1975). A vertical dyad linkage approach leadership within formal organization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making proc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3, 46-78.
Deluga, R. J. & Perry, J. T. (1991). The relationship of subordinate upward influence behavior,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superior effectiveness with leader-member exchang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64, 239-252.
Dienesch, R. M., & Liden, R. C. (1986). Leader-member ex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A critiqu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 , 618- 634.
Kipnis, D. & Schmidt, S.W. (1982). Profiles of organizational influence strategies (POIS): Influencing your manager (Form M). San Diego: University Associate, Inc.
Kipnis, D., Schmidt, S. M., & I. Wilkinson. (1980). Intra-Organizational Influence Tactics:Explorations in Getting One`s Wa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5(4), 440-452.
Krone, K. J. (1992). A comparison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al, and relationship effects on subordinates’ upward influence choice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0(1), 1-15.
Lee, J. (1998). Effective maintenance communication in superior-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 (2), 181-208.
Liden, R. C., & Maslyn, J. M. (1998). Multidimensionality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through Sca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24(1), 43-72.
Mowday, R. T. (1978). The exercise of upward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 137-155.
Schilit, W. K., & Locke, E. (1982). A study of upward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7, 304-316.
Schriesheim, C. A., & Hinkin, T. R. (1990). Influence tactics used by subordinate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nd refinement of the Kipnis, Schmidt, and Wilkinson Subscal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 246-257.
Sias, P. M., & Jablin, F. M. (1994). Differential superior-subordinate relations, perceptions of fairness, and coworker communi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ouisiana.
Porter, L. W., Allen, R. W., & Angle, H. L. (1981). The politic of upward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109-149.
Waldron, V. R., Hunt, M. D., & Dsilva, M. (1993). Towards a threat management model of upward communication: A study of influence and maintenance tactics in the leader-member dyad. Communication Studies, 44, 256-272.
Waldron, V. R. (1991). Achieving communication goals in superior-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upward maintenance tactic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8, 289-306.
Wayne, S. J., & Liden, R. C., et al. (1997). The Role of Upward Influence Tactics in Human Resource Decisions. Personnel Psychology, 50(4), 979-1006.
Yukl, G. A., & Falbe, C. M. (1990). Influence tactics and objectives in upward, downward, and lateral influence attemp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2), 132-140.
Yukl, G., Kim, H., & Falbe, C. M. (1996). Antecedents of influence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 30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