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論著(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編,《百年多姿多彩的兒童銀幕》。中國: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2004。
王曉玉,《中國電影史綱》。上海:上海古籍。2003。
毛澤東,《毛澤東論文學與藝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杜淑貞,《兒童文學析論》。台北:五南。1994。
余瑋、吳志菲,《鄧小平的最后二十年》。北京:新華。2008。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1980。
林文寶等,《兒童文學》。台北:五南。1999。
林守為,《兒童文學》。台北:五南。1988。
林政華,《兒童少年文學》。台北:富春。1991。
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台北:遠流。2005。
孫啟泰、熊志勇,《大寨紅旗的升起與墜落》。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陳瀅巧,《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城邦文化。2006。
張子樟,《人性與抗議文學》。台北:幼獅文化。1984。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台北:商務。1997。
張之路,《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再版四刷)。200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劉曉,《意識形態與文化大革命》。台北:洪葉文化。2000。
二、外文譯著(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Althusser, Louis著,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1990。
Apple, Michael W.著,王麗雲譯。《意識形態與課程》。台北:桂冠。2002。
Aumont, Jacques and Michel Marie著,吳佩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2001。
Berger, Arthur Asa著,黃新生譯。《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1992。
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城邦文化。2005。
Bordwell, David and Kristin T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初版二刷)。2004。
Buckingham, David著,楊雅婷譯。《童年之死》。台北:巨流。(2003)。
Bywater, Tim and Thomas Sobchack著,李顯立譯。《電影批評面面觀》。台北:遠流。1997。
Campbell, Joseph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1997。
Cashdan, Sheldon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台北:張老師。2001。
Forster, Edward Morgan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2002。
Heywood, Colin著,黃煜文譯。《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2004。
Jameson, Fredric著,張京媛譯。《馬克思主義》。香港:牛津大學。1994a。
Jameson, Fredric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1994b。
Lapsley, Robert and Michael Westlake著,李天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1997。
Lebeu, Vicky著,陳儒修、鄭玉菁譯。《佛洛伊德看電影》。台北:書林。2004。
Postman, Neil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1994。
Postman, Neil著,蔡承志譯。《娛樂至死》。台北:貓頭鷹。2007。
Schultz, Duane and Sydney Ellen Schultz著,陳政文等譯。《人格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7。
Stokes, Jane著,黃紅宇、曾妮譯。《媒介與文化研究方法》。上海:復旦大學。2006。
Turner, Graeme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1997。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申鳳燮,《中共文藝政策與文化戰線運作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吳振邦,《先報告班長,再成為男人?國片軍教電影的變遷與性別論述》。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周郁文,《小女孩看天下-卡洛琳.玲克的電影及其風格》。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邱怡嘉,《瘋狂的節奏:中國大陸文革歌曲之研究》。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張瑞蘭,《台灣電影敘境中所建構之兒童世界》。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黃千芬,《一九八○年代台灣兒童電影類型研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潘素慧,《解構八○年代校園學生電影:類型、性別、國族認同》。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鐘尹萱,《兒童電影裡的空間建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酈佩玲,《台灣兒童電影的救贖與象徵》。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四、期刊
Stam, Robert and Raengo, Alessandra(2006).Literature and Film.Introdu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aptation.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五、參考片目(依年代順序)
《劉胡蘭》(1950,馮白魯)
《雞毛信》(1954,石揮)
《紅孩子》(1958,蘇里)
《英雄小八路》(1961,高衛)
《小兵張嘎》(1963,崔嵬、歐陽紅櫻)
《閃閃的紅星》(1974,李俊、李昂)
《黃河少年》(1975,陸建華、李光惠)
《烽火少年》(1975,董克娜)
《兩個小八路》(1978,朱文順)
《啊!搖籃》(1979,謝晉)
《少年彭德懷》(1985,馬秉煜)
《梅珍》(1994,劉家昌)
《童年的風箏》(1995,張建棟)
《少年雷鋒》(1996,風和、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