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本
【中文書目】
史考特.威斯特菲德(Scott Westerfeld)。《醜人兒》(Uglies)。舒靈譯。台北:尖端,2007。
——。《美人兒》(Pretties)。舒靈譯。台北:尖端,2008。
——。《異人兒》(Specials)。舒靈譯。台北:尖端,未出版。(譯者已交稿)
赫胥黎.阿道斯(Huxley Aldous)。《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孟祥森譯。台北:桂冠,1994。
柏拉圖(Plato)。《柏拉圖理想國》。侯健譯。台北:聯經,1980。
——。《斐多》。楊絳譯。台北:時報文化。2002。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一九八四》(1984)。台北:小知堂,2001。
葉夫根尼.薩米爾欽(Yevgeny Zamyatin)。《我們》(或譯:反烏托邦與自由:廿世紀偉大預言小說的號角)。趙丕慧譯。台北:網路與書,2008。
【英文書目】
Westerfeld, Scott. Uglie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5.
——。Prettie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5.
——。Special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7.
理論專書
【英文書目】
Barry, Peter. Beginning Theory: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95.
Berneri, Marie Louise. Journey Through Utopia. New York: Schoken Books, 1971.
Carey, John. “Introduction.” The Faber Book of Utopias. Ed. John Carey. London:Faber, 1999. xi-xxvi.
Douglas, Mary. Natural Symbols: 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 New York : Routledge, 1996.
——。Purity and Danger: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New York:Routledge, 2002.
Geneep, Arnold Van. The Rites of The Passage. trans. by Monika B. Vizedom and Gabrielle L. Caffee. introd. by Solon T. Kimball. London : Routledge & Paul, 1960.
Hillegas, Mark R. The Future as Nightmare: H. G. Wells and the Anti-utopians.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4.
Hertzler, Joyce Oramel. The History of Utopian Thought. London: Allen & Unwin, 1922.
Kaufmann, Moritz. Utopias(1879). London: Kegan Paul, 1977.
Klaic, Dragan. The Plot of the Future:Utopia and Dystopia in Modern Dram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Kumar, Krishan. Utopianism. Buckingham :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1.
Levitas, Ruth. The Concept of Utopia. New York: P. Allan, 1990.
Rose, Jacqueline. The Case of Peter Pan or The Impossibility of Children’s Fiction. London: Macmillan, 1984.
Rose, Harry. Utopias Old and New. London: Nicholas & Watson, 1938.
Suvin, Darko. “Defining the Literary Genre of Utopia: Some Historical Semantics , Some Genology, a Proposal and a Plea. ” 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37-62.
【中文書目】
王曉路等。《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7。
吳岩。〈論科幻小說的概念〉。吳岩、呂應鐘合編。《科幻文學入門》。福州:福建少年兒童,2006。7-15。
何冠驥。〈中國文學中的烏托邦主題〉。《借鏡與類比-中國文學研究的現代化》台北:東大,1989。83-113。
——。〈幸福保證的謊言〉。《借鏡與類比-中國文學研究的現代化》。台北:東大,1989。247-273。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1999。
張中秋、黃凱鋒著。《超越美貌神話-女性審美透視》。上海:學林,1999。
張治。〈東西文化碰撞中的天人懷想 晚清科幻小說與現代性〉。《現代性與中國科幻文學》。福州:福建少年兒童,2006。3-73。
黃盈盈。《身體.性.性感:對中國城市年輕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8。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2004。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4。
【翻譯書】
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台北:桂冠,1992。
亞瑟.凱博文(Arthur Kleiman)。《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The Illness Narratives: Suffering Healing & the Human Condition)。陳新綠譯。台北:桂冠,1997。
布萊恩.特納(Bryan S. Turner)。《身體與社會》第二版(The Body and Society: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馬海良、趙國新譯。瀋陽:春風文藝,2003。
布萊恩.特納、讓.鮑德里亞等。《后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汪民安、陳永國主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美的歷史》(History of Beauty)。彭淮棟譯。
台北:聯經,2006。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1992。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說的藝術》(L’Art du Roman)。尉遲秀譯。台北:桂冠,2004。
那歐米.吳爾芙(Naomi Wolf)。《美貌神話》(The Beauty Maty)。何修譯。台北:自立晚報,1992。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沙特的詞語:讀書與寫作的回憶》(另一譯名:詞語)。潘培慶譯。台北:左岸文化,2002。
約翰.菲斯克(John Fiske)。〈侮蔑的身體與嘉年華的愉悅〉。《瞭解庶民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陳正國譯。台北:萬象,1993。
茱莉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恐怖的力量》(Pouvoirs de I’horreur)。彭仁郁譯。台北:桂冠,2003。
康奈爾(R. W.Connell)。《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Gender)。劉泗翰譯。台北:書林,2004。
連敦.溫納(Langdon Winner)。〈技術物有政治性嗎?〉(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台北:群學,2004。頁碼待查。
凱西.戴維斯(Kathy Davis)。《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 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張君玫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
雅克.拉康、讓‧德里亞等。《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吳瓊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傑克斯.巴森(Jacques Barzun)。《從黎明到衰頹: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2007。
喬治.凱特布編(George Kateb)。《現代人論烏托邦》。孟祥森譯。台北:聯經,1970。
凱薩琳.沃爾德編(Kathryn Woodward ed.)。《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林文琪譯。台北:韋伯,2004。
路易斯.阿圖塞(Louis Athusser)。〈意識型態與國家機器意識型態〉。《圖繪意識型態》(Mapping Ideology)。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Zizek,台灣譯名為斯拉維.紀傑克)編輯。南京:南京大學,2006。
薩拉.喬根(Sarah Grogan)。《身體意象》(Body Image: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黎士鳴譯。台北:弘智,2001
愛笛絲.赫米爾敦(Edith Hamilton)。《希臘羅馬神話故事》(Mythology)。宋碧
雲譯。台北:志文,1998。
歐奈特.海明威(Erneat Hemingway)。《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成寒譯。台北:九歌,1999。
期刊論文
汪民安。〈身體的雙重技術:權力和景觀〉。《花城》:177-184,待查。
李永熾。〈近現代的烏托邦世界〉。《烏托邦專輯》。22-31,待查。
余維海、王宏光。〈“烏托邦”的批判與批判的“烏托邦”-馬爾庫塞“烏托邦”的構建與批判〉。《雲南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38-40,2008。
李奭學。〈追尋烏托邦的屐痕:西洋上古史裡的烏托邦思想〉。《當代》。61:32-43,1991。李霞。〈西方烏托邦文學發展與變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83-85,1999。
周樑楷。〈激進壯美的烏托邦:摩爾與湯姆森的職志〉。《烏托邦專輯》44-55,待查。
星河。〈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科幻潮》。第10期:52-53,2008。
姚建斌。〈烏托邦文學論綱〉。《文藝理論與批判》,第2期:57-66,2004。
——。〈烏托邦小說:做為研究存在的藝術〉。《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05-108,2003。
張一瑋。〈異質空間與烏托邦-一種都市文化批評的視角〉。《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19-21,2006。
麥永雄等。〈烏托邦文學的三個維度:從烏托邦、惡托邦到伊托邦〉。《廣西師範大學學報》。41卷第3期:40-46,2005。
張春梅。〈身體辯證法:20至世紀90年代以來的“身體敘事”〉。《文藝研究》:第十二期:36-43,2008。
張隆溪。〈烏托邦:觀念與實踐〉。《讀書》。第12期:62-69,1998。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15卷第3期:78-100,1986。
——。〈反烏托邦文學的諧擬特質〉。《中外文學》。17卷第8期:131-146,1989。
——。〈山色空濛雨亦奇—烏托邦研究近貌〉。《中外文學》。25卷第3期:254-262,1996。
陳曉蘭、戴煒君。〈西方空想社會主義小說中的城市烏托邦〉。《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99-103,2007。
馮珠娣(Judith Farquhar)、汪民安。〈日常生活、身體、政治〉。《社會學研究》:1:107-113,2004。
潘一禾。〈經典烏托邦小說的特點與烏托邦思想的流變〉。《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87-94,2007。
管開明。〈當代語境中的烏托邦新解〉。《學習月刊》。第14期:30-31。2008。
賴素芬。〈失落的天堂與未來的人間地獄—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歷史月刊》。21:112-129,1989。謝江平。〈反面烏托邦與反烏托邦〉。《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5期:10-13,2006。
蘇恩文(Darko Suvin)。〈《科幻》專號導論〉。《中外文學‧《科幻》專號》。蕭立君譯。264:8-12,1994。
——。〈科幻與創新〉。《中外文學‧《科幻》專號》。單德興譯。264:27-48,1994。
顧昕。〈烏托邦與極權主義〉。《烏托邦專輯》。56-65,待查。
博碩士論文
吳文薰。〈羅莉塔的後設閱讀─少女的身體、慾望與消費文化〉。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8。
李潤荌。〈卡爾維諾《義大利童話》中變形故事之研究〉。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7。
余晏如〈圖畫書中性別研究-以芭貝‧柯爾文本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3。
林淑婉。〈論奇幻文學中兒童與烏托邦概念-以《黑暗元素三部曲》為例〉。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6。
金惠芬。〈童話中的人魚-安徒生與王爾德〉。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7。
劉美瑤。〈烏托邦的幻滅-談《記憶傳授人》的制約與覺醒〉。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5。
劉琬琳。〈從少年科幻小說看烏托邦的幻滅〉。台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7。
蘇欣臨〈賤斥的曖昧性:論《肉年》中肉食與女性身體的關聯與顛覆〉台中:中興大學外國語文所,2006。
參考網站
Gorgias' Encomium of Helen。檢索日期:2008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phil.vt.edu/MGifford/phil2115/Helen.htm
王爾德(Oscar Wilde)。〈在社會主義下的人類靈魂〉(“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The Literay Encyclopedia。搜尋日期:2008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litencyc.com/php/sworks.php?rec=true&UID=7785
吳岩。〈科幻作家的個性〉。幻想的邊疆。檢索日期:2008年07月14日,取自:1http://blog.sina.com.cn/wuyan98
史考特‧威斯特菲德私人部落格有關Uglies trilogy的介紹和訪談。檢索日期:2008年06月05日,取自:http://scottwesterfeld.com/books/uglies.htm
李希敏。〈醫學美容之整形手術市場〉。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itis.org.tw/index.jsp
李希敏。〈醫學美容之整形手術市場(二)〉。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itis.org.tw/index.jsp
雅文。〈追溯兒童閱讀的起源—從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歷史談起〉。故事.閱讀.思考.體驗.生命(部落名)。檢索日期:2009年05月24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YR9TESuEGRTwekyoYG0aZg--/article?mid=2181
〈中國男人進入整形時代〉。中國整型美容網。檢索日期:2008.10.13,取自:http://www.psbeauty.com.tw/html/ps-news105.html
〈改臉:韓國女人的生活方式〉。中國整型美容網。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psbeauty.com.tw/html/ps-news123.html
〈美青少年整形大幅上升〉。中國整型美容網。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psbeauty.com.tw/html/ps-news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