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台東縣政府(2006)。台東縣95學年度試辦國民教育幼兒班申辦計畫。台東縣: 教育局。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3(2),33-56。
江麗莉(1997)。幼稚園初任教師之專業成長(II)。國科會研究SC86-2413-H134-001
谷瑞勉、張麗芬、陳淑敏(1996)。幼兒教師專業成長課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何福田(1982)。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進修制度之研究。台北:正昇教育科 學社。
吳依宸(2006)。公立幼稚園教師兼職行政工作合理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 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和堂(1999)。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和堂(2001)。國中實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教育研究,9,263-273。
吳清基(1990)。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3)。如何做一個高附加價值的現代教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文 粹第,22,1-4。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10,(63-85)
李 珀(1998)。利用教學視導制度提昇教學品質以達到教師專業之目標。迎接 廿一世紀師資培育-教育專業知能的省思研討會論文集。104-121。
李光榮、李佩珍(2004)。實施學校本位教學視導制度之行動研究-以台南縣內角國小為例。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務。台北:心理。
李明珠(1986)。幼稚園教師教學基本能力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家政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宗文(2003)。台東縣五歲幼兒入園(所)率調查研究。台東: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菁菁(2003)。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谷瑞勉(2005)。輔導個案經營與管理。2005國幼班教學巡迴輔導員增能研習會。高雄:高雄縣五甲國民小學。
林全、吳聰敏(1994)。教育資源的分配與管制。載於羊憶蓉、林全等著,台灣 教育的改革。台北:前衛。
林育瑋(1996)。幼教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台北師院學報,9,803-832。
林佩蓉、鄭望崢(1991)。三至六歲接受學前教育比例之調查研究。台北: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
林清江(1986)。教育的未來導向。人事月刊。5(11),385。
林瑋茹(2003)。幼托整合方案下托教人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邱錦昌(1995)。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侯天麗(2005)。幼教師的自我理解。2005國幼班教學巡迴輔導員增能研習會。高雄:高雄縣五甲國民小學。
洪福財(2000)。國府遷台後之台灣地區幼教經費發展。國立台北師院學報,13, 457- 486。
洪福財(2005)。幼稚園與輔導者的磨合與互動。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孫立葳(2000)。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265-279。
翁素雅(2003)。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之專業成長。國立屏東師院國教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高熏芳、王慧鈴(2000)。中等學校實習輔導教師輔導專業知能需求評估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報,1,27-60。
徐聯恩、劉蓁(2004)。幼兒園品質衡量:從內部導向到外部導向。載於潘慧玲著,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心理。
張孝筠、孫良誠(2006)。94學年度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學訪視暨輔導滿意度評估與改進之研究。2006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俊欽(2005)。我國教育優先區計畫執行滿意度及其改進策略之研究-以台南高雄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富萍、王淑清、馬祖琳(2005)。托兒所追蹤輔導之經驗分享-以屏東縣為例。 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德銳、李俊達、高紅瑛(2003)。台北市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第一年試辦 實施滿意度評鑑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4)41-62。
張德銳、蔡秀媛、許籐繼、江啟昱、李俊達、馮清皇、蔡美錦、李柏佳、陳順和、 賴志峰(2006)。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衛族(2002)。幼稚園專業角色與任用制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2002)。全國幼教普查專案計畫成果。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扶持5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教育部台國(三)94 年1 月 20 日字第0940003231 號函發布。
教育部(2005)。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作業要點。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
教育部(2006)。96學年度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學訪視及輔導工作小組工作手冊。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
許玉齡(2005)。運用幼兒教育教學原理引領幼教機構邁向專業-一個輔導團指導 教授的思考與行動。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許玉齡、吳碧惠、李麗娟(2006)。推動公立幼稚園課程變革的力量。2006全國 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許靜文(2002)。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以反省性思考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 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許靜茹(2004)。幼稚園班級經營與幼兒認知。兒童發展與教育創刊號,93,69-88。
陳木金、林育瑋、陳文錦、何瑞蓮、李宏才(2001)。台北市設立幼兒實驗學校之可行模式研究。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專案。
陳枝烈(1998)。原住民地區學前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文化出版。
陳淑芳(2005)。國民教育幼兒班師資專業發展規劃研究。教育部專案研究,未 出版。
陳慧珍(2007)。代理教師制度對國幼班輔導機制的影響。偏遠地區學前教育研 討會。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靜怡(2003)。幼稚園組織創新與跨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華(2000)。族群係課程發展研究。台北:五南。
郭至和(2002)。當老鳥與菜鳥相遇的那一刻起-一位國小實習輔導教師教學反省之行動研究。2002 年行動研究-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行動改革學術研討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黃政傑、蔡其蓁(2003)。國家介入教育的合理基礎。「南師學報」,37,(1) 117 - 127。
黃淑玲(1997)。英國實習輔導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意舒(1999)。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與深思。台北:五南。
游淑燕(1998)。自主與責任:幼稚園教師教師層次的課程控制。國立嘉義師院學報,12,219-239。
楊永青(2004)。幼稚園教師課程自主及省思能力相關研究。兒童適性發展之本 土專業經營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楊國賜(1992)。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地位。現代教育,7,26,頁15-21。
詹文娟(2005)。一個人唱歌多麼寂寞-我的輔導經驗。2005幼教品質追求卓越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劉麗真(2000)。幼兒教育政策評估-以幼兒教育券及幼托整合為研究焦點。
歐姿秀(2006)。融入教保現場的輔導實務-協助現場老師建構自己的實務知識,2006全國幼教輔導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 ( 2004 )。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宜蘭:宜蘭縣政府。
蔡其蓁(2000)。幼兒教育國家介入-一個批判的觀點。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梅英(2002)。國小教師參與教學碩士班進修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賴春金(2003)。幼稚園教師的關鍵能力。教育資料與研究,52,(75-83)。
賴政國(2001)。國小教師臨床教學視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戴文青(2005)。從深層結構論台灣幼兒園教師專業認同轉化的可能性,南大學 報,39(2)19∼42。
謝文全(1995)。淺談幼稚園教師的權利與義務。成長季刊。(6),4,21-23。
謝宜君(2001)。尋找一個出口:幼教師自我突破工作困境之機制。國立花蓮師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謝美慧(2004)。終結評鑑?-論幼稚園評鑑回饋機制之建議。幼稚園評鑑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簡楚瑛、林麗卿(1997)。從課程轉型過程看教育改革落實在幼稚園學校系統層面上之相關因素。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6-2412-H-134-001-F6)
簡楚瑛、林麗卿(1998)。幼稚園課程轉型之相關因素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21,251-274。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Feeney, S. & Christensen ,D. & Moravcik , E. 著(1984)。Who am I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 黃慧真譯(1992)。學前教育。台北市:桂冠。
Sme Bredekamp/Carol Copple(2000)/洪毓瑛譯(2001)。幼教綠皮書—符合孩子 身心發展的專業幼教。台北:和英。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L.M.(1989).Learners and learning. In M. C. Reynolds(Ed.),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pp.85-99).Oxford:Pergamon Press.
Beach,Don M. & Reinhartz, Judy(1989), Supervision:Focus on insturuction. New York : Harper & Row.
Borko, H., & Putnam, R.T.(1995). Expanding a teacher’s knowledge base. In T. R. Guskey and M. Huberman(E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pp.35-65).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Cartwright, S.(1999). What makes good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Young Children, 54 (4), 4-7.
Caruso,J.J. & Fawcett,M. T(1999). Supervis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1967).Children and their primary Schools,(The Plowden Report),London:HMSO。
Commission on Teacher Credentialing. (1993). Beginning teacher support and assessment programdescriptions: Year one. Sacramento: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isenhart ,M.,& Borko,H.(1993). Designing classroom research:Themes, issues and atruggles. Needham Heights, MA:Allyn & Bacon.
Feiman-Nemser, S. (1992). Helping novices learn to teach: Lessons from an experienced support teacher (Report No. 91-6). East Lan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Teacher Learning.
Huffman, G., & Leak, S. (1986). Beginn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mentors. Journal of TeacherEducation, 37 (1), 22-25.
Krenz, A.(1993).Das Selbstverstaendnis der Erzieherinnen. Kindergarten Heute,10/93.
NAEYC, (1994). NAEYC Position state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Young Children, 49 (3),68-77.
Needle,R., Griffin, T., Svendsen, R. & Berney, C..(1980).Teacher stress: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0,96-99.
Stanford, R. L. et al. (1994). Empowering cooperating teachers: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clinicalmaster teacher (CMT)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8157)
Tabachnick,B.G., & Fidell,L.S.(2007).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5th Ed.).Needham Heights, MA: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