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3: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郁惠
研究生(外文):Kao, Yu-Hui
論文名稱:消費符號意義的建構與排除:以統一星巴克企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struction and exclusion of the SymbolicMeanings of Consumption: A case study of thePresident Starbucks Coffee Corpora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李碧涵李碧涵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星巴克咖啡符號消費意義建構差異體驗意義排除
外文關鍵詞:Starbucks coffeesymbolic consumptionconstruction of meaningsdivergent experien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29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主要分別從企業經營者、消費者與研究者的立場看統一星巴克在商品符號意義的建構過程中,創造了哪些關於咖啡的意義連結以及排除哪些意義的連結,藉以理解這些被建構出來的符號意義,如何在眾多的意義中排除其他的可能性,最後成為特定的意義的價值的連結。

從企業經營者的立場來看,星巴克所帶來全球咖啡飲用上的擴展與推廣,不僅只是在世界各個地方都能見到星巴克的分布,更重要的是在咖啡消費之上所形成各種對於咖啡消費文化的討論。可以說星巴克是處於一個論述創造和生產的位置,它透過創造咖啡飲用的意涵、消費空間的安排與定義、消費商品的行銷,將咖啡由物質性的消費轉化為各種對於空間的體驗、符號的感受與意義的想像。

從消費者的立場來看,消費者做為一個消費主體,一方面透過文字的生產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參與了星巴克消費論述的生產;而另一方面個人將他在星巴克的消費表述為一個經歷或體驗的過程時,他是做為一個反思的行動主體來重新回顧行動與行動之間的連結。此外,可以發現特定的話題或意義的連結不斷地出現在消費者們之間的討論中,意即星巴克的消費者們會從特定的意義脈絡中指認消費過程的意涵,是一個被形塑為特定喜好與價值的消費主體。

最後藉由對照過去的老咖啡館、與當代個性咖啡館與連鎖性咖啡館,來討論統一星巴克在創造商品符號意義的同時,排除哪些意義的連結,主要在於說明意義的建構與排除是同一商品符號運作邏輯的一體兩面。不管是星巴克所排除或是個性咖啡館所納入的意義連結,雖然看似完全相對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卻又是相互補充的。
The thesis aims to observe the symbolic meanings that the President Starbucks has constructed and excluded through the positions of business, consumers and the researcher. This study wants to understand how some meanings of Starbucks consumption are possibly excluded and thus become specific connections of meanings.

From the viewpoint of business, Starbucks not only brings coffee to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but forms all kinds of discussions about the culture of coffee consumption. In other words, Starbucks stands in a position of discourse creation and production. Through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coffee consumption, the arrangements and definition of consumption spaces, and the marketing of coffee consumption, Starbucks has turned the meanings of coffee consumption from pure material ones to those with experiences of spaces, feelings of symbols and imaginations of meanings.

From the position of Starbucks comsumers, the consumers, being consumption subjectivities, often interact with other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written word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Starbucks consumption discourse. The consumers become a reflexive subject when they retrospect the connections of their actions. Besides, it is found that specific topics and meaning connections are often repeated in in the discussions of consumers. It means Starbucks consumers can clearly recognize the meaning of their consumption processes from the specific meaning contexts. The s consumers are shaped as consumption subjects with peculiar appetites and values.

Finally, by comparing the old coffee shops, characteristic coffee shops and chain coffee shops the researcher finds out some meanings are excluded by President Starbuck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commodity symbols,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exclusion of meanings are the two sides of the same logic of commodity symbols. No matter what the meanings Starbucks has excluded or the meanings the characteristic coffee shops have included, they are contrasting but also complementary to some degree.
誌謝………………………………………………………………………………. i
中文摘要………………………………………………………………………… i i 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4
一、文化的概念(表現在文化的消費)…………………………………4
二、文化全球化…………………………………………………………8
三、實證研究之探討………………………………………………… 10
四、符號消費與意義之相關理論 ……………………………………19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26
一、研究架構 …………………………………………………………26
二、研究方法…………………………………………………………30
第五節 章節安排 …………………………………………………………32

第二章 星巴克企業對其消費文化的塑造 ……………………………………34
第一節 星巴克簡介 ………………………………………………………34
一、星巴克的成立與發展……………………………………………34
二、統一星巴克在台灣的發展………………………………………35
第二節 星巴克塑造的消費文化 …………………………………………38
一、消費文化的論述生產……………………………………………38
二、消費空間的安排…………………………………………………43
三、消費商品的行銷…………………………………………………45
四、小結 ………………………………………………………………50

第三章 星巴克消費者所建構的消費意義脈絡…………………………………52
第一節 過去以星巴克為主題的研究所呈現出的研究視角………………52
第二節 透過星巴克討論板(BBS)的觀察所呈現出的研究視角 …………54
第三節 星巴克討論板………………………………………………………56
一、星巴克討論板具有的特色:新部落的特性 ……………………56
二、星巴克討論板和其他咖啡討論板的差異 ………………………57
第四節 星巴克消費者在討論板上所建構的消費意義……………………60
一、消費論述與符號的不斷地再生產 ………………………………61
二、消費主體的形塑與呈現 …………………………………………61
三、消費的全球化與在地化 …………………………………………66
四、消費做為一種差異的體驗 ………………………………………70
五、小結 ………………………………………………………………74

第四章 統一星巴克表現於在地消費上所排除的意義…………………………76
第一節 從1990年代前出現的咖啡館來看星巴克咖啡所排除的意義 …76
一、咖啡飲用的意涵獨立於經濟條件之外 …………………………78
二、透過消費空間的改變排除消費意涵的固著性………………… 79
三、排除過去咖啡在飲用上所具有的非日常性意涵……………… 83
四、特定的消費模式排除了互動的多樣性與其他可能性………… 83
第二節 從1990年代後出現的咖啡館來看星巴克咖啡所排除的意義 …84
一、台北市咖啡館的空間分布…………………………………………85
二、從「非連鎖性」咖啡館看星巴克所排除的意義…………………88
三、從「連鎖性」咖啡館看星巴克所排除的意義……………………95
四、小結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論文各章摘要 ……………………………………………………103
第二節 研究發現 …………………………………………………………105
一、企業與消費者不斷地生產有關消費的論述……………………105
二、企業對消費者的形塑……………………………………………106
三、消費做為一種差異的體驗………………………………………107
四、符號意義「建構」與「排除」的一體兩面性…………………108
五、咖啡消費文化的意義的流動……………………………………109
第三節 未來展望與建議 …………………………………………………109


參考文獻…………………………………………………………………………110












圖目錄
圖1-1 本論文之研究架構…………………………………………………………29
圖3-1 星巴克板與連鎖咖啡板各月發表篇數(2006年9月~2007年5月)……60
圖4-1台北市中山區已歇業之咖啡館開業年數…………………………………88





表目錄
表1-1全國碩博士論文網以咖啡為篇名之論文數量(1996年至2006年) ……11
表1-2 2001-2005年以咖啡為主題之相關論文…………………………………13
表1-3 2001-2005年以星巴克為研究主題之論文………………………………15
表2-1 星巴克的發展簡表…………………………………………………………35
表2-2台灣星巴克各門市分布 ……………………………………………………37
表3-1 星巴克板和其他咖啡討論板的差異………………………………………59
表4-1 1950年~1980年代在台灣出現的主要咖啡館……………………………82
表4-2 台北市各行政區咖啡館的數量……………………………………………86
表4-3 台北市各行政區星巴克咖啡館的數量……………………………………86
表4-4 「中山區」設立與已歇業咖啡館之數量…………………………………87
表4-5 「大安區」設立與已歇業咖啡館之數量…………………………………87
表4-6 1990年代在台灣出現的連鎖性咖啡館……………………………………96
表4-7 台灣各連鎖性咖啡館的數量………………………………………………96
中文部分
Michelli,Joseph A.著,胡瑋珊譯(2007),《星巴克模式:體驗熱情煮沸的經營哲學》,台北:麥格羅希爾出版。
Pendergrast,Mark著,韓懷宗譯(2000),《咖啡萬歲:小咖啡如何改變大世界》,台北:聯經。
Thiele-Dohmann,Klaus著,林珍良譯(2003),《歐洲咖啡屋》,台北:聯經。
方怡芬(2004),《新商品品牌管理與廣告策略研究-左岸咖啡館個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王士文(2001),《當咖啡的香氣瀰漫在巴黎的街頭─論法蘭西咖啡館文化的形成及發展》,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
王士文著(2004),《咖啡精神:咖啡與咖啡館的文化記憶》台北:果實出版。
王秀瑩(2000),《咖啡連鎖店市場區隔及其消費行為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所碩士論文。
伍爾利希.貝克(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安東尼.紀登斯著,黃瑞祺編(2005),《全球化與第三條路》,台北:松慧文化。
朱世銘著(2006),「85℃」的咖啡文化與現代飲食趨勢,《2006台中學研討論論文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
吳博文(2004),《從拉康精神分析概念探討咖啡廣告文本中的慾望主體》,桃園: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憶雯(2004),《體驗行銷觀點下之文化消費行為:以台灣地區博物館大型特展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沈孟穎(2002),《台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1930s-1970s) 》,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孟穎著(2005),《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台北:遠足文化。
周碩雄(1997),《中式冷凍調理菜餚於咖啡館之應用探討》,台中: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
尚-皮耶.瓦尼耶(Jean-Pierre Warnier)著、吳錫德譯(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麥田。
林恩盈(2002),《星巴克人在台北—消費文化的省思》,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慧琪(2004),《體驗模組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統一星巴克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約翰.湯姆林森(2004),《全球化與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胡幼慧(1996),《質性硏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硏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范文嘉(2003),《顧客參與、情緒體驗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星巴克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婷(2000),從「波麗路」到「星巴克」--臺灣咖啡文化的歷史分析,傳播文化2000(8):41-77。
范婷(2002),《臺灣咖啡消費文化的歷史分析》,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慧敏(2004),《應用隱喻誘引技術探討消費者心中理想的品牌形象:以即飲咖啡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宣揚著(2005),《當代社會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康芳琮(2005),《企業識別系統、體驗行銷對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以統一星巴克咖啡為例》,台北: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立人(2004),《運用容忍區間探討餐飲服務品質-以台中市星巴克咖啡連鎖店為例》,台中: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希編著(2005),《品味咖啡香:星巴克的10堂管理課》,台北:百善書房。
陳文麗(2003),《空間印象、生活型態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星巴克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育慧(2002),《體驗行銷之探索性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囿任(2005),《商店氣氛、顧客情緒與忠誠關係之研究--以統一星巴克(STARBUCKS)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彥宏(2003),《連鎖企業直營與加盟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比較-以星巴克咖啡與真鍋珈琲館為例》,彰化: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中(2004),《咖啡連鎖業再不同地區消費者行為的差異性研究-以星巴克咖啡為例》,新竹: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廣編著(2006),《我家不只賣咖啡:星巴克帝國的品牌奇蹟》,台北:海洋文化出 版。
陳學明著(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文化。
陸品蓁(2006),《咖啡因誘導人類骨母細胞產生氧化壓力及細胞毒性》,桃園:中原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1996),《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社。
舒茲(A.Schutz)著,盧嵐蘭譯 (1991),《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
黃曼爵(2005),《消費升級--以台北市星巴克連鎖咖啡館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佳勳(2004),《新消費工具在台灣---以星巴克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堤雅(2000),《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之角色與溝通互動之探討》,嘉義: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惠雯(2004),《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文人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89)》,台中: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楊慕華(2003),《個性咖啡店顧客之商店印象、綜合態度與忠誠度關係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齊美爾著(Simmel, Georg),顧仁明譯(2001),《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
蔡文芳(2001),《跨國娛樂資本的空間生產─以台北星巴克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景衡(2003),《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下)》,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魯靜芳(2002),《消費識別之研究─高雄市星巴克連鎖咖啡館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霍華蕭兹(Howard Schultz)、朵莉瓊斯楊(Dori Jones Yang)著,韓懷宗譯(1998), 《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台北: 聯經出版社。
克利福德.格尔兹(Geertz, Clifford)著,韓莉譯(1999),《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顏孝蓉(2004),《社會變遷與電視廣告、品牌行銷研究:以「歐香咖啡」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月婷著(2007),《星巴克的咖啡王國傳奇》,台北:華立文化。
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著,刘成富、全志钢譯(2006)《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齐奧尔格.西美尔(Simmel, Georg)著,費勇、昊晏譯 (2001),《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英文部份
David Frisby and Mike Featherstone eds.(1997) Simmel on Culture.London:Sage.
Lash, Scott and John Urry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London: Sage.
Mark Poster ed.(1988)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s.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ffesoli, Michel(1996) The time of the tribes : the decline of individualism in mass society. London : S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