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一)目錄類
黃文吉編:《詞學研究書目1912-1992》,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林玫儀主編:《詞學論著總目1901-1992》,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5。
(二)資料彙編
楊家駱主編:《清詞別集百三十四種•湖海樓詞》,台北:鼎文書局,1976。
吳宏一、葉慶炳編:《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張惠民:《清代詞學資料彙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
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三)文學史、詞史與禪學史
華仲□(音「麟」):《中國文學史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65。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 : 臺大出版中心,2004。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鳴宇出版社,1979。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劉揚忠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宋代卷》,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蔣寅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龍榆生:《中國韻文史》,台北:樂天書局,1970。
劉毓盤:《詞史》,台北:學生書局,1972。
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修訂本,成都:巴蜀書社,2002。
蔣哲倫、傅蓉蓉:《中國詩學史.詞學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
張建業、李勤印:《中國詞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王易:《詞曲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楊海明:《唐宋詞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孫克強:《清代詞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陳水雲:《清代詞學發展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方智範、鄧喬彬、周聖偉、高建中著 施蟄存參訂:《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大,2005。
朱崇才:《詞話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吉川幸次郎著、劉若愚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楊隱:《中國音樂史》,台北:學藝出版社,1980。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四)詩話、詞話與詞選集
王熙元:《歷代詞話敘錄》,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
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張淵懿編:《清平初選後集》,清雲間張氏刊冠秋堂印本,康熙17年,1678。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宋.張炎注、夏承燾校注,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詞源注.樂府指迷箋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陳廷焯著、屈興國輯注:《白雨齋詞話足本校注》,山東:齊魯書社,1982。
況周頤撰、屈興國輯注:《蕙風詞話輯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清.況周頤原著、孫克強輯考,《蕙風詞話、廣蕙風詞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新華書店,2004。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徐釚著、王百里校箋:《詞苑叢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陳廷焯著、杜維沫校點:《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張璋、職承讓、張驊、張博寧編纂:《歷代詞話續編》,河南:大象出版社,2005。
周濟著,鄺利安箋注:《宋四家詞選箋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
陳乃乾輯:《清名家詞》,上海:上海書店,1982。
忍寒居士編:《近三百年名家詞選》,台北:世界書局,2005。
陳匪石編著 鍾振振點校:《宋詞舉》,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上彊村民編、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五)詞論與詞學相關論集
徐珂:《清代詞學概論》,台北:廣文書局,1968。
繆鉞:《詩詞散論》,台北:開明書店,1979。
劉永濟:《詞論》,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
詹安泰:《詹安泰詞學論稿》,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劉永濟:《微睇室說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夏承燾:《唐宋詞論叢》,香港:中華書局,1985。
林玫儀:《詞學考詮》,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馬興榮:《詞學綜論》,濟南:齊魯書社,1989。
吳宏一:《清代詞學四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劉慶雲:《詞話十論》,長沙:岳麓書社,1990。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台北:台大出版中心,1995。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3。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龍榆生:《詞曲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龍榆生:《詞學十講》,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葉嘉瑩:《清詞叢論》,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吳熊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王兆鵬:《詞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
吳梅:《詞學通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嚴迪昌:《嚴迪昌自選論文集》,北京:中國書店,2005。
詞學季刊社編輯:《詞學季刊》,台北:學生書局,1967。
上海華東師大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室編:《詞學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編:《詞學論稿》,上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牛仰山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19-1949》(概論.詩文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王水照等編選:《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94。
華東師範大學編輯委員會編輯:《詞學》1-18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2008。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李康化:《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1。
夏承燾、吳熊和:《讀詞常識》,香港:中華書局,2002。
姚蓉:《明末雲間三子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余傳棚:《唐宋詞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于翠玲:《朱彝尊詞綜及其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葉嘉瑩:《南宋名家詞講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朱德慈:《常州詞派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
莫立民:《晚清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六)史書與史學論著
李延壽:《北史》,台北:世界書局,1969。
秦.呂不韋撰,《呂氏春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
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七)其他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台北:藝文出版社,1957。
青木正兒著,江俠庵譯:《南北戲曲源流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四部叢刊本。
鄭騫:《景午叢編》,台北:中華書局,1972。
陳序經著:《中國南北文化觀》,台北:牧童出版社,1976。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57。
清阮元撰、傅以禮重編,《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台北:世界書局,1961。
錢鍾書著、舒展述編:《錢鍾書論學文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張仁福:《中國南北文化的反差—韓歐文風的文化透視》,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4。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書局,1994。
施蟄存:《文藝百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王鵬運:《王鵬運研究資料》,廣西:灕江出版社,1996。
孫克強:《雅俗之辨》,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
潘運告編著:《明代畫論》,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諸葛憶兵:《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朱穎輝輯校:《孟稱舜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
朱麗霞:《清代松江府望族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吳錫麒:《有正味齋駢體文箋註》,台北:大新書局,1965。
明.陳繼儒:《偃曝談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東方文化事業委員續修:《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明.徐渭原著、李復波、熊承宇注釋:《南詞敘錄注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南朝梁.劉勰著、詹□(金英)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日)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王叔岷撰:《鐘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青木正兒:《青木正兒全集》,東京:春秋社,昭和44-45年。
赤井益久:《中唐詩壇ソ研究》,東京:創文社,2004。
二、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
徐澄琪:《明人解釋文人畫的趨勢》,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陳松宜:《清代接受宋詞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金鮮:《陳廷焯早晚期詞學觀念的轉變》,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梁榮基:《詞學理論綜考》,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林玫儀:《晚清詞論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侯雅文:《常州詞派構成與變遷析論》,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二)單篇論文
劉師培:〈南北學派不同論〉,《劉申叔先生遺書》,京華書局,1970。
吳承學:〈論文學上的南北派與南北宗〉,《中山大學學報》1991第4期。
吳兆路:〈性靈學說與地域文化〉,《文學評論》第四期,1995,頁122-130。
饒宗頤主講、胡曉真整理:〈論清詞在詞史上的地位〉,《中國文學研究通訊》第4卷第1期,頁1-5,1994.3。
吳宏一:〈朱彝尊文學批評研究〉,葉慶炳等著:《文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高建中:〈朱彝尊的詞論及創作〉,《文學遺產》,1981第4期,頁51-65。
楊海明:〈論《詞源》的論詞主旨—兼論南宋後期的詞學風尚〉,《文學遺產》,1985第1期,頁85-94。
潘務正:〈論曹溶對朱彝尊詞學創作的影響—兼論其在浙西詞派中的地位〉:《文學 評論叢刊》第8卷第2期,2005,頁337-352。
張珂:〈清代的常州詞派與詞人〉,《蘇州大學學報》,1985第2期,頁39-43。
薛祥生:〈對宋詞發展分期問題的思考〉,《山東師大學報》,1988第5期,頁61-67。
林素玫:〈明畫論詩化與禪宗之關係〉,《國際佛學研究中心》第6期,1992.12。
曹保合:〈談朱彝尊的醇雅詞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頁314-320。
張宏生:〈朱彝尊的詠物詞及其對清詞中興的開創作用〉,《文學遺產》第6期
,1994。
方智範:〈論常州詞派生成之文化動因〉,《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4期,頁176-185。
鄧紅梅:〈明詞綜論〉,《中國韻文學刊》,1999第1期,頁17-25。
謝桃坊:〈評王國維對南宋詞的藝術偏見〉,《文學評論》,1987第6期,頁105-111。
謝桃坊:〈梁啟超與近代詞學研究〉,《文學評論》,1993第5期,頁62-67。
孫克強:〈《草堂詩餘》的盛衰和清初詞風的轉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卷第1期,1992,頁135-147。孫克強:〈試論《草堂詩餘》在詞學批評史上的影響和意義〉,《中國韻文學刊》第2期,1995。
孫克強:〈清代詞學的南北宋之爭〉,《文學評論》第4期,1998。
孫克強:〈清代詞學流派論〉,《文藝理論研究》,2002.1,頁91-82。
孫克強:〈詞選在清代詞學中的意義〉,《南京大學學報》,2002.1,頁121-128。
孫克強:〈清代詞學與佛義禪理〉,《中山大學學報》第1期,2006。
孫克強:〈晚清四大家詞學集大成論〉,《文藝理論研究》,2006第三期,頁109-116。
孫維城:〈論況周頤對王鵬運重拙大詞學觀改造〉,《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1.5,頁33-36。。
曹明升、楊健:〈論浙西、常州詞學的南北宋之爭〉,《社會科學家》第2期,2005.3
陳水雲:〈評康熙時期的選詞標準〉,《武漢大學學報》第1期,1998.1。
陳水雲:〈論清代詞選的編纂及其意義〉,《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2002。
陳水雲、張清河,〈雲韶集與陳廷焯初期的詞學思想〉,《湖北大學學報》第29卷第6期,2002.11。
陳水雲、王茁,〈陳廷焯的師友交往與詞學立場的轉變〉,《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第6期,頁28-31。
李康化:〈從清曠到清空—蘇、姜詞學審美理想的歷史考察〉,《文學評論》,1997.6。
李康化:〈陽羨詞風的詞學淵源與詩學背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1.6。劉少雄:〈宋元詞論要籍敘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卷第4期,1992.12,頁67-82。劉少雄:〈近現代詞學批評方法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卷第2期,1994.6,頁31-35。劉少雄:〈周濟與南宋典雅詞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5期抽印本,台北:中央研究院,1994。嚴迪昌:〈近代詞史的再認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1期,1996.3,頁29-42。林玫儀:〈支機集完帙之發現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2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