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6: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坤泉
研究生(外文):Kun-Chuan Lu
論文名稱:品牌決策與代工經營模式分析—台灣LCD產業之實證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OEM/ODM and OBM Business Models of Taiwanese Firms –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aiwanese LCD Enterprise
指導教授:陳厚銘陳厚銘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碩士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LCD產業代工OEM/ODMOBM
外文關鍵詞:LCDOEM/ODMOB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台灣LCD應用產品產業廠商,包含筆記型電腦、LCD顯示器以及今日備受矚目的LCD電視業者;從早期為國外區域品牌代工,至今為全球知名大廠如IBM、HP、 Dell、SONY、Toshiba、JVC等從事電子產業的代工,台灣現在儼然已成為世界工廠。但隨著代工的毛利率不斷下滑,以及台灣代工業者技術的成熟與品質的進步,愈來愈多廠商紛紛投入自創品牌的行列,較早期的如宏�皉b代工與品牌分家之後已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但並非所有代工廠商發展自有品牌皆為成功的案例,如美格科技,發展自有品牌MAG行銷美國數年後,曾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回顧台灣廠商經營策略演變可知,從OEM先轉進ODM,再轉進OBM,乃理想的產業發展三部曲。坐擁技術基礎的廠商一旦轉進ODM後,常以代工收入補助自有品牌事業,初期自有品牌知名度與市佔率較低,不足以威脅到代工客戶,此時自有品牌與代工業務仍能相安無事;但當代工廠商自有品牌(OBM)成長至與代工客戶產生市場競爭時,則有被客戶抽單的風險,此時自有品牌與代工業務將面臨分與合的抉擇。近期明�痐應峖貝�基(品牌)與佳世達(專業代工),與早期宏�硐P緯創的分家,華碩與威碩兵分兩路等,在在顯示企業因應自創品牌與代工客戶品牌衝突所演化的企業經營生存法則。
對台商而言,自創品牌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徑,尤其要創造全球性品牌更非一般廠商所能完成。代工廠商如有意願或被迫跨足品牌經營,會從區域做起甚至與品牌結盟。LCD應用產品產業中,同時兼顧代工與自有品牌經營者,唯冠科技屬於成功的經營模式。其關鍵在於無論品牌與代工皆以成熟領先的技術形成核心競爭力,藉由兩種不同營運模式彙整而形成的龐大產能需求,進而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並提高經營績效。
本研究意欲透過個案相關業者訪談、文獻回顧,藉此分析代工業務與品牌決策的各項影響因素,找出最適合之代工品牌經營模式。研究流程首先依據蒐集之文獻進行初步分析;並參考實証產業資料及相關專家意見,從而進行個案訪查及分析比較,再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
LCD products are currently widely used in electronic goods manufacturing, including notebooks, LCD monitors and LCD TVs. A shift from OEM manufacturing for regional brands to global brands, such as IBM, HP, Dell, SONY, Toshiba and JVC, has made Taiwan become a large-scale and experienced manufacturer by world standards. However, declining OEM profits are leading to increased importance of the creation of recognized own brands by Taiwanese corpora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Taiwanese corporations tend to promote OBM business using profits gained from OEM business. Once their own brand gets stronger, their OEM clients feel threatened. Thus, it is difficult for Taiwanese corporations to operate both OEM and OBM business at the same time.
Creating their own brand is not an easy task for Taiwanese corporations, let alone creating a well-known, global brand. Nevertheless, some do. Proview, for example, boasts a successful operation model 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both OEM and OBM business. Proview was able to achieve this because it owned core 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ed an integration of all the relevant resources that are beneficial in increasing economic scale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strategy of Taiwanese corporations in light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OEM and OBM business, and to sum up th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whether or not to separate an OEM or OBM unit from a corpor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case study of Proview and other Taiwanese manufacturers has led to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provided here to be a reference for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 謝………………………………...ii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iv
目 錄………………………………….v
圖目錄…………………………………vi
表目錄…………………………………vii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品牌與代工…………………..8
第二節 品牌與代工經營模式……….15
第三節 品牌與代工策略之關鍵決定因素…….24
第四節 品牌與代工經營模式之組織調整…….31
第五節 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相關模型………….33
第六節 策略群組與認知群體………………….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樣本選擇……………………43
第二節 資料蒐集……………………43
第三節 資料分析……………………43
第四章 LCD產業探討與個案分析…………………46
第一節 LCD產業探討…………………46
第二節 唯冠公司個案分析…………………..50
第三節 個案比較分析匯總…………………..5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79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實務意涵…………………8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81
參考文獻…………………82
作者簡歷…………………85
一、中文部分
1.于卓民、巫立宇(2001):集中度變動之競爭意涵—台灣前一百大製造業之實證,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82期。
2.王健全(2000):『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產業的影響及再造傳統產業競爭力策略的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五卷第四期。
3.司徒達賢(2005):「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文化。
4.李秋慧(1992):台灣廠商國際化下之品牌策略-產業條件與自創品牌之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李吉仁、陳振祥(1998):中小企業轉型與升級經營模式之研究-由OEM 轉型為ODM 自有品牌模式,台北市企業管理協進會。
6.何顯宗(2006):運用三維之微笑曲線思維架構突破代工與品牌經營的兩難-以機械廠商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班碩士論文。
7.吳景勝(1999):「國際行銷」,台北:前程。
8.柯雅菁(2007):台灣廠商兼營代工與自有品牌下之最適組織營運模式 -探究其代工與自有品牌切割與否之關鍵決策因素,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洪順慶、吳長生(1999):地主國特性與自創國際品牌績效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廠商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8期,頁197-220。
10.施振榮(1996):再造宏�痋A台北:天下文化。
11.施振榮(2005):全球品牌大戰略,台北:天下文化。
12.徐婉萍(2005):自有品牌開發對客戶權益的影響分析-以電腦代工業為例,私立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陳振祥(2006):兼顧自有品牌與專業代工的營運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校友學術論文研討會,台北。
14.黃蕙娟(1990):台灣企業國際上自創品牌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黃銘章(2002):影響代工供應商與顧客間夥伴關係因素之研究-以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張秀屏(2000):自創品牌策略,核心資源型對品牌權益績效關係之研究-國際化企業策略聯盟之實證,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張殿文(2000):「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台北,天下文化。
18.康敏平,司徒達賢(2007):關係專屬投資是一種負債?台灣代工廠商的個案研究。臺大管理論叢,18卷1期,頁21-53。
19.許書嘉(2002):產品市場競爭與研究發展外溢效果對研究發展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湯明哲、李吉仁(1999):外包與專業製造廠商-雙贏的策略,遠見雜誌,12月。
21.彭建彰、呂旺坤 (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22.趙郁文(1998):『跨國委託製造對台灣資訊電子廠商營運能力之提昇效果』,中山管理評論,第六卷第四期,頁1113-1136。
23.蔡靜怡(1997):我國廠商國際自創品牌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蔡崇祺(2006):從全球代工產業到國際品牌經營的策略研究-Acer 轉型和國際化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5.黃建元(2007):策略群組與認知群體, ttp://blog.roodo.com/jimmas/archives/2644941.html
26.唯冠香港公司公開網站(2007):http://www.aastocks.com/chi
27.資料來源: 證交所公開資訊觀測站(2006);http://newmops.tse.com.tw
28.http://www.witsview.com/
29.http://www.displaysearch.com
30.http://www.topology.com.tw

二、英文部分
1.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Bartlett, C. A. & Ghoshal, S. 1995.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text, cases, and readings in cross-border management, 2nd ed. Chicago: Irwin.
3.Dixon, N. M. 2000.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Eisenhardt, K. M. & Martin, J. A. 2000.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1105-1121.
5.Grant, R. 1996.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109–122.
6.Gray, P. H. & Meister, D. B. 2004. Knowledge sourcing effectiveness. Management Science, 50(6): 821-834.
7.Helfat, C. & Peteraf, M. A. 2003. 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10): 997-1010.
8.Hsu, Chia-Wen, Chen Homin, & Lichung Jen, 2008, "Resource Linkages and Capability Developmen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forthcoming). (SSCI)
9.Kay, N. M. 1997. Pattern in corporate 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nott, A. M., Bryce,D. J., & Posen, H. E. 2003. On the strategic accumul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 Organization Science, 14(2): 192-2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