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5 11: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美文
研究生(外文):Mei-Wen Huang
論文名稱:都市綠地識覺差異之研究-台北市富陽森林公園使用者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 Perception:A Case of the Users in Fu-yang Forest Park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張長義張長義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都市綠地富陽森林公園人為設施滿意度環境識覺
外文關鍵詞:urban green spaceFu-yang Forest Parkman-made facilitiessatisfaction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晚近由於人口集中於都市地區的結果,使得都市人的生活環境對都市綠地的需求愈來愈加殷切,規劃者對此種土地利用類型之重視亦有增無已,然而在規劃成敗之基礎研究則首重綠地使用者的需求分析,適地適用乃是土地利用規劃重要的準則之一。因此,本研究主要在探討都市綠地使用者的識覺差異,包括使用者對都市綠地內自然景觀的認知、感受以及對人為設施的滿意度,以台北市富陽森林公園為研究區,採直接觀察、深入訪談與問卷調查方法對公園使用者進行訪查,以了解不同背景、不同使用目的使用者之識覺差異、分析差異原因,進而提供富陽森林公園日後進行規劃之參考。
本研究經在研究區內直接觀察與深入訪談後所設計完成之問卷調查分析結果顯示:使用者對公園自然景觀的識覺並無差異,均認為可從中獲得綠地的滿足感,但對人為設施的識覺不盡相同:多數使用者認為人為設施需再增修,但有生理設施(如廁所、洗手台)和指標設施(如指示牌、解說牌)的差異;少部分生態解說人員和團體則認為人為設施對自然景觀是干擾,應當盡量減少。換言之,使用者均期待綠地的功能,而對人為設施的協調性和破壞性識覺不同,因此對公園內人為設施的滿意度是尚可偏低的。
事實上,本研究區豐富的動植物生態體系正適合對一般民眾進行生態推廣教育,因此建議可將本公園朝「生態公園」方向規劃。又考慮不同背景、不同使用目的使用者對公園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也建議可將本研究區進行「分區規劃」,包括:定點活動區設施重新整理、步道區安全維護、生態觀察解說或標示牌與前二者結合設置。如此一來,既仍可方便一般鄰里居民活動,保有鄰里公園功能,又可對所有使用者進行生態介紹與教育,使富陽森林公園優於其他鄰里公園的生態價值和教育功能更得以彰顯。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
第三節 研究區選定 5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行為地理學與環境識覺之研究 6
第二節 開放空間之研究 9
第三章 研究區介紹 28
第一節 富陽森林公園的地理位置與景觀 28
第二節 設立過程與現況 33
第四章 研究方法論 35
第一節 資料蒐集 35
第二節 資料分析方法 37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有效樣本之敘述統計 41
第二節 使用者社會經濟背景與在公園內從事的活動和行為之相關分析 63
第三節 使用者社會經濟背景與對公園自然生態和人為設施識覺之相關分析 7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結論 8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6
第三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88
附錄一 問卷 93
附錄二 統計資料表 97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1997) 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休閒遊憩行為組),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內政部 (1996) 全國公園綠地研討會會議資料,內政部。
內政部營建署 (1996) 我們的公園綠地,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 (1998) 內政部城鄉景觀風貌改造運動---推動公園綠地系統計畫、親水計畫景觀道路計畫研討會,內政部營建署。
王子定 (1983) 都市森林之概念,中華林學季刊:Vol.16。
王正偉 (1991) 都市開放空間環境改善之研究-以台北市頂好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進 (1999) 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心理出版社。
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994) 台北市都市開放空間系統之建立暨規劃原則之研究,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52輯。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2000) 走入富陽-台北都會森林公園導讀,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2000) 富陽森林公園戶外教學手冊,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田家駒 (2002) 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莉莉 (1998) 都市郊山之人與環境研究:公共空間與公共生活-以台北市象山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怡儒(2001)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東華書局。
林傑斌、劉明德(2001)S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林進益(1977)公園計畫與設計,正中書局。
林進益(1986)公園綠地基本型態探討,造園季刊:Vol.1,No.3。
林裕彬、林怡君(2000)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季刊:Vol.42, pp.35-48。
邱皓政(2002)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得娟(1997)都市公園綠覆地影響因素之研究-使用者滿意度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1983)都市開放空間的概念及台北地區之相關問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報:Vol.2, pp.33-43。
夏鑄九等(1994)公園與城市的空間改造,空間雜誌。
孫秀如(1997)利用都市公園進行環境教育的探討-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建宇(2002)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南縣白河、台中縣東勢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國常(2002)遊客對風景遊憩區認知意象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蘄善(1985)地理學計量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陳元修(2004)知本溫泉風景特定區遊客運輸工具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水源(1988)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Vol.1,No.3,pp.25-51。
陳昭明(1983)都市森林與戶外遊樂,中華林學季刊:Vol.16。
彭繼賢(1997)以環境行為觀點探討都市開放空間之研究-以高雄市公園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明國(1986)都市空間使用之探討,造園雜誌。
黃容茂(1989)環境心理學研究---遊客對自然環境產生的情緒體驗,淑馨出版社。
鄒政勇(1992)台北市民對開放空間的休閒遊憩行為與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蘭(2001)都市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遷-以台北市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國寶(1989)從管理維護觀點探討獎勵制度開放空間之研究-以台北市實例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定芳(1997)都市公園綠地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論文。
蘇美玲(1998)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ugust Heckscher, with Phyllis Robinson(1977)Open Space:The Life of American Cities,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Burgess, J. E.(1988)People, Parks and the Urban Green:A Study of Popular Meanings and Values for Open Space in the City, Urban Studies, Vol.25。
Burnett, F.T.(1969)Open Space in New Towns, Journal of the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Vol.55。
Chapin, F.S. and Kaiser, E.J.(1979)Urban Land Use Planning(3rd e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Denver(1986)Park Recreation and Open Space Master Plan, Royston Hanamoto Alley & Abey。
Gobster, P.H.(2001)Visions of Nature: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in Urban Park Restorat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56, Issue.1-2。
Gold, J.R.(1980)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R.G.(2002)The Nature of Geographic Knowledg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92, pp.1-14。
Henderson, Harold(1990)Open Space: How to Get it and Keep it,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56, pp.5-11。
Jim, C.Y. and Chen, Sophia(2003)Comprehensive Greenspace Planning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Compact Nanjing City, China,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65, Issue.3。
Jim, C.Y. and Xu, Steve(2002)Stifled Stakeholders and Subdued Participation: Interpreting Local Responses Towards Shimentai Nature Reserve in South Chin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30, pp.327-341。
Jim, C.Y. and Xu, Steve(2003)Perception of Local Inhabitants towards Nature Reserve Establishment in A Remote Mountain Area in South China, Proceedings of IUCN/WCPA-EA-4 Taipei Conference,2002.03.18-23, Taipei, Taiwan。
Lemonides, J.S. and Young, A.L.(1978)Provision of Public Open Space In Urban Areas:Determinants, Obstacles, and Incentiv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Platt, R.H.(1972)The Open Space Decision Process:Spatial Allocation of Costs and Benefit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amírez-Sanz, L.; Alcaide, T.; Cuevas, J.A.; Guillén, D.F. & Sastre, P.(2000)A Methodolog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Protected Natural Area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Vol.43, pp.785-798。
Ryan, R.L.(2005)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 on Attachment to Urban Natural Areas, Environment & Behavior, Vol.37, pp.3-42。
Simoads, J.O.(1961)Landscape Architecture, New York。
Turner, Tom(1986)Landscape Planning, New York。
Zisman, S.B. and Ward, D.B.(1968)Where not to Build:A Guide for Open Space Planning, Washington, D.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