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f3de:de2a:940c:ec8b)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08: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恩秀
研究生(外文):En-Hsiu Kuo
論文名稱:外修內攘-張栻的治學與從政
論文名稱(外文):Academic Studies and Political Affairs of Zhang Shi
指導教授:梁庚堯梁庚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張栻湖湘學派宋金戰爭朱熹內聖外王學術與政治
外文關鍵詞:Zhang ShiHu-Shan SchoolWar between Song and JinZhu-xiacademia and poli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南宋高宗、孝宗之際,由於和戰之爭造成政局混亂,抗金名臣張浚兩度為相,兩度下野,其子張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成長,在言論以及行事作風上,必然受到父親以及政局的影響。不論是在學術研究、政治生涯,或者是人際關係方面,張栻都是以張浚之子的角色出現。
張浚死後,張栻開始以個人能力、學行受到矚目,身為胡宏的傳人,承繼湖湘學派的張栻,開始在學術界佔有一席之地。張栻與朱熹之間展開了學術上的討論,使得張、朱兩人的學問得以更上一層樓,對於朱熹之理學體系的建構,影響甚大。
學術與政治追求的是一種平衡。從張栻的〈希顏錄〉的務本論貫穿他的一生,他不斷去追求充實務本的作為,但他的一生的終極目標是恢復中原。所以行仁在整個學術中是本,治理地方在政治生涯也是本,學術的本造就內聖,政治的本促成外王,而內聖外王一直都是張栻整體作為的一體兩面。
Zhang Shi, as Zhang Jun’s son, was affected by his father in academic and political field, even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Zhang Shi followed his father, apt to war party, and was famous for his delicacy in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ffairs. So Sung Kao-tsung and Sung Hsiao-tsung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his opinions. After Zhang Shi’s father died, he relied on such backbone that he could development himself.
In academic filed, his brightness made him as a successor of Hu-Shan School, and discussed about concepts of Confucian with Zhu-xi. It suggests that Zhang’s ideas affected Zhu-xi greatly. In this course, Zhang Shi found his way to Confucian ideal type and practiced actually.
目錄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材料.....................................6
第三節 研究回顧.....................................9
第二章 張浚之子....................................13
第一節 早期生活背景與教育..........................13
第二節 孝宗的重視..................................21
第三章 孝宗之臣....................................33
第一節 父親過世之後的沉潛..........................33
第二節 重回權力世界................................42
第四章 朱熹之友....................................57
第一節 學術論辯....................................57
第二節 政治活動....................................66
第五章 結論........................................75
徵引書目.............................................83
一、古典文獻........................................83
二、近人論著.專書..................................85
三、近人論著.論文..................................86
徵引書目
一、古典文獻
1.王明清,《揮麈錄》後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四部叢刊本。
2.王象之撰,岑建功輯,劉文淇校,《輿地紀勝》,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道光29年懼盈齋刊本。
3.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熹年譜》,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年,新校標點本。
4.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四部叢刊本。
5.朱熹纂集,李幼武補編,《宋名臣言行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6.余正煥輯,《城南書院志》,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據清道光五年刻本。
7.呂祖謙撰,呂祖儉、呂喬年編,《東萊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8.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9.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二刷,新校標點本。
10.周必大編,《文忠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11.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新校標點本。
12.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新校標點本。
13.胡宏,《五峰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14.胡宏著,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新校標點本。
15.胡宗楙編,李春梅點校,《張宣公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1932年胡氏夢選樓刊本。
16.胡廣等撰,《性理大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17.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18.真德秀,《西山讀書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19.張栻撰,王蓉貴、楊世文校點,《張栻全集》,長春市:長春出版社,1999年,新校標點本。
20.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新校標點本。
21.脫脫等,《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新校標點本。
22.陳亮,《龍川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本。
23.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本。
24.傅增湘纂輯,《宋代蜀文輯存》,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
25.黃宗羲原著,全祖望修補,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6.楊士奇、黃淮等,《歷代名臣奏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7.楊萬里,《誠齋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四部叢刊本。
28.葉紹翁撰,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新校標點本。
29.熊克,《中興小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30.樓鑰,《攻媿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31.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新校標點本。
32.羅大經,《鶴林玉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二、近人論著.專書
1.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市:允晨文化,2008年,增訂一版。
2.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縣新莊市:稻禾,1995年。
3.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1983年。
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市:正中書局,1968-1969年。
5.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
6.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市:東大圖書,1998年。
7.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市: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8.陳谷嘉,《張栻與湖湘學派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9.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10.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市:學生書局,1988年。
11.陳榮捷,《朱學論集》,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增訂再版。
12.麥仲貴,《宋元理學家著述年表》,香港:新亞研究社,1968年。
13.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14.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臺北市:東大圖書,2002年。
15.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增訂三版。
16.蔣義斌,《史浩研究─兼論南宋孝宗朝政局及學術》,臺北市:蔣義斌,1980年,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蔡方鹿,《一代學者宗師:張栻及其哲學》,成都市:巴蜀書社,1991年。
18.蔡哲修,《張浚的政治生涯》,臺中市:蔡哲修,1988年,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市:三民書局,1971年。
20.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市:蘭臺出版社,2001年。

三、近人論著.論文
1.王明,〈正色立朝的賢相•陳俊卿─兼評宋孝宗的用人〉,《通識研究集刊》,第2期(2002.12),頁113-164。
2.王德毅,〈宋孝宗及其時代〉,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0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頁245-302。
3.王麗梅,〈張栻對周敦頤的肯定與推崇〉,《船山學刊》,2006年第2期,頁23-25。
4.朱漢民,〈南宋理學與理學教育〉,《中國哲學》,第16輯(1993),頁495-518。
5.朱漢民,〈張栻和嶽麓書院〉,收入朱瑞熙編,《朱熹教育和中國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頁272-280。
6.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宋史研究集》,第十九輯,頁214-215。
7.胡昭曦,〈譙定、張栻與朱熹的學術關係〉,《中國哲學》,第16輯(1993),頁240-262。
8.陳谷嘉,〈論張栻本體論的邏輯結構體系—兼論湖湘學派理學思探的特色〉,《孔子研究》,1988年第四期。
9.陳榮捷,〈論朱子之仁說〉,收入氏著,《朱子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頁37-68。
10.劉述先,〈朱子的仁說,太極觀念與道統問題的再省察〉,《史學評論》,第5期(1883),頁173-188。
11.劉蘊梅,〈論張栻哲學的特點〉,《四川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12.蔡方鹿,〈張栻易學之特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6期,頁112-116。
13.蔡方鹿,〈張栻經學探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87-92。
14.蔡方鹿,〈試論張栻的哲學思想〉,《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6期。
15.戴瑞坤,〈朱子學對中、日、韓的影響〉,《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11),頁95-115。
16.蘇鉉盛,〈張栻早期仁學思想考〉,《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頁43-53。
17.高畑常信,〈張南軒の思想變遷〉,收入氏著,《張南軒集人名索引•附論文》,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頁1-25。
18.高畑常信,〈張南軒の《論語解》に與えた朱子の影響〉,收入氏著,《張南軒集人名索引•附論文》,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頁110-123。
19.高畑常信,〈張南軒の靜江府における治政〉,收入氏著,《張南軒集人名索引•附論文》,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頁90-109。
20.高畑常信,〈張南軒年譜〉,收入氏著,《張南軒集人名索引•附論文》,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頁66-89。
21.高畑常信,〈張南軒集の版本〉,收入氏著,《張南軒集人名索引•附論文》,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頁26-6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