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一、古典文獻
1.王明清,《揮麈錄》後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四部叢刊本。
2.王象之撰,岑建功輯,劉文淇校,《輿地紀勝》,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道光29年懼盈齋刊本。
3.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熹年譜》,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年,新校標點本。
4.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四部叢刊本。
5.朱熹纂集,李幼武補編,《宋名臣言行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6.余正煥輯,《城南書院志》,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據清道光五年刻本。
7.呂祖謙撰,呂祖儉、呂喬年編,《東萊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8.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9.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二刷,新校標點本。
10.周必大編,《文忠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11.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新校標點本。
12.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新校標點本。
13.胡宏,《五峰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14.胡宏著,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新校標點本。
15.胡宗楙編,李春梅點校,《張宣公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1932年胡氏夢選樓刊本。
16.胡廣等撰,《性理大全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17.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18.真德秀,《西山讀書記》,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19.張栻撰,王蓉貴、楊世文校點,《張栻全集》,長春市:長春出版社,1999年,新校標點本。
20.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新校標點本。
21.脫脫等,《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新校標點本。
22.陳亮,《龍川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本。
23.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四庫全書本。
24.傅增湘纂輯,《宋代蜀文輯存》,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
25.黃宗羲原著,全祖望修補,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6.楊士奇、黃淮等,《歷代名臣奏議》,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7.楊萬里,《誠齋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四部叢刊本。
28.葉紹翁撰,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新校標點本。
29.熊克,《中興小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30.樓鑰,《攻媿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31.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新校標點本。
32.羅大經,《鶴林玉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本。
二、近人論著.專書
1.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市:允晨文化,2008年,增訂一版。
2.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縣新莊市:稻禾,1995年。
3.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1983年。
4.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市:正中書局,1968-1969年。
5.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
6.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市:東大圖書,1998年。
7.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市: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8.陳谷嘉,《張栻與湖湘學派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9.陳來,《朱熹哲學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10.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市:學生書局,1988年。
11.陳榮捷,《朱學論集》,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增訂再版。
12.麥仲貴,《宋元理學家著述年表》,香港:新亞研究社,1968年。
13.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14.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臺北市:東大圖書,2002年。
15.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增訂三版。
16.蔣義斌,《史浩研究─兼論南宋孝宗朝政局及學術》,臺北市:蔣義斌,1980年,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7.蔡方鹿,《一代學者宗師:張栻及其哲學》,成都市:巴蜀書社,1991年。
18.蔡哲修,《張浚的政治生涯》,臺中市:蔡哲修,1988年,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市:三民書局,1971年。
20.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市:蘭臺出版社,2001年。
三、近人論著.論文
1.王明,〈正色立朝的賢相•陳俊卿─兼評宋孝宗的用人〉,《通識研究集刊》,第2期(2002.12),頁113-164。2.王德毅,〈宋孝宗及其時代〉,收入《宋史研究集》,第10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8年,頁245-302。
3.王麗梅,〈張栻對周敦頤的肯定與推崇〉,《船山學刊》,2006年第2期,頁23-25。
4.朱漢民,〈南宋理學與理學教育〉,《中國哲學》,第16輯(1993),頁495-518。
5.朱漢民,〈張栻和嶽麓書院〉,收入朱瑞熙編,《朱熹教育和中國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頁272-280。
6.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宋史研究集》,第十九輯,頁214-215。
7.胡昭曦,〈譙定、張栻與朱熹的學術關係〉,《中國哲學》,第16輯(1993),頁240-262。
8.陳谷嘉,〈論張栻本體論的邏輯結構體系—兼論湖湘學派理學思探的特色〉,《孔子研究》,1988年第四期。
9.陳榮捷,〈論朱子之仁說〉,收入氏著,《朱子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頁37-68。
10.劉述先,〈朱子的仁說,太極觀念與道統問題的再省察〉,《史學評論》,第5期(1883),頁173-188。
11.劉蘊梅,〈論張栻哲學的特點〉,《四川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12.蔡方鹿,〈張栻易學之特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6期,頁112-116。
13.蔡方鹿,〈張栻經學探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87-92。
14.蔡方鹿,〈試論張栻的哲學思想〉,《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6期。
15.戴瑞坤,〈朱子學對中、日、韓的影響〉,《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11),頁95-115。16.蘇鉉盛,〈張栻早期仁學思想考〉,《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頁43-53。
17.高畑常信,〈張南軒の思想變遷〉,收入氏著,《張南軒集人名索引•附論文》,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頁1-25。
18.高畑常信,〈張南軒の《論語解》に與えた朱子の影響〉,收入氏著,《張南軒集人名索引•附論文》,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頁110-123。
19.高畑常信,〈張南軒の靜江府における治政〉,收入氏著,《張南軒集人名索引•附論文》,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頁90-109。
20.高畑常信,〈張南軒年譜〉,收入氏著,《張南軒集人名索引•附論文》,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頁66-89。
21.高畑常信,〈張南軒集の版本〉,收入氏著,《張南軒集人名索引•附論文》,名古屋:采華書林,1976年,頁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