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0: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純慧
研究生(外文):Chung-Hwei Li
論文名稱:臺灣地區知覺性環境人權指標系統雛型建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amework for Establishing 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Human Right Indicator System in Taiwan
指導教授:於幼華於幼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e-Hwa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環境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環境人權環境權指標系統知覺性指標專家問卷德爾菲法信度效度構面
外文關鍵詞:Environmental Human Rights (EHR)EHR indicator systemperceived indicatorDelphi techniquevalidityreliabilityconstru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環境人權(EHR, Environmental Human Rights)」(簡稱「環境權」)是近代新興的一項權利,也是基本人權領域中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近年來臺灣地區在相關社會團體與非政府組織的共同努力下,關於環境權訴求的議題已日益受到學界、政府及民眾普遍重視。然而,國內、外對於環境權之相關研究議題,仍屬萌芽階段且研究有限。因此,若能提出一套可簡化溝通、協助決策及具環境教育、評估、預警功能的指標系統,應具有其意義及必要性,同時亦可呼應國內近年提倡「永續發展」及「人權立國」的理念。
本研究透過遴選、徵詢、再遴選等方式,最後由國內相關領域三十一位學者、專家組成本研究之「專家小組」。進而再應用專家Delphi Technique(德爾菲法)於專家小組間,進行群體決策之問卷調查,包括指標系統共識性調查及知覺現況調查等,並針對調查結果進行必要之統計、效度及信度等分析程序,以冀能在既有的研究經驗與文獻基礎上,兼顧臺灣地區之獨特性,以更具科學性、學術性的方式建構一套符合國內發展特色之「知覺性環境權指標系統(EHR Indicator System)雛型」。
本研究先於專家小組間,完成本研究指標系統雛型之架構共識性調查,再於專家小組間針對「環境權的認知意識」、「教育、公眾參與及傳媒的行動角色」及「政府政策的效能需求」等三個構面(construct)下之四十五項指標共識,進行年度知覺現況調查,主要用以進行系統預試及掌握國內環境權受重視與保障程度之專家知覺意向。研究結果顯示,不論在個別指標層級或整體綜合評價上,平均而言多僅達普通且微正向水準,表示專家小組普遍認為臺灣地區未來在環境權課題的改善上,仍有期許且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對於後續之研究建議與展望,本研究建議可針對指標系統間之層級架構,進行相對重要性(權重)調查,一方面可作為指標所對應環境權相關事項優先或重要序之提示;另一方面可作為指標系統再精簡指標項數及進一步合成綜合指數之參考依據。此外,本專家指標系統公眾化可行性之評估及建置相關知識溝通資訊平台等,皆具延伸之研究發展價值。最後為指標動態性之要求,即應逐年進行環境權指標調查,並因應時事於系統試行若干年後進行必要之調整,以合理掌握環境權受保障、滿意度,進而導引改善方向。
The Environmental Human Rights (EHR)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critical elements in the field of the Human Rights. Some issues concerning the EHR have being caught attention under the efforts made by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over the last years. However, studies related to EHR were still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n Taiwan and other countries. Consequently, it’s necessary, meaningful and urgent to develop a set of preliminary EHR indicator system to support comprehending, communicating and making decision on issues of EHR in Taiwan.
In order to develop a set of perceived EHR indicator system in a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mode. The Delphi technique was used widespread in this study. In addition, some statistic method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for fit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process of perceiv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performed after the consensus of the final 45 indicators in our indicator system was reached. The results evaluated and concluded by the 31 respondents of our expert panel in the process of perceived questionnaire survey indicate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related to EHR in Taiwan is in a medium level, and it need to be refined in the future.
It is highly recommended that the survey of comparative weights among indicators in our system should be performed in follow-up studies. They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priority and importance of indicators in our indicator system. Furthermore, how to restructure this expert indicator system to a public one as well as how to develop a related information platform are regards as two essential and pragmatic subjects in follow-up studies. Above all, the survey for the EHR indicator system has to perform annually and elaborated a plan of indicator modification for pragmatically portraying state of the EHR in Taiwan.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緣起 1
1.2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分析 3
2.1 人權之名義與其發展脈絡 3
2.1.1 人權之名義 3
2.1.2 人權的發展脈絡 4
2.2 環境人權之產生背景與名義 8
2.3 指標之名義與其應用 12
2.3.1 指標的名義 12
2.3.2 指標的功能 12
2.3.3 永續發展指標 15
2.4 知覺性指標之名義與其應用價值 17
2.5 小結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21
3.1 研究架構與流程 21
3.2 研究之調查方式、對象、假設、限制與範疇 23
3.3 建立知覺性環境人權指標之層級架構與候選指標 24
3.4 建立知覺性環境人權指標問卷量表之設計原則 25
3.5 研究分析工具與方法論 25
3.5.1 問卷量表之設計與分析步驟 26
3.5.2 信度與效度 27
3.5.3 問卷量表之基本統計分析與檢定原則 29
3.5.4 專家Delphi Technique (德爾菲法) 31
3.5.5 非階層集群分析 33
3.5.6 因素分析 34
3.5.7 問卷量表之項目分析 36
3.5.8 問卷量表之效度分析 38
3.5.9 問卷量表之信度分析 39
3.6 指標系統共識與知覺現況調查 41
3.7 小結 4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3
4.1 調查結果分析 43
4.1.1 專家小組問卷回收狀況與修正建議 43
4.1.2 專家小組問卷回收之基本統計分析結果 44
4.1.3 專家小組問卷回收之一致性檢定結果 47
4.1.4 知覺性環境人權指標之重要性選定結果 48
4.1.5 知覺性環境人權指標之項目分析結果 49
4.1.6 知覺性環境人權指標之建構效度分析結果 58
4.1.7 知覺性環境人權指標之信度分析結果 59
4.1.8 知覺性環境人權指標系統之專家共識調查結果 61
4.1.9 知覺性環境人權現況之專家知覺現況調查結果 67
4.2 討論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5.1 結論 75
5.2 後續展望與建議 79
參考文獻 81
附錄一、本研究之專家小組名單(共三十一位) 86
附錄二、第一階段專家德爾菲法問卷意見修正 89
附錄三、第二階段專家德爾菲法問卷意見修正 91
附錄四、專家知覺現況調查中「不知道」選項統計 93
附錄五、第一階段共識性調查問卷內容 95
附錄六、第二階段知覺性調查問卷內容 109
-英文部分
Andrews, F. M., 1974, Social indicators of perceived life qual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3): 21.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4, Developing Measures of Perceived Life Quality: Results from Several National Survey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1): 26.
Braat, L., 1991, The Predictive Meaning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In Search of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ited by Kuik and H. Verbruggen, Kluwer, Boston: Kluwer Acadermic Publishers, 57-70.
Dalkey, N. C., 1969, The Delphi Meth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CA:Rand Corporation.
Hasson, F., Keeney, S., & McKenna, H., 2000,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Delphi survey techniqu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2(4): 1008-1015.
Hayward, T., 2000, Constitutional Environmental Rights: A Case for Political Analysis, Political Studies, 48(3): 558-573.
Hiskes, R. P., 2006, Environmental Human Rights and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Human Rights Review, 7(3): 81-95.
Johnston, B. R.,1995, Human Rights and the Environment, Human Ecology, 23(2):111-123.
Linstone, H. A., & Turoff, M., 1975,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3, OEC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and Use.
Rest, A., 1997, Improv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an expanded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Law, 27(3).
Riggs, W. E., 1983, The Delphi technique: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3(1): 89-94.
Williams, P. L., & Webb, C., 1994, The Delphi technique: an methodological discussio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 180-186.

-中文部分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章嘉,2005,臺北市優質學校指標之學校顧客知覺研究—以市立國民小學為例,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碩禧,2008,人權教育作為友善校園的建構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堅,1976,最新政治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吳育東,1999,多變量統計方法應用於行動電話消費者購買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電腦。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數位科技。
呂亞力,2001,政治學(五版),臺北:三民書局。
李公哲,1998,永續指標,環境工程會刊,9(4):24-35。
李永展,1990,認知圖與偏好矩陣—環境心理學研究方法之介紹,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5(1):133-140。
李鴻禧,1986,憲法與人權,臺北:東陞美術。
沈明來,2007,實用多變數分析(二版),臺北:九州圖書。
於幼華,1994,對研發綜合性環境指標的展望,1994年環境監測與指標系統研討會論文集。
於幼華、張益誠,1999,永續發展指標,環境教育季刊,37:53-74。
於幼華,2001,2001臺灣環境人權指標調查報告,臺北:中國人權協會。
於幼華,2002,2002臺灣環境人權指標調查報告,臺北:中國人權協會。
於幼華,2003,2003臺灣環境人權指標調查報告,臺北:中國人權協會。
於幼華,2004,2004臺灣環境人權指標調查報告,臺北:中國人權協會。
於幼華,2005,2005臺灣環境人權指標調查報告,臺北:中國人權協會。
林傑斌,2002,SPSS統計分析實務設計寶典,臺北:博碩文化。
林瓊華,1995,觀光遊憩發展對傳統聚落環境知覺及景觀意象之影響—以九份、金瓜石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芬、蔡欣玲,1996,德爾菲預測術—一種專家預測的護理方法,護理研究,4(1):92-98。
洪于婷,1999,都市發展永續性結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如玉,2006,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
紀駿傑,2003,環境人權—從「人權與環境原則宣言草案」談起,人權立國系列研討會第二場:環境權,人權立國系列研討會論文與會議手冊,臺北: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
胡國強,1992,高雄都會區知覺環境品質指標之建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高永光,2006,2006臺灣環境人權指標調查報告,臺北:中國人權協會。
高永光,2007,2007臺灣環境人權指標調查報告,臺北:中國人權協會。
高家俊,199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八十八年度環境人權指標現況調查,臺北:中國人權協會。
徐磊青、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臺北:五南圖書。
柴松林,1978,環境與環境權,環境教育,3:12-19。
柴松林,2001,人權基礎、人權譜系與人權發展,訓育研究,21-28。
馬立文,1994,社區環境權之研究—從社區意識、環境意識之角度,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益誠,2001,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臺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益誠,2007,臺灣地區環境人權指標暨資訊系統建構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
教育部,人權教育資訊網。<http://www.hre.edu.tw/report/adult/1-3.htm>
梁文敏,2007,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概念與範例,生統e報第六期。 <http://www2.cmu.edu.tw/~biostat/epaper/paper_006.htm>
陳伯沖,1997,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臺北:田園城市。
陳怡惠,2005,工作環境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榮,1997,臺灣地區環境壓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生,2002,人權之變遷(Der Wandel der Menschenrechte),月旦法學雜誌,80:143-153,
陳翎甄、盧玉琴、陳正昌,2007,效度與信度,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陳正昌、張慶勳主編),臺北:新學林。
陳楚杰,2004,醫院品質報告卡指標之篩選及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住院病人對其創新特性之知覺、態度與使用意願,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麗紋,2002,土地利用與環境權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湖岸景觀眺望權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郁蘋,2005,中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政策實施現況知覺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琇月,1988,日本環境權之形成與發展,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芬,1993,日本歷史文化環境權之研究—兼論地域文化之發展,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民德、謝邦昌,2000,STATISTICA應用系列叢書(五)多變量分析,臺北:曉園。
蔡百銓,2007,邁向人權國家—人權學18講,臺北:前衛。
蔡美戀,2003,鄉鎮層級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架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先祐,2003,環境人權在臺灣—回顧與展望,人權立國系列研討會第二場:環境權,人權立國系列研討會論文與會議手冊,臺北: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
蕭新煌,1987,我們只有一個臺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臺北:圓神。
羅志淵主編,1985,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三)政治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忠華,2005,日本國憲法環境權法理與判例之研究—兼論臺灣之環境權,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简.汉考克,2007,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李隼譯),重庆:重庆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