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2 03: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淑美
論文名稱:博物館品牌行銷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Br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Museums--A Case Study of Taipei County Yingge Ceramics Museum
指導教授:賴瑛瑛賴瑛瑛引用關係謝章富謝章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ai, Ying-YingHsieh, Chang-F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6
中文關鍵詞:博物館品牌整合行銷傳播文化創意產業
外文關鍵詞:Museumbrand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culture indus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37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7
摘要
舉凡藝文活動機構及休閒娛樂產業均是21世紀博物館的競爭對手。身處激烈競爭的文化消費市場,博物館必須在有限的經費資源下,建立自身的定位與差異性,品牌行銷策略是為重要的營運關鍵。本研究選擇「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個案研究對象,目的在於分析博物館產業如何執行品牌行銷策略,探討一博物館建立品牌運作模式、商業化管理以及規劃,藉以發現建立品牌的關鍵因素,以為其他博物館品牌行銷之參考,建立博物館領域品牌研究之參考案例。
本研究,採取深&;#64001;訪談法及文獻分析法方式進&;#64008;,根據博物館品牌行銷文獻,歸納出「陶博館」打造品牌的六大優勢,主題展覽、教育活動、博物館之友、建築與公共空間、文化商店以及網站,運用「品牌識別」、「品牌權益」、「整合行銷傳播工具」三項品牌行銷架構進行分析,歸納出陶博館品牌行銷策略。研究發現:1. 陶博館品牌貼近民眾的需求;從品牌識別中,發展陶博館品牌的特殊要素。2. 陶博館品牌行銷策略的重點為「生活化」、「體驗性」。3. 透過策略合作陶博館拓展品牌行銷廣度。4. 利用置入性行銷,加值博物館品牌。5. 陶博館以品牌&;#63996;別指導其品牌行銷傳播,並藉由執&;#64008;品牌行銷傳播&;#63789;推展品牌&;#63996;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useums have rapidly increased in numbers within Taiwan. We have also seen that competi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the leisure industry have given consumers many choices that are diverse and worthwhile. Within the educational and leisure environment, museum curators are facing a fierce competition within the industry, and the modern marketing knowledge push museums have to towards a careful brand management.
Competitive branding is inevitable. If museums want to increa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und–raising, they have to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others and establish a recognizable brand. Museum branding includes a logo and a theme, and then beyond those items to encompass every activity that touches the museum’s constituency.
There has not been much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which have documented the beneficial links between museums and brand marketing.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ttempt to explore how Yingge Ceramics Museum might go about creating its own unique brand and image to separate itself from other museums in Taiwan. The research will be conducted by case study, and the scope of exploration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brand identity, brand equity and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Five of these findings are worth summarizing: 1. The museum develops a brand from the brand identity aspect. 2. The Brand Marketing points include collections of Yingge Ceramics Museum that show to the history of ceramics and pottery and how this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our daily lives. 3. The museum and other related affiliates will become a new power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4. Product placement marketing can also exploit the effectiveness of brand communication. 5. The brand identity directs the brand planning, and is carried out by brand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brands identity.

參考資料
中文部分
一、專書
朱璞瑄、子鳳譯(2001)。《體驗品牌》,台北:經濟新潮社。(原書Travis, D.著 〔Emotional Branding: How Successful Brands Gain the Irrational Edge.〕)
吳克振譯(2001)。《品牌管理》,台北:華泰。(原書Keller, k., L. 著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吳玟琪譯(2000)。《建立品牌識別》,台北:台視文化。(原書Lynn B. Upshaw著)
沈雲驄、湯宗勳譯(1998)。《品牌行銷法則-如何打造強勢品牌?》,台北: 商業周刊。(原書Aaker, D. A.著 〔Building strong brands.〕)
李賜蘭譯(2006)。《行銷一本通》,台北:臉譜。(原書Davey, R.& Jack, A.著)
林潔盈譯(2002)。《如何行銷博物館:推廣博物館,美術館和展覽的概念與方法》,台北: 五觀藝術。(原書Dickman, S.著〔The Marketing Mix:Promoting museums,galleries&exhibitions.〕)
林正弘(2005)。《台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國立編譯館。
林芳吟(2006)。〈創意、文化、科技-頑石創意的文創產業思維〉。馬元容(編)。《推
展博物館營運研討會專輯》。10—16。台北縣:北縣十三行博物館。
林宜萱譯(2002)。《策略行銷管理 》,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原書 Parry M., E著)
周怜利譯(1996)。《行銷172誡》,台北:天下文化。(原書Clancy, K. J. &Shulman, R. S.著)
林秋芳(2001)。《臺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導覽手冊》。台北:香港商雅凱電腦語音有限公司
周進智(2000 a)。〈博物館商店功能之再檢討〉。黃永川(編)。《博物館營運的新思維 》,頁297—313。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周進智(2000 b)。〈非營利文化機構中營利事業之探討—以博物館為例〉。黃永川(編)。《博物館之營運與實務》。210—231。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潔盈譯(2002)。《如何行銷博物館》,台北:五觀。(原書Sharron Dickman.著 〔The Marketing Mix: Promoting museums, galleries &exhibitions.〕)
胡政源(2006)。《品牌行銷》。台北:鼎茂圖書。
袁世珮、黃家慧譯(2001)。《品牌思維:打造優勢品牌的五大策略》,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原書Knapp, D., E.著)
高登第譯(1998)。《票房行銷-菲利浦.科特勒談表演藝術行銷策略》,台北:遠流。
高登第譯(2002)。《品牌領導》,台北:天下遠見。(原書Aaker,D.A. & Joachimsthaler,E.著 〔Brand Leadership: building assets in information society .〕)
秦裕傑(1997)。《博物館論述》。台中:省美術館。頁XI。(原書 Kotler,P.& Scheff J.著)
浪濤設計顧問群(1996)。《NO.1品牌》。台北:聯經。
陳永昌(2007)。《品牌之價值》。台北:經濟部智慧局。
許安琪(2001)。〈整合行銷傳播新趨勢〉,郭良文(編)。《台灣的廣告發展》,127—154。台北:學富文化。
許安琪(2001)。《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全球化與在地化行銷大趨勢》。台北:學富文化。
莊秀玲(2005)。《臺北縣政府94 年度自行研究報告──陶博館形塑鶯歌文化之具體作為》。台北縣: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張克源(2006)。〈創立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良好的模式〉。馬元容(編)。《推展博物館營運研討會專輯》。66—67。台北縣:北縣十三行博物館。
陳尚永、洪雅慧、蕭富峰譯(2002)。《廣告學》。台北:華泰文化。(原書 Wells, Burnett & Moriarty著)
陳佩秀譯(2001)。《品牌》。台北:遠流出版。(原書 Mariotti, J.著 . 〔Smart Things to Know about Brands &; Branding〕)
許是祥譯(1985)。《事業創新原理和實務》,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原著Drucker, P. F.著〔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陳國寧(2000)。《如何經營小型博物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國寧(1999)。《博物館的營運與管理》。南投:台灣省教育廳。
陶博館(2003)。《陶博館年報1999-2002》。台北縣: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陳&;#32137;里譯(2000)。《企業策略》。台北:商周出版。(原書 Fahey, L. &;Randall, R., M.
〔1994〕. 〔The Portable MBA in Strategy.〕)
陳柏安、曾慧琦、郭瓊俐譯(2003)。《品牌策略》。台北:五南。(原書 Schultz, D. E.&Barnes, B. E. 著)
游冉琪(2003)。〈組織編制與人員訓練〉。見林慧貞(編)《陶博館年報1999─
2002》,頁45-49。台北縣: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張譽騰(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台北:藝術家。
黃光男(2007)。《96年度臺北縣博物館專業知能研習課程成果專輯》。臺北縣文化局。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台北:藝術家。
黃念樁(2006)。〈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所面臨的問題與未來展望〉馬元容(編) 《推展博物館營運研討會專輯》,頁:68-71。台北縣:北縣十三行博物館。
彭建彰、呂旺坤(2004)。《品牌與行銷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葉傑生(2006)。〈文化產業化的實踐〉,馬元容(編) 《推展博物館營運研討會專輯》,頁:41-45。台北縣:北縣十三行博物館。
經濟部文化創意推動小組(2006)。《200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文化創意推動小組(2007)。《200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經濟部工業局。
雷耀龍(2002)。《給你好看!:臺北縣博物館家族巡禮》。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6)。《遊戲.光盒子—陶博館建築專輯》。台北縣:陶博館。
廖宜怡譯(1999)。《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行銷創造終極價值》,台北:麥格羅&;#8226;希爾。(原書Duncan &; Moriarty.〔1997〕. 〔Driving Brand Value:Us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to Manage Profitable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
廖敦如(2006)。〈從策略聯盟的合作型態談「地方博物館群」之整合行銷〉,《「製作博物館」學術研討會論文彙》,頁63-78。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劉美琪、許安琪、漆梅君、于心如(2000)。《當代廣告》。台北:學富文化。
劉美琪(2004)。《行銷傳播概論》。台北:雙葉書廊。
劉婉珍(2005)。〈透視博物館劇場:博物館知識建構的真實世界〉,王嵩山(編)《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頁189-200。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劉毅志譯(1986)。《廣告攻心戰略:品牌定位》,劉毅志出版。(原書Ries, A. &Trout, J. 著. 〔Positioning:The Battle for Your Mind.〕)
劉營珠(2005)。〈淺談博物館行銷-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黃永川(編)《博物館營運的新思維》,頁:116-128。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黎曉旭譯(2006)。《品牌背後的故事:品牌經營策略與企業文化》,台北:久石文化。(原書Albrecht Rothacher著)
劉麗真譯 (1998)。《品牌22誡》,台北:城邦文化。(原書Ries , Al& Ries, Laura著〔The 22 Immutable Laws of Branding: How to Build a Product or Service into a World-Class Brand〕)
儲京之(2004)。《品牌形象》。台北:財團法人連德工商發展基金會。
戴至中、袁世珮譯(2004)。《整合行銷傳播》,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原書 Schultz Don E.著﹚
蘇希亞譯(1999)。《黃金品牌成功術──全球50大名牌的故事》,台北:時報文化。(原書 Dearlove D.著〔The Ultimate Book of Business Brands : Insights from the worlds 50 greatest brands.〕)

二、學術論文
朱濱祥(2006)。《文化創意產業品牌行銷模式之研究-以法蘭瓷為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珍(2005)。《文化創意商品的品牌經營策略研究-以幾米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靖娟(2006)。《從社會企業觀點探討地方博物館合作關係─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
博物館」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靖娟、呂朝賢(2007年5月26日)。《從社會企業觀點探討地方博物館合作關係─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2007 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大學。
周明輝(2005)。《累積品牌資產的整合行銷傳播之運用--以信義代銷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娟(2004)。《非營利組織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聖惠(2000)。《整合行銷傳播在候選人網站之運用-以2000 年總統大選陳水扁競選網站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馥瑄(2002)。《圖書館品牌經營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圖書館為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一夫(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臺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弘揚(2005)。《文化創意產業之品牌&;#64008;銷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63972;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玲(2004)。《公立博物館賣店經營之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晉華(2003)。《台灣代理國際品牌行銷策略與品牌強度關聯性之研究-以迪士尼公司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政(2004)。《台灣博物館之賣店生態與文化商品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瑜倩(2003)。《以博物館行銷觀點探討博物館形象建立》。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物館學組碩士論文。
連瓊芬(2004)。《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形象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以苗栗窯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榮驊(2002)。《品牌經營實作模式之研究 : 以品牌經營的觀點探討企業「促銷贈品」、「禮品」及「週邊商品」於整合行銷傳播之運用》。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3759;月婷(2007)。《非營&;#63965;組織整合&;#64008;銷傳播研究-以企業基&;#63754;會為&;#63925;》。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雜誌期刊
于文正、宋曜廷(2006)。〈打造感動博物館:吳傳治個案研究〉,《博物館學季刊》,
20(3):51-79。
王怡文(2008)。〈「凝聚社區、創造感動」-藝企合作系列:遠雄企業團〉,《陶博館季 刊》,21:22-23。
王蕓碤摘譯(2000)。〈博物館與行銷英國博物館立法背景與行銷技巧探討〉,《科技博物》,4(5):75—85。
何來香(2007)。〈從全球知名企業博物館的成立 初探博物館品牌化的趨勢〉。《故宮文物月刊》,289 :108—117。
洪順慶(2004)。〈品牌權益的5大關鍵〉,《突破雜誌》,227:20-24。
洪順慶(2004)。〈用產品與組織打造品牌識別體系〉,《突破雜誌》,229:26-29。
耿鳳英、王邦珍(2007)。〈展示千禧新現象〉,《藝術觀點》,31:71—77。
祝鳳崗(1996)。〈整合行銷傳播之運用:觀念與問題〉,《傳播研究簡訊》,6:6—8。
陳光榮、陳文蓉(1999)。〈博物館行銷之分析探討〉,《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101—109。
梁光余(2003)。〈公立博物館的行銷〉,《博物館學季刊》,17(3):139—142。
陳國寧(2007)。〈博物館新趨勢與專業發展〉,《藝術觀點》,31:66—70。
黃心蓉(2007)。〈從行銷學觀點看博物館跨國分館〉,《藝術觀點》,30:79-83
黃宣弼(2008年1月28日)。〈陶瓷公園開幕 陶響碗招福〉,《自由時報》,C4財經綜合版。
湯景光摘譯, Linda Youg著(2002),〈全球化、文化與博物館〉,《博物館簡訊》,19: 10。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出版。
曾瑞蓮(2000)。〈從博物館行銷策略談戶外大型活動之規劃〉,《科技博物》,
5(6):60—71
黃慶源、邱志仁(2005)。〈臺灣博物館之整合行銷傳播初探〉。《科技博物》,
9(3):5-27。
潘欣欣(2005)。〈將感動帶回家:以奇美博物館為例淺談博物館商品店〉,《典藏今藝術》,152:92-95。
蔡松齡(2000)〈創造口碑 爭取共鳴--藝文產業的品牌經營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18,24-25。
潘美君(2005),〈博物館宣傳的新思維:整合行銷傳播〉,《博物館學季刊》,
19(2):85-105。
蔡美瑛,陳蕙芬( 1998)。〈整合行銷傳播在高科技產業行銷上的應用〉,《民意研究季刊》,204:46-62。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四、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無日期)。2008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3.asp?rowId=295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7年4月12日)。什麼! 看展覽還能出國玩?。休閒農 業服務網。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ezgo.coa.gov.tw/web/event_2.php?id=F_prongs_20070412153947
朱紀蓉(2004)。博物館與創意產業:台灣的迷思。藝術家。2008年3月7日,取自: http://www.cca.gov.tw:9090/autocue/comment/culture_comment_template.jsp?comment_id=1109928097024
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系統(無日期)。2008年3月7日,取自: http://admin.taiwan.net.tw/indexc.asp
林亦君(無日期)。星光加持 偶像劇景點爆紅。壹蘋果旅遊王。2008年3月4日,取自:http://travel.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View_Content&;ContentType=1&;NewsDate=20070522&;Article_ID=30297661&;ArtPage=2&;TopTitle=&;WeekSecID=0&;NextSecID=3420517
林青梅(2007)。博物館為觀眾做了什麼。陶博館季刊,16。2008年4月21日,取自: http://digital.ceramics.tpc.gov.tw/Web/Journal/Content.aspx?Para=282&;TID=16&;Page=2
莊秀玲(2006)。陶博館形塑鶯歌文化之具體作為。陶博館季刊,13。2008年5月26日,取自:http://digital.ceramics.tpc.gov.tw/Web/Journal/Content.aspx?Para=208&;TID=13
陳俊雄(2003)。傳媒與藝術交流的新空間。陶博館季刊,2。2008年4月21日,取自: http://digital.ceramics.tpc.gov.tw/Web/Journal/Content.aspx?Para=20&;TID=2
游冉琪(2003)。以客為尊的服務品質。陶博館季刊,2。2008年4月21日,取自: http://digital.ceramics.tpc.gov.tw/Web/Journal/Content.aspx?Para=29&;TID=2
游冉琪(2006)。第一時間處理觀眾的抱怨。陶博館季刊,14。2008年4月21日,取自:
http://digital.ceramics.tpc.gov.tw/Web/Journal/Content.aspx?Para=235&;TID=14
陶博館(2008)。俯拾皆設計 我的生活好美麗。陶博館季刊,20。2008年5月03日,取自: http://digital.ceramics.tpc.gov.tw/Web/Journal/Content.aspx?Para=338&;TID=20
程文宏(2003)。陶博館的推廣教育。陶博館季刊,3。2008年4月21日,取自:
http://digital.ceramics.tpc.gov.tw/Web/Journal/Content.aspx?Para=36&;TID=3
美國博物館協會(AAM)(無日期)。2008年3月7日,取自: http://www.aam-us.org/aboutmuseums/whatis.cfm
凌美雪(2005年5月31日)。老東西新生意經 與法藍瓷、ALESSI合作 文物意象授權 故宮品牌行銷國際。自由電子報。2008年3月15日,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y/31/life/art-1.htm
國立故宮博物院新聞專區(無日期)。2008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npm.gov.tw/zh-tw/administration/services/news_02.htm?docno=60&;pageno=7
國際博物館協會(無日期)。2008年3月7日,取自:http://icom.museum/hist_def_eng.html
許俊偉、許怡雯、吳于珊(2008年1月20日)。奇摩新聞。包山包海 吃喝玩樂到北縣。2008年3月5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120/57/s65j.html
黃嘉菱(2005年10月11日)。聯合新聞網。陶瓷嘉年華 鶯歌High翻天。2008年5月24日,取自:http://blog.yam.com/rss.php?blog_id=oaklee&;catid=56075
黃穎捷(2008年5月18日)。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體驗經濟時代的文化創意產業。2008年6月4日,取自:http://www.atj.org.tw/newscon1.asp?number=4951
楊淑閔(2007年1月3日)。故宮品牌行銷 與法藍瓷及星巴克合作。大紀元。2008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1/3/n1578160.htm
董珮真(2006年12月1日 186期)。展開商標授權計畫,擦亮「故宮」品牌!。貿易雜誌電子報。2008年3月4日,取自:http://www.ieatpe.org.tw/magazine/186-2.htm
聞天祥(2007年1月11日)。KingNet影音台。2008年3月4日,取自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863&;c=BA0001
臺灣博物館統計資料(2007)。2008年3月5日,取自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網頁 http://www.cam.org.tw/big5/resource6.htm
劉婉珍(2001)。博物館世界你和我-與博物館做朋友。2008年3月5日,取自:http://www.tmoa.gov.tw/action/tourart.htm
觀光客倍增計畫(2005年1月)。2008年3月7日,取自交通部觀光局網頁 http://admin.taiwan.net.tw/auser/b/doublep/double.htm
觀光客驟減!交通部大砍倍增計畫 08年下修至400萬人次(2007年10月15日)。奇摩新聞。2008年3月4日,取自:http://w102.news.tpc.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5/17/mehl.html
陶博館醃脆梅活動開跑 鶯歌高職陶工科最有個性(2008年3月27日)。中央通訊社。2008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15917










英文部分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pp.176–205
Aaker, D. A. &; Shanaby, J. G. (1982). positioning your product. pp.56-62. MAY-Jun
Backer, T. E. (2002). Partnership as an Art Form. CA: Human Intera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elch, G. E. &; Belch, M. A. (1998).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4th ed.). US : McGraw-Hill.
Biel, A. L.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3 (4),27-32.
Brannan, T. (1995). A Practical Guide to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Kogan, London.
Bryant, J. (1988). The principles of marketing:a Guide for museums.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Museums, London.p.16
Caldwell, N.G. (2000).The Emergence of Museum Bra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2(3)(Spring), pp.28–34.
Caldwell, N., &; Coshall, J. (2002). Measuring Brand Associations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 Using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Management Decision,40(4), pp.383–392
Chernatony, L. &; McWilliam, G., (1989) .Branding Terminology the Real Debat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and Planning,17,pp.29-32.
Cirrincione A. &; Pace S. (2005, July 6).How Museum’s Brand name Affect the Perception Through Imaginative Experie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IMAC. Abstract retrieved Jan 21, 2008, from http://neumann.hec.ca/aimac2005/completeprogram.htmn
Colbert, F. (2002).Entrepreneurship and Leadership in Marketing the A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6(1), pp.30–39.
Cornelissen, P. &; Gardner, H. (2001).The organization of external communication disciplin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of dimensions and determina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20(1), pp.67-88.
Cornelissen, P. (2001).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and the language of marke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0(4), pp.483-499.
Duncan, T. &; Caywood, C. (1996) .The Concept, Process and Evolution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 Thorson, E.& Morre, J. (Eds.)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 Mahwah (pp.13–34).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Duncan, T. &; Moriarty, S. (1997).Driving Brand Value: Us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to Manage Profitable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NY: McGraw-Hill.
Duncan, T. &; Moriarty, S. (1998).A Communication-Based Marketing Model for Manag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62, pp.1-13.
Duncan, T. (2002).IMC-Using Advertising &; Promotion to Build Brands. NY: McGraw-Hill.
Fog, K. &; Budtz, C. &; Yakaboylu, B. (2005).Storytelling:Branding in Practice. NY: Springer.
Filler, M. (1991,July 19). Money–changers in the temple.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p 14–15.
Gardella, J. (2002, May/June).Promises to Keep: Making Branding Work for Science Centers, ASTC Dimensions, Retrieved February 12, 2008, from http://www.astc.org/pubs/dimensions/2002/may-jun/branding.htm
Keller, K.L. (1993).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 Base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 pp.1-22.
Kotler, N. &; Kotler, P. (1998), Museum Strategy and Marketing,Jossey–Bass, CA:San Francisco.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The Millennium Ed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 Inc.
Low, G. S. (2000).Correlate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0(3), pp. 27-39.
Lynch, R., Burton, C., Scott, C., Wilson, P., &; Smith, P. (2001).Leisure and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museums in the 21st Century. Sydney: Powerhouse.
McLean, F. (1993).Marketing in Museums: A contextual analysi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2(1), pp.11-27.
McLean, F. (1997).Marketing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pp. 89-155.
Ryan, B. (1991).Making Capital from Cuture. Walter de Gruyter, pp.35-94.
Scott, C. (2007, August). WHAT DIFFERENCE DO MUSEUMS MAKE? Using values in sector marketing and branding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PR-ICOM,Vienna.
Scott, C. (2000). Branding: Positioning Museums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 2(3)(Spring), pp.35–39.
Schultz, D. E. &; Kitchen, P. J. (2000). Theoretical Concept or Management Fashion!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0(5), pp.17–21.
Schultz, D. E. (1993).How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to Integration. Marketing News, Jul, p.16.
Sheldon, K. A. (1993, May).Bookmark-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World(CMW).10, p.40.
Twitchell, J. B. (2004). Branded Nation .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aperbacks. pp.193–272
Thorson, E. &; Moore, J. (1996).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 sociates. pp. 333-354.
Upshaw,L., B. (1995). Building Brand Identity:A Strategy for Success in a Hostile Marketplace,John Wiley &; Sons, Inc.p.14.
Wallace, M. A. (2006). Museum branding: How to Create and Maintain Image, Loyalty, and support.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潘美君(2005),〈博物館宣傳的新思維:整合行銷傳播〉,《博物館學季刊》,
2. 潘欣欣(2005)。〈將感動帶回家:以奇美博物館為例淺談博物館商品店〉,《典藏今藝術》,152:92-95。
3. 蔡松齡(2000)〈創造口碑 爭取共鳴--藝文產業的品牌經營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18,24-25。
4. 黃慶源、邱志仁(2005)。〈臺灣博物館之整合行銷傳播初探〉。《科技博物》,
5. 曾瑞蓮(2000)。〈從博物館行銷策略談戶外大型活動之規劃〉,《科技博物》,
6. 陳國寧(2007)。〈博物館新趨勢與專業發展〉,《藝術觀點》,31:66—70。
7. 陳光榮、陳文蓉(1999)。〈博物館行銷之分析探討〉,《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101—109。
8. 洪順慶(2004)。〈用產品與組織打造品牌識別體系〉,《突破雜誌》,229:26-29。
9. 耿鳳英、王邦珍(2007)。〈展示千禧新現象〉,《藝術觀點》,31:71—77。
10. 洪順慶(2004)。〈品牌權益的5大關鍵〉,《突破雜誌》,227:20-24。
11. 何來香(2007)。〈從全球知名企業博物館的成立 初探博物館品牌化的趨勢〉。《故宮文物月刊》,289 :108—117。
12. 于文正、宋曜廷(2006)。〈打造感動博物館:吳傳治個案研究〉,《博物館學季刊》,
13. 連瓊芬(2004)。《文化創意產業品牌形象之視覺設計與應用研究-以苗栗窯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邱靖娟、呂朝賢(2007年5月26日)。《從社會企業觀點探討地方博物館合作關係─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2007 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大學。
15. 邱靖娟(2006)。《從社會企業觀點探討地方博物館合作關係─以「台北縣立鶯歌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