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耀著(1990),《圖框世界:電視導播的理念與實務》,志文出版。
劉岱總主編 (1991) ,《中華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型》,聯經出版。
陳清河、洪志傑、鄭國裕、潘海猷等編輯(1995),《視聽媒體製作與應用、視聽媒體經營與管理教材》,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補助、中華職業訓練中心出版。
謝章富著(1996),《電視映像美學析論-攝影的內涵與形式》,臺灣藝術大學廣電學會。謝章富著(1996),《電視節目設計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廣電學會。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編著(1996),《電視節目製作》,五南出版。
王亞維譯, Richard M. Barsam著(1996),《記錄與真實》,遠流出版。
蔣載榮著(1998),《觀念攝影》,雪嶺文化出版。
朱全斌著(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遠流出版。
陳清河、林秋夫、鄭國裕、林芙美、黃嘉勝、潘海猷等編輯(2000),《攝影、電視攝錄影、電視剪輯、電腦影像處理能力本位教材》,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補助出版。
徐明景著(2000),《數位影像處理技術》。劉立行、沈文英著(2001),《視覺傳播》,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陳儒修、郭幼龍譯,Bobert Stam著(2002),《電影理論解讀》,遠流出版。
王慰慈著(2003),《台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
張曉華著 (2003) ,《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成長文教出版。
陳清河著(2003),《電視攝錄影實務》,合記圖書出版。
蔡念中著(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揚智出版。
謝章富著〈2003〉,《電視節目企劃理論與實務》,臺灣藝術大學。
蔡念中、張宏源(2005),《匯流中的傳播媒介》,亞太圖書。
(二)、期刊論文
張照堂(1986),《影像的追尋》,光華畫報。
康台生(1992),《從現代攝影的藝術表現—兼談國內攝影教育之看法》,台灣師範大學。
陳梅靖(1995),《四十年來電影教育之回顧與展望》台灣藝術學院藝術學報。曹玉明(1997),《複合影像在攝影創作上的應用與表現》,師大美術學系碩士論文。黃嘉勝(1997),《藝術鑑賞在攝影鑑賞教學內容上應用研究》,中華攝影教育學會論文集。
邱啟霖(1998),《攝影與電影:「真實」概念的論述演變》,輔大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建亮(1999),《攝影影像真實性的探討》,宜蘭文獻雜誌第
李慧馨(2000),《媒體藝術訊息形式與意義研究》,台藝大藝術學報六十六期。
謝章富、陳雯琪(2001),《數位化時代電視節目製作企劃新趨勢》,藝術學報第六十九期。
陳清河(2002),《電視科技-從技術流變論述電視與社會的對話》,台視四十年研討會論文。蔣旻勳(2003),《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屏東師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明景、潘海猷(2006),《八里左岸自由大道豋時行-以攝影寫真生活,以影像透視生命》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會員大會暨會員論文作品發表。
曾敏雲(2006),《數位攝影與傳統攝影之比較研究》,師大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三)、媒體應用
張正中、潘海猷(2003),《泰北歲月風華、救總愛心遠播-中華救助總會籌建泰北難胞住屋三千戶始末紀要影片企畫建議書》。
陳繼平(2005),《藝海傳承錄》─歌仔戲的滄桑。
陳啟南(2005),《陳啟南陶藝作品集》。
盧展能(2005),《展抱好陶部落格》。
張世明(2005),《水里蛇窯的窯業革命》。
陳新上 《台灣傳統陶藝發展》
張道籓 刑定威攝影(2005) ,《警察故事 未曾遺忘的兄弟》─當警員殉職時,家屬的巨痛與絕境,是如何走出來的?
張樹楦(2006),《觀光機構企業識別導入─以桃園縣觀光局為研究創作》。
張文雄(2006),《雲林科技大學校園導覽簡介─互動式多媒體光碟》。
黃英雄、陳思華,《今年烏魚會來嗎?-公視九十二年公開甄選優良節目企劃書》。
聞天祥 (2006),《從紀錄片看見台灣生命力》,中國時報。
林國隆(2007),《水里蛇窯文化園區簡介》。
陳文輝(2007),《苗栗華陶窯簡介》。
呂兆炘(2007),《鶯歌台華窯簡介》。
游冉琪(2007),《2007鶯歌國際陶瓷嘉年華宣導稿》,鶯歌陶瓷博物館。
周錫瑋(2007),《台北縣-我們的未來:鶯歌陶瓷公園-鶯歌觀光再加分》。
黃兆璽(2007),《鶯歌博物館之旅,賞玩陶瓷博物館藝難忘》,聯合報。
林麗方(2007),《阿爸的青春夢》─連結阿爸對女兒的愛與父親未完成的夢想。
陳玉書 (2007) ,《大背山傳奇》─108歲素人客家歌謠創作者,光頭伯廖榮基的山居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