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6 13: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淑娟
研究生(外文):YANG,SHU-CHUAN
論文名稱:南管與明初五大南戲文本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e against Nankuan and playscripts of Five Nanxi Plays
指導教授:曾永義曾永義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67
中文關鍵詞:南管南管戲梨園梨園戲南戲五大南戲(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
外文關鍵詞:Nankuan(南管)Nankuan opera(南管戲)Liyuan(梨園)Liyuan Opera(梨園戲)Nanxi(南戲)Five Plays of Nanxi五大南戲 (Notes of pipa琵琶記the Romance of a Hairpin荊釵記Notes of White Rabbit白兔記Mo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0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論文摘要

在福建泉州有一種古樂叫「南管」,一種古劇叫「梨園戲」。南管在台灣是指包括以南管音樂演出的樂曲和戲劇,狹義的南管戲是以梨園戲的上路、下南、七子班為主。「南管」的樂曲包括「指」、「曲」、「譜」等三類。「指」即指套,為聲樂曲,帶有曲詞,是標有琵琶彈奏指法,有譜、有詞;「曲」即散曲,帶有曲詞,為供演唱的聲樂曲;「譜」是有標題的器樂曲,供樂器演奏,不帶曲詞。
前人從南管的音樂和戲劇方面都發現其古老性,與宋元南戲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本文從現存梨園戲劇目、南管指套、散曲中爬梳五大南戲資料,並與宋元戲文、明初五大南戲文本作比對,從中發現南戲流播到泉州的歷史現象。此外透過文本的比較分析,也可以看出五大南戲在形成的過程中如何承繼、壯大、結合地方音樂和腔調成為新的腔調劇種。
本文先從南管發展的歷史與地理背景、南戲與南管的劇目與音樂關係,釐清其外圍問題;再從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所編纂《泉州傳統戲曲叢書》、《泉州戲曲弦管叢書》這兩部叢書中,爬梳、整理,並與〔明〕徐子室、鈕少雅合編《彙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中收錄的「元傳奇」曲文及五大南戲重要的版本進行比較和研究,發現不同版本之間的關係,探討五大南戲流播至泉州之情形及其所產生的變化。
從江浙傳入的南戲與泉州南管的古老音樂、語言腔調、民間藝術相結合,產生的南管戲,在劇目、關目情節、腳色、曲文、曲調、表演形式還保留宋元南戲遺跡。但是,南戲受泉州的語言、南管音樂、和懸絲傀儡戲表演藝術等之影響,使其逐漸形成具有地方化特色的聲腔劇種。其後明代南戲諸腔的傳入,在舞臺演出的南管戲受其影響,在吸收其他聲腔,如青陽腔的【北青陽】、崑腔的【寡北】等,於是在關目情節上做調整,在賓白科諢上作發揮,以濃縮情節、添入細節、增加賓白和逗趣的科諢,使舞台演出時更能引起觀眾共鳴。
透過現存明刊本五大南戲與南管中五大南戲之比較,我們除了可以發現其同,亦可見出其異,歸納要點如下:

(一)、南管中的《趙貞女》、《蔣世隆》表演形式保留較多早期南戲的遺跡,《劉智遠》、《王十朋》、《孫榮》中受明代文人改編本的影響較大。然而,南管中的五大南戲故事,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與明改本傳奇有著密切的關係。

(二)、在關目情節上,受到折子戲發展的影響及舞台演出時觀眾的喜好傾向,南管戲摘選其中部分關目,減少大部分關目情節,以主要故事人物發展的情節為主線,其他次要人物的情節則刪去,如《趙貞女》中刪去牛丞相一情節之發展;《蔣世隆》則只取《拜月亭》上卷關目,以〈招商店〉一齣作結,刪去下卷的所有齣目。此外南管戲又在賓白、作表上精緻化,並添入情節的小插曲,使其能獨立成齣,如明刊《滿春天》所收錄〈深林邊〉、〈招商店〉二齣就是一例。

(三)、在情節、曲文、賓白等方面都可看到受明代通行本的影響。如《趙貞女》南管知名佛曲【寡北•摩訶兜勒】「南海普陀」為陸鈔本、錦囊本《琵琶記》中所無。而汲古閣中比陸鈔本、錦囊本增添一支【佛賺】可與之對應,曲文雖異,但兩曲同是對菩薩的誦詞。陸鈔本中五娘築墳以「羅裙裹土」,汲古閣本、錦囊本做「麻裙裹土」,梨園口述本及南管曲詞亦做「麻衣帕土」。
《王十朋》〈搶嫁〉一齣,玉蓮出嫁王家時,孫汝權搶嫁,狗屎公見義勇為代嫁情節是口述本所獨有的,古本《荊釵記》所無,在汲古閣本第二十九齣〈搶親〉中,由錢姑假扮代嫁,兩者或有關聯性;又口述本夫妻玄妙觀相會、認釵情節都與汲古閣本相近,與姑蘇本「舟會」不同。因此從情節而言梨園口述本距古本姑蘇本較遠,與汲古閣本較接近。

(四)、受其他地方劇種的影響。南管戲在發展過程中受其他聲腔劇種的影響,尤其青陽腔。從《劉智遠》一劇最能看出這種現象,口述本《劉智遠》其曲牌標出【北青陽】。而收錄於明刊《滿天春》的三支曲子已標出曲牌為【北青陽】,可見《劉智遠》一劇在明代已吸收青陽腔的曲調。此外從南管口述本與富春堂本和青陽腔鈔本《白兔記》做比對,可發現其曲文、情節接近富春堂本,賓白科諢接近青陽腔鈔本。而現存清抄本青陽腔《白兔記》所依據的版本應是受萬曆末年青陽腔與徽州腔合流形成石臺、太平腔的「徽池雅調」之影響,其與《時調青崑》與《徽池雅調》所選錄的版本應是同一系統。因此《劉智遠》一劇顯然深受青陽腔劇種之影響。

(五)、南管戲具有地方化的特色。南戲進入泉州後形成地方化的劇種,在透過版本的比對也可以看出此一現象。
如《王十朋》口述本〈十朋猜〉一齣大幅增加《荊釵記》〈見母〉中之情節內容及人物內心的曲折過程,成為一齣表演非常細膩的生、貼、丑戲。除一些與明改本相應的曲文外,大部分曲文為口述本所特有的南管唱曲,如王母所唱【五供養】「書中說」與錢成所唱【福馬】「泥金書報」二曲亦收錄於南管曲集中,為南管名曲,在姑蘇本、汲古閣本《荊釵記》中則未見相應的曲文。
這種語言地方化的現象,尤其表現在淨、末、丑的科諢中,在賓白上增添許多地方語言的趣味、表現地方的習俗,如〈說親〉、〈打後母〉、〈搶嫁〉等齣中最為鮮明。
又《孫榮》中所新添的關目,如〈殺狗〉、〈行路〉等齣,在腳色人物上受小梨園以年青男女生旦戲為主角之影響,改由孫榮,迎春為主角。在文詞風格上大量運用泉州方言與生活俚俗的逗趣語言。

(六)、在曲牌方面,南管戲的曲牌在流傳過程中大量流失的現象,改以南管的「滾門」作為曲調名稱,或是沒有標示。南管中五大南戲僅存曲牌名中的曲子與古本系統相同的有〈深林邊〉的【古輪臺】、〈招商店〉的【駐雲飛】、〈入牛府〉的【二郎神】、〈拾水〉的【玉交枝】等。

綜合上述可知,從現存南管中五大南戲的資料,可以看出五大南戲流播到泉州後,結合當地的音樂、語言和表演藝術,發展成具獨特的地方戲劇。隨著明中葉各種聲腔劇種流播至泉州,及福建發達的印刷葉,刊刻大量劇本和地方腔選劇,又受其影響,發展成獨特的戲劇形式。

關鍵字:
南管、南管戲、梨園、梨園戲、南戲、五大南戲(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
Abstract

In Quanzhou, Fujian, there is a kind of ancient music called “Nankuan”, and a kind of ancient opera called “Liyuan Opera”. Nankuan in Taiwan refers to music and opera played with Nankuan music, Nankuan opera in a narrow definition mainly includes Shanglu, Xianan, and Qiziban schools of Liyuan Opera. “Nankuan” music includes “Zhi”, “Qu”, and “Pu”. “Zhi” means suite of fingering, vocal music with lyric, marked with pipa fingering technique, with both score and lyric. “Qu” is Sanqu, with lyric, it is vocal music for singing. “Pu” is titled instrument music for instrument playing without lyric.
The ancients had a long history of Nankuan in terms of music and opera,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Nanxi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960AD-1368AD), therefore, this paper organized data of Five Nanxi plays from remained Liyuan Opera list, Nankuan suite of fingering and Sanqu, and compared against playscripts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Five Nanxi playscripts of early Ming Dynasty (1368AD-1644AD), thereby found history phenomenon of Nanxi spreading to Quanzhou. Besides, from script comparison, one could also see how Five Nanxi plays inherited, grew up, and integrated local music and tunes to form new tune opera.
Firstly, this study clarified the peripheral issue from Nankuan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geography background, and Nanxi relation with Nankuan list and music; then, it sorted out and gathered scripts from two collections edited by Quanzhou Local Opera Research Institute, Collection of Quanzhou Traditional Opera, and Collection of Quanzhou Opera String and Wind Music, and compared and studied against lyric of “Yuan Chuanqi Drama” and Five Nanxi Playscripts in [Ming Dynasty] Collected Excerpts of Yuan Scores and Southern Tunes coedited by Xu Zishi and Niu Shaoya, thereby discovered relation among various versions, and studied spreading of Five Nanxi plays to Quanzhou and derived change.
Nanxi passed from Jiangsu and Zhejiang merged with ancient Quanzhou Nankuan music, language tune, civil art, and formed Nankuan Opera, which still remains heritages of Nanxi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list, Guanmu episode, role, lyric, melody, and performance format. But, affected by Quanzhou language, Nankuan music, and string puppet performance art, Nanxi emerged to be tune opera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 Afterwards stage-performed Nankuan opera was subjected to imported various Nanxi tunes in Ming Dynasty, and absorbed other tunes, such as [North Qingyang] of Qingyang Tune, [Guabei] of Kunshan Tune, thereby adjusted Guanmu episode and developed spoken part, consolidated episodes and added details, increased spoken part and joking dialogue, so that stage performance could arouse echo of audience.
From comparison of remained Five Nanxi playscripts of Ming Dynasty edition against Five Nanxi playscripts in Nankuan opera, we could find both their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s summarized below:

1) Performance style of Chaste Woman Zhao and Jiang Shilong remains more heritages of early Nanxi, Liu Zhiyuan, Wang Shipeng, and Sun Rong were much affected by revision of Ming Dynasty scholars. Anyway, Five Nanxi stories in Nankuan were developed with close association with Chuanqi playscripts of Ming Dynasty Revision.

2) Guanmu episode was subjected to opera highlight development and audience propensity in stage performance, Nankuan playscripts excerpted some Guanmu episodes, cut most of Guanmu episodes, took episode of major story characters as backbone, while deleted episodes of other supporting characters, e.g., “Chaste Woman Zhao” deleted one episode of Prime Minister Niu; “Jiang Shilong” excerpted only Guanmu of first half volume of Moonlight Pavilion, then ended with “Merchant Shop” scene, deleting all scenes of the second half volume. Furthermore, Nankuan opera refined spoken part and postures and expression, incorporated episode interlude, so as to be separate scene, such as two scenes, “Beside Deep Woods and Merchant Shop” collected in Ming Dynasty playscript “Full of Spring”.

3) Episodes, lyric, spoken parts were all affected by Ming Dynasty current edition. For example, the famous Nankuan Buddhist music [Guabei•Mohedoule] “South Sea Putuo Buddha” from “Chaste Woman Zhao” is Lu’s transcription, not recorded in “Notes of Pipa” in Treasure Edition. Jiguge edition has one more [Buddha Earns] than Lu’s transcription or Treasure edition, though different in lyric, but both are chants for Bodhisattva. In Lu’s transcription, Aunt Ma Wu built tomb by “wrapping earth with silky skirt”, but in Jiguge edition and Treasure edition, it was recorded as “wrapping earth with ramee skirt”; and it was similarly recorded as “wrapping earth with ramee clothes” in Liyuan oral script and Nankuan lyric.
In the scene Robbing Bride of Wang Shipeng, Sun Yuquan robbed bride when Yulian was on her way to Mr. Wang’s home on marriage, Goushi had the courage to act on behalf of bride, which is unique in oral script, and not existed in ancient edition of “Romance of a Hairpin”; in Scene 29 “Robbing Bride” in Jiguge edition, Aunt Qian pretended to be the bride, they might have association; and the scene of husband meeting wife and identifying hairpin at Xuanmiao temple in oral script is similar to that in Jiguge edition, but different from “Meeting in Boat” in Gusu edition. Therefore, in terms of episode, Liyuan oral script is far from ancient Gusu edition, but approximate to Jiguge edition.

4) Influence of other local opera. During development, Nankuan opera was influenced by other tune operas, especially Qingyang Tune. This phenomenon can be seen most obviously from play of “Liu Zhiyuan”, oral script “Liu Zhiyuan” whose tune name had been titled as [North Qingyang]. For three melodies collected in Ming Dynasty playscript “Full of Spring”, their tune names had been marked as [North Qingyang], thus, “Liu Zhiyuan” play had absorbed Qingyang Tune melody in Ming Dynasty. Further comparison of Nankuan oral script and Fuchuntang edition with Qingyang Tune transcription “Notes of White Rabbit” could find that the former’s lyric and episode are similar to Fuchuntang edition, its spoken part dialogue is similar to Qingyang Tune transcription. The current edition on which Qing Dynasty transcription Qingyang Tune “Notes of White Rabbit” was based shall be subjected to “Huichi Elegant Tune” in Shitai and taiping Tune merged from Qingyang Tune and Huizhou Tune in late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it shall be of the same family as scripts excerpted in “Current Qingyang-Kunshan Tune” and “Huichi Elegant Tune”. So “Liu Zhiyuan” play was obviously much affected by Qingyang Tune opera.

5) Nankuan opera is localized. Nanxi evolved into localized opera after entering Quanzhou, which can be seen from comparison of scripts.
For example, Scene “Shipengchai” of “Wang Shipeng” oral script was much enriched with episode and bumpy character feeling experience in “Meeting Mother” of “Romance of a Hairpin”, resulted in a finely-performed play of Sheng (male lead), Tie, Chou (jester). Except some lyric corresponding to Ming Dynasty revision, most of lyric are Nankuan songs unique in oral script, such as [Wugongyang] “What read in book” sang by Mother Wang and [Fuma] “Golden paste script” sang by Qiancheng recorded in Nankuan Music Collection, which are famous Nankuan melodies, no corresponding lyric was ever found in “Romance of a Hairpin” in Gusu edition or Jiguge edition.
Such language localization, in particular joking of Jing (supporting male lead), Mo (middle-aged male character), Chou (jester), add a lot of local language fun to spoken part, express local custom, as most distinct in scenes of “Marriage Proposal”, “Beating Stepmother”, and “Robbing Bride”.
And, as to new Guanmu added to “Sun Rong” such as scenes of “Killing Dog”, “Walking”, as small Liyuan takes young Sheng (male role) and Dan (female role) as major roles, Sun Rong, Yingchun were major roles instead. A lot of joking language in Quanzhou dialect and slang was used in lyric style.

6) Many tune names of Nankuan opera were missed in process of spreading, instead, Nankuan “Gunmen” acts as melody name, or no title. Melody of survived tune names of Five Nanxi Plays of Nankuan same as ancient edition system includes [Ancient Luntai] from “Beside Deep Woods”, [Zhuyunfei] from “Merchant Shop”, [Erlang Shen] from “In Niu’s Home”, [Yujiaozhi] from “Pick Water”.

In summary, from remained Nankuan data of Five Nanxi plays, one can see that after spreading to Quanzhou, Five Nanxiplays merged with local music, language and performance art, and thus developed into a unique local opera. In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various tune operas spread to Quanzhou, and due to developed printing industry in Fujian, a lot of playscripts and local tune opera highlights were printed, under the influence, it developed into a unique opera style.

Keywords:
Nankuan(南管), Nankuan opera(南管戲), Liyuan(梨園), Liyuan Opera(梨園戲) Nanxi(南戲), Five Plays of Nanxi五大南戲 (Notes of pipa琵琶記, the Romance of a Hairpin荊釵記, Notes of White Rabbit白兔記, Moonlight Pavilion拜月亭, Killing the Dog殺狗記)
南管與明初五大南戲文本之比較研究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題目命義:「南管釋名」「五大南戲釋名」 1
第二節、研究動機和目的 19
第三節、前人研究成果 24

第二章、南管之發展背景 27
第一節、歷史和地理發展條件 27
第二節、戲文傳入福建之概況 46

第三章、南管與南戲之關係 75
第一節、南管的音樂淵源 75
第二節、南管中五大南戲之資料概況 91

第四章、南管中之《琵琶記》 107
第一節、《琵琶記》版本及其比較 107
第二節、《琵琶記》與南管《蔡伯喈》之比較 132

第五章、南管中之《荊釵記》 159
第一節、《荊釵記》版本及其比較 159
第二節、《荊釵記》與南管《王十朋》之比較 182

第六章、南管中之《白兔記》 201
第一節、《白兔記》版本及其比較 201
第二節、《白兔記》與南管《劉智遠》之比較 232

第七章、南管中之《拜月亭》 271
第一節、《拜月亭》版本及其比較 271
第二節、《拜月亭》與南管《蔣世隆》之比較 300

第八章、南管中之《殺狗記》 321
第一節、《殺狗記》版本及其比較 321
第二節、《殺狗記》與南管《孫榮》之比較 335

第九章、結論 349

引用文獻 355
引用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先依四庫全書分類法,再依年代先後)

《周禮》 〔清〕阮元審定,嘉慶二十年開雕《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 台 北:鼎文書局,1983•10,5版
《新校本宋書》 〔梁〕沈約 台北:鼎文書局,1990
《通典》 〔唐〕杜佑 據乾隆殿本影印,台北:新興書局,1959•5初版
《明皇雜錄》 〔唐〕鄭處誨 《百部叢書集成•守山閣叢書》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1971
《新唐書》 〔宋〕歐陽修等撰 據百衲本影印北宋嘉祐十四行本,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8•12初版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北京:中華書局,1976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據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
《五代史記》 〔宋〕歐陽修 台北:鼎文書局,1980•3初版
《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 《四庫備要》台北:中華書局,1965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宋〕李心傳撰 《歷代史料筆記叢書》 北京:中華書局,2000•7,1版1刷
《宋史》 〔元〕脫脫等撰 台北:鼎文書局《中國學術類編》,1980年1月初版

《(淳熙)三山志》 〔宋〕梁克家 《宋元方志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
《(淳熙)三山志》 〔宋〕梁克家 《四庫全書珍本》六集:310-321 台北:商務書局,1976
《南宋群賢小集》 〔宋〕陳起編 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宋槧宋印本影印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宋〕孟元老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8月,北京第1版1刷
《燕翼詒謀錄》 〔宋〕王栐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7冊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
《吳郡圖經續志》〔宋〕朱長文撰;〔清〕胡珽校刊 ,原刻影印《百部叢書集成》:1042,《琳琅秘室叢書》 台北:藝文書局,1967
《諸蕃志》 〔宋〕趙汝適 《台灣文獻叢刊》第119種 台北市:臺灣銀行 1961年
《都城紀勝》 〔宋〕耐得翁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8,第1版第1次印刷
《夢粱錄》 〔宋〕吳自牧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8,第1版第1次印刷
《齊東野語》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3•11,1版;2004•5,北京第3刷
《咸淳臨安志》 〔南宋〕潛說友 《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地理類276冊,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1
《武林舊事》 〔南宋〕周密,《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8月,北京第1版1刷
《癸辛雜識》 〔元〕周密 影印《百部叢書集成初編》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南村輟耕錄》 元末明初陶宗儀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1997,湖北第3次印刷
《八閩通志》 〔明〕黃仲昭纂修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5,1版;1996•2第2次印刷
《閩書》 〔明〕何喬遠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12,1版1刷
嘉靖《仙游縣志》 〔明〕李有年編 北京:書圖文獻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2第1版
《四友齋叢說》 〔明〕何良俊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1997,湖北第3次印刷,
《草木子》 〔明〕葉子奇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1997,湖北第3次印刷
《四友齋叢說》 〔明〕何良俊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1997,湖北第3次印刷
《閩部疏》 〔明〕王世懋 《叢書集成初編》第95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初版
《泉南雜志》 〔明〕陳懋仁 據寶顏堂秘笈本,《叢書集成初編》第9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初版
《台海使槎錄》 〔明〕黃叔璥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 台北市:臺灣銀行,1957
《乾隆泉州府志》 〔清〕黃任、郭賡武纂;淮蔭布俢 據泉山書社民國14年乾隆版補刻本影印,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志編纂委員會,1984
《乾隆海澄縣志》 〔清〕葉廷推、鄧來祚纂;〔清〕陳鍈、王作霖修,據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刻本影印,《中國地方志集成》:8;《福建府縣志輯》:30,上海:上海書店,2000第1版
《宋會要輯稿》 〔清〕徐松原輯;陳援庵等編 據國立北平圖書館印行本影印
台北:世界書局,1964
《海東札記》 〔清〕朱景英 《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 台北:臺灣銀行,1958•5出版
《裨海紀遊》 〔清〕郁永河 《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 台北:臺灣銀行,1959
《安平縣雜記》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台灣文獻叢刊》第52種 台北:臺灣銀行,1959
《金門志》 〔清〕林焜熿等纂修 《臺灣文獻叢刊》第80種 台北:臺灣銀行,1960•10出版
《重修台灣府志》 〔清〕范咸著《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 台北:臺灣銀行,1960
《鳳山縣采訪冊》 〔清〕盧德嘉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73種 台北:臺灣銀行,1960
《澎湖雜詠》 〔清〕陳廷憲 收入《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 台北:臺灣銀行,1963•6出版
《漳州府志》 〔清〕李維鈺原本;〔清〕吳聯薰增纂;〔清〕沈定均續修,據光緒丁丑(1877)年芝山書院刻版影印 《中國地方志集成》:8;《福建縣志集》:29
上海:上海書店,2000第1版
《閩雜記》 〔清〕施鴻保撰、來新夏校點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海島逸志》 〔清〕王大海 清嘉慶丙寅(十一,1806)年梓,漳園巾箱本,藏於台大圖書館善本書室
《福建通志台灣府》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84種 台北:臺灣銀行,1960
《福建通志》 〔清〕陳衍 《台灣文獻叢刊》195種 台北:臺灣銀行,1964
《閩侯縣志》 〔清〕陳衍纂;歐陽英修 據1933年刻本影印 《中國地方志集成》:8;《福建縣志集》:2 上海:上海書店,2000第1版
《乾隆淳安縣志》 〔清〕劉世寧修;方楘如纂 海口市:海南,2001第1版
《金石萃編》 〔清〕王昶 《石刻編史料新編》,第三冊 台北:新文豐書局,1977•12初版;1982•12,2版

《集異記》 〔唐〕薛用弱 台北:世界書局,1991•6,4版
《續高僧傳》 〔唐〕釋道原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版
《玄怪錄》 〔唐〕牛僧儒編;程毅中點校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7,台1版
《新編五代史平話》 佚名 《白話古典小說大系》;6 台北:河洛出版社,1981
《錢塘遺事》 〔元〕劉一清 據嘉慶洞庭掃葉山房席氏校訂本影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1版
《樂郊私語》 〔元〕姚桐壽 〔明〕陳繼儒輯《寶顏堂秘笈》,原刻影印百部叢書集成;106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永樂大典》 〔明〕解縉、姚廣孝等編 影印明抄本, 台北:世界書局,1962•2初版
《少室山房筆叢》 〔明〕胡應麟 《讀書剳記叢刊》第二集 台北:世界書局,1963
《新刻京臺公餘勝覽國色天香》 〔明〕吳敬所編;〔明〕吳對峰綉鍥 據明萬曆25年(1597)刊本影印,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瑜等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三四輯:1,北京:中華書局,1991,第1版
《紫桃軒雜綴》 〔明〕李日華 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末刻、清康熙李瑂重修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8冊,台南縣:莊嚴文化,1995初版
《露書》 〔明〕姚旅 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影印,《四庫全書存書叢目》子部第111冊,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從先維俗議》 〔明〕管志道 據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年徐文學刻本影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8冊,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9月,初版,
《都公譚纂》 〔明〕都穆 原刻影印《百部叢書集成》:31(線裝書)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猥談》 〔明〕祝允明 收入〔明〕陶珽編《說郛續》、《說郛三種》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詢蒭錄》 〔明〕陳沂,收入〔明〕高明鳳輯《今獻彙言》,據明刊本影印,嚴一萍輯選《百部叢書集成》:31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古今樂錄》 〔陳〕釋智匠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3
《教坊記箋訂》 〔唐〕崔令欽 台北:宏葉書局,1973年1月
《中原音韻》 〔元〕周德清 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2月初版
《青樓集》 〔元〕夏庭芝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錄鬼簿》 〔元〕鍾嗣成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太和正音譜》〔明〕 朱權 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2月初版
《南詞敘錄》 〔明〕徐渭 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2月初版
《曲藻》 〔明〕王世貞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曲律》 〔明〕王驥德 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2月初版
《顧曲雜言》 〔明〕沈德符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曲律》 〔明〕王驥德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譚曲雜劄》 〔明〕凌濛初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遠山堂曲品》 〔明〕祁彪佳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曲品》 〔明〕呂天成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古人傳奇總目》 〔清〕無名氏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閒情偶記》 〔清〕李漁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傳奇彙考標目》 〔清〕無名氏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曲海總目提要》 〔清〕黃文暘撰;董康纂輯 台北:新興書局,1967,新1版
《重訂曲海總目》 〔清〕黃文暘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劇話》 〔清〕李調元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劇說》 〔清〕焦循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曲話》 〔清〕梁廷柟 台北:鼎文書局,1974•2初版

《舊編南九宮譜》 〔明〕蔣孝編 據明嘉靖己酉(1549)三徑草堂刻本影印 ,《善本戲曲叢刊》 第三輯:26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增訂南九宮曲譜》 〔明〕沈璟編 據明末永新龍驤刻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27-28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廣輯詞隱先生增訂南九宮詞譜》 〔明〕沈自晉編 據清順治乙未(1655)刊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29-30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
《南詞新譜》(又名《廣輯詞隱先生增訂南九宮詞譜》) 〔明〕沈自晉編 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北京市:中國書店,1985•3,第1版1刷
《彙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 〔明〕徐子室、鈕少雅合編 據清順至辛卯(1651)精鈔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31-34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納書楹曲譜》 〔清〕 葉堂編 據清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納書楹原刻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82-86 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清〕周祥鈺、鄒金生編輯 據清乾隆內府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87-104 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 〔清〕張彝宣(大復)輯 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抄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刻本文煥堂指譜》 清咸豐七年(1857),據同治十二年(1873)本影印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臺南胡氏拾步草堂合編,《泉州戲曲弦管研究叢書》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11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 〔元〕楊朝英編;盧前校,台北:世界書局,1961
《風月錦囊》 〔明〕徐文昭編輯 據明嘉靖癸丑(三十二,1553)書林詹氏進賢堂重刊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37 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群音類選》 〔明〕胡文煥編 據明萬曆間文會堂格致叢書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38-44 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樂府精華》 〔明〕劉君錫輯 據明萬曆庚子(1600年)書林三槐堂玉會雲刻本影印 《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1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玉谷新簧》 〔明〕吉州景居士選輯 據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書林劉次泉刻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2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摘錦奇音》〔明〕龔正我編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書林敦睦堂張三懷刻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3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詞林一枝》 〔明〕黃文華、郗綉甫編 明萬曆間福建書林葉志元刻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4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八能奏錦》 〔明〕黃文華編 據明萬曆書林愛日堂蔡正河刻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5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大明春》〔明〕程萬里編 據明萬曆間福建書林金魁刻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6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徽池雅調》 〔明〕熊稔寰編 據明萬曆福建書林燕石居主人刻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7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堯天樂》 〔明〕殷啟聖編 據明萬曆間福建書林熊稔寰刻本影印 ,《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8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時調青崑》 〔明〕黃如卿選 據明末書林四知館刻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9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樂府紅珊》 〔明〕秦淮墨客(紀振倫)選集 據明嘉靖庚申(三十九,1560)刻本影印 《善本戲曲叢刊》 第二輯:10-11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怡春錦》 〔明〕沖和居士編 據明崇禎間刻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19-20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歌林拾翠》 〔明〕無名氏編 據清奎壁齋、寶聖樓、鄭元美等書林覆刻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二輯:22-25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南音三籟》 〔明〕凌濛初 據〔明末〕原刊本配補〔清〕康熙增訂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52-53 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樂府歌舞臺》 〔明〕無名氏編 據〔清〕書林鄭元美梓本影印《善本戲曲叢刊》第四輯:56 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秋夜月》 〔明〕不著編者 劍橋大學圖書館攝製 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1974,微影版,台大圖書館線藏書室
《雍熙樂府》 〔明〕郭勛輯,《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740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版
《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大明天下春》、《樂府玉樹英》、《樂府萬象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本潮州戲文--劉希必金釵記、蔡伯喈、荔鏡記、荔枝記、金花女記》 廣東人民出版社編輯部編輯 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10

《元本蔡伯喈琵琶記》 〔清〕陸貽典抄校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一函〔5〕,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
《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記》 〔元〕高則誠(明)撰;斯干軒訂正 據〔清〕康熙十三(1674)年陸貽典抄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774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繡刻琵琶記定本》 〔元〕高明 〔明〕毛晉《六十種曲》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影鈔新刻元本王狀元荊釵記》 〔明〕溫泉子重訂 據明嘉靖姑蘇葉氏刻本影印,《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1版
《李卓吾先生批評古本荊釵記》 〔元〕柯丹丘撰〔明〕李贄評,《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13 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2,第1版
《繡刻荊釵記定本》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 楊家駱主編《明成化本說唱詞話叢刊》 台北:鼎文書局,1979•6初版。
《白兔記》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新刻出像音註增補劉智遠還鄉白兔記》 謝天祐校 據明富春堂本影印,《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1版
《新刊重訂出相附釋標注拜月亭記》二卷,施惠撰 據明萬曆己丑(十七,1598)刊本,星源游氏興賢堂重訂,繡谷唐氏世德堂校梓,海陽程氏敦倫堂參錄本影印
,《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1版
《幽閨怨佳人拜月亭記》 〔明〕凌延喜刻朱墨本 據民國十六年(1927)武進涉園影印本,台大圖書館線裝書庫。
《繡刻幽閨記定本》 〔元〕施惠撰 明毛氏汲古閣本,〔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繡刻殺狗記定本》 明毛氏汲古閣本,〔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四喜記》 〔明〕謝讜〔明〕毛晉《六十種曲》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古雜劇》 〔明〕王驥德 影印明萬曆顧曲齋刊本,《百部叢書集成三編》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元人雜劇選》 〔明〕機息子 明萬曆戊戌(二十六,1598)原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3
《全唐詩》 清聖祖,北京:中華書局,新華發行,1985印刷,1960第1版
《明詩綜》 〔清〕朱彝尊編纂 台北:世界書局,1962
《島噫詩》 〔明〕盧若騰《臺灣文獻叢刊》第242種,台北:臺灣銀行,1968
《杜詩鏡詮》 〔清〕楊倫 台北縣:漢京文化出版社,1983•9初版
《南湖詩餘》 〔宋〕張鎡 歸安朱氏刊本,《彊村叢書》第五冊,1922,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山中白雲詞》 〔南宋〕張炎 〔清〕許增校《榆園叢刻》,原刻影印《百部叢書集成》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編 影印光緒甲午(二○,1894)季春王岡王氏刊本,台北:世界書局,1961•3初版,
《歐陽行周文集》 〔唐〕歐陽詹 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蘇魏公文集》 〔宋〕蘇頌 據清鈔本影印,《宋集珍本叢刊》12 北京:線裝書局,2004
《蔡襄集》 〔宋〕蔡襄著〔明〕徐等編,吳以寧點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1版1刷
《西山文鈔》 〔宋〕真德秀 〔清〕嘉慶十六年(1811)浦城祝氏留香氏刊本,《浦城遺書》:8,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線裝書。
《後村先生大全集》 〔宋〕劉克莊 據上海涵芬樓影印舊鈔本原書,台北:商務印書館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1979•11,臺1版
《水雲村稿》 宋、元間劉壎 《四庫全書珍本》四集:289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0
《高太史大全集》 〔明〕高啟 台北:世界書局,1964•2初版
《徐渭集》 〔明〕徐渭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83‧4第1版,2003‧10重印本北京第3刷
《瑯嬛文集》 〔明〕張岱 據光緒丁丑(三,1877)刻本校印貝葉山房張氏藏版, 上海市:上海雜誌,1935年初版
《溉堂全集》 〔清〕孫枝蔚 據清華大學藏清康熙刻本影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台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6初版1刷

《菉竹堂書目》 〔明〕葉盛 ,〔清〕伍崇曜校 清咸豐四年〔1854〕刊本,《粵雅堂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紀昀等撰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初版


(二)近代著作(依筆劃順序排列)

《20世紀戲曲文物的發現與曲學研究》 車文明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7第1版第1刷
《也是園古今雜劇考》 孫楷第 上海:上雜出版社,1953
《元明南戲考略》 趙景深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北京新1版1刷;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 王利器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元本琵琶記校注》 錢南揚 台北:里仁書局,1998•1初版
《元曲選》 隋樹森編 台北:宏業書局,1982,初版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楊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中國古代戲場史》 廖奔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5
《中國曲學大辭典》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 杭州市:杭州教育出版社,1997,第1版
《中國娼妓史》 王書奴 台北:萬年青書店,1971•4
《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 周貽白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4第1版
《中國戲劇史長編》 周貽白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3第1版第1刷
《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 廖奔 台北:貫雅出版社,1992•7初版
《中國戲曲史論》 吳新雷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中國戲曲通史》 張庚、郭漢城 台北:丹青出版社1985•12,台1版
《水滸傳》 〔元〕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金聖嘆批;繆天華校注 台北:三民書局,2005•1重印2版4刷;1972•11初版1刷
《手眼身法步》 梁秀娟 台北:遠流出版社,1983
《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 錢南揚校注 台北:華正書局,1985
《古本戲曲劇目提要》 李修生主編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12北京第1版第1刷
《古典戲曲存目彙考》 莊一佛編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
《古劇說彙》 馮沅君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6,初版;原書初版:上海商務書局,1937•1
《民族音樂論集》 王耀華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11
《曲學》 盧元俊 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
《曲學與戲劇學》 葉長海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11
《全元散曲》 隋樹森編 北京:中華書局,2000•9,北京第7次印刷;1964•2,北京第1次印刷
《全元戲曲》 王季思主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2,北京第1版第1刷
《全宋詞》 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 北京:中華書局,1999•1新1版,北京第1次印刷
《全宋詞》 唐珪璋編 台北:世界書局,1984再版
《全宋詩》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第1版第1刷
《宋元南戲百一錄》 錢南揚 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34•12
《宋元南戲考論》 俞為民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94•9初版1刷
《宋元南戲考論續編》 俞為民 北京:中華書局,2004•3第1版第1刷
《宋元戲文本事》 趙景深 北京:北興書局,1934•9
《宋元戲文輯佚》 錢南揚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9
《宋元戲曲史》 王國維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6台7版;1968•8台1版
《宋代歌舞劇曲錄要》 劉永濟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宋金戲劇史稿》 薛瑞兆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3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李祥石藝師南管戲劇本--口述傳本》 施瑞樓整理 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4
《李嘯倉戲曲曲藝研究論集》 李嘯倉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10第1版
《兩岸論弦管》 鄭國權主編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9,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青陽腔戲文三種》 刁均寧輯 《民俗曲藝叢書》 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9•2 初版
《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鈺妍麗錦》、《百花賽錦》) 龍彼得輯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10;(台灣)台北:南天書局影印本,1992
《明刊戲曲弦管選集》 龍彼得輯著;胡忌、王櫻芬譯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11第1版第1次印刷
《明代傳奇全目》 傅惜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明清戲曲珍本輯選》 孟繁樹、周傳家編校,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
《明清傳奇綜錄》 郭英德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金瓶梅詞話》 〔明〕蘭陵笑笑生著;陶慕寧校注;寧宗一審定,北京:人民文學,2000
《泉州弦管(南管)指譜叢編》 呂垂寬撰輯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3
《泉南指譜重編》 林鴻編纂 據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民國十年文瑞樓書莊石印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96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泉南戲史鉤沉》 莊長江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6第1版第1次印刷
《泉州古代書院》 陳篤彬、蘇黎明 濟南:齊魯書社,2003•8,第1版第1次印刷
《泉州古代科舉》 陳篤彬、蘇黎明 濟南:齊魯書社,2004•9第1版第1次印刷
《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二) 中國航海學會、泉州市人民政府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10第1版第1次印刷
《南音錦曲選集》 吳明輝 宿霧:菲律賓國風社,1981
《南音錦曲續集》 吳明輝 宿霧:菲律賓國風社,1986
《南管名曲選集》 張再興 台北:中華國樂會,1962
《南管指譜全集》 吳明輝,菲律賓宿霧市:吳明輝,1976,手抄影印本。
《南管精華大全》 丁馬成、卓聖翔 新加坡:丁馬成,未著出版年代
《南音指譜大全》 丁馬成、卓聖翔 新加坡:丁馬成,未著出版年代
《南戲拾遺》 陸侃如、馮沅君 北京:哈佛燕京學社,1936•12
《南戲研究變遷》 金寧芬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5第1版第1刷
《南戲討集》第四輯 溫州:溫州市藝術研究室,1985
《南戲討集》第五輯 溫州:溫州市藝術研究室,1987
《南戲探討集》第六、七輯合刊 溫州:溫州市藝術研究室,1992•8
《南戲新證》 劉念茲 北京:中華書局,1986
《南戲論集》 劉湘如、吳捷秋等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12北京第1版泉州第1刷
《南戲遺響》 施子清、朱展華編 《中國南戲暨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2第1版
《南戲遺響--輕歌曼舞梨園戲》 葉曉梅著;賴小兵,崔建楠攝影《福建戲曲叢書》:5 福州市:海潮攝影藝術,2005第1版
《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溫州市文化局編 北京:中華書局,2001•5第1版第1刷
《南戲論叢》 孫崇濤 北京:中華書局,2001•6第1版北京1刷
《風月錦囊考釋》 孫崇濤 北京:中華書局,2000•7第1版
《風月錦囊箋校》 孫崇濤、黃仕忠 北京:中華書局,2000•8第1次印刷
《唐人傳奇小說》 汪辟疆 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8台2版
《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編輯委員編輯 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8•4
《重修台灣府志》 范咸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台北:臺灣銀行,1961
《晉江新志》 莊為璣 福建:泉州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5•12
《徐方朔集》 徐方朔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訪書見聞錄》 路工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參軍戲與元雜劇》 曾師永義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梨園戲專輯》(上)(下) 《民俗曲藝》第75、76期 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2•1、2月
《梨園戲藝術史論》 吳捷秋 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
《梨園戲•小梨園劇目 》(上)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一卷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9,第1刷
《梨園戲•小梨園劇目 》(下)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二卷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9第1刷
《梨園戲•上路劇目 》(上)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三卷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4第1刷
《梨園戲•上路劇目 》(下)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四卷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4第1刷
《梨園戲•下南劇目 》(上)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五卷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4第1刷
《梨園戲•下南劇目 》(中)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六卷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4第1刷
《梨園戲•下南劇目 》(下)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七卷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4第1刷
《梨園戲•表演科範圖解》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八卷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4第1刷
《梨園戲•曲牌、名曲》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九卷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4第1刷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鄭振鐸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957第1版
《湯顯祖全集》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琵琶記》 高明原著 錢南揚校注 李殿魁補校注 台北:里仁出版社,2003•初版2刷;1998•1初版
《琵琶記研究》 黃仕忠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第2次印刷;1996•10第1版
《琵琶記版本流變研究》 〔韓國〕金淑英 北京:中華書局,2003•6第1版第1刷
《詩歌與戲曲》 曾師永義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4初版
《話本小說概論》 胡士瑩 北京:中華書局,1980•5第1版第1刷
《溫州南戲考述》 胡雪岡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
《廈門戲曲》 曾學文 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8第2版第2次印刷
《福建宗教碑銘彙編──興化府分冊》 鄭振滿、丁荷生編纂 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1995年
《福建通紀》 福建省通志局 台北:大通書局,1968,據民國十一年刊本影印
《福建南音初探》 王耀華、劉春曙著 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第1版第1刷
《福建傳統音樂》 王耀華 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9第1版第1刷
《福建對外貿易與海關史》 林仁川 廈門:鷺江出版社,1991•4
《福建戲史錄》 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編,林慶熙、鄭清水、劉湘如編注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3
《彰化縣口述歷史(第七集)──鹿港南管音樂專題》 李木坤等口述、蔡郁琳主編 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2006•7,第1版第1刷
《閩台民間藝術散論》 福建省藝術研究所、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室編 福建:鷺江出版社,1991•6
《漢上宦文存》 錢南揚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8,第1版第1次印刷。
《臺灣的南管》 呂錘寬 台北:樂韻出版社,1986
《臺灣通史》 連雅堂 據古亭書屋藏版 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9•5再版
《臺灣電影戲劇史》 呂訴上 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初版;1991再版
《臺灣傳統音樂•歌樂篇》 呂錘寬 台北:五南文化出版社,2005,初版1刷
《臺灣傳統音樂•器樂篇》 呂錘寬 台北:五南文化出版社,2007‧5,初版1刷
《論說戲曲》 曾師永義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3初版
《諸宫調兩種》 凌景埏、謝伯陽校注 臺北:里仁書局,1985•2
《劉知遠諸宫調校注》 藍立蓂校注 四川:巴蜀書社 1989•3第1版第1刷
《劍南詩稿校注》 〔南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新1版
《歷代刻書考述》 李致忠 成都:巴蜀書社,1989
《儒林外史》 〔清〕吳敬梓、繆天華校注 台北:三民書局,2006•重印2版5刷;1973•6初版1刷
《錦堂論曲》 羅錦堂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3初版
《戲文敘錄》 王進珊策劃;彭飛,朱建明編輯 台北市:施合鄭基金會,1993•12
《戲文概論》 錢南揚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2初版;台北:里仁書局,2000
《戲曲小說叢考》 葉德均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3;北京:中華書局,1979
《戲曲源流新論》 曾師永義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4初版
《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 曾師永義 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7初版1刷
《顧曲麈談 中國戲曲概論》 吳梅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
《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 江武昌等撰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0•12

二、單篇論文(依發表時間順序編排)

〈現存雜劇傳奇版本記〉 松鳧室主《劇學月刊》,1936年5卷2期、5期、6期
〈西諦所藏善本戲曲題識〉 鄭振鐸 《文學評論》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第五期
〈陶宗儀生年考〉 昌彼得 《大陸雜誌》 台北:大陸雜誌社,1963‧11,26卷11期
〈陶南村先生年譜初稿〉 昌彼得 《圖書館學報》 台中市:私立東海大學圖書館1965‧7,7期;1968‧5,8期。
〈南戲《拜月亭》的作者和版本〉 車錫倫 《內蒙古大學學報》,1978年,第2期
〈曾侯乙鐘磬銘文樂學體系初探〉黃翔鵬 《音樂研究》1981年1期,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白兔記》漫筆〉 溫凌 《學林漫錄二集》,1981年出版
〈略論關漢卿劇作傳奇改編本〉 尚達翔,《河南師大學報》,1982年2期
〈《白兔記》的版本問題〉 葉開源 《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1、2期
〈莆仙戲是宋元南戲支流的例證〉 王耀華、謝寶樂 《音樂研究》,1983年2期
〈成化本《白兔記》與「元傳奇」《劉智遠》--關於成化本《白兔記》戲文的淵源與性質問題〉 孫崇濤《文史》第20輯,1983年
〈福建南戲簡論〉 趙日和 《戲曲研究》,1984年1、2期
〈成化本《白兔記》的排場結構--成化本《白兔記》藝術型態探索之二 孫崇濤《地方戲藝術》,1986年,第2期
〈關於宋元南戲劇目的整理和輯佚〉 黃菊盛、彭飛、朱建明《曲苑》第2輯,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詞曲研究室《曲苑》編輯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5
〈《南詞敘錄》非徐渭作〉駱玉明、董如龍 《復旦學報》(社會版) 1987年 第6期
〈書會才人考辨〉 吳戈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南音「譜」二題〉周暢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編《泉南文化》1989年,第2期
〈《風月錦囊》中元明南戲與梨園戲劇目考〉 蘇彥碩《福建南戲暨目蓮戲論文集》,福建省藝術研究所編,《藝術論叢》第4輯,福州,1990
〈南曲研究小議〉(三則)〉 江吼《藝術論叢》第3輯 福州:福建省藝術研究所,1990•12
〈《殺狗記》版本考略〉 黃仕忠 《文獻》,1991年,第2期
〈後蜀孟昶與福建南音〉 流沙, 中國南音學會《第二屆南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10
〈古劇探源--談莆仙戲中南戲的特色〉 范華群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中華戲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4輯
〈再探宋元南戲遺響的梨園戲〉 林慶熙 第三屆《國際南戲學術研討會》,1996
〈書會補說與才人辨正〉 吳晟 《文獻》2000年3期
〈溫州雜劇•南戲與溫州腔〉 流沙《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溫州文化局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5
〈「書會」別解〉 歐陽光 《文史》總第63輯 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2輯
〈中國戲曲刻家述略〉 孫崇濤 嘉義大學中文所編《傳播與交融--第二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5‧4
〈宋元書會研究〉 歐陽光 嘉義大學中文所編《傳播與交融──第二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4
〈白兔記的演變〉 汪天成 嘉義大學中文系所編《傳播與交融--第二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4月
〈宋元瓦舍勾欄及其樂戶書會〉 曾師永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5‧9,第27期
〈南管曲目分類系統及其作用〉 王櫻芬 《民俗曲藝》,2006•6,第152期
〈海鹽腔新探〉 曾師永義 《戲曲學報》 台北:國立台灣戲曲學院,2007‧6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全文電子版,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三、學位論文

《南管音樂體製及其歷史初探》 沈冬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6
《民間傳統文化的持續與變遷--以臺北市南管社團的活動為例》 李秀娥 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
《臺灣地區戲神--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之研究》 徐亞湘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6
《梨園戲與宋元戲文劇目之比較研究》 康尹貞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6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高麗鳳(1998)。學校企業化經營— 談全面品質管理在學校系統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2,45-50。
2. 翁崇雄(1991)。提升服務品質策略之研究。臺大管理論叢,2(1),41-82。
3. 孫本初(1995)。美國聯邦政府全面品質管理評審標準之概述。研考雙月刊,19(2),45-56。
4. 林天祐(1998)。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行政革新。教育資料與研究,22,19-22。
5. 石弘毅(1999)。總務主任的為與不為。師友月刊,390,36-38。
6. 〈南管曲目分類系統及其作用〉 王櫻芬 《民俗曲藝》,2006•6,第152期
7. 〈陶宗儀生年考〉 昌彼得 《大陸雜誌》 台北:大陸雜誌社,1963‧11,26卷11期
8. 許嘉霖(2009)。提升服務品質的思維與作法,品質月刊,45(2),29-37。
9. 郭丁熒(2012)。民國30至80年代出生者對國民中小學好學生角色期望之比較。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誌,28,1-46。
10. 何雍慶、蘇雲華(1995)。服務行銷領域顧客滿意模式及服務品質模式之比較研究。輔仁管理評論,2(2),37-64。
11. 周泰華、黃俊英、郭德賓(1999)。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評量模式之比較研究。輔仁管理評論,6(1),37-68。
12. 陳勁甫、曾文祥、郭文凱(2008)。服務品質、知覺價值、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真愛碼頭觀光船為例。旅遊管理研究,8(1),59-76。
13. 黃啟瑞、蔡建雄及許育群(2010)。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品牌經營--以臺灣訊聯臍帶血銀行為例。中小企業發展季刊,15,111-129。
14. 蕭奕志、陳漢陽(2004)。全面品質管理在提昇學校品質之應用策略。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1,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