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按姓氏筆劃依序排列)
1、王文宇,控股公司與金融控股公司法,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2、王文宇,新公司與企業法,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3、王文宇,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4、王文宇,商事法,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5、王文宇,公司與企業法制,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6、王志誠,公司合併種類之自由與限制,收於賴源河主編,商事法爭議問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7、王泰允,企業購併實用,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8、王泰銓,公司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9、尹章華、潘秀菊、馮震宇、陳連順著,商事法入門,台北,月旦出版社,1996年。
10、伍忠賢,企業購併—理論與實務,台北,新陸書局,2000年。
11、伍忠賢,企業併購聖經,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 年。
12、余雪明,證券交易法,台北,自版,2003年。
13、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研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
14、林進富、蘇聰儒、莊國偉、金文悅,公司併購法律實戰守則,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15、明廷華,無形資產評估理論與方法研究,台北,氣象出版社,1995年。
16、柯芳枝,公司法論(上),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17、柯芳枝,公司法論(下),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
18、張國鍵,商事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19、梁宇賢,公司法論,三民書局,台北,2006年。
20、陳春山,企業併購及控股公司法實務問題,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21、淳洋,解讀巴菲特,台北,海鴿文化,2002年。
22、黃玉珍,企業併購法解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23、黃亞鈞、朱協著,資產重組與併購,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24、黃偉峯,併購實務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
25、黃日燦,法律決勝負,台北,天下雜誌出版,2004年。
26、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台北,自刊,1993 年。
27、楊佳璋、張子著,經營權爭霸—企業敵意併購攻防戰,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
28、劉紹樑,企業併購與金融改組,台北,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2002年。
29、劉連煜,內部人交易中消息受領人之責任,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30、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台北,元照出版,1997年。
31、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二),台北,元照出版,2000年。
32、鄭玉波著,劉連煜增訂,公司法,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33、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台北,自版,2006年。
34、賴源河,證券管理法規,台北,元照出版,2000年增修訂三版。
35、羅怡德,證券交易法─禁止內部人交易,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二)期刊專論(按姓氏筆劃依序排列)
1、王文宇,「世界主要國家併購相關法律之比較」,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2期,台北,1998年8月。2、王文宇,「我國公司併購法制之檢討與建議—兼論金融機構合併法」,月旦法學雜誌,第68期,台北,2001年1月。3、王文宇,「併購決策與董事權責」,實用月刊,第326期,台北,2002年2月。4、王文宇,「企業併購法總評」,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台北,2002年4月。5、王文宇,「認真對待資訊─論內線交易之判斷標準與預防措施」,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台北,2008年4月。6、王志誠,「企業購併法制之基礎構造」,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4期,台北,2001年4月。
7、王志誠,「股份轉換法制之基礎構造—兼評企業併購法之股份轉換法制」,政大法學評論,第71期,台北,2002年9月。8、王志誠,優質企業併購法之建構:效率與公平之間,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台北,2004年7月。9、何曜琛,「公司治理與公開發行公司董事之告知義務—以美國法為中心」,華岡法粹,第30期,台北,2003年12月。10、吳林,「談企業併購之相關規範及修訂建議」,證券櫃檯,第101期,台北,2004年11月。11、李香瑩、鍾惠珍,「企業併購之會計處理及實務分析研討會報導」,會計研究月刊,第214期,台北,2003年9月。
12、李禮仲,「企業併購法之探討」,全國律師雜誌,台北,2002年5月。13、林仁光,「企業併購規範制度之微調--以「重大性判斷法則」為規範標準」,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台北,2004年7月。14、林重文、林惠敏、蔡彥卿,「台灣大哥大合併,泛亞電信之個案分析(下)」,會計研究月刊,第219期,台北,2004年2月。15、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內部交易禁止規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45期,台北,1992年。
16、林國全,「公開收購股權之資訊公開」,月旦法學雜誌,19期,台北,1996年12月。
17、林進富,「公司併購之現行法令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68期,台北,2001年1月。18、紀天昌,「併購三法通過後我國公開收購法制之分析」,法令月刊,第53卷,第4期,台北,2002年4月。19、陳國慈,「公司合併之程序及相關法規問題」,科技法律透析,第12卷,第10期,台北,2000年10月。20、陳峰富,「內線交易重大訊息具體要件與成立時點之界定」,政大法學評論,第79期,台北,2004年6月。21、張振山、包幸玉,「我國資訊公開制度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 卷,第4 期,2004 年4 月。22、程嘉遠,「企業力結合-M&A 的各種型態」,能力雜誌,第95期,台北,2000年4月。
23、黃銘傑,「企業併購併之檢討與省思(上)」,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台北,2003年6月。24、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下)」,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台北,2003年5月。25、劉坤堂,「企業併購及公司法修正方向演講稿」,中華民國會計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主辦,台北,2003年12月。
26、劉紹樑,「我國購併法制的蛻變與前瞻」,經社法制論叢,第32期,台北,2003年7月。27、劉連煜,「內線交易重大消息的範圍及其公開方式的認定」,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7期,台北,2006年10月
28、劉連煜,「內部人交易規範中內部消息「重大性」之認定標準」,政大法學評論,第56期,台北,1996年12月。29、賴英照,「公開收購的法律規範」,金融風險管理季刊,第1卷,第2期,台北,2005年6月。30、羅嘉宜,「國際主要證券市場之庫藏股制度面面觀」,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6期,台北,2004年6月。(三)學位論文(按姓氏筆劃依序排列)
1、王士珮,證券交易法上一般反詐欺條款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2、王志誠,企業併購法律規範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3、白司偉,公司合併法律規範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4、江俊彥,從「資訊不對稱」觀點論公司併購消息之規範,台北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5、阮品嘉,公開收購前內線交易問題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林修平,內線交易問題之研究─以股東「出售股權」規定為核心,輔仁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4年7、林繼耀,資訊公平揭露與終結內線交易,中原大學財經法學研究所,2002年。8、林邦樑,論證券交易法上之企業內容繼續公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9、易建明,美國、日本與我國公開出價收購法制之比較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10、周書帆,我國證券交易法第三十六條與第一五七條之一的關聯運作性,東吳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11、武永生,證券市場內線交易之研究,政治大學法研所博士論文,1991年。12、柯怡禎,企業購併活動綜效之實證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13、徐錫祥,內部人員交易歸入權行使之研究—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七條之存廢問題,中興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14、張世宗,企業合併法律規範之研究--以企業併購法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5、陳榮圳,企業併購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6、陳志榮,企業併購程序中理論與實際,台灣大學商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17、陳國華,董事忠實義務之研究,輔仁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18、陳靜玲,以經濟分析的觀點論內線交易之規範,東吳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19、曾富蘚,論短線交易歸入權之存否,世新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20、楊震宇,內線交易的理論基礎與刑事責任,台北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7年。
21、鄧依仁,從證券法內線交易理論論我國內線交易行為主體之規範.,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22、蔡耀賢,我國企業併購法制之檢討與建議─兼論外商大陸企業併購法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23、賴欣欣,從刑事體法觀點論證券交易法上內線交易之規範,銘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24、錢衍蓁,企業併購相關法律規範之研究—以企業併購法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25、簡志龍,從美國法制論我國內線交易之防制,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4年。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按字母順序排列)
1、FRANK H. EASTERBROOK & DANIEL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1).
2、JESSE H. CHOPER, JOHN C. COFFEE, JR. & RANALD J. GILSO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4th ed., 1995).
3、LOUIS LOSS & JOEL SELIGMAN,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3d ed. Supp. 2000).
4、LARRY D. SODERQUIST & THERESA A. GABALDON, SECURITIES LAW (1998).
5、PAUL L. DAVIS, 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6th ed., 1997).
6、RANALD J. GILSON & BERNARD S. BLACK, THE LAW AND FINANCE OF CORPORATE ACQUISITIONS (2d ed. Supp. 1999).
7、ROBERT W. HAMILTO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5th ed., 1994).
8、ROBERT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 IN A NUTSHELL (4th ed., 1996).
9、RICHARD A.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5th ed., 1998).
10、RUSSEL B. STEVENSON, CORPORATIONS AND INFORMATION: SECRECY, ACCESS, AND DISCLOSURE (1980).
11、THOMAS L. HAZEN,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3d ed., 1996).
12、WESTION, J. F., CHUNG, K. S. & HOAG, S. E., MERGER,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CONTROL, PRENTICE HALL (1990).
(二)期刊文章(按字母順序排列)
1、Amihud, Y., B. Lev & N. Travlos, Corporate Control and the Choice of Investment Financing: The Case of Corporate Acquisitions, 21 JOURNAL OF FINANCE 341 (1990).
2、Bernard S. Black, Th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Strong Securities Markets, 48 UCLA L. REV. 781 (2001).
3、C. Daniel Ewell, Rule 10b-5 and the Duty to Disclose Merger Negotiations in Corporate Statement, 96 YALE L.J. 547 (1987).
4、Charles M. Yablon & Jennifer Hill, Timing Corporate Disclosures to Maximize Performance-Based Remuneration: A Case of Misaligned Incentives, 35 WAKE FOREST L. REV. 83 (2000).
5、Donald C. Langevoort, Theories, Assumptions, and Securities Regulation: Market Efficiency Revisited, 140 U. PA. L. REV. 851 (1992).
6、Donald C. Langevoort, Organized Illusions: A Behavioral Theory of Why Corporations Mislead Stock Market Investors (and Cause Other Social Harms), 146 U. PA. L. REV. 101 (1997).
7、Donald C. Langevoort, Behavioral Theories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in Legal Scholarship: A Literature Review, 51 VAND. L. REV. 1499 (1998).
8、Dale A. Oesterle, The Inexorable March Toward A Continuous Disclosure Requirement For Publicly Traded Corporations: "Are We There Yet?", 20 CARDOZO L. REV. 135, 198 (1998).
9、Erin M. Hardtke, What's Wrong with the Safe Harbor for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 A Call to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to Reconsider Codification of the Bespeaks Caution Doctrine, 81 MARQ. L. REV. 133 (1997).
10、Gregory S. Porter, What Did You Know and When Did You Know It?: Public Company Disclosure and The Mythical Duties to Correct and Update, 68 FORDHAM L. REV. 2199 (2000).
11、Kimberly D. Krawiec, Fairness, Efficiency, and Insider Trading: Deconstructing the Coin of the Real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95 NW. U. L. REV. 443 (2001).
12、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 Vishny, R.,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58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13、Mitu Gulati, When Corporate Managers Fear a Good Thing is Coming to an End: The Case of Interim Nondisclosure, 46 UCLA L. REV. 675 (1999).
14、Marcel Kahan & Michael Klausner, Path Dependence in Corporate Contracting: Increasing Returns, Herd Behavior and Cognitive Biases, 74 WASH. U.L.Q. 347 (1996).
15、Marc I. Steinberg & Robin M. Goldman, Issuer Affirmative Disclosure Obligations --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Merger Negotiations, Soft Information, and Bad News, 46 MD. L. REV. 923 (1987).
16、Marc I. Steinberg, Insider Trading, Selective Disclosure, and Prompt Disclosu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22 U. PA. J. INT''L ECON. L. 635 (2001).
17、Paul G. Mahoney, Mandatory Disclosure as a Solution to Agency Problems, 62 U. CHI. L. REV. 1047 (1995).
18、Russell B. Korobkin & Thomas S. Ulen, Law and Behavioral Science: Removing the Rationality Assumption from Law and Economics, CAL. L. REV. 70 (2000).
19、Richard A. Posner, Rational Choice,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the Law, 50 STAN. L. REV. 1551 (1998).
20、Roberta Romano, Empowering Investors: A Market Approach to Securities Regulation, 107 YALE L.J. 2359 (1998).
21、Randall S. Thomas, Revising The Delaware Appraisal Statute, 3 DEL. L. REV. 1 (2000).
22、Stephen M. Bainbridge, Thirteenth Annual Corporation Law Symposium: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he Law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 Mandatory Disclosure: A Behavioral Analysis, 68 U. CIN. L. REV. 1023 (2000).
23、Thomas A. Ulen, Firmly Grounded: Economics in the Future of the Law, WISCON. L. REV. 433 (1997).
24、Uri Geiger, Harmonization of Securities Disclosure Rules in the Global Market-A Proposal, 66 FORDHAM L. REV. 1785 (1998).
25、William B. Gwyn & W. Christopher Matton, The Duty to Update the Forecasts, Predictions, and Projections of Public Companies, 24 SEC. REG. L.J. 366 (1997).
三、網站資料
(一)台灣證券交易所。http://www.tse.com.tw/ch/index.php,2008年5月25日。
(二)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http://www.sfb.gov.tw/intro_index.asp,2008年5月25日。
(三)經濟部。http://www.moea.gov.tw,2008年5月26日。
(四)http://newmops.tse.com.tw,2008年5月25日。
(五)http://www.moea.gov.tw/~ecobook/,2008年5月25日
(六)http://www.horty.com/mergers.htm,2008年5月25日。
(七)http://www.ipcenter.com/1020duedil.htm,2008年5月23日。
(八)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ndex.php,2008年5月25日。
(九)http://www.sec.gov,2008年5月25日。
(十)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基金會。http://www.sfipc.org.tw,2008年5月25日。
四、專題報告
(一)徐婉蓉、徐凡茹、劉紹祥、彭順源,「企業購併與控管模式之研究─以有線電視臺基網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專題研究,雲林,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