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獻
Babin, L. A. & Carder, S. T. (1996). Viewer’s recognition of brands placed within a fil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5, 140-151.
Balasubramaniam, S. K. (1994). Beyond advertising and publicity: Hybrid messages and public policy issu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3(4), 29-46.
Cutlip, S. M. & Center, A. H. (1994).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7th edition.). NJ: Prentice-Hall.
Delorme, D. E. & Reid, L. N. (1999). Moviegoers’ experience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brands in films revisited.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8(2), 71-95.
Duncan, T. & Moriarty, S. (1998). A Communication-based marketing model for manag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62 (2), 1-13.
Elliott, S. (1992, 9, 2). Product placement is under new attack. The New York Times, pp.141, D4.
Ferrante, R. L.(1989). Using a public relations firm, In B. Cater, (Ed.), Experts in action: inside public relations (pp.393).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inc.
Gupta, P. B.& Lord, K. B. (1998). Product placement in movies: The effect of prominence and mode on audience recall.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20(1), 47-59.
Gupta, S. J., & Gould, P. B. (1997).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the ethics and acceptability of product placements in movies: Product categor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19(1), 37-50.
Kadushin, A. (1990). The social work interview: A guide for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3r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arrh, J. A. (1995). Brand placements in feature film: the practitioners'view. Proceeding of the1995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dvertising 182-188. Waco, TX: American Academy of Advertising.
Karrh, J. A.(1998). Brand placement: A review. Journal of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Advertising, 20(2), 31-49.
Krasnoff, R.(1986). Focus on product placement: From a simple idea to a complex marketing too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92 (June 10), s-23
Pardun, C. J. & McKee, K. B. (2000). Product placements as public rela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role of the public relations firm.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5(4), 481-493.
Russell, C. A. (1998). Toward a framework of product placement: Theory propositions, Advance in Consumer Research, 25, 357-362.
Schlosberg, J. (1990). Film flam men. Inside Media, 13, 34.
Schultz, D. E. (1993). How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to integration. Marketing News, 27(15), 16.
Thorson, E. & Moore, J. (1996).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Synergy of persuasive voic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ew Jersey.
Wenner, L. A. (2004). On the ethics of product placement in media entertainment. In M. Galician (Ed.), Handbook of product placement in the mass media: New strategies in marketing theory, practice, trends, and ethics (pp.101-132.) New York: Best Business Books.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編撰委員會(2001)。<「廣告代理業」的回顧與前瞻>,《中華民國廣告年鑑2000-2001》,13:46-55。
王彩雲(2008)。<台灣廣告量到底有多大>,《動腦雜誌》,382:9。
余佩芬(2005)。《遊戲式廣告產品置入形式與遊戲環境呈現方式對廣告溝通效果影響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家州(2003)。《產品置入之行銷溝通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宋秩銘、莊淑芬(1998)。《奧美的觀點》。台北:滾石文化。
李廷妍(2003)。《探討產品置入對消費者態度與購買意願之影響─以韓國手機置入韓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青紋(2007)。《電影中之置入性行銷效果研究-以平衡理論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李雪玉(2006)。《3C流通連鎖通路應用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全國電子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育誠(2006)。《台灣媒體服務公司執行電視媒體置入行銷影響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汪玉頻(2004)。《民俗節慶活動運用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阮睿祥(2005)。《置入節目、置入方式與情節連結度對產品置入效果之影響:媒體內容涉入調和效果之探討》。元智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林君珍(2004)。《產品置入之廣告研究-以觀光景點置入於台灣偶像劇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妏璘(2003)。《台灣媒體服務公司經營策略分析》。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函潔(2008年4月)。<置入行銷不是萬靈丹 整合行銷才是商機所在>,《動腦雜誌》。[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Content.aspx?ID=10405
林東豫(2005)。《臺灣公關產業策略性轉型之研究 : 以聯太公司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芝芬(2007)。《整合行銷傳播策略之研究:以凌志汽車在臺行銷為例》。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國維(2004)。《整合行銷傳播與政黨選舉策略之關聯性研究-以民主進步黨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鴻儒(2003)。《電子遊戲置入產品廣告之研究─以冒險遊戲創作「奇異島」與Qoo果汁飲料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易萱(2005)。《台灣公關產業發展階段與企業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映慈(1999)。《整合行銷傳播在選舉行銷上之運用: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偉蘭(2005)。《公關公司在企業與媒體間所扮演的角色:-以科技公司台灣愛普生科技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紫禾(2005)。《公關公司代理企業公共關係業務之研究》。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柳婷(1999)。《廣告與行銷》。台北:五南。
洪忠聖(2005)。《以整合行銷傳播打造感性品牌:SAVRIN汽車個案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瑞璘(2008年1月)。<娛樂行銷創造大商機 廣告主甘願撒錢>,《動腦雜誌》。[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content.aspx?ID=9982
洪聖惠(2001)。《整合行銷傳播在候選人網站之運用-以2000 年總統大選陳水扁競選網站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紀家民(2007)。《戲劇置入性行銷對於旅遊動機與旅遊資訊搜尋行為影響之分析:以偶像劇場景「綠光小學」為例》。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2)。《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原書Kumar, R. [1999]. Research methodology: A step by step guide for beginners. London: Sage.)
唐琪珮(2002)。《影響台灣媒體代理商購買方式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徐振興、黃甄玉(2005)。<產品訊息疑似置入電視偶像劇之研究>,《中華傳播學刊》,8:65-114。袁方(2005)。《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文化事業。
高薰方、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原書Maxwell, J. A.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London: New Delhi.)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3)。<置入式行銷需要用錢來堆砌?>,《動腦雜誌》,325:24-25。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4a)。<有線春暖花開 無線衰退>,《動腦雜誌》,338:43-50。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4b)。<手機行銷各出絕招>,《動腦雜誌》,344:82-86。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5a)。<台灣廣告業版圖崩解>,《動腦雜誌》,347:59-60。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5b)。<新聞局停止置入性行銷>,《動腦雜誌》,351:53-54。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6a)。<廣告主自製節目蔚為風潮>,《動腦雜誌》,362:62-63。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6b)。<你還是電視廣告的信徒嗎?>,《動腦雜誌》,362:32-33。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6c)。<放掉電視廣告 行銷的天空更寬廣>,《動腦雜誌》,362:37-40。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6d)。<「置入性行銷」行不行?>,《動腦雜誌》,367:38-43。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7)。<2007年台灣公關公司任你挑>,《動腦雜誌》379:66-77。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8a)。<SKП 耕耘部落 錢景可期>,《動腦雜誌》,381:46-48。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8b)。<廣告業 轉型找商機>,《動腦雜誌》,382:16-17。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8c)。<媒體代理業 危機找商機>,《動腦雜誌》,382:20-21。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8d)。<衝上雲霄 誰第一>,《動腦雜誌》,384:28-32。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8e)。<解讀470億的媒體整合效益>,《動腦雜誌》,385:36-38。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8f)。<創意決戰媒體未來>,《動腦雜誌》,386:42-45。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8g)。《動腦特刊-公關創意秀》。台北:動腦雜誌社。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8年2月)。<公關業-精準溝通找利基>,《動腦雜誌》。[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0166
莊守禾(2007年12月)。<節目與品牌共舞-王偉忠蔡岳勳共談品牌置入趨勢>,《動腦雜誌》。[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Content.aspx?ID=9827
許安琪 (2005)。<置入?植入?製入?智入?從多元面向觀點檢視置入性行銷>,《中華傳播學刊》,8:161-178。許安琪(2001)。《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台北:學富。
郭育甫(2005)。《廣告公司在國際行銷中角色演變之研究》。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馨憶(2005)。《不同涉入程度下產品置入廣告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一香(2004)。<淺談「產品置入行銷」與其爭議>。《傳播研究簡訊》,39:11-13。陳怡君(2006)。探討產品置入使用不同電子媒介與置入方式對置入效果之影響。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炳宏(2005)。<探討廣告商介入電視產製之新聞廣告化現象>。《中華傳播學刊》,8:3-15。
陳貞伶(2004)。《整合行銷傳播對汽車品牌形象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陳蕙珊(2007)。《韓劇對台灣赴韓旅遊人次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彭賢恩(2007)。《政治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可信度之影響—以線上電子報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童錦榮、黃慶譯(1993)。《電影術語詞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黃佑安、吳明純、黃思遠(2004)。<台灣廣告代理商之競爭互動及其關鍵成功要素>,《國際暨南大學國際企業學系企業專題競賽個案報告》。[Online]. Available: http://www.ibs.ncnu.edu.tw/file/project/2004/5.pdf
黃怡婷(2006)。《電視談話性節目置入之探討》。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所碩士論文。黃振家等合譯(2003)。《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文化。(原書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6th ed.], Belmont : Wadsworth)
黃國師 (2005)。<置入性行銷是電視媒體的甜點還是雞肋?>。《中華傳播學刊》,8:17-25。黃麗璸(2007)。《電台節目置入性行銷探討:以國泰人壽贊助飛碟電台《行銷大贏家》節目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楊秀敏(2004)。《線上遊戲產品置入傳播效果研究:以線上遊戲創作「kuso世代」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亭鈺(2008)。《城市行銷:城市官方旅遊網站訊息面與組織面之國際比較》。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樸(2008年4月)。<未來會有一些大廣告公司消失?>,《動腦雜誌》。[Online]. Available: 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Content.aspx?ID=10384
溫佩妤(2003年5月)。<產品訊息悄悄告訴你>,《CHEERS雜誌》,35。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34/034056.asp
廖淑君(2004)。《政府置入性行銷法律議題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專班碩士論文。褚姵君(2008年7月)。<精品置入偶像劇,年輕粉絲搶著買>,《聯合報新聞網》。[Online]. Available: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1/4432951.shtml
劉昌德、羅世宏(2005)。<電視置入性行銷之規範:政治經濟學觀點的初步考察>。《中華傳播學刊》,8:41-61。劉建順(2004)。《現代廣告學》。台北:智勝文化。
劉美琪(2004)。《行銷傳播概論》。台北:雙葉書廊
劉美琪、許安琪、漆梅君、于心如(2000)。《當代廣告:概念與操作》。台北:學富。
劉善群(2001)。《品牌運動產品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以NIKE在臺廣告行銷為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毅志、黃深勳、王石番、鐘有輝、陳文玲、郭文耀(1992)。《廣告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蔡國隆(2004)。《電影中概念車產品置入之品牌態度效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蔡樹培(2005)。<電視新聞性置入行銷:行銷視野之探討>。《中華傳播學刊》,8:3-15。衛軍英(2001)。《廣告經營與管理》。杭州:浙江大學。
鄭自隆(1994)。《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遠流。
鄭自隆(2003)。<置入世行銷不是毒蛇猛獸>,《動腦雜誌》,324:70-71鄧朝中(2002)。《廣告媒體產業知識特性之研究:以電視媒體企劃與購買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蕭肇君(2005)。《論媒體勞動:閱聽人、記者與記者後備軍》。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賴聰筆(2005)。《置入性行銷在臺灣青少年偶像劇的運作模式之研究》。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羅文坤、鄭英傑(1994)。《廣告學-策略與創意》。台北:華泰文化。
羅廣仁(2002)。《整合行銷傳播在政黨競選運用之研究-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中國國民黨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81-125。
羅欣婷(2007)。《觀光地點置入韓劇的行銷效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