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7: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昭璁
研究生(外文):TSAU-TSUNG CHEN
論文名稱: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articipatory Motivation of karaate Repressentative Players form Taipei Se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鄭虎鄭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教練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空手道參與動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在於一、瞭解台北市高中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參加狀況及支持系統現況;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的資料,問卷包含:一、個人基本資料;二、參加狀況;三、支持系統;四、參與動機量表。本研究對象,以台北市14所高級中學空手道代表隊選手為母群體,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146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25份,回收有效率為85.61%。資料處理採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本研究結論為:一、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之現況得分情形均在中上程度其中以健康適能最高;二、甲組選手在參與動機上表現較高;運動年資1-3年、學業成績前三分之以一的選手在運動參與動機上表現較低。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articipatory motivation participatory situation, and the gained support systems of Karate representative players from Taipei senior high schools. The second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differences in the participatory motivation among the representative play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in the study to collect the data.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personal information, participatory situation, support systems and participatory motivation scal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Karate representative players from Taipei 14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y were asked to fill in questionnaires. A total of 146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125 were returned, representing an overall response rate of 85.61 %.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 Karate representative players from Taipei senior high schools as a whole scored high in participatory motivation and scored the most in health-related fitness. Second, players in team甲had higher motivation; players with three-year experience of sports and players whose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a class were in the top 33 % had lower motivation.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假設…………………………………..….….…...5
第五節 名詞解釋…………………………………..…….……5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參與動機的理論基礎……………….…….…….8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14
第三節 運動代表隊的重要性……………………….…….…20
第四節 小結…………………………………………..………2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27
第四節 實施程序………………………………...……………30
第五節 資料處理……………………………………...………32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為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
背景資料、參加狀況及支持系統之分析...................33
第二節 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
運動參與動機之現況...................................................45
第三節 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
背景變項在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比較.......................4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55
第二節 建議………………………………………..………….5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參考文獻……………………………………………………………..……..57
二、 英文參考文獻………………………………………………………………..…..62
附件一 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調查問卷
(預試問卷)……………………………………………………………….……65
附件二 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調查問卷
(正試問卷)……………………………………………………………….……68




















表目錄
表2-1國內學者編制之運動參與動機測量工具……………………..12
表2-2國外學者編制之運動參與動機測量工具……………………..13
表3-1運動參與動機預試量表之抽樣摘要表……………………… 25
表3-2運動參與動機正試量表之抽樣摘要表……………………… 26
表3-3 因素分析萃取與負荷量表…………………………………… 29表4-1樣本資料特性分析-性別…………………………………… 33
表4-2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年級…………………………………… 34
表4-3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學校屬性……………………………… 34
表4-4樣本資料特性分析-運動年資……………………………… 35
表4-5樣本資料特性分析-運動等級……………………………… 36
表4-6樣本資料特性分析-運動成就……………………………… 36
表4-7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學業成績……………………………… 37
表4-8參加校隊的原因之次數分配表………………………………38
表4-9樣本資料特性分析-訓練時間……………………………… 39表4-10樣本資料特性分析-課業成績…………………………… 40
表4-11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家長督促課業……………………… 41 表4-12樣本資料特性分析-教練督促課業……………………… 42 表4-13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導師督促課業……………………… 42
表4-14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家長支持……………………………43
表4-15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導師支持……………………………44
表4-16 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各題之
得分情形與摘要表……………………………………………… 46
表4-17 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
-性別之t檢定……………………………………………………48
表4-18 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
-年級之ANOVA……………………………………………………49
表4-19 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
-學校屬性之t檢定………………………………………………50
表4-20 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
-運動年資之ANOVA………………………………………………51
表4-21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
-運動等級之t檢定………………………………………………52
表4-22 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
-運動成就之ANOVA………………………………………………53
表4-23 台北市高級中學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
-學業成績之ANOVA………………………………………………54

圖目錄
圖3-1 空手道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成就
之研究架構圖…………………………………………………24
圖3-2 本研究實施程序圖……………………………………………31圖4-1樣本資料特性分析-性別……………………………………33
圖4-2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年級……………………………………34
圖4-3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學校屬性………………………………35
圖4-4樣本資料特性分析-運動年資………………………………35
圖4-5樣本資料特性分析-運動等級………………………………36
圖4-6樣本資料特性分析-運動成就………………………………37
圖4-7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學業成績………………………………37
圖4-8參加校隊的原因之次數分配表………………………………39
圖4-9樣本資料特性分析-訓練時間………………………………40圖4-10樣本資料特性分析-課業成績…………………………… 40 圖4-11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家長督促課業……………………… 41 圖4-12樣本資料特性分析-教練督促課業……………………… 42
圖4-13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導師督促課業……………………… 43
圖4-14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家長支持…………………………… 43
圖4-15樣本資料特性分析-導師支持…………………………… 44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王澤惠(1997)。臺灣大學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研究。臺
大體育學報,1期,121-140頁。

王文科(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李志鋒、楊慶南、邱智麟(2003)。大業大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之研究。大
葉學報,第12卷,99-108頁。

李文娟、彭譯箴、莊進德(2002)。我國青少年羽球選手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
研究。台灣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於研討會,台中:國立台灣體育學
院。

李清漢(1970)。空手道研究。台北市: 華聯出版社。

李秀華(1995)。不同水準選手目標取向及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
叢,7卷1期,45-53頁。

何燕娟(2000)。嘉義技術學院體育運動舞蹈課程參與動機之研究。中華體育,
13卷4期,51-60頁。

何全進(2001)。籃球選手目標取向、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林忠程、李志峰(2003)。文藻外語學院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之研究。台灣
運動教育學會91年度年會暨論文發表會議手冊,68頁。

林冠君、紹志康(2007)。空手道選手對最新世界空手道聯盟規則修訂認知程度之研究。北體學報,15期,223-236頁。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彰榜(2001)。明道中學日間部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動機之研究。體育學報,
30期,52-162頁。

邱宗志(1999)。男子籃球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吳金鳳(1999)。雲嘉地區大專學生運動價值觀、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與其相關之
研究。台北:歐語出版社。

吳明隆(2003)。 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知域數位科技。

金明央(1998)。有無獎賞情況下運動樂趣及內在動機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雙月刊,43期,73-80頁。

周泓諭(2004)。運動員屬性對運動自信心來源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5期,1-17頁。

洪輝宗(2004)。國小學童國術運動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差異性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台南市: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碩士學位班。

洪嘉文(2000)。新世界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卷1期,26-35頁。

胡耿毓(2000)。我國各級學校球代表隊學生流失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桃
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柯竺村(1996)。目標取向與外在動機獎賞對高工學生足球射十二碼球之內在動機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卷2期,215-233頁。

馬君萍(1998)。女子排球運動員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知覺運動動機氣候滿意度和
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
所。

孫顯鋒(1999)。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與訓練的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期,120-126頁。

許吉越、王明月(2004)。柔道選手目標取向與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朝陽學報,
9期,409-436頁。

許樹淵(1999)。如何提昇大專學生競技運動能力水準。大專體育雙月刊,43期,
7-11頁。

許存惠(1995)。運動動機量表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卷,2期,149-157頁。

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學
院論叢,4卷2期,109-122頁。

陳鴻雁(2000)。台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陳美燕(1995)。運動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卷,2
期,185-196頁。

莊豔惠(1997)。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對內在動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張雅棻(2001)。體育重點發展學校運動代表隊參與訓練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
桃園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體育系碩士班。

張春星(1986)。心理學概要。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豐盛(2004)。台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南市: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黃國恩(1996)。我國大專柔道選手的柔道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26期,
193-199頁。

黃高賢(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期 ,181-192頁。
葉憲清(1991)。我國學校體育回顧與展望。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卷1期,
1-40頁。

葉麗琴、葉麗珠(2003)。高中學生運動員目標取向、運動員認同、知覺動機氣候、
自覺能力、運動動機與滿足感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287-299頁。

楊欽城、陳進發(2005)。大專排球選手參與排球運動動機因素之研究。排球教練
科學,6期,54-60頁。

蒲逸生(2004)。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蔣憶德(1997)。女子籃球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侯、喜愛動機氣候及自覺
能力與內在動機及滿足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
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盧俊宏(1996)。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鴻隆(2002)。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二、英文參考文獻
Coalkey, J. J. (1994).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St. Louis, MI: Mosby -Year Book.

Connelly, T. A. (1997). The relationship of goal orientation and motivation among woman golfers. International Inst. for Sport & Human Performance (Microform Publications), University of Oregon, Eugene.

Deci, E. L. (1971). Effects of externally mediated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8, 105-115.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288.

Deci, E. L. (1975). Intrinsic motivation. 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Duda, J. L, & Newton, M. (1990).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OSQ.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University of Houston, TX.

Frey, J. (1986). College athletics: Problems of a functional analysis. In C. R. Rees & A. W. Miracle (Eds.). Sport and social theory (pp.199-209).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Jensen, C. R. (1992).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 programs. Malvern, PA: Lea & Febiger.

Jackson, E. L, & Dunn, E. (1988). Integrating ceasing participation with
other aspect of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 31-35.

Klint, K. A.,& Weiss, M. R.(1987).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motives for participation in youth sports: A test of Harter’s competence motivation theory.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9, 55-65.

Nicholls, J. G. (1989).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lletier, L, G, Fortier, M. S, Vallerand, R. J, Tuson, K. M., Briere, N. M.&
Blais, M. R.(1995). Toward a new measur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motivation in sport: 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7, 35-53

Ryan, E. D. (1977). Attribu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thletics. In L. I.
Gedvelas & M. E. Knee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346-353. Chicago: Office of Publications Serves.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for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Vallerand, R. J.& Ried, G. (1984). On the causal effects of perceived competence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 test of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Journal of Sport Pschology, 6, 94-102.

Vallerand, R. J., Gauvin. L. I., & Halliwell W. H. (1986). Negative effects of competitive on children intrinsic motiv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6, 649-657.

Weinberg, R. S.,& Jackson, A.(1979). Competition and extrinsic reward: Effecti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attribution. Research Quarterly, 50 (3), 494-502.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