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官方文書、檔案】
《大清律例匯輯便覽》,卷10,戶律。
《元臺北縣公文類纂》,明治34年,永久保存第46卷,降筆會案卷。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1962年。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卷一,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年。(臺北:捷幼出版社,2006年增定版)。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1960年。
佐倉孫三,《臺灣雜記》,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林品桐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與研究》(上),(明治29年7月至明治34年12月),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乙種永久第三十卷,檔案號:V00100/A023。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1960年。
倪贊元,《雲林采訪冊》,收錄於劉萬枝校訂,《雲林縣采訪冊》,1968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
許賜慶編譯,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四)衛生系列之一,《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29年4月至明治29年12月),V00148/A005,臺灣省文獻會印行,2000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北:臺灣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四種,1961年。
陳金田譯,岡松參太郎編纂,《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第二卷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
溫國良編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28年10月至35年4月》,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程大學譯,《日據初期之阿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年。
劉良璧,《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省文獻會,1977年。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 衛生篇大事記》,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年。
臺中廳編,《臺中廳行政事務並管內概況報告書(一)》,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年。
《臺灣教育碑》,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編,〈畢業生任職統計〉,《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一覽》,大正11年(1922年)。
《臺北廳誌》,1919年。
《臺灣行政法論》,1915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明治三十年度分)》,〈別表第二號:臺灣土人醫生員數表〉。
《臺灣省通志稿》,〈政事衛生篇〉,臺北:成文出版社,1952年。
《臺北州理蕃志(舊宜蘭廳上篇)》,明治30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1946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編,《臺灣ニ於ヶル阿片制度ノ現況》,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2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1卷10號,明治34年10月23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第6卷第10號,明治39年10月13日。中譯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1992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第4卷第2號,明治37年(1904年)2月23日。
《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第3篇,臺灣總督府民政課,1907年。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青史社,昭和14年(1939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甲乙種,追加二,第17門,教育及學術(請求番號00316-24),官報,明治31年11月25日。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臺灣總督府學事法規》,明治35年(1902)。
臺灣省文獻會編,《臺灣省通志》,卷五,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1年。
臺灣總督府編,《初等科國語》,卷三,臺北:臺灣總督府,昭和18年(1943年)。
臺灣總督府編,《初等科國語》,卷五,臺北:臺灣總督府,昭和19年(1944年)。
臺灣總督府編,《公學校用國語讀本》,卷9,臺北:臺灣總督府,大正2年(1913年)。
《臺灣公立國民學校規則》,昭和18年(1943年)3月23日政府令第45號第60條。
臺灣總督府編,《公學校用國語讀本》,卷6,臺北:臺灣總督府,大正2年(1913年)。
臺灣總督府1945年編纂,山本壽賀子、曾培堂譯,《臺灣統治概要》,臺北:大社會文化,1999年。
【日據時期報刊、雜誌】
《台南新報》,1912年。
《南瀛佛教》,卷12(1934年)、卷18(1940年)。
《詩報》,1932年。
《興南新聞》,1943年。
《臺灣日日新報》,1900年-1941年。
《臺灣民報》,1923年-1930年。
《臺灣新民報》,1910年、1925年、1928年、1930年、1930年。
《臺灣新報》,1896年。
【中文專書】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灣研究叢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4年。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7年。
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5年。
王曉波,《臺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臺灣民間的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王見川、江燦騰編,《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臺北:新文豐出版,1994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口述歷史》,第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口述歷史第五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朱珮琪,《台籍菁英的搖籃-台中一中》,臺北:向日葵出版社,2005年。
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
----------,《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南天書局,2001年。
----------,《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臺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宋光宇,《臺灣歷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
---------,《天道鉤沈》,臺北:元祐出版社,1983年。
---------,《臺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呂紹理,《水鑼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年。
杜聰明,《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杜聰明言論集》第1輯,臺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1955年。
杜純淑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訪問整理,《杜聰明與我:杜純淑女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5年。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李兆忠,《曖昧的日本人》,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李鎮源編,《杜聰明教授在職二十五週年祝賀紀念集》,臺北:牧樟會,1947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
---------,《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李郁蕙,《日本語文學與臺灣-去邊緣化的軌跡》,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吳文星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3卷下,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81年。
吳濁流,《黎明前的臺灣》,臺北:遠行出版公司,1977年。
---------,《亞細亞的孤兒》,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93年。
---------,《臺灣文藝與我》,臺北:遠行出版公司,1977年。
吳密察,《日本觀察-一個臺灣的視野》,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
吳德功,《觀光日記》,輯於《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九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2000年,頁19-4。
林呈蓉,《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臺灣文明開化的進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年。
林瑞明主編,《賴和全集》(卷一:小說卷),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林再復,《閩南人》,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林文龍編,《臺灣詩餘拾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林進發,《臺灣統治史》,臺北:民眾論社,1935年。
林茂生,《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臺灣: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林玫君,《日治時期臺灣登山活動之歷史圖像》,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林學周,《臺灣宗教沿革誌》,臺北:佛教月刊社,1950年。
林萬傳編著,《先天道研究》,臺南:靝巨書局,1985年。
林衡道,《臺灣歷史民俗》,臺北:黎明書局,1991年。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卓克華,《寺廟與臺灣開發史》,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6年。
---------,《從寺廟發現歷史》,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4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4年。
查忻,《旭日下的十字架:1930年代以降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下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
邱晨波編,《中藥新編-中藥科學研究提要》,上海:衛生出版社,1956年。
洪有錫、陳麗新著,《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臺灣醫學史》,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2000年。
---------,《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書局,2006年。
---------,《臺灣日日新報與臺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臺北:宇宙出版社,2001年。
張恆豪編,《賴和集》(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1),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張炎憲、翁佳音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輯》,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張德麟主編,《臺灣漢文化之本土化》,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
張大拓,《宗教體制與日本的近現代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張崑振,《臺灣的老齋堂》,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張珣、江燦騰合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書局,2003年。
莊永明,《韓石泉醫生的生命故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年。
---------,《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許雪姬等註解,林獻堂著,《灌園先生日記(一~十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
許雪姬、洪秋芬編纂,<張麗俊先生《水竹居主人日記(一~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連雅堂,《臺灣通史》,上冊、下冊,宗教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89年。
陳永興,《臺灣醫療發展史》,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陳水逢,《日本近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陳水源,《臺灣歷史的軌跡》(上)(下),臺北:晨星出版社,2000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
---------,《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2005年。
陳聰明撰稿,《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一冊,總論/課程篇,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二冊,學校建築篇/校歌校旗篇,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楝花盛開時的回憶-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展圖錄》,第三冊,制服篇/「修學」旅行篇/時局篇/「內地進學」篇,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現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陳君愷,《日據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臺北:臺灣師大專刊,第22期,1992年。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年。
陳耕,《閩台民間戲曲的傳承與變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黃武達,《日治時代1895-1945,臺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臺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1997年。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頁83。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合編,《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黃新憲,《閩台教育的交融與發展》,大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黃文博,《臺灣藝陣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連橫,《臺灣通史》,卷十一,教育志,臺北:幼獅書局,1977年。
傅大為,<臺灣的半殖民醫療-從馬偕博士談帝國勢力下清末北臺灣的傳道醫療>,輯自經典雜誌編著,《臺灣醫療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年。
董宜秋《帝國與便所:日治時期臺灣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楊碧川,《後藤新平傳-台灣現代化的奠基者》,臺北:一橋出版社,1996年。
楊馥菱著,曾永義校閱,《歌仔戲史》,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葉石濤、鍾肇政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前集》(3.豚),臺北:遠景出版公司,1997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下冊,臺北:晨星出版社,2000年。
楊肇嘉,《臺灣鴉片問題》,東京:新民會,1930年。
經典雜誌編,《臺灣教育400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年。
劉明修,《臺灣統治阿片問題》,東京:山川出版社,1983年。
《覺悟選新》,卷七,臺北:澎湖一新社聖真寶殿樂善堂,1972年。
鄭政誠,《認識他者的天空-日據時期原住民觀光行旅》,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戴國煇,《臺灣史探微:現實與歷史的相互往還》,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
--------,《臺灣史研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5年。
--------,《臺灣史對話》,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年。
戴新民發行,《中醫學》,臺北:啟業書局,1989年。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第二輯,臺北:臺灣教會公報社,1992年。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65年。
臺北醫專編,《創立卄五周年紀念祝賀記事》,臺北:臺北醫專,1925年。
國家圖書館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編,2003年。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1997年。
蔡慧玉編,《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籌備處,1997年。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蔡相煇,《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羅香林,《流行於贛閩粵及馬來西亞之真空教》,香港:中國學會,1962年。
藍鼎元,《鹿洲全集》,大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學位論文】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歌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日文專書及譯本】
小田俊郎,《臺灣醫學五十年》,日本東京:醫學書院,1974年。
小曾戶 洋著,蔡毅編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1600-1930 臺灣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98年。
中橋德五郎,〈殖民政策衛生〉,《臺灣大觀(一)》,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中村孝志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後藤新平傳》,臺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14。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一)(二)(三),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
片岡嚴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96年。
金關丈夫主編,日文版《民俗臺灣》雜誌。林川夫編譯,《民俗臺灣》第1輯,臺北:武陵出版社,1990年。
佐藤源治,《臺灣教育の進展》,臺北:成文出版社,1943年。
松井利彥,《軍醫森鷗外-統帥權と文學-》,東京:楓櫻社,1991年。
林川夫編輯翻譯,《民俗臺灣》第一輯,臺北:武陵出版社,1990年。
南博著,邱淑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武內貞義,《臺灣》,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昭和4年(1929年)。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1905年東京初版)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1912年東京二版)
金關丈夫等著,《臺灣文化論叢》(第一輯)(第二輯),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陳 豔紅,《「民俗臺灣」與日本人》,臺灣:致良出版社,2006年。
曾景來,《臺灣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1939年初版)
鈴木斗人,《臺灣の保甲制度》,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0年。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昭和九年(1934年)。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公司,2000年。
鈴木大拙著,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幣原坦,《殖民地教育》,東京:同文館,1912年。
湖島克弘著,黃蔡玉珠、孫愛維、鄭誼寧譯,《杜聰明與阿片試食官》,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種村保三郎,《臺灣小史》,臺北:東都書局株式會社,昭和十九年(1944年)。
增田福太郎,《民族信仰を中心として》,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1942年東京初版)
---------------,《臺灣の宗教》,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1935年初版)
樺山資英傳刊行會編,《樺山資英傳》,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1942年。
【英文專書及譯本】
Chih-ming Ka, Japanese Colonialism in Taiwan, 1895-1945,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6。
Rev. W. Campbell,Sketches Formosa, Taipei:SMC Publishing,1996。
Ramon H. Myers & Mark R. Peattie,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1895-1945,Taipei:SMC Publishing,1984。
Tsurumi, E. Patricia,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Clifford Geertz(柯利佛格.格爾茨)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 :譚林出版社,1999年。
Douglas L. Fix & Charlotte Lo(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Curious investigations:19th-century American and European impressions of Taiwan),臺北:大雁文化圖書公司,2006年。
Edward W. Said(薩依德)著,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George Leslie Mackay(馬偕)原著,林晚生漢譯,鄭仰恩教授校注,《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the island,it’s people and missions),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
Herbert P. Bix(賀柏特.畢克斯)著,林添貴譯,《裕仁天皇》(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03年。
Leo T.S.Ching(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Becoming “Japanese”: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Ruth.Benedict(潘乃德)著,黃道琳譯,《菊花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3年。
Robert Bellah(貝拉)著,王曉山譯,《德川宗教》(Tokugawa Religion:The Cultural Roots of Modern Japan),牛津大學出版,1994年。
Tonio Adam andrade(歐陽泰)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Dutch,Spanish,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年。
【中日期刊論文】
大濱 郁子,〈「書房義塾相關規程」(府令)之制訂過程與臺灣公學校設置之關連〉,《臺灣文獻》,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第56卷第2期,頁278-304。
中村孝志著,卞鳳逵譯,〈大正南進與臺灣〉,《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頁1-74。
王維資,〈歷史編撰的臺灣:1920年代殖民論述與國家敘事〉,《當代》,第212期,臺北,2005年4月,頁56-65。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之降筆會的戒煙運動〉,《臺灣文獻》,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第37卷第1期,1986年,頁111 -151。王見川,〈略論日治時期「齋教」的全島性聯合組織—臺灣佛教龍華會〉,收錄於江燦騰著,臺北:《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頁219-243。
王志平、吳敏霞,〈日據初期日本在臺灣的宗教調查及其宗教政策—以佛教調查為中心的考察〉,《臺灣研究集刊》,第89期,大陸,2005年,頁55-60。
石婉舜,〈「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民俗曲藝》,第159期,臺北,2008年3月,頁7-81。江燦騰,〈徘徊在殖民與去殖民之間—臺灣本土佛教近百年來的變革滄桑史〉,《當代》,第173期,臺北,2002年1月,頁14-29。--------,〈日本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治化的確立〉(上)(下),《臺北文獻》,第134、135期,臺北,2000年12月、2001年3月,頁257-303、121-172。
加藤春城,〈國民學校の教科書にっぃて〉,《臺灣教育》,臺灣教育會編,臺北,昭和16年6月(1941年)。
杜聰明、黃文、王耀東,〈臺灣阿片癮之統計調查 (第六報告) 再受矯正治療鴉片癮者之一般情形〉,《臺灣醫學會雜誌》,第52卷第9號,臺北,1953年,頁600。
-------------------------------,〈臺灣ニ於ヶル阿片癮者ノ統計的調查(第二報告)〉,《臺灣醫學會雜誌》,第34卷第6號,臺北,1935年,頁137-138。
杜武志,〈皇民化運動與臺灣文化〉,《臺北文獻》,直字第139期,臺北,2002年3月,頁163-214。
宋光宇,〈解讀清末在臺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3,臺北,1994年,頁673-723。--------,〈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的考察〉,《歷史月刊》,第82期,臺北,1994年10月,頁74-85。
--------,〈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輯自《宗教文化論文集》(下),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頁715-771。
呂紹理,〈日據時期臺灣社會的休閒生活與商業活動〉,收入黃富三編《臺灣傳統商業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9年,頁357-398。
李世偉,〈身是維摩不著花--黃玉階之宗教活動〉,《臺北文獻》,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第117期,1996年,頁157-176。
--------,〈日據時期臺灣的儒教運動〉(上),《臺北文獻》,臺北,第120期,1997年,頁93-131。
--------,〈日據時期臺灣的儒教運動〉(下),《臺北文獻》,第121期,臺北,1997年,頁43-82。
-------,〈日治時期臺灣的宣講勸善〉,《臺北文獻》,第119期,臺北,1997年3月,頁111-192。
李永熾,〈中國意識、臺灣意識與歷史思惟〉,《當代》,第224期,臺北,2006年4月,頁18-31。汪思涵,〈日據時期臺灣民間狀況與殖民地近代性〉,《東南學術》,第2期,大陸,2006年,頁115-127。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臺灣風物》,第36卷第4期,臺北,1986年12月,頁47-88。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學研究》,第4卷第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6月,頁7-55。---------,〈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臺北,2001年12月,頁1-62。
--------,〈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州的國史教育〉,《臺灣史研究》,第10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6月,頁33-84。
-------,〈日據末期「國歌少年」的統治神話及其時代背景〉,《歷史月刊》,第32期,臺北,1990年,頁81-85。
-------,〈寫實與規範之間-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中的臺灣人物形象〉,《台大歷史學報》,第34期,臺北,2004年12月,頁87-147。
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第53號第4期,臺北,2003年,頁119-145。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臺北,1978年,頁62-89。--------,〈東京帝國大學與臺灣「學術探檢」之展開〉,《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頁23-40。
--------,〈日據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領導階層之塑造〉,《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2年,頁426。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教育初探(上)〉,《臺灣風物》,第37卷第1期,臺北,1987年3月,頁1-83。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下)〉,《臺灣風物》,第37卷第4期,臺北,1987年,頁52-86。
吳宜,〈日據時期的臺灣儒教運動〉,《史海鈎沉》,第1期,大陸,2004年,頁53-55。
吳欣芳,〈評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描述》〉,《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臺北,2005年12月,頁303-312。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型態—是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第17卷2第期,臺北,2006年6月,頁127-218。吳學明,〈臺灣齋堂個案研究〉,《人文學報》,臺北:國立中央大學,第28期,2003年12月,頁125-166。
林清月,〈阿片癮者ノ研究ニ就テ〉,《臺灣醫學會雜誌》,第65號,臺北,1908年,頁81-124。
林金龍,〈臺灣阿片癮者之統計調查(第七報告)〉,《臺灣醫學會雜誌》,第53卷第11號,臺北,1954年,頁80。
林呈蓉,〈從日本的殖民統治談臺灣人國家意識的形成〉,《當代》,第237期,臺北,2007年8月,頁24-36。林佩欣,〈日本時代的宗教〉,《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15期,臺北,2202年12月,頁1-6。
林春菊,〈從流行文化看日據時期臺灣內台歌仔戲的崛起〉,《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臺北,2006年3月,頁593-614。
邱坤良,〈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歷史月刊》,第37期,臺北,1991年2月,頁82-87。邱雅芳,〈殖民地醫學與疾病敘事-賴和作品的再閱讀〉,《臺灣文獻》,55:4,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年,頁276-309。--------,〈越界的神話故事-吳鳳傳說從日據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承接過程〉,《臺灣文學》,第56卷第4期,臺北,頁122-153。
邱淑雯,〈「文化變容」的取徑:殖民史研究的另類觀點〉,《當代》,第154期,臺北,2000年6月,頁106-117。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譯,〈試論如何建立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的研究-戰後日本政治史〉,收入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頁273-284。
若林正丈,〈黃呈聰における「待機」の意味〉,《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2號,臺北,1979年8月。
范燕秋,〈鼠疫與臺灣之公共衛生1896-1917〉,《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1卷第3期,臺北,1995年,頁59-84。-------,〈日治前期臺灣公共衛生之形成(1895-1920):一種制度面的觀察〉,《思與言》,第33卷第2期,臺北,1995年6月,頁215-258。
-------,〈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第7卷第3期,臺北,1996年,頁133-173。
------,〈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第9卷第3期,臺北,1998年,頁49-86。
計璧端,〈日據臺灣的語言殖民和語言運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期,北京,2004年,頁175-200。
洪惟仁,〈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語音研究之比較-兼論小川尚義在漢語研究史上應有的地位〉,《臺灣史研究》,第1卷第2期,大陸,1994年12月。胡台麗,〈吳鳳之死〉,《民生報》,臺北,1980年11月9日。
脇村孝平,〈植民地統治と公眾衛生-インドと台灣〉,《思想》,第878號,日本東京,1997年8月,頁44-47。
徐亞湘,〈日治時期來臺上海京班研究〉,《暨大學報》,第3卷第1期,臺北,1999年3月,頁1-24。翁聖峰,〈日據時期(1920-1932)臺灣的儒學與儒教—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臺灣文獻》,第51卷第4期,臺北,2000年12月,頁285-306。
黃蘭翔,〈日據初期臺北市的市區改正〉,《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臺北,1995年2月,頁201-211。黃秀政,〈書院與臺灣社會〉,《臺灣文獻》,第31卷第3期,臺北,1980年9月,頁15-19。黃新憲,〈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探微〉,《教育評論》,第5期, 2004年,大陸,頁89-93。
--------,〈伊澤修二與臺灣殖民教育的發端〉,《東南學術》,第三期,大陸,2005年,頁154-163。
-------,〈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論〉,《東南學術》,第六期,大陸,2006年,頁161-168。
-------,〈日據時期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若干問題探討〉,《教育評論》,第3期,大陸,2005年,頁83-90。
黃美娥,〈日治時期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臺北,1997年9月,頁43-88。黃慧貞,〈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之休閒活動與興趣選擇—以臺灣人士鑑為中心〉,《臺灣風物》,第56卷第4期,臺北,2006年12月,頁91-129。許賜慶,〈明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衛生行政組織之變革〉,收錄於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十)衛生系列之二,《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明治30年1月至明治34年12月),臺灣省文獻會印行,臺北,2001年,頁251-275。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州的臺灣醫生〉,《臺灣史研究》,第十一卷第二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4年12月,頁1-73。許佩賢、周婉窈,〈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總解說〉,收錄於《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 解說‧總目次‧索引》,臺北:南天書局,2003年,頁3-44。
張苙雲,〈從不穩定的口碑到主要的求醫場所:臺灣西醫的制度信任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8卷第1期,臺北,1998年1月,頁161-182。
張君豪,〈黑雲蔽日—日治時期朴子的鼠疫與公共建設〉,《臺灣風物》,第51卷3第期,臺北,2000年,頁13-72。傅大為,〈對「亞細亞的新身體」的一種詮釋—從底層與邊緣來看臺灣的醫療近代性〉,《當代》,第221期,臺北,2006年1月,頁32-41。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第7卷第2期,2000年12月,頁1-49。--------,〈殖民地臺灣國語「同化」教育的誕生-伊澤修二關於教化文明與國體的思考〉,《新史學》,第12卷第1期 ,臺北,2001年3月,頁115-153。
陳其南,〈一則捏造的神話--「吳鳳」〉,《民生報》,7版,臺北,1980年7月28日。
陳君愷,〈光復之疫:臺灣光復初期衛生與文化問題的巨視性觀察〉,《思與言》,第31卷第1期,臺北,1993年3月。陳小沖,〈日據時期臺灣教育發展論述〉,《臺灣研究集刊》,第3.4期,大陸,1995年,頁152-159。
楊曉,〈對日據時期臺灣『殖民地教育論』的再認識〉,《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大陸,2004年,頁73-82。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產婆〉,《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1993.06,頁50-53。--------,〈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新史學》,第7卷第4期,臺北,1996年,頁119-158。
--------,〈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臺北,2000年,頁1-75。
臺灣教育會,〈後藤長官の訓示〉,《臺灣教育會雜誌》,第27號,臺北,明治37年6月(1904年),頁1-7。
廖漢臣,〈臺灣文學年表〉,《臺灣文獻》,第15卷第1期,臺北,1964年,頁260。
駒込武,〈殖民地教育と異文化認識--「吳鳳傳說」の變容過程〉,《思想》,第802期,臺北,1991年,頁104-126。
劉士永,〈一九三0年代以前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的特質〉,《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1期,臺北,1999年,頁97-148。劉澤民,〈臺中神社石燈籠殘蹟及其相關人物〉,《臺灣文獻》,第56卷第4期,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12月,頁206-244。賴麟徵譯,〈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醫誌〉,《臺灣史料研究》,第5號,臺北,1995年2月,頁85-110。
薛菁,〈日據時期臺灣教育的雙重性〉,《福州師專學報》,第20卷第4期,大陸,2000年8月,頁60-63。
蔡錦堂,〈日本據臺初期公學校《國語》教科書之分析〉,收入《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1993年,頁241-244。
--------,〈增田福太郎的寺廟與神社觀〉,輯於江燦騰主編,《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頁64-84。
蔡相煇,〈現代化與臺灣民間信仰〉,收於《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6月,頁231-243。戴國煇著,陳鵬仁譯,〈伊澤修二與後藤新平〉,《近代中國》,第149期,臺北,2001年6月,頁199-214。鍾兆雲,〈日據時期的臺灣反“皇民化 ”運動〉,《史海存真》,第181期,大陸,2005年6月,頁17-23。
謝仕淵,〈日治前期(1895-1922)臺灣初等教育體操科內容之分析—以兵式體操的內容與普通體操的關係為為中心〉,《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13期,臺北,2001年,頁2-8。--------,〈日本時期臺灣公學校運動會與地方社會〉,《臺灣歷史學會會訊》,第16期,臺北,2003年5月,頁18-30。
-------,〈殖民統治與身體政治:以日治初期臺灣公學校體操科為例(1895-1916)〉,收錄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頁277-312。
顧忠華,〈臺灣的現代性-誰的現代性?哪種現代性?〉,《當代》,第221期,臺北,2006年1月,頁66-89。龔放,〈日據時期臺灣高等教育評析〉,《臺灣研究集刊》,第2期,大陸,1998年,頁61-69。
-----,〈日據時期臺灣教育政策的演變〉,《臺灣研究集刊》,第3期,大陸,1996年,頁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