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書籍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中國古典悲劇喜劇精選》。上海:上海文藝出
版社。1983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等八種》。僶勉出版社編。台南:僶勉出版社,
1975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全10冊。北京:中
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曲研究》編輯部編。《戲曲研究》
第24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
任 訥。《唐戲弄》。台北:漢京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李彬編著。《中國古典悲劇精選》。台北:旗磊文化出版社,2001年。
李春熹選編。《阿甲戲劇選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李 漁。《閑情偶寄》。李竹君等注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版。
杜定宇編譯。《西方名導演論導演與表演》。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2年。
---編著。《英漢戲劇辭典》。台北:建宏書局,1994年。
作家出版社編。《中國戲劇大師的命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年。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作家出版社編。《中國戲劇大師的命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年。
荀慧生。《荀慧生演劇散論》。第二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年。
陳先祥。《戲曲表導演淺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年。
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匯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
成》。安徽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第三版。台北:學生書局,1973年。
徐 珂。《清稗類鈔》全11.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焦菊隱。《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創始人-焦菊隱論導演藝術》。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
蓋叫天。《粉墨春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童道明主編。《戲劇美學》。台北:洪葉出版社,1993年。
詹竹華。《表演技術概論》。台北:號角出版社,1985年。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年。
二、 外文書籍
Richard Southern。 The Seven Ages of the Theater。New York:Hill
and Wang,1961。
三、 翻譯書籍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詩學》(Portice)。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亞倫‧布洛克(Alan Bullock)。《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董樂山譯。台北:究竟出版社,2000年。
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布萊希特論戲劇》。丁揚忠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史坦尼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y)。《演員自我修養》。林陵、史敏徒譯。鄭雪萊校。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論導演與表演》。鄭雪萊選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
狄德羅(Denis Diderot)。《狄德羅文集》。王雨、陳基發編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年。
埃倫.H.約翰遜(Edited Ellen H.Johnson)編。《當代美國藝術家論藝 術》(American artists on art from 1940 to 1980)。姚宏翔、泓飛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
卡西爾(Ernst Cassirer)。《啟蒙運動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the Enlightenment)。李日章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An Essay on Man)。第二版。甘陽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宮布利希(E. H. Gombrich)。《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雨云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尼采文集—悲劇的誕生》。王岳川編。周國平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黑格爾(G. W. F. Hegel)。《美學》(Asthetik)。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歌德(J. W. Goethe),《歌德論文學藝術》。范大灿等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基爾•伊拉姆(Keir Elam)。《符號學與戲劇原理》(The Semiotics of Theatre and Drama)。王坤譯。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
波普爾(Karl Popper)。《通過知識獲得解放》。范景中、李本正編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1998年。
------。《開放的思想和社會-波普爾思想精粹》 (Popper Selections)。(美)戴維.米勒(D.W.Miller)編。張之滄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達文西的筆記本-繪畫是怎麼回事》 (Leonardo Da Vinci’s Notebooks) 。鄭福潔譯。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07年。
莫里哀(Molière)。《莫里哀戲劇全集》。肖熹光編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蓋格爾(Moritz Geger),《藝術的意味》(Die Bedeutung Der Kunst)。艾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布羅凱特(Oscar G. Brockrtt)。《世界劇場史》(History of the Theatre)。張曉華譯。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譯印,1991年。
----。《世界戲劇藝術欣賞》(The Theatre: an introduction )。胡耀恆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童道明編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年。
培德.布爾格(Peter Burger)。《前衛藝術理論》(Theorie der Avant-gard)。蔡佩君、蔡明松譯。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柯林伍德(R. G. Collingwood)。《藝術原理》(The Principles of art)。王至元、陳華中譯。台北:五洲出版社,1987年。
阿多諾(Theodor W.Adorno)。《美學理論》(Asthetische Theorie)。林宏濤、王華君譯。台北:美學書房,2000年。
梅耶赫爾(Wsedwolod Meyerhold)。《梅耶赫爾談話錄》。童道明編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本雅明(W.Benjanmin)。《德國悲劇的起源》(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陳國永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四、 中文期刊
王小盾、王福利。〈從任半塘先生看中國戲劇研究的意義和趨向〉。《揚
州大學學報》。第4期,2002年。
王真真。〈從《宋元戲曲考》看王國維的研究方法〉。《廣西民族學院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S1期,2006年。
沙敦如。〈唐、五代戲曲在中國宮廷的發展-任半塘有關論斷之續
探〉。《藝術百家》。第1期,1997年。
周靜家。〈觀看藝術-布萊希特劇場理論的重要貢獻〉。《哲學與文
化》。第25卷第8期。1998年8月。
---。〈儀式+戲劇=儀式劇?:論科際整合中的迷思〉。《國立政治
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分冊,2000年6月。
---。〈廿世紀前半邁向藝術自治的劇場實驗〉。《鵝湖學誌》。第
32期,2004年6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特質〉。《中外文學》。第4卷第4期,1975年9月。
---。〈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劇目考述〉。《臺大文
史哲學報》。第59期,2003年11月。
孫蓉蓉。〈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的研究方法〉。《藝術百家》。第3
期,1994年。
蕭宏恩。〈康德與超驗方法(下)〉。《哲學與文化》。第25卷8期,1998年8月。
威爾瑪•梭特(Willmar)。〈邁向戲劇事件—符號學、解釋學在歐洲
戲劇研究中的影響〉(Approaching the Theatrical Event :the Influe-
nce of Semiotics and Hermeneutics on European Theatrical Studies)
。《戲劇藝術》,沈亮譯,第2期,1998年。
五、 論文
王建盟。〈審美界限的超越與去除-從布萊希特到後布萊希特派的波
瓦〉。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高偉哲。〈由「政治劇場」與「黨派劇場」論中國文革之「樣板戲」〉。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簡凡雯。〈任半塘《唐戲弄》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六、 會議論文
周靜家。〈建立獨立學門-劇場藝術學〉,2004兩岸戲劇教育教學研
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2004年11月。
七、 其他文獻
叔本華(Aruthur Schopenhayr)。〈論藝術的內在本質〉。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羅勒(Alfred Roller)。〈劇場是兩者的〉。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泰洛夫(Alexander Tairow)。〈觀劇者〉。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科普蘭(Constant Coqelin)。〈演員藝術〉。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史坦貝克(Dietrich Steinbeck)。《劇場藝術學理論及系統入門》。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德弗里恩特(Eduard Devrient)。〈藝術審察的底樓〉。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米夏斯基(Ernst Michalski)。〈藝術史方法上的審美界限意義〉。周靜家譯,教學資料未出版。
Francesco Riccoboni。〈表演藝術〉,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西密爾(Georg Simmel)。〈論演員的哲學〉。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布朗(Hanns Braun)。〈觀眾在劇場中的定位點〉。周靜家,教學資料。
穆卡羅夫斯基(Jan Mukarovsky)。〈論劇場理論的現況〉。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拉查洛韋奇(Klaus Lazarowicz)。〈觀看過程〉。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迪特麗西(Margret Dietrich)。〈演員和觀眾〉。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帕維(Patrice Pavis)。〈排演的後設文本〉。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梅耶赫爾(Wsedwolod Meyerhold)。〈觀者是第四創作者〉。周靜家譯,教學資料。
七、 網路資料
http://academic.tnua.edu.tw/oldtest/94/331-1.pdf
http://www.globe-theatre.org.uk/images/othello-picture.jpg
http://www.chinapages.com/culture/jj_mlf.jpg
http://www.lmstamp.com/A/images-A/tp2(4-3).JPG
http://www.kk.gov.tw/self_store/5/self_img/image008.jpg
http://www.forumopera.com/concerts/photos/dialogues_SE_2045.JPG
http://www.ugala.ee/img/fotod/tartuff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