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AC Nielsen(2005)。昨日廣播接觸率2000/01至2004/12。台北市,AC尼爾森廣播大調查。
丁家福(1992)。國內報紙報導重要政治議題之研究分析-以「總統選舉方式」新聞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丁德鵬(1997)國軍官兵廣播收聽行為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方玉珍(2004)。台灣地區新廣播電台競爭策略分析策略矩陣之應用分析--以台北之音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方蘭生(1991)。傳播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王大同(1999)。報紙報導候選人新聞之形象設定效果--以1996年總統大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王淑華(2005)。台灣地區健康傳播模式與效益之研究─從知溝理論觀點。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王毓芝(2002)。廣播電台之閱聽人知識管理。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丘宏達 編(1987)。總統宣告解嚴令(第二卷)。台北,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
朱梅芳(2007年5月9日)。報導造假?三立聲明 畫面由阮朝日紀念館提供 阮美姝:出借時就講明該段影片非二二八。中國時報,A2版。
江統堉(2003)。報紙贊助藝文展覽之傳播效果研究-以議題設定理論來看聯合報報導馬諦斯特展及其他展覽。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199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行政院新聞局(2003)。2003年廣播電視白皮書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3)。2003年廣播電視白皮書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4)。廣播電視廣告內容審查標準。(第三條)。無線廣播電視法規。
行政院新聞局(2004)。廣播電視廣告內容審查標準。(第三條)。無線廣播電視法規。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畫處(1996).老年人口資料彙集。
何義麟(2000)。日治時期台灣廣播事業發展過程初探。第36期,頁212~225。台北,台灣史蹟(原《史聯雜誌》)。
吳幸宜 譯(1994),James J. Lynch著。寂寞會致命。台北,遠流。
吳俊華(2005)。虛擬社群討論議題設定與分類。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吳寧遠(1992)。目前我國老人福利政策之評估。第五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吳靜吉(1994)。害羞 寂寞 愛。頁121-128。台北,遠流。
吳聰能、陳麗珍(1997)。台灣地區衛生政策民意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衛生署。
李世代(1994)。中老年人的保健。頁5。台北,健康世界雜誌。
李明威(2003)。聽眾收聽行為探討與分析廣播電台之經營行銷策略。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論文,高雄市。李金銓(198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李郁青(1995)。媒介議題設定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雅靖、張玉山、高秋蓉(2004)。調頻民營大功率廣播電台 績效評估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中華傳播學會2004年會。
沈勤譽(1996)。總統候選人與新聞媒體之角力─以一九九六年首次總統大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周家華(1995)。我國高齡化社會的老人問題與老人福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林東泰 (1999)。大眾傳播理論 (修訂一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台北,揚智文化。
林龍生(2005)。衛星廣播明年起飛。EC Times 電子商務時報。
邱瑞蓮(2002)。民營廣播電台聽眾收聽行為與滿意度調查研究─以台南縣建國電台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第55期,頁203-223。台北,新聞學研究。施秀芬(2002)。台灣公營廣播電台功能性之研究─ 以警廣交通電台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洪煌佳(2003)。大眾傳播媒體與運動商品化的省思。創刊號,頁211-223。台東,台東大學體育學報。
胡光夏(2005)。廣播運用於政治與軍事衝突之研究:以兩次波斯灣戰爭為例。第83期89-116。台北市,復興崗學報。孫國祥(2003)。廣播電台聯播網形成的策略─以好事聯播網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孫彬訓(2003)。電波開放前後台灣廣播節目差異與多樣化研究。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徐立忠 (1989)。老人問題與對策。台北,桂冠。
徐佳士等人 (1985)。廣播收聽動機及使用程度調查。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專題研究。
徐美苓(1999)。醫療保健新聞報導之分析。206:頁117-151。台北,民意研究季刊。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高振盛(1987)。電視廣告議題設定效果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崔小鈺(2002)。警察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與聽眾互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張正修(1994)。從電波公有論談廣電法制模式---英德美日四國廣電法制之剖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張春興,(1993)。動機與情緒,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
張源齊(1988)。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收聽FM廣播節目動機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梁心喬(2002)。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二00二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盛竹玲(2001)。報紙醫藥保健版內容分析。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盛清沂、王詩琅、高樹藩等著(1994)。台灣史,頁502。台北,眾文出版社。
莊永明(2002)。台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台北,遠流出版。
莊克仁(1998)。電台管理學─ICRT電台策略性管理模式。台北,正中。
許文宜(1993)。我國廣播電台「電話交談」(call-in) 節目之研究--打電話者(caller)的使用動機與媒介使用行為之關聯性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許皆清(1999)。老人生活需求之研究─以台南市松柏育樂中心松柏學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高雄市。郭光華(2004)。傳播學是什麼。台北市,揚智文化。
郭陽道(1980)。新聞媒介「議題設定」功能之研究-以大學生認知中美斷交問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郭應哲(1999)。回顧台灣省,展望地方自治未來。第62期。新聞深度分析。
陳世敏(2000)。傳播學入門科目的現實與理想。65,頁1-18。台北市,新聞學研究。陳世敏、王石番、彭家發,(1985)。廣播收聽動機及使用程度調查之一。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陳芸芸(1998)。議題設定理論第二層次探析-以台北市公娼存廢議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芸芸、劉慧雯譯(2001)。譯自McQuail,D.(2001).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最新大眾傳播理論上下冊。台北,韋伯文化。
陳秋瑩(1999)。精神病患相關人士對精神衛生法之消息來源及認識程度。第8期,頁91-101。台中市,中國醫藥學院雜誌。陳婉珍(2004)。影響調幅廣播電台進行數位化廣播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清河(2005)。台灣廣播的現況與發展演說。台北。中央廣播電台。
陳婷玉(1992)。民生報醫藥新聞的內容分析──1982年至1991年。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詳(2005)。調幅廣播發展概況。頁53~54。廣播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陳德欽(2003)。地方民營廣播電台與社區民眾互動關係之研~以大台南地區調幅廣播電台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靜芬(1998)。一九九六總統大選期間之議題探析–議題設定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傅家雄(1991)。老年與老年調適。正中,台北。
凱絡媒體週報(2005)。台灣廣播現況分析。台北,凱絡媒體週報。
彭芸、王國樑(1997)。影視媒體產業(值)調查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彭芸等編著 (1998)。大眾傳播學。台北,空大。
曾晨(2005)。我國違規醫藥廣告之探討—健康傳播觀點。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金益(2001)。國內服務弱勢族群公益性電台的價值與生存問題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黃富三(1945)。中華民國在臺灣的蛻變。中華民國(台灣)行政院新聞局。
黃雅琴(1998)。廣播電台定位與類型電台的發展。46期,頁37-40。台北市,廣電人。黃雅琴(1999)。台灣地區廣播電台網站資訊呈現之分析研究。傳播管理新思潮研討會-傳播、資訊與通信之整合。頁378-434。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黃雅琴(2005)。台灣廣播概況-網路廣播發展概況。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黃新生、關尚仁、劉幼俐、吳奇為編著(1987)。廣播與電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新生.關尚仁.劉幼俐.吳奇為(1992)。廣播與電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新生譯(1992),Berger, A. A. 著。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葳威(2002)。聲音的所在。台北,道聲。
黃葳葳(1998)。非商業廣播頻道節目走向分析─以宗教社區電台為例。12期,頁 71-113。台北,廣播與電視。
楊克隆(1997)。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楊克隆(1997)。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楊忠川(1996)。傳播生態的新衝擊---網際網路廣播時代的來臨。廣告雜誌,62期,125-127。台北,廣告雜誌。溫俊瑜(2002)。開放頻道解決地下電台問題的迷思。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年會論文。台北。世新大學,11月13日。
溫俊瑜(2002)。從廣播執照核換發談廣播電台之管理。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葉宣模(1981)。經濟專業報紙議題設定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廖淑伶(1989)。媒介論題性質與議題設定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管仲祥(2005)。以管窺天.媒體偏見-地方媒體與地方小歷史。中國時報媒體小鋪電子報。
劉建順(2001)。現代廣播學。台北。五南書局。
劉淑娟(1999)。罹患慢性病老人生命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探討7(4),頁294-306。護理研究。劉新白、沈文英、陳清河編著(1996)。廣播電視原理。台北,空大。
廣電基金(2002)。廣電基金九十一年台灣地區廣播收聽行為大調查。台北。
廣播電視年鑑(1990)。廣播電視發展史,頁1-58。台北,廣播與電視雜誌社。
潘家慶、王石番、謝瀛春(1995)。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蔡宏昭 (1998)老人福利政策。初版三刷,台北,桂冠。
蔡順傑(2005)。漢聲廣播電台閱聽人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蕭永勝(1991)。議題設定功能之研究:以第八次國大代表集會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賴祥蔚 (2006)。廣電媒體需要專屬的寫作。卷3,no.8。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謝雨生(1992)。鄉村家庭老人居住安排之探討-以美濃鎮、民雄鄉為例 。台北。高齡人口與農村社會研討會論文集 。
鍾癸錦(1999)。電子媒體與農業傳播教育的發展和未來。88年8月(第86期)。台北。農政與農情。韓智先(2000)。網路討論區的議題設定效果研究:以中華民國八十九年總統大選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魏玓(1999)。全球化脈胳下的閱聽人研究。60,頁93-114。台北。新聞學研究。
羅世宏 譯(1992),Severin, W. J. & Tankard, J. W.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市,時英。
羅世宏 譯(2006) W. J. Severin & J. W. Tankard, Jr.著(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三版8刷)。台北,五南。
羅世宏 譯(2006),Werner J. Severin James W. Tankard, Jr. 合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三版8刷。台北,五南。
關尚仁(1992)。節目策略研究初探。頁15-33。廣播與電視創刊號。臺北,政大。
關尚仁(1996)。台灣廣播事業的再生。中華民國新聞年鑑,頁65-88。中國新聞學會,臺北。
關尚仁(1996)。地方電台的經營策略。第20期,頁45-46。臺北,廣電人雜誌。
關尚仁(1996)。電子媒介市場策略。第18期。臺北,廣電人雜誌。
蘇國權(2004)。媒體對特定議題之新聞呈現-兼論與民眾態度的差異。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二、英文部份
Ball-Rokeach, S. J., Power, G. J. , Guthrie K.K, & Waring H.R. (1990).Value framing abor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n application of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
Ball-Rokeach, S. J. , Rokeach, M.&Gribe, J.W. (1984). The great American values test. New York: Free Press.
Benton, M.&Frazier P. J. (1976).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mass media at three levels of information hold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 261-274
Bruce H. (1998). User satisfaction with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9, 541-556.
CAPHIS/MLA (1996). The librarian’s role in the provision of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on and patient education, 84-238. Bulletin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
Chaffee, S. H.,&Wilson, D. G. (1997). Media rich ,media poor: two studies of diversity in agenda-setting. Journalism Quarterly, 54(3), 466-476
Choi, H. C. & Becker, S. L. (1987). Media use, issue/ image discriminations and vo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3), 267-291.
Cook, F. L., Tyler, T. R., Goety, E. G., Gordon, M. T., Protess, D., Leff, D. R., Molotch, H. L., et al. (1983). Media and agenda-setting effects on the public, interest group leaders, policy makers and policy.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7, 16-35.
Era, P., Schroll, M., Hagerup, L., & Jurgensen, K. S. (1997). Physical fitness of Danish men and women aged 50 to 80 years. Ugeskift for laeger, 159(43), 6366-6370.
Finnegan, J. L., & Viswanath, K. (2001).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health behavior change. In Glanz, k. Lewis, F.M. & Rimer B.K.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rd ed.), 15. Jossey-Bass Publishers.
Graber, Doris A. (1997).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5th ed.). Washington: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Gross, K., & Aday, S. (2003). The scary world in your living room and neighborhood: Using local broadcast news, neighborhood crime rates,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to test agenda setting and cultiv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3(3), 411-426.
Hachten, W. A. (1992). The world news prism: Changing media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3rd ed.). Ames, 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Hale, J. (1975). Radio power: Propaganda and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London: Paul Elek.
Heath, R. & Bryant, R. (1992).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New Jersey.
Hiebert, R. E., Ungurait, D. F. & Bohn, T. W. 1991. Mass media VI.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
Hofstetter, C. R., Zukin, C., & Buss, T. F. (1978). Political imagery and information in an age of television. Journalism Quarterly, 55, 562-569.
Iyengar, S., & Donald R. K. (1987). News that matt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hui, J. (2000).Satellite broadcasting’s rising star. Radio International, 26-34
Katz, E. & Lazarsfeld, P. F. (1955). Personal Influence: the Part played by people in the flow of mass communications. Glencoe, IL: Free Press.
Keith, M. C. & Krause, J. M. (1993).The radio station (3rd ed.). Boston, London: Focal Press.
Kenkel D. (1990).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on and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2, 587-595.
Lang, G. E.&Lang, K. (1981).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In Protess, D. L. & McComb, M. (Eds), (1991) Agenda setting: Readings on media,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making.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Lasswell, H. D. (1927). Propoganda techniq ue in the world War. New York: Peter Smith.
Lavine, John B.&Wackman, D. B. (1988). Management media organizations: Eff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media. NY:Longman Inc
Martin, L. J. (1980). The moving target: General trends in audience composition. In Lasswell, H. D., Lerner, D. & Speier, H. (Eds.), Propaganda and communication in world history, Vol. 3: A pluralizing world in formation, 249-294.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McCombs, M. et al. (1997). Candidate images in Spanish elections: second-level agenda-setting effect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4(4), 703-717.
McGuire, W. J. (1984). Public communication as a strategy for inducing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al change. Preventive Medicine, 13, 299-319.
Mcleod, J. M., Becker, L. B. & Byrnes, J. E. (1974). Another look at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pr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 131-166.
McCombs, M. E. & Shaw, D.L.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176-187.
McCombs, M. E. & Shaw, D. L. (1977). The emergence of American political issues: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press. St. Paul,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
Noelle-Neumann, E. (1974). The spiral of silence: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4, 43-51.
Page, B. I. & Robert, Y. S. (1992). The rational public: Fifty years of trends in Americans' policy prefer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A: Sage.
Rogers, E.M. (1996). The field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today: An up-to-date report.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 15-23.
Popkin, Samuel L.. (1994). The reasoning voter: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in presidential campaigns. 2d e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oderhamn O. (1998). Self-care ability in a group of elderly Swedish peopl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8(4), 745-753.
Strasser, T., & Gallagher, J. (1994). The ethics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World Health Forum, 15, 175-177.
Taylor, P. (1992). War and the media: propaganda and persuasion in the Gulf War. Manchester, MA: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P. (1997). Global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the media since 1945. London: Routledge.
Thurstone, L. L., & Chave, E. J.(1929). The measurement of attitud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anta, W. (1988). The effects of dominant photographs: an agenda-setting experiment. Journalism Quarterly, 65, 62-75.
Young, J. R. (2003). The role of fear in agenda setting by television new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6(12), 1673-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