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2006)。育齡婦女生育率統計。2007年8月22日。
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文玲(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利社會行為與死亡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王明傑、陳玉玲譯(2003)。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書局
王貞雯(2005)。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王淑俐(1990)。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三民書局。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逢賢(2000)。師生關係。中國大百科智慧藏。2008年01月31日。
取自http://library.mit.edu.tw:8080/Content.asp?ID=3344
王靖芳(2004)。國小教師發問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台北市。王鍾和主持(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度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朱桂芳(2005)。舞出生命力--談良師典範「天地君親師」新解。教師天地,138,18-20。江文雄(1999)。師生關係重要法則。測驗與輔導,152,3159-3163。何明芬(2002)。國小學童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其人際關係﹑攻擊行為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台南市。何金樺(2003)。 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所碩士論文,屏東市。余龍豪(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探討-以高雄市和台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吳文榮(2002)。高職實用技能班教師班級經營、家長教育態度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彰化市。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明隆(2006)。學校行政運作關鍵--教師良善人際關係的經營。學校行政,43,1-19。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美玲(2002)。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響。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吳素真(1998)。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吳國業(2002)。主題統整課程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靜吉、程炳林(1992)。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吳麗媛(2001)。師生關係的認知與經營。商業職業教育,80,14-21。李介至(1999)。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李玉珍(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秀貞(2006)。家庭結構變動與親師生新關係。北縣教育,55,72-73。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量與輔導,152,3152-3156。李孟真(2000)。「理情U型自尊模式」親職團體方案對國中家長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及其子女自尊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李旻陽(1991)。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侶萩(1995)。同理心訓練對國中人際疏離學生之自我觀念、情緒穩定、社會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裡學研究,9,3-52。李素卿譯(1999)。當代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李淑娟(1998)。團體諮商對父母離婚兒童的人際關係及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翠月(2003)。自我肯定訓練對國小人際關係困擾學生之輔導成效。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市。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杜佳真(1999)。知行合一--學習脈絡中的意志歷程。學生輔導,62,82-89沈珮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 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周文松(2006)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周玉敏(2006)。離婚態度、夫妻關係對親子關係的影響。中華家政學刊,40,133-148。周燦德(1997)。我國大學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永禎、林素卿(2000)。如何營造圓融的師生關係。明新學報,24,275-280。林生傳(1997)。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廷華(2006)。我和學生之間--以布伯[Martin Buber]的吾汝哲學思想論述師生關係。菁莪季刊,18:2,23-30。林志成(1990)。動機理論對提振國民中小學教師士氣之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2005)。薩堤爾的治療模式,Virginia Stair,John Banmen,Jane Gerber,Maria Goromi著。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怡光(2003)。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繼親兒童親子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論文,南投市。林建平(1995)。學習動機的歸因輔導。諮商與輔導,115,42-45。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9:3, 17-27。林姵君(2003)。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林素秋(2003)。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之攻擊與人際關係問題輔導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所碩士論文,屏東市。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邱瓊瑩(2003)。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新竹市。侯春如(2004)。夫妻婚姻品質、教養態度與國中子女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姜得勝(1998)。社會變遷中「親子關係」的反省與重建。台灣教育,567,6-11。柯彥如(2007)。國小中年級教室內師生互動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洪美鈴(2005)。父母教養態度、知覺青少年子女網路沈迷情形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海雄(2003)。家庭因素、學習者意願對國中生網路素養影響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5。http://society.nhu.edu.tw/e-j/35/35-13.htm.
洪鳳美(2004)。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唐育瑜(2001)。同理心團體訓練對父母離異兒童人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西森(1997)。師生關係與溝通技巧。學生輔導,49,52-61。徐美鳳(2005)。台灣南區護專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其人際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翁克成(2004)。研究生之個人傳統性/現代性與師生關係品質及身心適應之關聯。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縣。馬惠芬(2003)。男性眼光中父職參與、父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自我評估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幼兒園所調查資料之分析。私立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縣。高明珠(1998)。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高淑貞譯(1994)。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涂筱姍(2006)。「資優生手足」手足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安芝(1992)。價值觀的一致程度對親子關係和諧性及子女生活適應影響之比較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張宏文、邱文芳(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台北:商鼎文化。
張雨子(2006)。國中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內在動機相關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秋桂(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張振成(2001)。如何在社會變遷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諮商與輔導,181,42-44。張惟亮(2003)。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新竹市。張貴傑(2000)。每位老師均為輔導老師的先前作業:和生命一起互動--教師與 學生關係的解構與再建構。學生輔導,71,52-55。張楓明(2005)。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照璧(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碩 士論文,台北市。
張滿玲譯(1999)。社會心理學。Shellsy&Letitia&David著,台北:雙葉書廊。
張曉萍(2003)。國小五年級兒童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蕊苓(1999)。兒童學習動機內化歷程中的影響因素探討。花蓮師院學報,9,35-60。莊婉妮(2005)。高雄市國中資優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許月碧(2005)。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同儕依附、利社會行為表現與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許怡珮(2003)。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傾向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所碩士論文。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尚蕙(2006)。搭起師生間良好關係的橋樑。師友,463,27-29。陳明珠(1994)。國小學童考試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宣蓉(2003)。音樂治療活動應用於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陳柔蓁(2004)。北台灣地區國小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效能、害羞與人際關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陳娟娟(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一般智能資優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的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素秋(2007)。男性軍訓教官父職效能感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淑雯(2003)。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陳皎眉(1997)。人際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嘉皇(2002)。加強學生動機發展的探討,以促進學生學習的內化與統整。學校行政,20,90-97。陳翠珍(2004)。不同教學模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和直接教導教學模式為例。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傅木龍(2000)。教訓輔三合一與師生關係之促進。技術及職業教育,56 ,10-16。單文經、黃德祥、陳奎憙、王淑俐(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書局。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形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曾端真(2005)。剪不斷理還亂—談親子關係諮商中的分化議題。諮商與輔導,231,37-44。程紋貞(1995)。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的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黃士嘉(2000)。師生關係的內涵及其形塑之道。學生輔導,71,96-103。黃木蘭(2007)。教育難以面對的真相—學生管教問題。師友,482,22-26。黃玉珍(2003)。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黃春枝(1979)。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34-40。黃敏瑛(2005)。單、雙親家庭國小六年級學童知覺之父母支持與其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黃淑菁(2000)。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黃逸君(2006)。角色義務與人際情感對接受請託的影響--以師生關係為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逸舒(2005)。良師典範之專業重建。教師天地,139,10-15。
黃雅惠(2003)。讀書會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黃義良(2001)。談馬丁.布伯的我汝哲學--對師生關係與訓輔之啟示。國教天地,145,76-82。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鈺雯(2003)。嘉義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教學態度、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懷萱(2006)。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探討。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廉孟潔(2006)。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家庭互動關係、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有相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專刊,3(2),54-60。
楊昌裕(2000)。教訓輔層面的師生關係。訓育研究,39:2,50-56。楊錦登(2001)。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69,104-113。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葉莉瑄(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學習障礙兒童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葉雅雯(2006)。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動機與學習焦慮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詹明欽(2001)。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詹棟樑(1996)。教育倫理學。台北:明文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劉 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劉秀瑛(1999)。從師生關係談有效教學。技藝教育,26,10-12。劉金山(2005)。從特別權力關係理論論師生關係之重塑。師友,462,34-37。劉炳輝(2001)。談溝通行動促進師生關係。師友,405,52-55。劉素倫(2004)。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劉福鎔(1996)。小學教師的A型人格特質、師生關係與學生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彰化市。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25,24-31。潘清富(2002)。小班教學之師生互動--從存在主義之師生關係談起。國教天地,148,115-119。蔡秀緞(1999)。如何改善班級師生互動關係。北縣教育,28,69-71。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玲雪(2004)。外籍及大陸配偶家庭子女之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南大學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菁芝(2007)。師生對話關係的重建。師友,476,48-51。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石岩(2006)。發揮創意教孩子: 培養主動學習、樂觀上進的教導新點子。台北:遠流。
鄭佩芬(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揚智出版。
鄭孟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鄭婉敏(2001)。當代的動機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臺中師院學報,15, 135-146。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蕭振昌(2004)。師生關係與傾聽技巧。內湖高工學報,15,89-95。賴珮以(2005)。遊戲教學對七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信念、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駱俊宏(2005)。E世代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師生關係內涵之探析。學生輔導,99,160-166。簡伊淇(2002)。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對教師、父母期望知覺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碩士論文,花蓮市。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瑞玉(1996)。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羅寶鳳(2005)。從自體心理學的理論分析師生關係及其對人格建構的影響。教育與心理學研究,28:2,325-352。蘇澄鈺(2000)。校園倫理的基石--談良好師生關係之建立。甲工學報,17,27-34。龔惠文(2005)。國小六年級家庭休閒參與、家庭休閒阻礙與知覺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二、英文部分
Ames,C.(1992).Home and school cooperation in social and motivational develop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1 629).
Bandura,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A.(1997).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Psychology Review,5(2),24-30.
Brophy,J.(1987a).On motivation students. In D.Berliner.& Rosen-shine. (Eds.), Talks to teacher’s, 201-245. New York: Random House.
Cooney,T.M.(1994).Young adult`s relations with parent:the influence of recent parental divorc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6,45-56.
Deci,E.L.,& Ryan,R.M.(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Plenum.
Dobransky,N.D.& Frymier,A.B.(2004).Develop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through out of cla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52(3),211-223.
Fiske,S.&Taylor,S.(1991).Social cognition(2nd ed.).New York:McGraw-Hill.
Hollingshed,A.B.(1957).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New Haven Mimea-graphed.
Houston,H.(2003).Theories of motivation and youth minitry's adolescent learners.The Journal of Youth Ministry,2(1), 57-70.
Kaczynski,L.(2003).Handbook of dynamics in parent-child la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ent,R.W.,Brown,S.D.& Larkin,K.C.(1984).Relation of self 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rsistence.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1(3),356-362.
Martin,A.J.(2004).School motivation of boys and girls: Differences of degree, differences of kind, or both?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6(3),133-146.
Pintrich,P.R.(1989).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In C.Ames & M.L.Maehr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Vol. 6. Motivation - enhancing environments (pp.117-160).Greenwich,CT:JAI.
Pintrich,P.R.& De Groot,E.V.(1990).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33-40.
Pokay,P.& Blumenfled,P.C.(1990).Predicting achievement early and late in the semester: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1),41-50.
Robert E.Slavin.(1996).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he, H. C., & Fisher, D. (2002). Teacher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tudents’ cognitive and attitudinal outcomes in science in Taiwa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1), 63-78.
Shek, D. T. L. (2000). Differences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in the treatment of,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teenage children: Perceptions of Chinese adolescent. Adolescent, 137(35), 135-146.
Shek,D.T.L.(2006).Perceived parent-child relational qualities and parental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Chinese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Adolescence,41(163),563-582.
Stiller,J.D.&Ryan,R.N.(1992).Teachers,parents,and students motivation
:The effection of involvemet and autonomy suppor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48 759).
Thomas L.Good,Jere Brophy.(1995).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hite Plains,N.Y.:Longman.
Weiner,B.(1992).Human motivation:Metaphors,theories,and research Newbury Park,CA: Sage.
Weiner,B.(1990).History of motivatio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4),616-622.
Weinstein,C.E.(1988).Assessment and training of student learning
strategies.In R.R.Schmeck (Ed.),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 (pp.291-316). NY: Plenum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