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05: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立明
研究生(外文):Li--Ming Lee
論文名稱:唐寅及其詩歌研究
指導教授:歐陽炯歐陽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唐寅唐伯虎明四大家吳中四才子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外文關鍵詞:Tang-YinTang-Bo-HuFour Men of Letters in WuFour Painters in Ming DynastyThe Most Dashing and Flirtatious Man of Lett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0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唐寅為明代中葉著名之詩人與書畫家。年少得志,然命途坎坷悲涼:二十五歲左右,父、母、妻、子、妹相繼而亡;三十歲無端於科場中受誣,摘除功名;四十五歲應聘寧王府,察寧王有異志,佯狂以歸;築室桃花菴,詩酒自娛,鬻文賣畫以終。文筆名列「吳中四才子」,畫藝躋身「明四大家」,才華橫溢,縱橫蘇州之藝界。
惜世人對唐寅多有誤解:或受影劇「三笑」、彈詞「十美圖」影響,而謂其風流多情,艷福匪淺;或誤信王世貞評語 ,斷言其詩歌鄙俗,難入大雅堂奧。故本文立意以唐寅其人其詩為兩大撰述主軸: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考其家世背景與一生行實梗概,其中科場舞弊之牽連與應聘寧王之進退出處,可幫助吾人釐清其思想、性格;而婚姻生活狀況之察考,則可輕易推翻「三笑」故事之附會。第三章循序進入內心世界,探討其思想淵源與性格生成。第四章說明時代環境之影響與朋輩間之濡沫,藉以證明唐寅藝文造詣之其來有自。第五章則針對唐寅詩歌作品,按其內容予以分類,並從中歸結五大主題。第六章析論唐寅詩歌三大特色,並於爬梳諸學者對寅詩之評價後,提出一己之檢討與看法;最後剖析唐寅詩歌實開晚明「公安派」之先河,並為《紅樓夢》創作之靈泉。第七章結論,說明「唐伯虎」形象生成之文化意義,並基於其對後世文學深遠之影響,認為當賦予其在文學史上應有之地位。
Tang-Yin was a well-known poet,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in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He became famous at an early age; nevertheless, his whole life was by no means smooth. When he was twenty-five, his father, mother, wife, son, and younger sister died in succession. At thirty, he was maliciously incriminated and deprived of his laurel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Then, at forty-five, he was invited to serve for King Nin. Since he detected the mutiny of King Nin, he pretended to be insane to leave the office. After that, he dwelt in the Peach Blossom Hut, writing poems and drinking all day to entertain himself. Till the end of his life, he made a living by selling his writing and paintings. His writing made him known as one of the “Four Men of Letters in Wu,” while his paintings made him known as one of the “Four Painters in Ming Dynasty.” Full of brilliance, Tang-Yin was renowned in the literary circle in Soochow.

However, the whole world seemed to have misunderstood Tang-Yin a lot.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the film “Three Smiles” and the musical “Ten Beauties,” people regarded Tang-Yin as a dashing and flirtatious person. Owing to Hsi-jen Wang’s negative remarks, his poems were classified to be vulgar and rude. To reverse traditional misunderstanding of Tang-Yin and his poems, the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character and poems of Tang-Yin.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his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s will be delineated. The unfortunate involvement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and the short-termed office he held at the mansion of King Nin help us understand his thought and character. His marriage status can easily overturn the twist in “Three Smile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origins of his thought and character will be probed into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ang-Yin’s inner world. In the fourth chapter, I will discuss Tang’s immersion in the literary atmosphere in Ming Dynasty and peer works, which led to hi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literary world. In the fifth chapter, Tang-Yin’s works will be sorted into five categories. In the sixth chapter,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ang-Yin’s poems will be further analyzed after the studying of the comments on Tang-Yin from several scholars. The thesis will even deal with the fact that Tang-Yin’s poems initiated the development of “Gong-An Divisio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inspired the creation of the “Red Chamber Dream.” In the final chapter,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forming of “Tang-Bo-Hu” image will be talked about. Judging from hi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 I am of the opinion that we should bestow the appropriate literary position on Tang-Yin.
唐寅及其詩歌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相關論述之回顧………………………………………2
一、相關之專書…………………………………………………………………2
二、相關之期刊論文……………………………………………………………3
三、相關之學位論文……………………………………………………………4
第三節 研究範疇之界定……………………………………………5

第二章 唐寅之生平…………………………………………7
第一節 家世背景……………………………………………………7
一、日漸式微之家道…………………………………………………………7
二、屠酤小康之家境…………………………………………………………8
三、哀亂相尋之家運…………………………………………………………8

第二節 行實梗概…………………………………………………12
一、早年抱負與科場舞弊之牽連…………………………………………12
二、婚姻生活與三笑故事之附會…………………………………………18
三、心存館閣與應聘寧王之進退…………………………………………22




第三章 唐寅之思想與人格特質…………………………27
第一節 唐寅思想特徵…………………………………………27
一、濟世揚名之儒家思想…………………………………………………28
二、虛幻空無之佛道意識…………………………………………………29
三、及時行樂之人生態度…………………………………………………31
第二節 唐寅人格特質……………………………………………33
一、畸狂………………………………………………………………………33
二、率真………………………………………………………………………34
三、豪俠………………………………………………………………………36
四、陰柔………………………………………………………………………38
五、矛盾………………………………………………………………………40

第四章 唐寅之時代背景及其交游概況……………………43
第一節 唐寅之時代背景……………………………………………43
一、地理優越…………………………………………………………………43
二、經濟繁榮…………………………………………………………………45
三、文化昌盛…………………………………………………………………48
第二節 唐寅交遊對象………………………………………………50
一、沉周…………………………………………………………………………51
二、周臣…………………………………………………………………………52
三、祝允明………………………………………………………………………53
四、文徵明………………………………………………………………………56
五、張靈…………………………………………………………………………58
六、徐楨卿………………………………………………………………………60
七、仇英…………………………………………………………………………61
八、彥一郎………………………………………………………………………62



第五章 唐寅詩歌之內涵……………………………………65
第一節 唐寅詩文刻本………………………………………………65
一、古刻本……………………………………………………………………65
二、今刻本………………………………………………………………… 71
第二節 唐寅詩歌內容大要………………………………………74

一、 題畫詩…………………………………………………………………74
二、 艷情詩…………………………………………………………………78
三、 詠花詩…………………………………………………………………80
四、 飲酒詩…………………………………………………………………84
五、 勸世詩…………………………………………………………………85
第三節 唐寅詩歌之主題……………………………………………88
一、嚮往功名、軫念民困……………………………………………………88
二、鄙夷權貴、憤嫉世俗……………………………………………………90
三、看破紅塵、歸心佛法……………………………………………………92
四、徜徉山水、虛靜心室……………………………………………………94
五、描繪蘇州、敷寫鄉情……………………………………………………96


第六章 唐寅詩歌之特色、評價與影響……………………101
第一節 唐寅詩歌之特色…………………………………………101
一、穠麗華豔,上追南朝詩風………………………………………………102
二、俚俗暢達,擺脫模擬虛矯………………………………………………103
三、直抒性靈,表現自我色彩………………………………………………105

第二節 唐寅詩歌之評價………………………………………107
一、古人對唐寅詩歌之評價…………………………………………………107
二、今人對唐寅詩歌之評價…………………………………………………109
三、關於前人評價之檢討……………………………………………………110
第三節 唐寅詩歌對後世文學之影響……………………………111
一、開晚明「公安派」之先河………………………………………………111
二、對《紅樓夢》創作靈感之觸發…………………………………………113


第七章 結 論……………………………………………117
第一節「唐伯虎」形象生成之文化意義………………………117
第二節 賦予唐寅在文學史上應有之地位…………………119

參 考 文 獻………………………………………………121
參考文獻

一、唐寅詩文集

(明)袁袠:《唐伯虎集》(簡稱袁刻本)明嘉靖甲午(1534年)袁袠編刊本。
(明)曹元亮:《唐伯虎先生彙集》(簡稱曹刻彙集)明萬曆壬子(1612年)曹元亮校刊本。
(明)何大成:《唐伯虎先生全集》明萬曆甲寅( 1614年 ) 吳郡何大成校刊本 。
(明)袁宏道:《袁中郎先生批評唐伯虎彙集》(簡稱袁評本)明末四美堂刊本。
(清)唐仲冕:《六如居士全集》(簡稱唐刻全集)清嘉慶六年(1801年)唐仲冕刊本。
鄭騫:《唐伯虎詩輯逸箋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7月初版)。
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伯虎全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


二、史

(明)王鏊:《姑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93冊,1986年7月初版)。
(明)顧璘:《國寶新編》(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本,第101 冊,1985年初版)。
(明)劉鳳:《續吳先賢讚》(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本,第3冊,1966年)。
(明)王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
(明)文震孟:《姑蘇名賢小紀》(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56冊,1989年)。
(明)夏原吉等撰:《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印行,1962-1966年)。
(明)李本固:《汝南遺事》(臺北:藝文,1968年)。
(明)閻秀卿:《吳郡二科志》(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本,第101冊,1985年)。
(明)王穉登:《吳郡丹青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美術叢書二集第一輯)。
(明)徐禎卿:《新倩籍》(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本,第101冊,1985年初版)。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一版)。
(清)姜紹書:《無聲詩史》(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本,第101冊,1989年)。
(清)顧炎武:《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尤侗:《明史擬稿》(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6冊,2000年第一版)。
(清)陳去病:《五石脂》(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清)董沛等纂:《鄞縣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清光緒三年1877年刊本)。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三編》本,第99冊,1996年)。
(清)梁維樞:《玉劍尊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清)龔煒:《巢林筆談》(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


三、子

(明)俞弁:《山樵暇語》(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17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北京:中華書局, 1959年)。
(明)李樂:《見聞雜記》 (臺北:偉文,1977年)。
(明)曹臣:《舌華錄》(臺南:莊嚴文化, 1995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桂冠,1984年)。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臺南:莊嚴文化, 1995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明)茅一相:《繪妙》(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本》第53冊,1985初版)。
(清)張潮:《虞初新志》(臺北:廣文,1968年)。
(清)毛慶臻:《一亭考古雜記》(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微捲)。


四、集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宋)郭茂倩編:《宋本樂府詩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明)王世貞:《明詩評》(上海:上海涵芬樓影印明萬曆刊本,1938年)。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臺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臺北: 文海,1970年 )。
(明)王世懋:《藝圃擷餘》(臺北: 藝文,1967年)。
(明)王寵:《雅宜山人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年7月)。
(明)顧元慶:《夷白齋詩話》(臺北:藝文,1967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1973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 偉文,1976年)。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臺北 : 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60冊,1983年)。
(明)文徵明:《甫田集》(臺北: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73冊,1983年)。
(明)陸粲:《陸子餘集》(明嘉靖甲子刊本,1564年)。
(明)鄒迪光:《石語齋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明文,1991年)。
(清)陳田:《明詩紀事》(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萬有文庫本,1936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五、專書

江兆申:《關於唐寅的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五月三版)。
楊靜盦:《明唐伯虎先生寅年譜》(臺北:商務書局,1980年)。
陳書良:《唐伯虎評傳》(臺北:桂冠圖書,2002年12月初版。)
盧壽榮:《唐寅畫傳》(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2月初版。)
馮振凱:《唐伯虎畫傳》(臺北:雄獅圖書,1974年1月初版。)
譚錦家:《唐寅書藝研究》(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99年8月出版。)
孫敏:《風流書家─唐伯虎的生平及其藝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楊行恭,楊旗:《風流才子唐伯虎》(臺北:漢欣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陳允吉主編:《十大文學畸人》(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駱玉明:《縱放悲歌─明江南才士詩》(臺北:漢欣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陳雪懷:《藝苑流芳─中國畫家的故事》(臺北:幼獅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王家誠:《明四家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八十八年四月初版一刷。)
費振鐘:《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臺北:立緒出版社,2002年5月。)
王家誠:《文人畫家的藝術與傳奇》(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季羨林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年12月初版。)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東大圖書,1995 年四月初版。)
韓丰聚、孫�琲N主編:《題畫詩選釋》(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六、期刊論文

張浩遜:〈唐寅詩歌四題〉,《詩網絡》第23期(2005年10月 ),頁14-22。
陳昱全:〈唐寅「山路松聲」之風格初探〉,《藝術論壇》第4期(2006年5月), 頁157-174
馮幼衡:〈唐寅仕女畫的類型與意涵--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曠古沉哀〉,《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3期(2005年3月), 頁55-90+133
朱龍興:〈共賞春宵--唐寅「陶穀贈詞圖」的風格與意涵〉,《中原學報》第32卷第4期(2004年12月), 頁599-617
錢天善:〈明四家現存畫目〉,《書目季刊》第36卷第1期(2002年6月),頁 77-115
譚錦家:〈唐寅的書藝理念〉,《中華書道》第31期 (2001年2月 ),頁37-47
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3)--唐寅〉,《故宮文物月刊》18卷第7期(2000年10月,頁56-79
紀逸鋒:〈弦外之音--從唐寅「鳴琴圖」看明代文人生活〉,《環境與藝術學刊》 第1期(2000年6月), 頁183-194
范宜如:〈《列朝詩集小傳》中的吳中文壇圖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 第28期(1999年6月),頁219─244。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商業活動及其文藝現象〉,《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5月),頁417─452。
孫植:〈唐寅與唐寅詩〉,《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 (2004年2月),頁85─89。
張春萍:〈佛教與唐寅詩歌思想內涵〉,《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2期 (2000年),頁56─59。
張春萍:〈唐寅詩作畸人特質的表徵及淵源〉,《固原師專學報》第21卷第4期 (2000年7月),頁22─24。
孫文飆:〈從高啟到唐寅─試論吳中詩風演變的意義〉,《廈門教育學院學報》 第7卷第3期(2005年9月),頁4─7。
叢彬彬:〈談談唐伯虎和他的勸世詩〉,《南通職業大學學報》第15卷第4期 (2001年12月),頁27─29。
王曉輝:〈唐寅生命意識的解讀〉,《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 (2003年6月),頁60─62。
王富鵬:〈論唐寅思想的多面性和整體性〉,《嘉應大學學報》第18卷第4期 (2000年8月),頁48─52。
王富鵬、魏建欽:〈論唐寅的佛道出世人格〉,《韶關學院學報》第23卷第10期 (2002年10月),頁26─29。
王富鵬:〈論唐寅的儒俠入世人格〉,《韶關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 (2003年4月),頁49─52。
王富鵬:〈論唐寅性格的女性化特徵及成因〉,《韶關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 (2006年2月),頁1─3。
沉金浩:〈唐寅、文徵明文化性格比較論〉,《深圳大學學報》第22卷第6期 (2005年11月),頁72─76。
楊大年:談唐寅的〈前蜀宮妓圖〉,《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1995 年2月),頁22─25。
洪暢:〈唐寅仕女畫與歌川丰春美女畫比較研究〉,《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4卷第1期 2006年3月),頁94─96。
王永江:〈唐伯虎及其藝術成就〉,《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1年9月),頁101─102。
馬宇輝:〈文學史寫作的一個挑戰─唐伯虎之文化意義論析〉,《南開學報》第4期(2004年),頁118─124。
杜哲森:〈夜讀唐伯虎詩文集隨筆〉,《美術研究》第三期(1997年),頁70─74。
張希廣:〈唐寅和他的日本友人〉,《文史知識》第十一期(1998年),頁80─82。
張珺:〈才華橫溢,曲折一生──明代江南才子唐寅〉,《古代書畫》(2006年), 頁34-35。
馬曠源:〈唐伯虎故實考略〉,《雲南師範大學師範學報》第二十八期(1996年), 頁34-39。
王曉輝:〈唐寅生命意識的解讀〉,《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九卷第二期(2003年),頁60-62。
彭茵:〈狂放與悲涼交織的人生──唐寅的人生道路〉,《古典文學知識》第一期(1999年),頁55-60。
鄒慶浩:〈聯珠妙語唐寅詩-「桃花庵歌」賞析〉,《古典文學知識》第六期(2003年),頁28-29。
雷文學、成杰:〈唐伯虎與《紅樓夢》〉,《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十七卷第三期 (2004年),頁376-379。
范銀花:〈曠古才子情-略論唐寅的人物畫〉,《書畫品鑒》,頁42-45。
趙盟:〈讀詩如見畫的題畫絕唱──賞析唐寅的一首題畫詩〉,《中國校園文學》, 頁115-116。
盛詩瀾:〈唐寅繪畫評傳〉,《書畫藝術》第三期(2004年),頁50-53。
彭亞:〈風流才子寫意寂寞佳人-唐寅「秋風紈扇圖」賞析〉,《美與時代》(2002年),頁45。
周曙:〈濯去纓塵寫青山──談唐寅「廬山圖」〉,《文史知識》第九期(1992年), 頁51-53。
甘典江:〈唐寅的吶喊-「桃花庵歌」解讀〉,《文史天地》(2004年),頁58-59。
徐進華、龐鷗:〈淚眼思親念,高樓寄所懷──論唐寅繪畫風格兼記其「懷樓圖軸」〉,《東南文化》第一期(2002年),頁82-83。
東方喬:〈題畫詩源流考辨〉,《河北學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2002年),頁97-100。
蔣旻:〈論《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文學形象的生成〉,《江南大學報》第四卷第六期(2005年),頁80-99。
文海燕:〈用常出奇,藏巧於拙──構思策略視野下的三首明代詩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6年),頁27。
汪淵之:〈高啟詩與「吳中四才子」詩之比較──兼論明初至明中葉吳中詩風的演變〉,《蘇州大學學報》第三期(1999年),頁66-70。
童皓:〈吳中四才子的功名心〉,《遼東學院學報》第六卷第三期(2004年),頁29-31。
楊北、雲峰:〈我國題畫詩源於何時〉,《洛陽師專學報》第十五卷第四期(1996年),頁109-110。
孟澤:〈「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古典文學知識》第六期(1991年),頁48-56。
宋戈:〈風流才子唐伯虎〉,《文史知識》第一期(1994年),頁63-69。
徐楠:〈試論沉周、唐寅的《落花》組詩〉,《文藝研究》第八期(2007年),頁54-61。
王文英:〈唐伯虎的人生歷程及其立名思想〉,《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3期(2007年5月),頁113─117。
楊繼輝:〈唐寅科場案詳考〉,《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30─33。
孫學堂:〈明弘治、正德時期吳中文學思想的新變〉,《華僑大學學報》第四期(2001年),頁71─77。
周明初,程若旦:〈元末明初吳中文學研究綜述〉,《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2期(2005年3月),頁37─42。
謝欣:〈明代文學民間化走向初論〉,《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第十五卷第一期 (2006年1月),頁110-112。
郭英德:〈論明代的文學流派研究〉,《求是學刊》第四期(1996年),頁83-87。
石麟:〈明代文學「俗」與「雅」的雙向轉化〉,《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1994年),頁28─34。
李明軍:〈從靈性到性靈──明代文學思想發展的內在脈絡〉,《甘肅社會科學》 第三期(2007年),頁68-71。
羊春秋:〈重估明代詩歌的價值〉,《中國韻文學刊》第二期(1994年),頁1-6。
子秋:〈開掘深邃的《明代文學批評史》〉,《綏化師專學報》第3期(1994年), 頁24─26。
沈金浩:〈論明代文學的演進軌跡、內容結構及其成因〉,《廣州師院學報》第2期(1994年),頁37─44。
馬華祥:〈南朝民歌的地域特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27卷第2期 (2000年),頁52─55。
姜衛華 王冬美:〈論南朝民歌與宮體詩的關係〉,《江蘇教育學院學報》 第18卷第5期(2002年9月),頁88─90。
鄭騫:〈題畫詩與畫題詩〉,《中外文學》第八卷第六期(1979年11月)。
單國霖:〈明代文人書畫交易方式初探〉,《上海博物館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六期(1992年10月)。


七、學位論文

1、譚銀順:《唐寅生平及其詩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2、李志梅:《唐寅與「三笑故事」》(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碩士論文,2002年)
3、朱龍興:《論唐寅「陶穀贈詞圖」中的情色意涵》(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4、徐德智:《明代吳門詞派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5、錢天善:《明三家題畫詩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6、邸曉平:《明中葉吳中文人集團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7、汪滌:《吳門畫派的詩畫結合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8、李雙華:《明中葉吳中派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9、林賢得:《明代中葉吳中名士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