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唐寅詩文集
(明)袁袠:《唐伯虎集》(簡稱袁刻本)明嘉靖甲午(1534年)袁袠編刊本。
(明)曹元亮:《唐伯虎先生彙集》(簡稱曹刻彙集)明萬曆壬子(1612年)曹元亮校刊本。
(明)何大成:《唐伯虎先生全集》明萬曆甲寅( 1614年 ) 吳郡何大成校刊本 。
(明)袁宏道:《袁中郎先生批評唐伯虎彙集》(簡稱袁評本)明末四美堂刊本。
(清)唐仲冕:《六如居士全集》(簡稱唐刻全集)清嘉慶六年(1801年)唐仲冕刊本。
鄭騫:《唐伯虎詩輯逸箋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7月初版)。
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伯虎全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
二、史
(明)王鏊:《姑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93冊,1986年7月初版)。
(明)顧璘:《國寶新編》(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本,第101 冊,1985年初版)。
(明)劉鳳:《續吳先賢讚》(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本,第3冊,1966年)。
(明)王錡:《寓圃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
(明)文震孟:《姑蘇名賢小紀》(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56冊,1989年)。
(明)夏原吉等撰:《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印行,1962-1966年)。
(明)李本固:《汝南遺事》(臺北:藝文,1968年)。
(明)閻秀卿:《吳郡二科志》(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本,第101冊,1985年)。
(明)王穉登:《吳郡丹青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美術叢書二集第一輯)。
(明)徐禎卿:《新倩籍》(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本,第101冊,1985年初版)。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北京第一版)。
(清)姜紹書:《無聲詩史》(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本,第101冊,1989年)。
(清)顧炎武:《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尤侗:《明史擬稿》(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6冊,2000年第一版)。
(清)陳去病:《五石脂》(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清)董沛等纂:《鄞縣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清光緒三年1877年刊本)。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三編》本,第99冊,1996年)。
(清)梁維樞:《玉劍尊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清)龔煒:《巢林筆談》(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
三、子
(明)俞弁:《山樵暇語》(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17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北京:中華書局, 1959年)。
(明)李樂:《見聞雜記》 (臺北:偉文,1977年)。
(明)曹臣:《舌華錄》(臺南:莊嚴文化, 1995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桂冠,1984年)。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臺南:莊嚴文化, 1995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明)茅一相:《繪妙》(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本》第53冊,1985初版)。
(清)張潮:《虞初新志》(臺北:廣文,1968年)。
(清)毛慶臻:《一亭考古雜記》(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微捲)。
四、集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宋)郭茂倩編:《宋本樂府詩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明)王世貞:《明詩評》(上海:上海涵芬樓影印明萬曆刊本,1938年)。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臺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臺北: 文海,1970年 )。
(明)王世懋:《藝圃擷餘》(臺北: 藝文,1967年)。
(明)王寵:《雅宜山人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年7月)。
(明)顧元慶:《夷白齋詩話》(臺北:藝文,1967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1973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 偉文,1976年)。
(明)祝允明:《懷星堂集》(臺北 : 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60冊,1983年)。
(明)文徵明:《甫田集》(臺北:臺灣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73冊,1983年)。
(明)陸粲:《陸子餘集》(明嘉靖甲子刊本,1564年)。
(明)鄒迪光:《石語齋集》,(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明文,1991年)。
(清)陳田:《明詩紀事》(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萬有文庫本,1936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五、專書
江兆申:《關於唐寅的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五月三版)。
楊靜盦:《明唐伯虎先生寅年譜》(臺北:商務書局,1980年)。
陳書良:《唐伯虎評傳》(臺北:桂冠圖書,2002年12月初版。)
盧壽榮:《唐寅畫傳》(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2月初版。)
馮振凱:《唐伯虎畫傳》(臺北:雄獅圖書,1974年1月初版。)
譚錦家:《唐寅書藝研究》(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99年8月出版。)
孫敏:《風流書家─唐伯虎的生平及其藝術》(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楊行恭,楊旗:《風流才子唐伯虎》(臺北:漢欣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陳允吉主編:《十大文學畸人》(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駱玉明:《縱放悲歌─明江南才士詩》(臺北:漢欣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陳雪懷:《藝苑流芳─中國畫家的故事》(臺北:幼獅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王家誠:《明四家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八十八年四月初版一刷。)
費振鐘:《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臺北:立緒出版社,2002年5月。)
王家誠:《文人畫家的藝術與傳奇》(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季羨林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年12月初版。)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臺北:東大圖書,1995 年四月初版。)
韓丰聚、孫�琲N主編:《題畫詩選釋》(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俞平伯:《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六、期刊論文
張浩遜:〈唐寅詩歌四題〉,《詩網絡》第23期(2005年10月 ),頁14-22。陳昱全:〈唐寅「山路松聲」之風格初探〉,《藝術論壇》第4期(2006年5月), 頁157-174馮幼衡:〈唐寅仕女畫的類型與意涵--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曠古沉哀〉,《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3期(2005年3月), 頁55-90+133朱龍興:〈共賞春宵--唐寅「陶穀贈詞圖」的風格與意涵〉,《中原學報》第32卷第4期(2004年12月), 頁599-617錢天善:〈明四家現存畫目〉,《書目季刊》第36卷第1期(2002年6月),頁 77-115譚錦家:〈唐寅的書藝理念〉,《中華書道》第31期 (2001年2月 ),頁37-47劉芳如:〈明中葉人物畫四家(3)--唐寅〉,《故宮文物月刊》18卷第7期(2000年10月,頁56-79紀逸鋒:〈弦外之音--從唐寅「鳴琴圖」看明代文人生活〉,《環境與藝術學刊》 第1期(2000年6月), 頁183-194范宜如:〈《列朝詩集小傳》中的吳中文壇圖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 第28期(1999年6月),頁219─244。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商業活動及其文藝現象〉,《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5月),頁417─452。孫植:〈唐寅與唐寅詩〉,《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 (2004年2月),頁85─89。
張春萍:〈佛教與唐寅詩歌思想內涵〉,《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2期 (2000年),頁56─59。
張春萍:〈唐寅詩作畸人特質的表徵及淵源〉,《固原師專學報》第21卷第4期 (2000年7月),頁22─24。
孫文飆:〈從高啟到唐寅─試論吳中詩風演變的意義〉,《廈門教育學院學報》 第7卷第3期(2005年9月),頁4─7。
叢彬彬:〈談談唐伯虎和他的勸世詩〉,《南通職業大學學報》第15卷第4期 (2001年12月),頁27─29。
王曉輝:〈唐寅生命意識的解讀〉,《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 (2003年6月),頁60─62。
王富鵬:〈論唐寅思想的多面性和整體性〉,《嘉應大學學報》第18卷第4期 (2000年8月),頁48─52。
王富鵬、魏建欽:〈論唐寅的佛道出世人格〉,《韶關學院學報》第23卷第10期 (2002年10月),頁26─29。
王富鵬:〈論唐寅的儒俠入世人格〉,《韶關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 (2003年4月),頁49─52。
王富鵬:〈論唐寅性格的女性化特徵及成因〉,《韶關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 (2006年2月),頁1─3。
沉金浩:〈唐寅、文徵明文化性格比較論〉,《深圳大學學報》第22卷第6期 (2005年11月),頁72─76。
楊大年:談唐寅的〈前蜀宮妓圖〉,《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1995 年2月),頁22─25。
洪暢:〈唐寅仕女畫與歌川丰春美女畫比較研究〉,《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4卷第1期 2006年3月),頁94─96。
王永江:〈唐伯虎及其藝術成就〉,《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1年9月),頁101─102。
馬宇輝:〈文學史寫作的一個挑戰─唐伯虎之文化意義論析〉,《南開學報》第4期(2004年),頁118─124。
杜哲森:〈夜讀唐伯虎詩文集隨筆〉,《美術研究》第三期(1997年),頁70─74。
張希廣:〈唐寅和他的日本友人〉,《文史知識》第十一期(1998年),頁80─82。
張珺:〈才華橫溢,曲折一生──明代江南才子唐寅〉,《古代書畫》(2006年), 頁34-35。
馬曠源:〈唐伯虎故實考略〉,《雲南師範大學師範學報》第二十八期(1996年), 頁34-39。
王曉輝:〈唐寅生命意識的解讀〉,《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九卷第二期(2003年),頁60-62。
彭茵:〈狂放與悲涼交織的人生──唐寅的人生道路〉,《古典文學知識》第一期(1999年),頁55-60。
鄒慶浩:〈聯珠妙語唐寅詩-「桃花庵歌」賞析〉,《古典文學知識》第六期(2003年),頁28-29。
雷文學、成杰:〈唐伯虎與《紅樓夢》〉,《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十七卷第三期 (2004年),頁376-379。
范銀花:〈曠古才子情-略論唐寅的人物畫〉,《書畫品鑒》,頁42-45。
趙盟:〈讀詩如見畫的題畫絕唱──賞析唐寅的一首題畫詩〉,《中國校園文學》, 頁115-116。
盛詩瀾:〈唐寅繪畫評傳〉,《書畫藝術》第三期(2004年),頁50-53。
彭亞:〈風流才子寫意寂寞佳人-唐寅「秋風紈扇圖」賞析〉,《美與時代》(2002年),頁45。
周曙:〈濯去纓塵寫青山──談唐寅「廬山圖」〉,《文史知識》第九期(1992年), 頁51-53。
甘典江:〈唐寅的吶喊-「桃花庵歌」解讀〉,《文史天地》(2004年),頁58-59。
徐進華、龐鷗:〈淚眼思親念,高樓寄所懷──論唐寅繪畫風格兼記其「懷樓圖軸」〉,《東南文化》第一期(2002年),頁82-83。
東方喬:〈題畫詩源流考辨〉,《河北學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2002年),頁97-100。
蔣旻:〈論《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文學形象的生成〉,《江南大學報》第四卷第六期(2005年),頁80-99。
文海燕:〈用常出奇,藏巧於拙──構思策略視野下的三首明代詩歌〉,《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6年),頁27。
汪淵之:〈高啟詩與「吳中四才子」詩之比較──兼論明初至明中葉吳中詩風的演變〉,《蘇州大學學報》第三期(1999年),頁66-70。
童皓:〈吳中四才子的功名心〉,《遼東學院學報》第六卷第三期(2004年),頁29-31。
楊北、雲峰:〈我國題畫詩源於何時〉,《洛陽師專學報》第十五卷第四期(1996年),頁109-110。
孟澤:〈「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古典文學知識》第六期(1991年),頁48-56。
宋戈:〈風流才子唐伯虎〉,《文史知識》第一期(1994年),頁63-69。
徐楠:〈試論沉周、唐寅的《落花》組詩〉,《文藝研究》第八期(2007年),頁54-61。
王文英:〈唐伯虎的人生歷程及其立名思想〉,《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3期(2007年5月),頁113─117。
楊繼輝:〈唐寅科場案詳考〉,《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30─33。
孫學堂:〈明弘治、正德時期吳中文學思想的新變〉,《華僑大學學報》第四期(2001年),頁71─77。
周明初,程若旦:〈元末明初吳中文學研究綜述〉,《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2期(2005年3月),頁37─42。
謝欣:〈明代文學民間化走向初論〉,《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第十五卷第一期 (2006年1月),頁110-112。
郭英德:〈論明代的文學流派研究〉,《求是學刊》第四期(1996年),頁83-87。
石麟:〈明代文學「俗」與「雅」的雙向轉化〉,《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1994年),頁28─34。
李明軍:〈從靈性到性靈──明代文學思想發展的內在脈絡〉,《甘肅社會科學》 第三期(2007年),頁68-71。
羊春秋:〈重估明代詩歌的價值〉,《中國韻文學刊》第二期(1994年),頁1-6。
子秋:〈開掘深邃的《明代文學批評史》〉,《綏化師專學報》第3期(1994年), 頁24─26。
沈金浩:〈論明代文學的演進軌跡、內容結構及其成因〉,《廣州師院學報》第2期(1994年),頁37─44。
馬華祥:〈南朝民歌的地域特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27卷第2期 (2000年),頁52─55。
姜衛華 王冬美:〈論南朝民歌與宮體詩的關係〉,《江蘇教育學院學報》 第18卷第5期(2002年9月),頁88─90。
鄭騫:〈題畫詩與畫題詩〉,《中外文學》第八卷第六期(1979年11月)。單國霖:〈明代文人書畫交易方式初探〉,《上海博物館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六期(1992年10月)。
七、學位論文
1、譚銀順:《唐寅生平及其詩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2、李志梅:《唐寅與「三笑故事」》(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碩士論文,2002年)
3、朱龍興:《論唐寅「陶穀贈詞圖」中的情色意涵》(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4、徐德智:《明代吳門詞派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5、錢天善:《明三家題畫詩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邸曉平:《明中葉吳中文人集團研究》(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7、汪滌:《吳門畫派的詩畫結合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8、李雙華:《明中葉吳中派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9、林賢得:《明代中葉吳中名士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