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8 05: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則茵
研究生(外文):TSE YIN CHEN
論文名稱:置身「社工」脈絡中的反思與行動---探究「助人」位置的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flexion and 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work":The process of quest toward"helper"status.
指導教授:王行王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Xi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2
中文關鍵詞:社會工作實踐批判社會學敘事研究詮釋學典範
外文關鍵詞:social work practicecritical sociologynarritive studyinterpretation patter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23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我來自社會學,攜帶著對於社會工作的想像與期待,在社工專業化、社會化與實踐中經驗到期待失落而迷惑於「社會工作在實踐什麼?」本論文以自我敘事書寫我的故事,再以自我民族誌書寫方法,放入批判社會學、後結構、後現代論述進行社會工作文化結構的現象理解。在書寫歷程後期,我發展出主體性的「對話」行動,透過不斷的對話歷程拉出的反思距離,我得以逐漸放掉對於社會工作實踐初衷的錯誤理解:社會工作不是社會學實踐的雙手,轉而理解社會工作的主體性實踐。
論文研究目的有三點:(一)以研究者的自我敘事文本,整理研究者在社會工作行動的故事、前見,在詮釋中建構研究者自身行動的意義。(二)以批判學派、後結構與後現代論述,分析研究者自我敘事文本,建構研究者在社會工作中處於「差異」、「邊緣」之助人位置的理解。(三)依據研究者對於社工文化結構與現象的理解過程,進行主體性的行動與反思。
最後整理我的助人位置理解為:以「靈性/隱喻」與「社會學」作為
我在社會工作實踐的「解放」工具,使用對話來建構更多差異論述的公共空間,幫助邊緣者的需求受到結構支持,並且走出更佳的生存出路。
我的生存姿態為「劍與蓮花」---站在批判的「反」與真實情感在社
會工作繼續走下去。這是我的姿態,也是覺察「社工我」之後對於社會工作的重新體驗。
I came from the area of sociology, carrying the image and expect for social work.But iexperienced the loss of expect from speciallism of social work、socialization and practice,andasking for¡what is the social work practice for?¡ This discourse is writing to self narrative,and using the way of ego-Ethnography, assuming the discourse of sociology of critical、poststructuralism、postmodernism,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structure of social work.In the evening process of the writing, I advance the action of subjective interlocution,permeating this interlocution treak constantly to keep the distance of reflexion. I could let thismisunderstanding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go gradually: instead of social work do not the hands of sociology, I absorb the subjectiv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The discourse have three study purpose:(一)For the text of self narrative,I cast the stories of my social work act、front seeing, and to build the meaning of mine in interpretation.(二)Analysing the text of narrative in the discourse of critical theroy、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 building the apprehension of the ¡ difference¡、¡marginal¡ helper position in the social work.(三)In accordance with my understanding course of culture- structure
appreance in social work, I begin to action and reflexion subjectivelly.
Finally,my understanding of helper position is:For ¡ spirituality/metaphor¡and ¡sociology¡ social work approach to be the way of ¡disembarrass¡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Bluilding more differen discourse on communal space in dialogue, and help the need of the marginal person to get support from structure,moreover, walking the better being
way out.My being is ¡ sword and lotus¡ ---heading on the critical ¡anti¡ and truly emotion on the social work away raod.This is my being, also an afresh know after becoming aware of ¡ social work of me¡.
目錄
第壹章 緒論:來自社會學.............................................................. - 1 -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
第貳章 研究知識與方法............................................................... - 13 -
第一節 自我敘事---從混亂詮釋開始......................................- 17 -
第二節 自我民族誌與理論框架..................................................- 21 -
第三節 行動中反映---從對話到反思........................................- 28 -
第叁章 研究歷程與設計............................................................... - 37 -
第一節 研究歷程.........................................................................- 38 -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3 -
第三節 事件與歷史.....................................................................- 45 -
第肆章 資料整理:我的找路與生命故事...................................... - 47 -
第一節 批判社會學的「解放」道路...........................................- 48 -
第二節 靈性經驗的短暫瞥見---沒有了「時間」......................- 55 -
第三節 處於社工教育的論述底層..............................................- 58 -
第四節 「專業社工」與我的「差異」:社會化與規訓歷程.....- 65 -
第五節 從憂鬱谷底竄升.............................................................- 77 -
第六節 俗民文化社會工作實踐之路與包裝策略........................- 87 -
第七節 方案社工的奮鬥與衝突...................................................- 92 -
第八節 生命中的同修<保密> .................................................- 104 -
第九節 從台灣世代遷移脈絡中看「出走」............................ - 106 -
第伍章 研究分析(一)社工文化的自我民族誌探究................ - 120 -
第一節 「圈內人」與「半個圈外人」....................................- 121 -
第二節 「我」的人格---自主性孤獨......................................- 124 -
第三節 社工教育文化的論述權力.............................................- 130 -
第四節 無所不在的「專業社工」與「知識份子」..................- 137 -
第五節 「權威」壓迫「差異」的論述和行動文化................- 144 -
第六節 社工市場中的專業權威.................................................- 154 -
第七節 我看社工專業建制與其「反」..................................- 158 -
第八節 反思---還給社工公道..................................................- 165 -
第陸章 研究分析(二)主體實踐的探究---對話宛如行動....... - 168 -
第一節 從「反」走向對話:突破共謀結構............................ - 169 -
第二節 對話中的「冒犯」與權力結構....................................- 174 -
第三節 從「工具理性」掙脫回到「姊姊」的對話行動.........- 181 -
第柒章 結論:實踐與解放........................................................... - 189 -
VII
第一節 內在「靈性/隱喻」與外在「社會學」的解放............- 192 -
第二節 行動邏輯與「助人」位置............................................- 203 -
第三節 「我」的「召喚」.......................................................- 207 -
參考書目........................................................................................ - 214 -
附錄................................................................................................ - 218 -
參考書目
王 行(2005)擾人的傅柯與社工的擾人:閱讀Chambon,Irving&Epstein 的《傅柯與社會工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315-322。
王 行 (2006) 速寫台灣社工與諮商兩種助人專業的殖民化與商品化。社會關懷:楊孝榮教授六秩晉五論文集。東吳大學社會系編印。
王 行(2006)從推動到抵抗:我在諮商心理建制化過程中的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21-36。
王 行、王臨風(2006)凝視權力:立法後的公民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1,47-52。
王 行(2007)等待社群/community:置身現代性統治技術下助人工作者的共在追求。台灣社區工作的溯返與薪傳----徐震教授社區工作論述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王增勇 (2005) 【國家與社福組織之間的思辯:弱勢者的守護者或社會控制的工具?】座談會導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185-187。
王增勇、陶蕃瀛(2006) 專業化=證照化=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石計生(2006)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明政(2003)文化福利權。台北:松慧。
李育卿 (2006) 機構績效管理下的社會工作實踐:自身民族誌的研究取向。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永毅 (2007) 無HOME 可歸:公私反轉與外籍家勞所受之時空排斥的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6,1-76。
吳坤銓(1997)哈伯馬斯與學校教育。教師之友,38,9-13。
於慰慈(2003)從駱駝到野薑花:一個老社工的重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翁開誠(2006)若絕若續之「輔『仁』」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61-193。
陶蕃瀛(2005)走在國家體制與公民自主的鋼索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217-221。
陶蕃瀛、王增勇(2006)幫助別人應該專業主義化嗎?應用心理研究,31,32-37。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應用心理研究,31,201-239。
徐震、李明政(2001)社會工作倫理。台北:五南。
許征帆 (1987)馬克思主義辭典。吉林大學出版社。
陳欣白(2003)對話與溝通。台北:揚智。
陳枕虹(1991)枕虹集。台中:自行出版詩集。
黃瑞琪(1986a)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1986b)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黃盈豪 (2005) 社福組織與在地部落主體性實踐的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203-209。
葛修文(2007)關於社會學的100 個故事。台北:宇河文化。
賴秀分、郭淑珍(1996)行動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潘佩君、范燕秋(2005)「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的影像紀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295-314。
劉中容、尤煌傑、武金正(2002)西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淑慧(2006)超越理性依賴而轉向直觀:迎接心理師證照制度的另一種生存姿態。應用心理研究,31,3-10。
謝慧能(2003)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之研究與應用。天主教總修院哲學部論文發表。
羅曉瑩(2005)研究者社工認同的形塑、探索與掙扎---一種過程取向的差異對話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Allan G. Johnson(2003)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 譯)。台北,群學。
Christopher Norris(2004)後現代主義:給困惑者的指南。當代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趨勢。(周易正等 譯)。台北:韋伯文化。
Crossley N.(1996)Intersubjectivity:The Fabric of Social Becoming.London:Sage.
David Jary & Julia Jary(1998)社會學辭典。(周業謙等 譯)。台北:貓頭鷹。
David. M. Fetterman(2000)民族誌學。(賴文福 譯)。台北:弘智文化。
Donald A. Schon(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action. NY : Cen-Basic Books.
Donald A. Schon(1987)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Fancisco : Jossey-Bass.
Donald A. Schon(2003)前言。反映回觀。(夏林清等 譯)。台北:遠流。
Donald A. Schon (2004)反映的實踐者。(夏林清等 譯)。台北,遠流。
E.C.Cuff、W.W.Sharrock、D.W.Francis(2006)特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林秀麗等 譯)。台北,韋伯文化。
Edward W.Said(2004)知識份子論。(單德興 譯)。台北:麥田。
John Lechte(2000)當代五十大師(國立編譯館 主譯)。台北,巨流。
Jonathan H. Turner & Leonard Beeghley & Charles H. Powers (2000)社會學理論的產生。(韋本 譯)。台北:洪葉文化。
Lather(1986)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Vol.56.No.3, August.
Laura Desfor Edles(2006)文化社會學的實踐。(陳素秋譯)。台北,韋伯文化。
Lena Dominelli(2003)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魏希聖 譯)。台北,韋伯文化。
Michele L. Crossley(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等 譯)。嘉義:濤石文化。
Michael Polanyi(1996)The tacit dimension. NY:Doubleday.
OHSO(1996)神秘的和諧。(林靜婷 譯)。台北:探索。
Susan Stephenson(2004)敘事。當代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趨勢。(周易正等 譯)。台北:韋伯文化。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