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王 行(2005)擾人的傅柯與社工的擾人:閱讀Chambon,Irving&Epstein 的《傅柯與社會工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315-322。
王 行 (2006) 速寫台灣社工與諮商兩種助人專業的殖民化與商品化。社會關懷:楊孝榮教授六秩晉五論文集。東吳大學社會系編印。
王 行(2006)從推動到抵抗:我在諮商心理建制化過程中的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0,21-36。
王 行、王臨風(2006)凝視權力:立法後的公民行動。應用心理研究,31,47-52。
王 行(2007)等待社群/community:置身現代性統治技術下助人工作者的共在追求。台灣社區工作的溯返與薪傳----徐震教授社區工作論述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王增勇 (2005) 【國家與社福組織之間的思辯:弱勢者的守護者或社會控制的工具?】座談會導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185-187。
王增勇、陶蕃瀛(2006) 專業化=證照化=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石計生(2006)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明政(2003)文化福利權。台北:松慧。
李育卿 (2006) 機構績效管理下的社會工作實踐:自身民族誌的研究取向。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吳永毅 (2007) 無HOME 可歸:公私反轉與外籍家勞所受之時空排斥的個案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6,1-76。
吳坤銓(1997)哈伯馬斯與學校教育。教師之友,38,9-13。於慰慈(2003)從駱駝到野薑花:一個老社工的重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翁開誠(2006)若絕若續之「輔『仁』」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61-193。陶蕃瀛(2005)走在國家體制與公民自主的鋼索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217-221。
陶蕃瀛、王增勇(2006)幫助別人應該專業主義化嗎?應用心理研究,31,32-37。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夏林清(2006)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應用心理研究,31,201-239。徐震、李明政(2001)社會工作倫理。台北:五南。
許征帆 (1987)馬克思主義辭典。吉林大學出版社。
陳欣白(2003)對話與溝通。台北:揚智。
陳枕虹(1991)枕虹集。台中:自行出版詩集。
黃瑞琪(1986a)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1986b)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黃盈豪 (2005) 社福組織與在地部落主體性實踐的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203-209。
葛修文(2007)關於社會學的100 個故事。台北:宇河文化。
賴秀分、郭淑珍(1996)行動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潘佩君、范燕秋(2005)「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的影像紀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295-314。
劉中容、尤煌傑、武金正(2002)西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淑慧(2006)超越理性依賴而轉向直觀:迎接心理師證照制度的另一種生存姿態。應用心理研究,31,3-10。謝慧能(2003)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之研究與應用。天主教總修院哲學部論文發表。
羅曉瑩(2005)研究者社工認同的形塑、探索與掙扎---一種過程取向的差異對話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Allan G. Johnson(2003)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 譯)。台北,群學。
Christopher Norris(2004)後現代主義:給困惑者的指南。當代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趨勢。(周易正等 譯)。台北:韋伯文化。
Crossley N.(1996)Intersubjectivity:The Fabric of Social Becoming.London:Sage.
David Jary & Julia Jary(1998)社會學辭典。(周業謙等 譯)。台北:貓頭鷹。
David. M. Fetterman(2000)民族誌學。(賴文福 譯)。台北:弘智文化。
Donald A. Schon(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action. NY : Cen-Basic Books.
Donald A. Schon(1987)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Fancisco : Jossey-Bass.
Donald A. Schon(2003)前言。反映回觀。(夏林清等 譯)。台北:遠流。
Donald A. Schon (2004)反映的實踐者。(夏林清等 譯)。台北,遠流。
E.C.Cuff、W.W.Sharrock、D.W.Francis(2006)特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林秀麗等 譯)。台北,韋伯文化。
Edward W.Said(2004)知識份子論。(單德興 譯)。台北:麥田。
John Lechte(2000)當代五十大師(國立編譯館 主譯)。台北,巨流。
Jonathan H. Turner & Leonard Beeghley & Charles H. Powers (2000)社會學理論的產生。(韋本 譯)。台北:洪葉文化。
Lather(1986)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Vol.56.No.3, August.
Laura Desfor Edles(2006)文化社會學的實踐。(陳素秋譯)。台北,韋伯文化。
Lena Dominelli(2003)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魏希聖 譯)。台北,韋伯文化。
Michele L. Crossley(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等 譯)。嘉義:濤石文化。
Michael Polanyi(1996)The tacit dimension. NY:Doubleday.
OHSO(1996)神秘的和諧。(林靜婷 譯)。台北:探索。
Susan Stephenson(2004)敘事。當代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趨勢。(周易正等 譯)。台北:韋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