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書目
一、書籍部分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蒲劬(2004)。《政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統雄(1984)。《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台北:聯經。
呂亞力(1995)。《政治學》。台北:三民。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汪少偉、陳青田、陳維中(2007)。《全民國防》。台北:幼獅。
周繼祥(2005)。《政治學-21世紀的觀點》。台北:威仕曼文化。
易君博(200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邱浩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英漢大眾傳播詞典編輯委員會(1984)。《英漢大眾傳播詞典》。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袁頌西(2004)。《政治社會化: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國防部(2006)。《96年推展「全民國防教育法」協調會會議資料》。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7)。《96年全民國防教育執行成效檢討暨97年工作分工協調會會議資料》。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陳芸芸、劉慧雯 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陳清茂(2000)。《千禧年全民國防有獎徵文優勝作品精選集》。台北:國防部。
彭懷恩(2006)。《當代政治學概論》。台北:風雲論壇。
黃振家等譯(2003)。《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文化。
楊孝濚(1978)。《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台北:聯經。
楊孝濚(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楊孝濚(1995)。《傳播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國樞主編(199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廖瑞銘(1987)。《新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台北:丹青。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歐用生(1998)。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鄭貞銘、林東泰、鍾蔚文(1995)。《新聞與傳播》。台北:空中大學。
顏童(2005)。《政治學經典》。台北:大龍海文化。
羅文輝(1994)。《精確新聞報聞》。台北:正中。
羅慶生、李志誠(2006)。《全民國防》。台北:華揚。
二、期刊論文部分
王高成、羅慶生(2007)。《「全民國防教育」的時代意義與國家安全》,桃園:國防大學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2。
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29-53。
李述鵬(2005)。《國軍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以青年日報社、漢聲電台、軍聞社為例》。台北:政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耀杉(2004)。《『漢光演習』新聞報導中國軍形象之研究-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青年日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冬媛(2006)。〈藝術活動在全民國防教育中的功能及角色探討〉。《第九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作戰學院,547。
施正鋒(2007)。〈「全民國防教育」的突破與挑戰〉。《國防大學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2。
范佐驊(2007)。〈論美國2006年中共軍力報告與我全民國防之實踐〉。《國防通識中心電子月刊》。范婷(1999)。《媒介框架建構的「新台灣人論述」》。中華傳播學會論文。
孫鵬雲(1999)。《報禁前後軍報營運的變遷分析—以青年日報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徐盛興(2005)。《中共解放軍報意識型態內容呈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梁耀傑(2000)。〈論軍隊政治教育對政治社會化之貢獻〉。《陸軍步兵學術雙月刊》,第195期,4。陳子平(2006)。〈『全民國防』的法制建構與實踐〉。《國防雜誌》,第21卷第4期,8-9。陳世敏(1989)。〈讀者投書:「接近使用權的實踐」〉。《新聞學研究》,41。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陳順孝(2005)。〈台灣報紙版面政治學初探-1945~2004重大事件的新聞建構〉。《台灣史料研究》,第24期,148-174陳鳳如(2001)。《我國報紙對重大災難新聞報導之研究—以九二一大地震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陳韻如(1993)。《新聞意義的建構與受眾認知之關係-從受眾推論看新聞框架之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慶華(2004)。〈『全民國防』之理念與落實〉。《中華戰略學刊》,93年冬季號,36。童振源(2007)。《十七大後中國對台政策評估與兩岸關係展望》。新世紀中國政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財官(2006)。〈『全民國防』的法制建構與實踐〉。《國防雜誌》,第21卷第6期,222-223。
黃惠萍(2003)。〈媒介框架之預設判準效應與閱聽人的政策評估─以核四案為例〉,《新聞學研究》,77期。楊開煌(2001)。〈兩岸軍報之對比分析〉。兩岸三地資訊交流現況:兩岸三地新聞自由及其管制相關議題研討會論文。
鄒中慧(2001)。〈軍聞報導與國軍形象—以青年日報90.1.1起改版為例〉。軍事社會科學學刊。趙渭榮、徐瑾(2003)。〈當代大眾媒介演變及其與青年政治社會化關係〉。《思想倫理教育》,第9期,44-47。
蔡美瑛(1995),〈議題設定理論之發展—從領域遷徙、理論延展到理論整合〉。《新聞學研究》,50:97-124。
鄧定秩(2000)。〈泛論全民國防〉。《中華戰略學刊》,77期, 80。蕭怡靖(2006)。〈臺灣閱報民眾的人口結構及政治態度之變遷〉。《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39。賴冠企(2006)。《中共對台三戰策略運作之研究》。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曠湘霞(1984)。〈傳播媒介使用與公共事務參與之關聯性研究〉。《政治大學學報》,第50期,198。
羅世宏(1994):《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大眾媒介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報紙、雜誌部分
吳錦珠(2000)。〈為軍種喉舌的軍報〉。《勝利之光月刊》。台北:青年日報社。
何平( 2001.06.16)。〈戰略先制全面防衛的新加坡國防〉 。《青年日報》。第三版。
施楚材、許哲耘( 2007.06.29)。〈定位軍事專業報 青年日報功能備受肯定〉 。《青年日報》。第三版。
陳文正、蘇紫雲(2003)。〈保持知識戰力領先之鑰:精進台灣軍事刊物芻議〉,全球防衛雜誌,頁86-93。
編輯部(2007.1.1)。〈本報今起改版 形塑軍事專業特色〉。《青年日報》。第一版。
四、網路部分
中央社(2007.10.10)。〈胡錦濤政治報告提出中共對台政策〉。網址:http://www.cna.com.tw/
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2006)。〈會員簡介〉。網址:http://www.newspaper.org.tw/p4-1.asp?processID=50
全民國防教育網(2008)。〈全民國防相關法規〉。網址:http://aode.mnd.gov.tw/publication/Laws.aspx?id=37
自由電子報(2007.5.23)。〈日設國際漫畫賞 漫畫外交戰上膛〉。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y/23/today-int3.htm
行政院新聞局統計資料(2007)。網址: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35379&ctNode=3532
吳佩樺、魏端嫻(2005)。〈中共攻台 六成大學生拒當炮灰寧統一 絕不上戰場〉。《文化一週》。網址:http://jou.pccu.edu.tw/weekly/opinion/1043/01.htm
國防部(2005)。《國防部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法」執行概況》。網址:http://www.mnd.gov.tw/Publish.aspx?cnid=69&p=7676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文宣政教處(2007)。網址: http://gpwd.mnd.gov.tw
普通高級中學全民國防教育科課程綱要修訂專案小組(20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綱要〉。網址:http://140.116.223.225/98course/10/10-20-defence.pdf
楊志弘(2002)。〈穩定中求進步的力量〉。《銘報即時新聞》。網址: 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128
貳、英文書目
Almond, G. A., Powell, G. B., & Mundt R. J.(1993) . Comparative Political : A Teoretical Framework.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Berelson, B.(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Dawson, R. etc.,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69), p.171.
Easton D. & Dennis J.(1969).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McGraw-Hill)p7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8.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ey, C.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stein, F. I.(1968).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D. L. Sills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14: 551.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Haskins, J. and Kendrick, A.,(1991), Successful Advertising Research Methods, Illinois: NTC Business Books.
Holsti , O.R .(1969).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 Menlo Park, California:Addison-Westley Publishing Company.
Kerlinger, F.N. (1964).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laus Krippendoff(1980):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 Califonia : Sage Publicsation,Ins.
Kraus, S. & Davis, D.(1976).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on political behavior. Pennsylvania: The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Langton, K. P.(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wrence, R. G. (2000). Game-framing the issue: tracking the strategy frame in public policy new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7, 93-114.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cheufele, D. A. (1999). 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c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9, 103-122.
Manning, P.(1992). Erving Goffamn and Modern Sociolog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
McCombs, M. E. (1977). The Emergence of American Political Issues: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Press. St. Paul,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
Neuman, W. R., Just, M. R., & Crigler, A. N. (1992). Common knowledge: New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mean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even H. Chaffee(1977). Mass Communication i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Stanley A. Renshon,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Tankard, J. W. Jr., Hendrickson, L., Silberman, J., Bliss, K., & Ghanem, S. (1991).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Boston, MA.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eber, R.P.(1985). Basic Content Analysis .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