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6: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雅婷
研究生(外文):Ya-ting Cheng
論文名稱:王逸《楚辭章句》引《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Wang-Yi's "CHU-CI-ZHANG-JU" citing "Shijing"
指導教授:廖棟樑廖棟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ong-Liang Li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7
中文關鍵詞:引《詩》王逸四家詩楚辭章句
外文關鍵詞:WANG-YICHU-CI-ZHANG-JUFour-Schools of Poe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針對王逸《楚辭章句》引《詩》進行逐條分析,再以其共同性加以歸納得出王逸引《詩》之用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用以解釋字義。另一類則在釋字義之外,更重視發揮《詩》之義理、微言大義。
而歷來較常見的說法是將王逸歸入《魯詩》或《毛詩》,然筆者將王逸引《詩》一百餘條內容漢代四家詩作一比觀,發現王逸有兼用四家詩的現象。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WANG-YI’s “CHU-CI-ZHANG-JU” which cited “Shijing” to do an analysis word for word, and further to deduces its purpose from the citation of “Shijing” with common ground. The purpose is primarily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used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and the other one much emphasizes on the implied meaning of “Shijing” beyond the words.

It often has been said that WANG-YI is categorized into “Lu Poetry” or “Mao Poetry”. However, by comparing Four-Schools of Poetry in Han Dynasty with hundreds of sentences in WANG-YI’s CHU-CI-ZHANG-JU which cited “Shijing”, author concludes a discovery that WANG-YI definitely cited all of the Four-Schools of Poetry in his work “CHU-CI-ZHANG-JU”.
王逸《楚辭章句》引《詩》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檢討╱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12
第二章 王逸的著作及其學術環境╱15
 第一節 王逸生平、著作╱15
 第二節 漢代說《詩》、注《騷》發展╱19
 第三節 《楚辭章句》與《老子河上公章句》、《孟子章句》之異同╱25
第三章 王逸的經學觀╱27
 第一節 《楚辭章句》中的經與傳╱27
 第二節 王逸序中對「依經立義」的架構╱34
 第三節 王逸其注釋體例╱41
第四章 王逸引《詩》的運用──字義的訓詁╱43
 第一節 釋名詞╱43
 第二節 用狀聲詞╱62
 第三節 釋形容詞╱65
 第四節 釋動詞╱75
 第五節 其他╱84
第五章 王逸引《詩》的運用──義理的發揮╱87
 第一節 忠臣形象的建立╱87
 第二節 眾愚、讒佞、小人的比喻╱116
 第三節 暗主、明君的之區別╱124
第六章 結論╱131
 第一節 王逸引《詩》特點歸納╱131
第二節 王逸引《詩》對後世的影響╱135
附錄一 王逸引《詩》及漢代四家詩用字情況╱143
參考書目╱171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丁晏:《楚辭天問箋》(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一年四月初版)
于省吾:《詩經楚辭新證》(臺北:木鐸,民國71年11月)
尹知章注、戴望校正:《管子校注.四稱》(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孔穎達等:《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月)
孔穎達等:《春秋公羊經傳解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月)
王夫之:《楚辭通釋》(臺北:廣文書局印行,民國52年2月初版)
王充:《論衡》收入《四庫全書薈要》子部第三二冊雜家類(臺北:世界書局印行,民國76年)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第一版)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八說》(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民國93年四刷)
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儒效》(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2月4版)
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7年10月初版)
王邦采:《離騷彙訂》(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小學名著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王泗原:《楚辭校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新華發行,1990年2月1版)
王逸:《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再版,據明萬歷十四年(西元1586)武林馮紹祖觀妙齋刊本)
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年7月)
王闓運:《楚辭釋》收入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七冊(臺北:新文豐,民國75)
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1月)
朱季海:《楚辭解故》收入《楚辭彙編》第八冊(臺北:新文豐,民國75)
朱熹:《楚辭集注》(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6年10月)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3年1月初版五刷)
宋綿初:《韓詩內傳徵》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臺一版)
李大明:《漢楚辭學史(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10月)
李中華等:《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沙門、釋元應:《一切經音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2年12月初版)
沈祖緜:《屈原賦證辨》,收入杜松柏:《楚辭彙編》第一冊(臺北:新文豐,民國75)
汪瑗:《楚辭集解》(一)(京都:株式會社同朋舍出版,昭和五十九年八月十五日出版)
阮元:《經籍纂詁》(臺北:鳴宇出版社,1979年10月)
屈復:《楚辭新集注》(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屈萬里選注:《詩經選注》(臺北:正中出版,民國65年)
易重廉:《中國楚辭學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05月)
林雲銘:《楚辭燈》(臺北:廣文,民國53年2月)
金履祥:《資治通鑑前編》(臺北:臺灣商務,民國72)
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收入《史記兩漢書三史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姜亮夫:《屈原賦校註》(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民國63年8月)
姚之駰:《後漢書補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84年06月)
胡文英:《屈騷指掌》收入於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五冊(臺北:新文豐,民國75)
胡紹煐:《文選箋證》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一○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臺一版)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一版)
徐幹:《中論》(臺北:藝文出版社,民國66年)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七刷,據百衲本二十四史)
荀悅:《前漢紀》收入《四庫全書薈要》史部第七○冊編年類(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馬其昶:《屈賦微》(臺北:神州書局,民國48年10月初版)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
崔富章、李大明等人主編:《楚辭集校集釋.集校徵引文獻要目》,收入《楚辭學文庫》(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05月)
張詩:《屈子貫》(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畢沅:《釋文疏證》(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0年)
許慎著、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2刷)
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論》(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0年)
郭慶藩:《校正莊子集釋.逍遙遊》(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
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中華書局,民國58年10月臺三版)
郭璞等注、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陳士珂:《韓詩外傳疏證》,收入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臺一版)
陳本禮:《屈辭精義》收入於:《楚辭彙編》第五冊(臺北:新文豐,民國75)
陳玉樹:《毛詩異文箋》(臺北市:新文豐出版,民國78)
陳第:《毛詩古音考》(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陳第:《屈宋古音義》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三十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臺一版)
陳喬樅:《齊詩遺說攷》,收入王先謙輯:《皇清經解續編》第十七冊(臺北:復興書局,民國61年)
陳喬樅:《魯詩遺說攷》收入王先謙輯:《皇清經解續編》第十六冊(臺北:復興書局,民國61年)
陳喬樅:《韓詩遺說攷》,收入王先謙輯:《皇清經解續編》第十七冊(臺北:復興書局,民國61年)
陳啓源:《毛詩稽古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出版、山東省出版對外貿易公司發行,1991年)
陸德明:《經典釋文》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三十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臺一版)
陸璣作、焦循疏:《陸氏草木鳥獸蟲魚疏》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臺一版)
程本:《子華子》收入於《芻言》(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5-28)
黃文煥:《楚辭聽直》,收入於:《楚辭彙編》第五冊(臺北:新文豐,民國75)
黃壽祺、梅桐生譯注:《楚辭》(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4刷)
黃靈庚:《楚辭異文辯證》(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09月)
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09月)
楊金鼎等注釋、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刷)
臧庸:《拜經日記.楚辭章句多魯詩說》收入《歷代日記叢鈔》第三十七冊(北京:學宛出版社,2006年,據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影印)
趙岐:《孟子章句》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三十七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臺一版)
趙茂林:《兩漢三家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1月)
劉向編撰、張濤譯注:《列女傳譯注.母儀傳》(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
劉安著、許慎注:《淮南鴻烈解》(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12月初版)
劉松來:《兩漢經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劉師培:《定本墨子閒詁.耕柱》(臺北:世界書局印行,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十版)
劉夢鵬:《屈子章句》收入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第四冊(臺北:新文豐,民國75年)
劉熙,畢沅疏證:《釋名疏證.釋喪制》收入(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0年10月初版)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劉寶楠:《愈愚錄.漢碑引經》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8年,臺一版)
蔣天樞:《楚辭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73年9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84年3月)
鄭玄:《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90年09月再版)
鄭玄注、賈公彥疏、彭林整理、李學勤主編:《儀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魯瑞菁:《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出版社,民國91年)
戴震:《毛鄭詩考正》,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一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臺一版)
聶石樵:《楚辭新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03月)
魏徵:《隋書》(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1月臺六版,據衲本二十四史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元大德刻本)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顧炎武:《音學五書》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二十七冊(臺北:新文豐,1996年)







二、論文
吳宇飛:《王逸《楚辭章句》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9月)
吳旻旻:《香草美人傳統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12月15日初版,此為吳之博士論文)
吳旻旻:《漢代楚辭學研究──知識主體的心靈鏡像》(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6月)
凌欣欣:《意在言外──中國古典詩論中一個美學觀念的研究.比興與意在言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93年)(臺北:政大金華書城,民國95年3月出版)
孫光:《漢宋楚辭研究的歷史轉型》(河北: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7月)
馬駿鷹:《王逸《楚辭章句》文獻研究》(浙江: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9月)
張麗萍:《《楚辭章句》和《楚辭補注》訓詁比較》(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8月)
梁昇勳:《朱子楚辭集注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葛文杰:《王逸《楚辭章句》訓詁研究》(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11月)









三、期刊
小南一郎:〈王逸「楚辭章句」研究──漢代章句學的一個面向〉,《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12月)第44期
吳萬鐘:〈王逸理解的〈離騷〉〉,收入《中國楚辭學》第七輯(北京:學苑出版,2005年7月)
李金坤:〈〈風〉〈騷〉「棄婦情結」探論--以〈氓〉、〈谷風〉、〈柏舟〉與〈離騷〉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10月)第10期
柯慶明:〈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一些理論思考〉收入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出版,2004年7月,初版一刷)
張寶三:〈漢代章句之學論考〉,《臺大中文學報》(臺北:臺灣大學,民國90年5月)第十四期
陳桐生:〈漢代楚辭論爭的學術根源〉,《雲夢學刊》(湖南省:雲夢學刊編輯部,2005年1月)第26卷
廖棟樑:〈忠誠之情,懷不能已--論班固的屈原觀〉(臺北:輔仁國文學報,民國95年01月)
廖棟樑:〈建構與定型──論儒家文化視野中屈原研究的詮釋策略〉,收入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出版,2004年7月,初版一刷)
鄧聲國:〈《楚辭章句》聯綿詞訓釋語義分析二題〉,《東吳中文學報》(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03年5月)第9期
魯瑞菁:〈「〈離騷〉稱經」與漢代章句學〉,收入(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二期(臺中:靜宜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2007 年2月)
魯瑞菁:〈論《毛詩.傳、箋》與《楚辭章句》說「興」之異同〉,收入《先秦兩漢學術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2006年9月)
魯瑞菁:〈論王逸《楚辭章句》的聖人觀〉,收入《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