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7,p.1-35。
王千文,2005,《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台北市社區規劃師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王佳煌、潘中道譯,W. Lawrence Neuman著,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
王業立,《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1卷,第5期,民87,頁77-94。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朱景鵬,《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評估模式建構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民93。
朱浤源,《撰文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初版三刷,台北:正中書局,民88。
朱鎮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17,p.113-158。
朱鎮明,《全球化與地方治理能力-政策管理的觀點》,「經濟全球化與兩岸地方治理論壇」學術研討會,東華大學,花蓮,民91.9。
呂育誠,《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呂育誠,《地方治理意涵及其制度建立策略之研究》,政大公共行學報第14期。
呂育誠,《台灣社區制度定位與功能之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4期,民91,頁44-59。
汪明生、陳正料、林錦郎,2005,<政府內部顧客參與行為之研究:以都市垃圾清運業務委外案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5,p.81-130。
李宗勳、范祥偉,2000,<簽約外包的理論與經營策略>,《人事月刊》,182,p.3-20。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12,p.41-77。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台北:智勝文化出版,民96。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16,p.59-106。
林會承,1996,《由社區的本質看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研討會議實錄,臺北:東吳大學發展處。
林澄枝,1997,《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發展》,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活動手冊2,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p.175-202。
林淑馨,2005,<日本型公私協力之析探:以第三部門與PFI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6,p.1-31。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林淑雯,2006,《跨域治理觀點下的公有土地利用》,2006年海峽兩岸、兩岸四地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桃園:元智大學。
林振春,《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4期,民83,頁117-129。林瑞穗,《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初版,台北:行政院研考會,民84。
吳定、張潤書、賴維堯、陳德禹,1995,《行政學》,台北:空大。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p.1-14。吳月招,2003,《公私部門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九二一重建區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吳重禮,《台灣地區派系政治研究文獻的爭論》,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民91,頁81-90。
柯于璋,2005,<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公共行政學報》,16,p.33-57。
紀俊臣,《地方政府再造:建制建構─發展願景系論》,台北:時英出版社,民88。
徐震,《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初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民73。
徐震,《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第90期:頁5-12。徐 震,1998,《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 震,1998,《從「福利社區化」的觀點,看「社會福利」與「社區營造」的關係》,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張其祿、黃榮謢《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第12 期,頁147-168。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台北:智勝。
翁徐得、宮崎清,1997,《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台北:臺灣手工業研究所。
陳武雄,1997,<我國推動社會福利民營化的具體作法與政策發展>,《社區發展季刊》,80,p.4-9。陳佩君,2000,《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陳志瑋,2004,<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政策研究學報》,4,p.23-46。陳欽春。《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1期:頁183-214。黃錦堂,《地方制度基本問題之研究》,台北:翰蘆文化出版,民89。
黃源協,《社區照顧》,初版,台北:揚智文化出版,民88。
黃煌雄,《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初版,台北:遠流出版,民89。
黃定國,1996,《從政府施政方針探討當前都市社區總體營造的課題:以臺北為例》,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東吳大學發展處。
黃榮護、黃東益、郭昱瑩、謝仁和,2000,《台北市政府多部門協力研究途徑初探》,世紀之約-統合性政策暨計劃管理研討會論文。
黃煌雄、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詹中原,1993,《民營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分析》,台北:五南。
詹立煒,2005,《台灣跨域治理機制之研究-理論、策略與個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詹中原等所編。《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書局。
楊信洲,2006,《公私協力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政策環境研究所。葉金鉦,2005,<行政法人的鬆綁精神應落實且配套措施應完備>,《社教雙週刊》,p.12。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初版,台北:允晨文化出版,民86。
鄭錫鍇,2001,《異質組織合作管理之析論-以公、私部門合夥關係為例》,海峽兩岸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劉淑瓊,1998,《社會福利「民營化」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契約委託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博士論文,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劉宜君,2006,<公共網絡的管理與績效評估之探討>,《行政暨政策學報》,42,p.107-142。劉坤億,2006,<臺灣地方政府間發展夥伴關係之制度障礙與機會>,《臺灣民主季刊》,3(3),p.1-34。劉坤億,《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程式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構》,「城市外文與全球治理」研討會,義守大學,高雄,民90.12。
蔡宏進,2000,《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張瑞德,2000,《高雄市港合一公私協力機制與推動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謝登旺,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原住民地區的實踐>,《社會文化學報》,15,p.65-87。蘇文信,2006,《社區林業發展之研究-以協力關係觀點》,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蕭玉煌,《內政部推展社區發展工作之成果與新方向》,初版台北:行政院內政部出版,民91。
薄慶玖,《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書局,民84。
薄慶玖,《社區組織與村里組織可否合併之研究》,中國行政,第43期,民74,頁23-52。社論,《台北市社區發展結果評析》,聯合報,民87.6.14,版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整合規劃分析工作手冊》。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00,《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1,《推動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實例暨契約參考手冊》。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推動跨域管理機制公共論壇會議實錄》。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玄奘大學推廣部暨教資系,2005,《學習型部落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社區發展雜誌季刊》,第90期,台北:社區發展雜誌社發行,民88年。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社區發展雜誌季刊》,第91期,台北:社區發展雜誌社發行,民88年。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社區發展雜誌季刊》,第106期,台北:社區發展雜誌社發行,民92年。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社區發展雜誌季刊》,第108期,台北:社區發展雜誌社發行,民92年。
內政部,《社區發展法規彙編》,台北:內政部社會司印,民84。
貳、碩博士論文部分
李長晏。1999。《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府際關係分析:英國經驗之學習》。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泰佑,《渾沌時代國家機關角色的蛻變》,碩士論文,暨南大學,民91.7。李惠宗。1997。《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林進雄。2002。《地方政府管理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婷媜。1997。《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過程中角色之探討》。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明煌。1986。《中央與地方政治權力關係之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明達。1999。《地方國家初探-相關論述的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鄧雅仁。2000。《政府再造政策執行之分析:兼論中央與地方政策執行互動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參、英文部分
Frederickson,H.Geroge.(1980).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uscaloosa,AL: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Levine,S. & White, P. E.(1961). Exchange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ASQ, 5, 583-601.
Moore.(1995).Creating Public Value: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reffer,J. & Salancik, G. R.(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Peters,B. Guy.(1997).With a Little Help From Our Friend :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in J.
Phifer, B. M., List, E. F, & Faulkner, B. “An Dverview of Community America.” INJ. A. Christenson, & J.W. Rrobinso (eds).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Perspective, (1989).
Miller, C., & Bryant R. Edited.Communith Development Journal 25(4), 1990.
William G. Scott, and Terrence R. Mitchell, Organization Theory, Homewood, Ill.: Richard D. Irwin, Inc., 1967.
William J., Schelize,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in Hand book of Organizations, ed., by March J.G., Chicago: Randy McNally, 1965,
Gulick, Lutter and Urwick, Lyndall, Papers on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Institu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37.
Bob Jessop,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 155.
Jan Kooiman,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Sage Publication: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Bob Jessop,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 155.
R.A.W. Rhodes,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Jon Pierre and B. Guy Peters, 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St. Martins’s Press, New York .
Lawrence Pratchett, 2004, “Local Autonomy, Local Democracy and the New Loc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 52.
Bovaird, T. & E. Loffler, 2002, “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ing Good Loc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68(1).
Jan Kooiman, 1993, Modem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 Sage. 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v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eter, B. G. and J. Pierre. 1998,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J-Part (April), Vol. 8, No. 2
肆、網頁部分
台灣社區通,91-93年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總說明,網址:http://sixstar.cca.gov.tw/06_plan/newcountry.php,2007/4/2。
行政院主計處,2006,網址:http://eng.stat.gov.tw/ct.asp?xItem=11356&ctNode=3479,
主計處統計專區/社會指標/答客問,2007/5/25。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7,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案件適用「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與「政府採購法」之比較,網址: http://www.pcc.gov.tw,2007/5/1。
邱文達,2006,萬芳醫院公辦民營經驗分享,網址:http://cc.shu.edu.tw/~ppm/file/0428(2).pdf,2007/5/10。
吳凱琳譯,2004,新主管第9課-如何進行跨部門溝通,Cheers網站電子報,網址:http://www.cheers.com.tw/newsletter/2004/040928.htm,2007/3/9。
許立一,2003,<後現代性與公共對話的窘境:地方政府促進公民參與的策略>,《國政研究報告》,【線上資料】,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2/IA-R-092-008.htm,2006/12/20。
趙永茂,2002,建構中央與地方政府夥伴關係、各層級領導人應扮演整合角色,政治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tsc.nccu.edu.tw/right712a1.htm,2007/3/6。
鄭錫鍇,2006,法制化與公、私協力的管理—以BOT為例,網址:http://www.ntpu.edu.tw/pa/news/94news/attachment/951003/1-4.pdf,2007/3/30。
薛承泰、黃文鳳,2005,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與績效檢視,網址: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08/03.htm,2007/5/10。
文建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輔導直轄市及縣市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http://www.cca.gov.tw/news/news66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http://www.rdec.gov.tw/
內政部社會司:
http://www.moi.gov.tw/dsa/
內政部民政司:
http://www.moi.gov.tw/dca/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www.phmhs.phc.edu.tw/pms/law/
紀俊臣,〈村里與社區體制存廢之考量〉,國政評論,
http://www.npf.org.tw/puplication/ia/091/ia-c-091-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