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8 20: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秋芳
研究生(外文):Chiu-Fang Huang
論文名稱:TVBS撤照事件的再思考-政治經濟脈絡的新聞報導
論文名稱(外文):Rethinking of the TVBS License Withdrawal-- News Report of Political Economy
指導教授:胡光夏胡光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TVBS撤照事件2100全民開講公眾利益商品化國家角色
外文關鍵詞:TVBS License Withdraw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0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論文選自當今政府與媒體之間最棘手的問題,國家角色與新聞自由該如何平衡。以回顧2005年9月起TVBS在節目「2100全民開講」揭發高雄捷運弊案,嚴重打擊當時執政黨形象。反遭台聯立委和民進黨立委指控TVBS資金結構,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引發新聞局不排除撤銷TVBS執照事件。
本研究從國家角色、法令、公共利益、商品化與媒體框架社會真實為研究主題,採用新聞論述分析法及歷史文獻法,分析《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三種不同來源的傳播內容,對此事件的報導,探討政府以行政權力(媒體政策和法令)干預媒體,引發新聞自由的爭議;另一方TVBS則以「2100全民開講」節目時段,為自己的資金辯護。從媒體角色而言,TVBS濫用媒體違反公眾利益。且由收視率分析,TVBS創立「2100全民開講」美其名為公共論壇,但一切仍是以商品化,著眼電視台最大利潤。最後,透過批判論述分析三大報社的內容,發現三大報因為政黨立場不同,所建構的媒體內容差異性也大,試圖透過框架建構民眾的意識型態。本文最終目的在省思國家對媒體的管制、公共領域和商品化,導致媒體難為真正的公共領域。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12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論文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相關文獻檢視 ……………………………………………………17
第一節、談話性節目與公共領域 ……………………………………………………17
第二節、批判性傳播政治經濟學 ……………………………………………………36
第三節、相關研究 ……………………………………………………………………42
第三章、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歷史文獻分析法 ……………………………………………………………47
第二節、批判論述分析 ………………………………………………………………57
第四章、資料分析與解釋 …………………………………………………58
第一節、國家角色與《衛星廣播電視法》 …………………………………………58
第二節、公共利益與商業化? ………………………………………………………85
第三節、TVBS撤照事件的批判論述分析 ……………………………………………102
第五章、結論 ………………………………………………………………124
第一節、研究發現 ……………………………………………………………………124
第二節、研究限制 ……………………………………………………………………127
第三節、研究建議 ……………………………………………………………………129
參考書目 …………………………………………………………………132
中文書目 ……………………………………………………………………………132
英文書目 ……………………………………………………………………………150
表目錄
表1-1-1 2007年有線電視普及率 ………………………………………………………3
表1-1-2 TVBS談話性節目─來賓發言政黨傾向 ………………………………………5
表1-1-3 TVBS談話性節目─主持人發言政黨傾向 ……………………………………5
表2-1-1 公共領域基本輪廓 ……………………………………………………………30
表4-1-1 民進黨政府與媒體爭議一覽表 ………………………………………………62
表4-1-2 TVBS撤照事件始末 …………………………………………………………73
表4-1-3 台灣衛星電視法立法時間表 ………………………………………………79
表4-1-4 《衛星廣播電視法》第九條組織設立條件 …………………………………80
表4-2-1 TVBS「2100全民開講」 2005.10.28~2005.11.2來賓名單 ………………86
表4-2-2 TVBS「2100全民開講」 2005.10.28~2005.11.2來賓次數及立場 ………87
表4-2-3 「2100全民開講」針對2005年TVBS撤照事件反擊的收視率 ……………99
表4-3-1 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報導TVBS撤照事件統計表 ………………103
圖目錄
圖1-3-1 本論文研究架構 ………………………………………………………………15
圖3-2-1 文本的鉅觀結構建構 …………………………………………………………53
圖3-2-2 van Dijk新聞論述分析架構圖 ………………………………………………54
圖4-2-1 2005年TVBS「2100全民開講」AC尼爾森月收視率平均 …………………98

附件:
附件一 引發TVBS撤照事件的背景和動機 …………………………………………154
附件二 新聞局對TVBS採取法律行動之文本 ………………………………………158
附件三 政治力介入 ……………………………………………………………………162
附件四 新聞自由爭議 …………………………………………………………………166
附件五 2005.10.28~2005.11.2TVBS「2100全民開講」節目標題來賓名單 ………169
參考書目
壹、中文書目
Bourdieu,P.(2002)。《布爾迪厄論電視》(蔡筱穎譯)。台北:麥田。(原著出版年:1996年)。
McQuail Denis(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陳芸芸•劉慧雯譯)。台北:韋伯。
Laufer,P.(1995)。《叩應內幕大公開:透視談話性節目真相》(楊淑智譯)。台北:正中。
Johnson, Leland L.(1997)。《有線電視的市場競爭》(陳淨兒譯)。台北:五南。
Jhally, Sut(2004)。《廣告的符碼》(馮建三譯)台北:五南。
NCC(2003年12月24日)。〈衛星廣播電視法〉。2008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ncc.gov.tw/。
Jensen, Klaus B. & Jankowski, Nicholas W.(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唐維敏譯)。台北:五南。
方原(2000年10月10日)。〈政權已輪替 檢警還在抄媒體〉。《新台灣雜誌》,237。
尤淑嬿(2004)。《台灣廣播媒體與公共領域之討論-以TNT寶島新聲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己由(1999年7月30日)。〈立委張俊宏等訪法務部談駱案認美麗島案再現〉。中國時報。2008年5月2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
王貝林(2005年10月30日)。〈百分之百港資 TVBS資金 明天要說清楚〉。《自由時報》,第A4版。
王貝林(2005年11月9日)。〈TVBS股權違法 罰百萬 限期改善〉。《自由時報》,第A2版。
王貝林(2006年5月21日)。〈姚文智怒罵蘇揆:輸了貞操〉。《自由時報》。
王貝林(2005年11月6日)。〈TVBS股權 擬請梁乃鵬說明〉。《自由時報》,第A3版。
王建紅(2000)。〈西方新聞自由思想的發展及其理論困境〉。《新聞知識》,9:9-11。
王振寰(1993a)。《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王振寰(1993b)。《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王維菁(1998)。《著作權與臺灣影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毓莉(2005)。〈初探運用「置入性行銷」從事菸害防制工作之研究〉。《中華傳播學刊》,8:115-159。
中天新聞部(2005年11月1日)。〈投票商機〉。中天電視台,台北市民權東路六段25號六樓。
中國時報(2003年04月15日)。〈《社論》當局難道要自陷箝制媒體言論空間的惡名?〉。第A2版。
中國時報(2005年10月26日)。〈只要朝野自我克制,NCC就能成功運作〉。第A2版。
毛榮富(2008)。〈規範與現實的不合拍—評《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新聞學研究》,94:193-210。
毛榮富(2005)。〈媒介與政治〉,陳世敏編,《媒介素養概論》:305-335。台北,五南。
古采艷(1997)。《台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包澹寧(1995)。《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台北:時報
田炎欣、羅雨恆(2002年3月20日)。〈劉冠軍案╱壹周刊記者謝忠良 住家被搜索〉。2008年 4月17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
田世昊、趙卿惠(2005年11月2日)。〈扁的說法 北社最高規格譴責〉。《自由時報》,第A3版。
台灣人權促進會聲明(2000年10月5日)。〈針對地院搜索中時晚報一事之聲明〉。2008年4月17日,取自:http://www.tahr.org.tw/。
石世豪、何榮幸、翁秀琪(2000年5月6日)。〈期待電視體制邁向民主化〉。《中國時報》。2008年5月2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
艾里克•巴爾諾(1990)。《多彩螢幕:美國電視的演進》。美國:紐約牛津大學。
朱梅芳、何博文(2005年10月29日)。〈扣紅帽? TVBS全面反擊〉。《中國時報》,第A2版。
江啟臣(2001)。〈全球化與國家在政治經濟上之角色:舊劇本與新爭論〉。《國際關係學報》,16:4-8。
汪睿祥(1989)。《信賴的倫理基礎與現代社會秩序》。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亞力(1990年9月28-29日)。〈媒體與亞洲民主發展〉。中國時報。
見第恩•門森(1993)。《大家談:媒介文化文中的脫口秀》。美國:費城泰普爾大學。
何榮幸(2005年7月30日)。〈姚文智:通通都過很奇怪〉。《中國時報》,第A11版。
何博文(2005年10月29日)。〈藍挺T台 嗆聲「罷免扁」〉。《中國時報》,第A2版。
何明國、陳志平(2005年11月1日)。〈T台若撤照 橘營發動上街頭〉。《聯合報》,第A2版。
何博文、黎珍珍(2005年8月24日)。〈立委徐中雄爆料:外勞吸血鬼 遊走國會。中國時報,第A3版。
李文儀 (2002年3月27日)。〈陳定南批媒體 台灣記協遺憾陳指國內媒體濫用新聞自由 記協反駁:與事實不符〉。《中國時報》。
李茂政(1989)。《傳播問題大辯論》。台北市:正中。
李金銓(1990年9月28-29日)。〈權力結構如何制約新聞媒介?兼論亞洲媒介與民主〉。《中國時報》。
李金銓(1992)。〈從權威控制下解放山來-台灣報業的政黨觀察〉,《傳播社會發展》:81-95,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旺臺(1989)。〈國民黨如何控制報業〉,《台灣反對勢力:1976-1986》。台北:五千年。
李欣芳(2005年11月7日)。〈台聯促政院 停播TVBS〉。《自由時報》,第A4版。
李明軒(2005)。〈媒介與經濟〉,陳世敏編,《媒介素養概論》:337-364。臺北:五南。
李明賢(2003年7月16日)。置入性行銷 新聞局被糾正。2008年4月23日,取自: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ul/16/today-p1.htm。
李曉玲(2004)。《從新聞自由與媒體自律看-有線電視新聞台遭行政院新聞局懲處之爭議性案件研究》。私立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嘉齡(2005)。《語言運動在近年台灣認同政治上的角色》。國立嘉義師範國民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絜一(2001)。《更年期報導之分析-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順德(2005年11月1日)。〈謝揆:TVBS是完全外資〉。《聯合報》,第A2版。
李順德(2005年11月10日)。〈姚文智坦承 處罰TVBS未送審委會〉。《聯合報》,第A4版。
李順德(2005年12月13日)。〈TVBS期限日提訴願 新聞局仍要罰百萬〉。《聯合報》,第A4版。
李順德、張文輝、黃兆璽(2005年12月21日)。〈新聞局:TVBS股權結構未改 要重罰〉。《聯合報》,第A4版。
李順德、何明國(2005年11月2日)。〈閣揆挑戰政策 自掏20萬 黨付80萬〉。《聯合報》,第A4版。
李順德(2005年11月9日)。〈新聞局罰TVBS百萬〉。《聯合報》,第A1版。
李順德(2005年11月10日)。〈姚文智坦承 處罰TVBS未送審委會〉。《聯合報》 ,第A4版。
李欣芳、田世昊(2005年10月29日)。〈立委:TVBS百分之百中資〉。《自由時報》。
李欣芳、周富美(2006年12月29日)。〈民進黨主席 拒中時採訪〉。《自由時報》。
李雅貞、林奕龍(2003年3月14日)。〈立委:政令宣導廣告變相綁樁〉。2008年4月23日,取自:TVBS-N網站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lisa20030314123802。
李順德、陳敏鳳(2005年11月3日)。〈否認干預新聞自由 謝揆:2100是政論 非新聞〉。《聯合報》,第A4版。
洪貞玲(2008年1月16日)。〈媒體自律,出路在哪裡?〉。2008年5月21日,取自:媒體改造學社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86
吳志怡(2002)。《女性政治人物媒體形象之建構:以總統府緋聞案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系,未出版,台南縣。
吳佳倫(2003年10月)。〈新行銷主張-置入式廣告:電影與置入式廣告的關係探討〉。《廣告雜誌》,149:84-91。
吳祥寬(1999)。《政治、金權、線纜: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統雄(2005年11月19日)。〈深耕?還是置入?〉。《中時晚報》,第 A5版。
吳翠鴻(2001)。《從中國大陸與台灣衛星電視之發展探討其相關法規之沿革 》。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研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慶學(2005年10月31日)。〈總統、媒體 民眾相信誰〉。《聯合報》,第A15版。
林志成(2008年5月1日)。〈東吳:希望名嘴教授適可而止〉。中國時報,第A2版。
林巧婷(1998)。《「新聞性電視叩應談話性節目」之論述過程研究-以「溝通行動理論」為分析架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倖妃(2005年8月25日)。〈三萬抽一萬 A泰勞工錢 月吸1700萬〉。《中國時報》,第A3版。
林照真(2005年2月)。〈誰在收買媒體?〉。《天下雜誌》,316:120-133。
林照真(2004年10月15日)。〈調查的迷思二:解讀市場機制-誰在扼殺電視品質?〉。《天下雜誌》,93:100-106。
林照真(2006)。《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歷程之探析與批判》。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新輝、林河名(2005年10月29日)。〈高捷案延燒 民進黨反撲綠:TVBS是中資 想顛覆台灣〉。《聯合報》,第A4版。
林富美(1997)。《台灣政經系絡中的報業發展-以聯合報為例,探討媒介雙元特質對報業組織作為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玲(2005年8月1日)。〈換照 電子媒體寄望NCC〉。《中國時報》,第A4版。
林姿伶(2006)。《台灣有線電視服務內容研究分析》。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系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期刊。
林麗雲(2005年11月12日)。〈傳播政策 公民審議〉。《中國時報》。
林麗雲(2004)。〈是民主的論壇?還是祭壇?-透視談話性節目〉。《媒體改造學社》,1。
林麗雲(2000年12月)。〈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3:89-148。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台灣與南韓之比較〉。《新聞學研究》,85:1-30。
林麗雲(2006年6月)。〈分析威權主義下台灣電視資本形成的過程〉。《中華傳播學刊》,9:71-112。
林育卉、盧世祥(2004)。《透視政論節目》。台北:廣電基金會。
林慶川、趙靜瑜、李欣芳(2006年12月29日)。〈進黨中央 拒中時採訪〉。《自由時報》。
周育仁(2000年10月9日)。〈論新聞自由與司法自制的界限〉。2008年4月22日,取自: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article-77-1.html。
周明慧(1997)。《國家角色與商品網路:台灣地區圖書出版業發展經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秩年(2005)。《台灣網路服務費率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玉蟬(2007年10月)。〈醫病形象的媒體建構-醫療糾紛抬棺抗議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93:41-81。
邱玉蟬(1996)。《視新聞影音結構對回憶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邱家宜(2008年2月20日)。〈誰是挽救台灣廣電媒體的NCC委員?〉。2008年5月21日,取自:媒體改造學社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93
邱順斌(2005年8月24日)。〈泰勞管理交華磐 未公開招標〉。《中國時報》,第A3版。
洪貞玲(2006年1月)。〈國家管制與言論自由-從衛星電視換照爭議談起〉。《廣播與電視》,266:51-75。
洪貞玲、劉昌德(2005年9月27日)。〈不容許政客分贓〉。《中國時報》,第A15版。
郁嬿如(1997)。《國際媒體對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報導:以「紐約時報」、「國際前鋒論壇報」與「泰晤士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光夏(2000A)。〈國際廣告的政治經濟分析–臺灣與韓國之『國內廣告市場』開放過程及其對廣告產業結構影響之研究〉。《傳播論文選集》,臺北:中華傳播學會。
胡光夏(2000B)。〈廣告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法初探〉。《新聞學研究》,64:139-159。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威斯•斯庫普•尼斯科(1994)。《如果你不喜歡新聞……就出門為自己製造一條》。十速出版。
姚人多(2004年2月)。〈台灣媒體與政治加速墮落之中〉。《財訊月刊》,263:176-182。
泰爾朋(1994)。《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陳墇津譯)。台北:遠流。
高志華(2004)。《2003年美伊戰爭〈華盛頓郵報〉軍事新聞報導內容取向之分析》。國立政戰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瑞松(1996)。《政治性叩應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高年億、林益民(2002年3月21日)。〈奉天機密曝光 高檢署搜索壹週刊〉。2008年4月22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issue.udn.com/bian/change/change9-1.shtml。
高有智、黎珍珍、蔡慧貞(2005月10日29日)。〈全民開講揭弊 新聞局快動作 姚文智 :不排除TVBS撤照〉。《中國時報》,第A2版。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
倪炎元(1999)。〈批判論述分析與媒介研究之初探〉。《傳播管理學刊》,1:205-233。
倪鴻祥(2007年5月11日)。〈吳育昇:扁政府1年置入性行銷 民視1億4千萬 三立9千萬〉。2008年4月23日,取自:東森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07/05/11/10844-2095222.htm。
秦裕中(2005年10月29日)。〈TVBS:持股符合規定〉。《自由時報》,第A3版。
秦裕中(2005年10月30日)。〈TVBS︰不接受新聞局重審〉。《自由時報》,第A4版。
曹郁芬(2005年8月12日)。〈美保護記協 關切東森S台〉。《自由時報》。
郭力昕(2008年4月6日)。〈強勢語言文化裡的「偽理性」―從龔濟(張作錦)的一篇投書文章談起〉。2008年4月10日,取自:媒體改造學社http://twmedia.org/。
郭淑媛(1999年12月9日)。〈環球電視台經營權之爭引發暴力衝突〉。《中時晚報》,2008年5月2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
哈伯瑪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譯)。台北:聯經。(原著出版年:1999年)。
馬雷•萊文(1987)。《廣播談話的美國夢》。美國:萊星頓。
馬岳琳(1999)。《解讀報紙消費新聞的產製過程:台灣地區中文報紙消費版的質化研究初探》。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盛治仁(2005年7月)。〈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84:163-203。
陳世昌(2005年7月30日)。〈業界盛傳 S台被撤照?東森:沒聽說〉。《中國時報》,第A11版。
陳世昌(2005年11月2日)。〈「長廷」曾在T台「問青天」〉。《中國時報》,第A2版。
陳世敏(2005)。〈媒介的近用及其可能性之探討〉,周典芳、陳國明編,《媒介素養概論》,頁421-436,台北:五南。
陳朱強(2002)。《我國成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未來業務整合及發展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芸芸(2002)。《媒介、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
陳長文(2005年11月2日)。〈TVBS的資本結構 東方彩視是「本國公司」什麼資不重要本國公司就合法〉。《聯合報》,第A15版。
陳炳宏(2005年11月7日)。〈支持TVBS不等於支持2100〉。《蘋果日報》。
陳炳宏(2008年3月23日)。〈政府沒有理由不該反對置入性行銷〉。2008年4月10日,取自:媒體改造社http://twmedia.org/。
陳炳宏(2007年7月)。〈置入性行銷:爭議與解套〉。《目擊者》,59。
陳炳宏(2007-07-12 )。〈 解嚴後媒體生態大變〉。2008年5月21日,取自:媒體改造學社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
陳昭如(1994)。《Call-in!地下電台:台灣新傳播文化的震憾與迷思》。台北:日臻。
陳明輝(2002)。《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社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重生(2005年7月14日)。〈學者:由民間監督較理想〉。《中國時報》,第A10版。
陳重生(2005年10月13日)。〈中資掌控TVBS? 新聞局要了解〉。《中國時報》,第A13版。
陳重生(2005年1月22日)。〈國親版NCC草案 藍綠焦土抗爭 泛綠立委認違法 霸佔發言台杯葛 重大法案被卡住〉。《中國時報》,第A4版。
陳重生、陳嘉宏(2005年8月2日)。〈拒絕政治黑手 國親聯手推動 NCC立法 朝野攻防白熱化〉。《中國時報》,第A5版。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雪雲(1996)。〈國家、媒體和民主參與〉。《社會教育學刊》,25。
陳雪雲(1990) 。〈論媒介現實的論述分析〉。《社會教育學刊》,19:135-167 。
陳瑩真(2003年4月24日)。〈政府廣告統包採購 爭議多〉。《廣告雜誌》,95。
陳清河(1994)。〈衛星、有線結合後的電視市場研究〉。《1994年傳播生態學術研討會論文》,1:14-15。
陳清河(1999)。《衛星電視新論-科技、法規與媒介應用之探討》。台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陳立宏、康湘龍(1999年9月29日)。〈總統:媒體挑撥 大家不要看TVBS〉。《中時晚報》。
陳鈺婷、項程鎮、石秀娟(2003年7月16日)。〈置入性行銷 新聞局被糾正〉。2008年4月23日,取自: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ul/16/today-p1.htm。
彭 云(2001)。《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
彭家發(2005)。〈2005年台灣媒體紀〉。2008年1月20日,取自:媒體透視http://72.14.235.104/
彭懷恩(1997)。《90年代台灣媒介發展與批判》。台北:風雲。
黃兆璽(2005年10月25日)。〈2100收視成長 大話新聞停在原點〉。《聯合報》,第A7版。
黃兆璽(2005年10月30日)。〈TVBS強烈回應 請政府停止打壓〉。《聯合報》,第A4版。
黃月美(2003)。《Goodson課程史研究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祖棻(2005年6月1日)。〈從軍事新聞淺談媒體與公共利益〉。《海軍學術月刊》,39:81-87。
黃莉雅(2006)。《談話性節目之論辯語藝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與大話新聞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詩凱(2003)。《一九九0年代台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雅詩(2005年9月27日)。〈政院不約束政務官〉。《聯合報》,第A4版。
黃婉玲(2007)。〈廣播電視法〉。2008年4月10日,取自:電子六法全書www.6Law.idv.tw。
黃筱珮(2005年8月24日)。〈陳菊:華磐背後 有力人士撐腰〉。《中國時報》,第A3版。
黃瑞祺(2001)。《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黃立翔、邱燕玲、陳曉宜、施曉光(2005年8月3日)。〈換照風波 謝揆力挺新聞局〉。《自由時報》。
曾豹慶(1998)。《哈伯馬斯》。台北:揚智。
馮建三(2003年4月)。〈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新聞學研究》,75。
馮建三、程宗明(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溫珮妤(2003年5月1日)。〈置入行銷是廣告、公關的下一步〉。《Cheers》,32。
溫珮妤(2003年5月1日)。〈產品訊息悄悄告訴你〉。《Cheers》,32。
張大裕(1999)。《網際網路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宏榮(2006)。《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獨立性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釔泠(2005年8月1日)。〈衛星電視換照 東森新聞S台中箭落馬〉。《自由時報》。
張秋康(2003)。《分析美國菁英媒體對「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新聞報導—以紐約時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時健 (2005年7月14)。〈台灣節目製作業商品化歷程分析─一個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分析〉。《中華傳播期刊2005年》。
張錦華(1997)。《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台北:中正。
張錦華(2004年9月19日)。〈政府應該停止任何形式之置入性行〉。《中國時報》,第A4版。
張啟騰(2003)。《廣電媒體所有權規範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寒青(1999年12月8日)。〈民進黨陳水扁競選總幹事長張俊雄與美麗〉。《中時晚報》,008年5月2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
張瑞昌(1999年7月29日)。〈民進黨團認為檢調違反民主國家對第四權保障〉。中國時報。2008年5月2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
張瑞昌(2000年11月17日)。〈呂秀蓮:沒想到有陰謀要將我妖魔化,痛斥新新聞報導抹黑 要求公布消息來源〉。《中國時報》。2008年5月2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
張麗伽(2003年4月15日)。〈新聞局委託評鑑:恐媒體極權行兇 緊釘6大報 四項標準中「公共利益」最受爭議〉。《中時晚報》,第A2版。
張卿卿、羅文輝(2007年10月)。〈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政論性談話性節目的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新聞學研究》,93:83-139。
榮麗珍(2004)。《電視辯論文本議題論述分析─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個案研究》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明儀(2003)。《新聞談話性節目的內容分析暨其節目中記者專業意理實踐之研究:以新聞駭客News98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費國禎(2000年11月16日)。〈深夜,呂秀蓮向友人神秘暗示‘蕭美琴有問題’〉。《中時晚報》。2008年5月2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
楊天佑(2002年3月26日)。〈陳定南批媒體濫用新聞自由 指拒更正不實報導侵害人權〉。《中國時報》。
楊志弘(1996)。《新媒體經營策略-新電台、有線電視、網路媒體》。台北:三思堂。
楊英蘭(2007)。《從國內首次衛星電視頻道換照探討台灣電視媒體之規範機制》。國立東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楊軍良(1997)。《出賣李濤-2100全民開講幕後秘辛》。台北,商智。
楊孟瑜(2002年03月20日)。〈壹周刊被查台灣反應烈〉。2008年4月10日,取自:BBC網站http://news.bbc.co.uk。
楊意菁(2004年4月)。〈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性節目〉。《新聞學研究》,79:1-47。
程宗明(1999)。〈「黨政軍退出三台」之後:從批判政治經濟學思考無線電視制度的改造〉,《廣播與電視》,13:87
程宗明(1999)。〈析論台灣傳播學研究╱實務的生產,1949-1980--從政治經濟學取向思考對比典範的轉向〉,《1998 中華傳播學會論文選集》。台北:中華傳播學會。-122。
趙 怡(2004年1月19日)。〈析論「政黨公平使用媒體」之體現〉。2008年4月8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
趙弘韋。(1994)。《當代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的意識型態分析-經濟自由主義、經濟民族主義、馬克斯主義》。私立文化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管中祥(2004年12月10日)。〈有權無責的媒體人〉。2008年3月30日,取自: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管中祥(2006年8月15)。〈關掉新聞台心更寬〉。2008年3月30日,取自: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葉玉琪(1999年8月2日)。〈檢調單位因偵辦經濟部官員駱志豪洩密案,而搜索記者住宅〉。《工商時報》,2008年5月2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
葉芷�隉]1995)。《新聞記者與電視談話性節目:詮釋社群的觀點》。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文宏(2002年3月20日)。〈劉冠軍案╱裴偉強烈抗議壹周刊遭搜索 揚言再度開印〉。2008年4月8日,取自:東森新聞網站http://www.ettoday.com。
廖天威(2003年2月10日)。〈國家機密法制與新聞自由的平衡與互動〉。2008年4月22日,取自: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2/CL-R-092-007.htm。
蔡慧貞(2005年7月14日)。〈頻道換照 23家初審未過〉。《中國時報》,第A10版。
蔡慧貞(2005年7月17日)。〈頻道換照 謝揆:全過也很怪〉。《中國時報》,第A5版。
蔡慧貞(2006年5月19日)。〈訴願成功 TVBS非外資 新聞局還100萬〉。《中國時報》,第A7版。
蔡慧貞、李碧勳(2005年8月27日)。〈謝揆:陳哲男沒影響力 未關說〉。《中國時報》,第A4版。
蔡惠萍、羅曉荷(2005年11月2日)。〈姚文智早說過「無意對TVBS撤照」〉。《聯合報》,第A3版。
蔡慧貞、陳洛薇、許文媛(2005年8月27日)。〈高捷泰勞風波 陳菊:責任概括承受 不排除下台〉。《中國時報》,第A4版。
潘邦順譯(1996)。《大眾傳播理論》(上)。台北:風雲。
鮑建信(2005年8月24日)。〈議員要求 追查暴動原因〉。《自由時報》。
鄧正來(2001)。《市民社會》。台北:揚智。
錢玉芬(1998)。《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 榮(2005年6月3日)。〈死人飯 轉賣小吃店〉。《自由時報》。
劉其昌(2004年3月)。〈評析廣播電視三法之修正案〉。2008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cqinc.com.tw/grandsoft/cm/120/apr2.htm。
劉昌德(2006)。〈台灣商營電視節目內容管制的演變:結構去管制下的「內容再管制」〉。《廣播與電視》,26:77-116。
劉幼琍(1994)。《有線電視經營與頻道管理策略》。台北:中正。
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台北:時英。
劉幼俐(1996年7月)。〈兩岸有線電視法規比較〉。《新聞學研究》,53。
劉嘉皓(2005)。《從有線電視到數位寬頻-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的競爭力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力仁、許敏溶、邱燕玲、蘇永耀、林雅麗、杜偉莉、林南谷 (2007年3月30日)。〈TVBS最多罰百萬 社會譁然〉。2008年5月20日,取自: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30/today-fo1.htm。
鄭自隆(2003年4月)。〈置入式行銷不是毒蛇猛獸〉。《動腦雜誌》,324:70-71。
蔣安國(2003年3月14日)。〈新聞局也在拚選舉?〉。《聯合晚報》,第A2版。
賴祥蔚(2005)。《新聞自由與國家政策》。台北:五南。
賴祥蔚(2002年10月)。〈國共政權控制報紙的政治經濟比較〉。《新聞學研究》,73:133-165。
賴淑惠(2001)。《電視娛樂新聞之產製與表現研究-以台灣電視之晚間新聞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佳珍(2005.10.31)。〈李遠哲:應以法律規範媒體 非政治力〉。2008年3月19日,取自:中央社。
戴光育(2006)。《台灣日報控制權更迭之政經分析:1964~2006年》。私立世新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志揚(2008年4月10日)。〈鐽震查記者 張顯耀批綠色恐怖〉。《中國時報》。2008年5月22日,取自:中時電子報。
蕭肇君(2004)。〈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專業的影響:市場新聞學下的專業性考察〉。《中華傳播期刊》。
羅世宏(2008年4月)。〈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95: 213-238。
羅皓恩(2005年10月31日)。〈學者嘆:新聞局和電視台爭議變成政治事件〉。2008年1月20日,取自:中廣新聞。
羅曉荷(2005年9月27日)。〈民進黨團 首次封殺特定叩應節目 綠委禁上 2100開講〉。《聯合報》,第A4版。
羅暐智、劉鳳琴(2008年4月17日)。〈因應鐽震案 藍委提案修法 記者可拒作證〉。《中國時報》,第A8版。
顏瑞宏(2004)。《台灣主流報紙建構反戰運動意義之研究-以2003年美伊戰爭之例》。國立政戰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蔚文(2003)。《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中正。
薛宜家(2005年9月8日)。〈謝揆李濤〉。中天電視台,台北市民權東路六段25號六樓。
魏 玓(2005年7月14日A15)。〈讓換照變成媒改契機〉。《中國時報》。
魏 玓(2008年4月1日)。〈政論節目轉型 不只靠換來賓〉。2008年4月10日,取自:媒體改造學社。
魏 玓、羅世宏(2005年11月2日)。〈新聞局應立即停止打壓TVBS〉。《中國時報》。
魏 玓(2003)。〈重繪新聞學地圖的第一步:評陳順孝《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新聞學研究》,81:201-206。
魏 玓(2007年6月5日)。〈回到新聞專業與問題根源:TVBS黑道光碟事件的再思考〉。2008年5月21日,取自:媒體改造學社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36。
魏 玓(2004)。《當前臺灣電影工業的政治經濟分析(1989-1993)》。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余晏(2005)。〈從「台灣心聲」看談話性節目變化〉。2008年4月21日,取自: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蘇永耀(2003年7月16日)。〈黃輝珍︰違法則改合法則做〉。2008年4月23日,取自: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ul/16/today-p1.htm。
蘇英豪(2003)。《台灣固網事業發展之政經分析-一個國家中心主義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聯合新聞網編輯(2006年6月13日)。〈扁政府與媒體交手摘要與其爭議〉。2008年4月22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abian/storypage.jsp?f_ART_ID=36957。
貳、英文書目
Anderson, R.(1995). Consumer culture and TV programming. Oxford: Westview Press.
Arendt, H. (1979). On Hannah Arendt. In M. A. Hill (Ed.), Hannah Arendt: The recovery of the public world (pp.301-340). N.Y.:St. Martin's Press.
Barthes, R. (1973). Mythologies. London: Paladin Books.
Braman, S. (1995). Horizons of the state: Information policy and powe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5(4), 4-24.
Calhoun, C.(1992) Har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age, UK. Polity Press. Castells, Manuel (1996;1997).
Castells. Manuel(1989) The Informational 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 Oxford: Blackwell.
Coleman, S. & Gotze, J. (2001). Bowling together: Online Public engagement in policy deliberation. London: Hansard Society.
Dahlgren,Peter(2001)”Communication and Democracy in late Moderni- ty,”in Barry Axfordand R. Huggins (eds.) New Media and Politics, London: Sage, pp.64-88
Dahlgren, Peter(2001)”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Net: Structure, Space, and Communication.” in Bennett, W. Lance & Robert M. Entman (eds.) Mediated Politics: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33-55
Davis, Richard(1997)”Understanding Broadcast Political Talk: Introduction,Political Communication, Vol. 14 No. 3 pp.323-332
Faircolough, Norma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Garnham, N.(1990)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lobal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London:Sage
Gunther & Mughan, 「Democracy and the medi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p263-264
Golding,P. et al. 1995.”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and the Media.”In Borre, O. et al(eds.) The Scope of Govern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l.283-311.
Habermas J.(1986).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l, 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 Boston: Beacon.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IT.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2)
Hodge, Robert & Gunter Kress (1979). Language as Ideolog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Horowitz, E.(1993). Talk show politics: The match that rekindles American democrac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Division for the AEJ Annual Convention in Kansa City, August.
Hofstetter, C. R, & Gianos, C. L.(1997). Political talk radio: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Jhally, Sut(198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ulture. In Augus, I.and Jhally, S.(Eds.)Cultur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PP. 65-81.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Livingstone, S. M., & Lunt, P. (1994). Talk on television: 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debat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Lazarsfeld, P. F. (1941). Remarks on Administrative and Cr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9: 2-16.
Lefebvre, Henri. (1991a).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4).
McManus, J. H. (1995). 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5(4),301-338.
McChesney, R. W. (1998).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In R. W. McChesney, E. M. Wood, & J. B. Foster (Eds.). Capitalism and theInformation Ag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pp. 1-26. London: Sage.
Meehan, Eileen R. (1984) Ratings and 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A Third Ansewer to the Commodity Question,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Vol. 1 No.2 pp.216-225
Mosco, V.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Murdock,Graham,(1982). Large Corporations and The Control of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ies, in M. Gurevitch, et al(eds).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London:Methuen.
Murdock, G. (1990). Redrawing the map of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ies: concentration and ownership in the era of privatization. In M. Ferguson(Ed.).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New Imperatives-Future Directions for Media Research, pp. 1-15. London: Sage.
Newhagen, J.E.(1994). Self efficacy, class, race, and call-in political television show use. Communication, 46(2),33-53.
Norris, V. (1980). Advertising history--According to the textbook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9 (3): 201-209.
Norris,Christopher(1992) Uncritical Theory: Postmodernism, Intellectuals, and the Gulf War.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Weber,M(1968/1978)Economy and Society. Guenther Rothe and Claus Wittich, ed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1). Citizens as partners: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 Paris:OECD.
Robert Hughes(1995) Why Watch It, Anyway?,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Rubin, A M, & Step, M. M (2000). Impact of motivationm, attrac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on talk radio listening.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4, 635-654
Schudson, M. (1989). The sociology of news produc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1, 263-282
Shattuc, J. M.(1997). The talking cure. New York: Routledge.
Shen, M. Chin-Hui(1999). Participatory currentaffairs talkshows: Public communication revitalized on television. Amsterdam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evenson, N. (2002).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s: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Smythe, Dallas W. (1977) Communication: Blindspot of Western Marxism.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Vol.I, No. 3,pp.1-27.
Thompson, J. B.(1984). Studiesin the theories of ideology. Cambridge: Polity
Van Dijk, T. A. (1988) ,News as Discourse.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ilhelm, Anthony G. (2000)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 Challenges to Polititical Life in Cyberspace. New York: Routled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毓莉(2005)。〈初探運用「置入性行銷」從事菸害防制工作之研究〉。《中華傳播學刊》,8:115-159。
2. 江啟臣(2001)。〈全球化與國家在政治經濟上之角色:舊劇本與新爭論〉。《國際關係學報》,16:4-8。
3. 吳佳倫(2003年10月)。〈新行銷主張-置入式廣告:電影與置入式廣告的關係探討〉。《廣告雜誌》,149:84-91。
4. 林麗雲(2005)。〈威權主義國家與電視:台灣與南韓之比較〉。《新聞學研究》,85:1-30。
5. 林麗雲(2006年6月)。〈分析威權主義下台灣電視資本形成的過程〉。《中華傳播學刊》,9:71-112。
6. 邱玉蟬(2007年10月)。〈醫病形象的媒體建構-醫療糾紛抬棺抗議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93:41-81。
7. 胡光夏(2000B)。〈廣告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法初探〉。《新聞學研究》,64:139-159。
8. 姚人多(2004年2月)。〈台灣媒體與政治加速墮落之中〉。《財訊月刊》,263:176-182。
9. 盛治仁(2005年7月)。〈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84:163-203。
10. 陳雪雲(1996)。〈國家、媒體和民主參與〉。《社會教育學刊》,25。
11. 陳雪雲(1990) 。〈論媒介現實的論述分析〉。《社會教育學刊》,19:135-167 。
12. 陳瑩真(2003年4月24日)。〈政府廣告統包採購 爭議多〉。《廣告雜誌》,95。
13. 黃祖棻(2005年6月1日)。〈從軍事新聞淺談媒體與公共利益〉。《海軍學術月刊》,39:81-87。
14. 馮建三(2003年4月)。〈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新聞學研究》,75。
15. 張卿卿、羅文輝(2007年10月)。〈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政論性談話性節目的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新聞學研究》,93:8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