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6: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亞屏
研究生(外文):Lin Ya-Ping
論文名稱:「互滲的愛」-光媒體藝術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rference of Love”—Experiment of optical art
指導教授:郭挹芬郭挹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 I-F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科技藝術光媒體
外文關鍵詞:Technologic artOptical medi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2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創作研究文首以文獻蒐集整理的方式,探討科技藝術的開展與流變,於對照媒體歷史的變遷之後,肯定光媒體與藝術結合所致之高度內涵。並於進行光媒體相關創作分析與仿生學、生物螢光相關學理驗證之後,依憑光媒體與藝術結合後所致「人」、「媒體」、「時空」、「場域」之共存相依特殊價值,進而導入跨領域思維於創作研究。透過多領域共生、虛擬劇場模式作為本創作之表現形式,內容賦與生物螢光故事腳本、複製人之角色扮演、光環境之劇場設計串聯全場的演出。

本創作研究主要為揭示藝術演化後之新生複數龐雜型態,與時代迅速進行互滲的相連性狀態,因此試以科技光媒材為創作元素加以擴充探討科技時代特有之虛擬情感存在價值。「互滲的愛」為本創作研究之主題,由視覺仿生的角度切入模擬生物螢光,採虛擬劇場的展演方式演出複製人自體演化的劇本,詮釋複製人行走於多樣光媒體所構築之空間環境中內心之轉折變化。

當虛擬情感與社會溝通訊息改變之現象於此世代漸次萌芽之際,人類外顯的、內藏的情感語彙在紛擾的社會環境急需得以解放與重新詮釋。當科技、藝術、光媒體,三者彼此交織出「互滲」的概念之際,本研究也就此表達面臨當代情感結構上的嬗替與變迭之興嘆。
This Study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technologic art with literature study, and recognizes the high connotation derive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optical media and art after comparing the changes in media history. In addi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creations of optical media and verifying the theories of bionics and bioluminescence, this Study further introduces cross-domain concepts into crea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special co-existing and interdependent values of human, media, time and space, and field derive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optical media and art. The entire performance, consisting of a plot of bioluminescence, role play of a cloned human, and a stage design of optical environment, is presented in a form based on a multi-domain, co-existent environment of the virtual theater.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velation of the status in which the new, multiple, and cumbersome forms of evolved art rapidly interfere with time, and the extended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 of existence of virtual emotion unique to the technology era with the technologic optical media as the element of creation. “The Interference of Love”, as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is study, simulates bioluminescence from the prospect of vision bionics, adopts virtual theater as the form of performance to present the plot of the self evolution of a cloned human, and portraits the transitions inside the mind of the cloned human walking in a space environment constructed with optical media.

As the virtual emotion and the phenomenon of changing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messages begin to surface gradually in this generati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emotional languages of human in the confusing social environment are in urgent needs of liber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As the idea of “interference” comprises technology, art, and optical media, this Study expresses the author’s amazement at the changes and alternations of the modern emotional structure.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前言------------------------------------------------------------1
1.1 創作動機------------------------------------------------------1
1.2 創作目的------------------------------------------------------2
1.3 創作範圍------------------------------------------------------2
1.4 創作限制------------------------------------------------------2
1.5 創作方法------------------------------------------------------3
1.6 創作流程------------------------------------------------------4
1.7 名詞釋義------------------------------------------------------5
1.7.1 科技藝術(Technological Art)-----------------------------5
1.7.2 光媒體(Light Media)--------------------------------------6
1.7.3 跨領域藝術(Interdisciplinary Art)-----------------------6
1.7.4 生物螢光(bioluminescence)------------------------------7
1.7.5 仿生學(bioluminescence)---------------------------------7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相關創作分析---------------------------------8
2.1 科技藝術的流變與開展------------------------------------8
2.1.1 機動藝術(Kinetic Art)------------------------------------10
2.1.2 光藝術(Light Art)----------------------------------------17
2.1.2-1 光媒體相關創作分析-------------------------------------18
(一)LED-----------------------------------------------------18
(二)螢光燈管-----------------------------------------------22
2.1.3 錄影藝術(Video Art)----------------------------------25
2.1.3-1 錄影藝術相關創作分析----------------------------------30
2.1.4 數位藝術(Regeneration of Digital Art)-------------36
2.1.5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與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39
2.1.5-1 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相關創作之分析--------48
(一)羅莉.安德森(Laurie Anderson)----------------48
(二)明和電機-----------------------------------------------50
2.2 科技與藝術互滲-------------------------------------------54
2.3 媒體歷史的變遷-------------------------------------------56
2.4 生物螢光----------------------------------------------------69
2.4.1 螢火蟲-------------------------------------------------------70
2.4.2 螢光蕈-------------------------------------------------------72
2.4.3 深海魚-------------------------------------------------------74
2.4.4 水母----------------------------------------------------------75
2.5 仿生學-------------------------------------------------------79
2.5.1 仿生設計學-------------------------------------------------82
2.6 小結----------------------------------------------------------84
第三章 創作說明----------------------------------------------------85
3.1.1 創作理念----------------------------------------------------85
3.1.2 虛擬的愛----------------------------------------------------86
3.2 劇場環境設計----------------------------------------------89
3.3 角色設定----------------------------------------------------96
3.4 故事情境---------------------------------------------------102
3.5 展場佈置圖------------------------------------------------103
3.6 流程表------------------------------------------------------104
第四章 結論---------------------------------------------------------106
第五章 參考文獻---------------------------------------------------109
5.1 參考文獻(一)專書---------------------------------------109
5.2 參考文獻(二)期刊---------------------------------------111
5.3 參考文獻(三)參考網站---------------------------------113
附錄一 媒體歷史年表---------------------------------------------115
附錄二 藝術與技術變遷年表------------------------------------117
附錄三 科技藝術展覽年表---------------------------------------123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土佐信道,2007,《MAYWA DENKI THE NONSENSE MACHIMES 明和電機》,
初版,宇流采伊,台北。
2.王文宏,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總體藝術》,初版,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台北。
3.王品驊,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攝影與錄像藝術》,初版,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4.台北市立美術館,2005,《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初版,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5.台北當代藝術館,2004,《媒體城市 數位昇華》,初版,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6.卡爾.齊默,2005,唐家惠譯,《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初版,中國時報,台北。
7.台灣省立美術館,1988,郭挹芬、蘇守政等…譯,《日本尖端科技藝術展覽專輯》,
初版,台灣省立美術館,台中。
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村籌辦處,2001,《藝術版圖.跨領域》,初版,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9.宏碁數位藝術中心,2000,《數位藝術:歐洲:奧德荷三國採樣報告》,初版,宏
碁數位藝術中心,台北。
10.林宏璋,2004,《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委託
研究計畫案。
11.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2005,《草間彌生 永遠的現在》,初版,東京國立近代美
術館,日本東京。
12.吳垠惠,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科技與數位藝術》,初版,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13.姚瑞中,2004,《台灣行為藝術檔案》,初版,遠流,台北。
14.孫立銓,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 裝置與空間藝術》,初版,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台北。
15.郭挹芬,2000,《映像媒體藝術的發展與其在商業空間之應用》,初版,捷太,台
中。
16.陳燦榮,2003,《台灣螢火蟲》,初版,田野影像,台北。
17﹒國巨文教基金會,《國巨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初版,國巨文教基金
會,台北。
18.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初版,藝術家,台北。
19.趙胤就,2003,《台灣螢火蟲家族》,初版,多識界文化,台北中和。
20.廖雯,2001,《不再有好女孩了;美國女性藝術家談論》,初版,藝術家,台北。
21.賴瑛瑛,2003,《台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初版,遠流,台北。
22.謝昕曦、譚天錫、曾榮正,1980,《台灣的海底奇觀》,初版,渡假出版社。
23.蘿賽,2007,張琰譯,《蝴蝶法則》,初版,貓頭鷹,台北。
24.Diana Murphy,2000,《Laurie Anderson》,ABRAMS,NEW YORK。
25.Jeanne Siegel,1996,王元貞譯,《藝聞錄:八○年代早期藝術對話》,初版,遠流,
台北。
26.Jeanne Siegel,1996,林淑琴譯,《藝聞錄—六、七○年代藝術對話》,初版,遠流,
台北。
27.Jurgen Schilling,1996,吳瑪悧譯,《行動藝術》,初版,遠流,台北。
28.Uta Grosenick,1998,《New Media Art》,TASCHEN,USA。

(二)期刊
1.古俊能,2002,〈ITO在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應用〉,《工業材料》188期,台北。
2.林穎明,2001,〈屏東科技大學校區的兩種發光生物簡介〉,第33期,《自然保季
刊》。
3.林顯光,2002,〈白光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展現況及未來應用〉,《工業材料》,18期,
台北。
4.高千惠,2007,〈奪回證據〉,《藝術家》第387期,台北。
5.高千惠,2007,〈大江回頭,八家展風流〉,《藝術家》第386期,台北。
6.陳明榮,2002,〈OLED磷光材料之發展〉,《工業材料》,183期,台北。
7.郭昭輝,2002,〈PLED之發展技術〉,《塑膠資訊》,71期,台北。
8.莊瑞嬌,2003,〈有機發光二極體產業發展現況及未來機會〉,《工業材料》,第17
期,台北。
9.陸蓉之,1998,〈誰的裝置藝術為誰?〉,《藝術家》,第273期。
10.劉明惠,2007,〈激進的蕾絲與叛逆的編織〉,《藝術家》第385期,台北。
11.鄭元智,2007,〈批判的俄羅斯藝術〉,《藝術家》第391期,台北。










(三)碩士論文
1.王伯宇,2007,《〈Defacement〉—互動式媒體藝術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

2.王淑美,2007,《人造光線應用在裝置藝術可能性之研究 -以台灣當代裝置藝術創
作為範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3.王聖文,2007,《〈台北島〉—媒體藝術之創作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4.林美婷,2004,《光與動態造形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

5.吳達坤 ,2002,《行在光的前端------數位藝術創作初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6.紀明仁,2005,《發亮的影子-光感應互動式裝置藝術之創作研究》,國立臺中技
術學院。

7.陳慶鴻,2005,《互動式多媒體創作 —《人間車站》:虛擬世界的漫遊》,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

8.張心怡,2007,《數位藝術展示方式個案研究─以2004與2005年國立台灣美術館
數位藝術展為例,南華大學。

9.廖彥鈞,2005,《「科技物件」或「數位概念」 由台灣科技藝術之意識形態看「造
境」一展 》,臺南藝術學院。

10.蔡承助,2004,《科技藝術中的再現機制-失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1.蔡濠吉,2006,《《巴西布布》互動裝置藝術之探討與創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12.簡雅雯,2005,《數位藝術基礎理論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10.羅春煌,2007,《數位科技藝術中以影子表現多維空間感與投影之創作》,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

11.蘇福隆 ,2005,《數位藝術之空間擬像-從傳統平面至數位藝術之創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四)參考網站
1.台灣區照明燈具輸出業同業工會,http://www.lighting.org.tw/html/c2.html,瀏覽日期:2008/01/01。
2.台灣數位魚類相片之數位典藏,http://digital101.ndap.org.tw/html/exhibits_06.htm,瀏覽日期:2007/12/15。
3.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 http://www.digiarts.org.tw/en/ShowColumnTW.aspx?lang=zh-tw&CC_NO=98&CCC_NO=5,瀏覽日期:2006/04/21。
4.台灣數位藝術網,http://www.digiarts.org.tw/en/ShowColumnTW.aspx?lang=zh-tw&CC_NO=120&CCC_NO=6,瀏覽日期:2007/11/05。
5.次世紀新光源亞太能源,http://www.led.com.tw/
6.仿生學例子,http://ai.ee.ccu.edu.tw/ai/ai2006fall/projects/projects/team41/application9.html,瀏覽日期:2007/12/13。
7.東方日報專訊,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92%8C%E9%9B%BB%E6%A9%9F,瀏覽日期2007/10/25。
8.夜視.台北 國際錄影藝術展,http://www.etat.com/random-ize/news.html,瀏覽日期:2007/11/28
9.後現代主義經典史料研讀會,http://tw.myblog.yahoo.com/photo-609/article?mid=11&,瀏覽日期:2007/12/07。
10.浩然藝文數位博物館,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article/inSide19.htmlx瀏覽日期:2006/02/13
11.視覺素養學習網,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05/chap05-04.htm,瀏覽日期:2007/12/08。
12.智邦藝術電子報藝術漫談,http://www.arttime.com.tw/eNewsEditor/eNews/eart_154.aspx,瀏覽日期:2007/10/25。
13.螢光研究生物,http://www.mihk.hk/forum/redirect.php?tid=352097&goto=lastpost,瀏覽日期:2007/12/13。
14.藝術講堂,http://www.juming.org.tw/epaper/20040505/pop/2004_05talk.htm,瀏覽日期:2007/12/07。
15.藝術簡史,http://content.edu.tw/primary/art/sc_cs/002-B-18a.htm,瀏覽日期:2006/10/30。
16.1960~70年代美國當代藝術之創作與美學範例國際學術研討會,http://www.ntua.edu.tw/~arts/caa/06.htm,瀏覽日期:2007/11/05。
17.2004國巨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http://techart.tnua.edu.tw/~ta/techart2004/B011_abs.html,瀏覽日期:2006/10/23。
18.Art Cyclopdia,http://www.artcyclopedia.com/artists/nauman_bruce.html,瀏覽日期:2007/11/05。
19.Artnet,http://www.artnet.com/artwork/424709267/141144/vito-acconci-run-off.html
瀏覽日期:2007/11/05。
20.LED通販,http://www.led-shop.com.tw/page38.htm,瀏覽日期:2007/07/10。
21.ZOOMORPHIC,http://www.vam.ac.uk/vastatic/microsites/1269_zoomorphic/homepage.htm,瀏覽日期︰2007/12/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