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1 14: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嘉宏
研究生(外文):Chia-Hung Liao
論文名稱:兒童在遊戲場遊戲偏好選擇及其應用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s and personal preferences of the children on the playground
指導教授:李繼尊李繼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Chu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空間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兒童遊戲場遊戲設施偏好選擇
外文關鍵詞:children playgroundgame facilitypersonal preferen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59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遊戲是兒童生活的重心,可以藉由遊戲來促進各項發展;然而,直接觸及遊戲設施的方式對於兒童是最主要的學習來源,所以遊戲設施的吸引力相對的重要,過去許多兒童遊戲場的研究與探討都侷限於認知行為以及安全與規劃等方面,少之深入探討到遊戲設施本身的色彩、色彩複雜度、高度、活動面積、造型比例、遊戲行為、滑梯造形及角度等八項影響因素是兒童在遊戲時所偏好選擇。

都市裡的兒童想遊戲往往受到許多限制,除了校園遊戲場之外就是危險的街道馬路,所以公園裡的兒童遊戲場更是都市兒童交流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台南市四座同等級之都市公園所附屬兒童遊戲場為主要探討地點,分別為台南公園、水萍塭公園、南門公園以及青年公園,都是屬於台南市的大型公園,另外這四座兒童遊戲場周圍環境以及遊戲設施數量與類型大致上皆為一致。

兒童因侷限於表達能力與難以接觸陌生人等原因,無法直接使用問卷與訪談的方式進行,故本研究將以旁觀者觀察紀錄並配合攝影機全景錄製的方式,在不影響兒童使用遊戲設施的情形下做紀錄,隨後再由攝影機播放並修正與選擇有效使用遊戲設施之兒童樣本,四座兒童遊戲場共選擇四十位男生與四十位女生做探討與分析,並且分析不同性別在各項因素上之差異,在未來可提供兒童遊戲場規劃設計者與相關研究工作之參考依據。
Games are the central activities in the children’s life; they can enhance every kind of developments through the use of gaming. Furthermore, the main learning source for children to learn is through the use of game equipment; therefore, the attractions for game equipment are equivalently important. In the previous research, many studies explored on the cognitive aspects and safety planning on children playing grounds, few studies focused on the colors, color complexity, height, activity size, model scale, gaming behavior, children slide modeling, and angular magnitude of game equipment, which refer to eight factors are the preferences that children use when gaming.

The children in the city usually face many restrictions, such as the dangerous streets and roads, therefore the children playgrounds in the park are the important locations for children to play and act as the important role. This thesis used four city parks in Tainan as the main discussing places, which refer to Tainan park, Shi-Pei-Wen park, Nan-Nen park, Youth park, they are all large-scale parks in Tainan, the surroundings, game equipments, and varieties of these four park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mselves.

Children are restricted to their abilities to show and hard to communicate with strangers, which caused them not able to use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d the observatory method and video recording way to study the whole procedure, and took the study samples. This study used four children playground of forty boys and forth girls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t genders and different factors, which can offer the designers of children playground to plan and related researcher as the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IV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3
第二章 文獻回顧5
第一節 兒童遊戲5
第二節 兒童遊戲理論7
一、古典遊戲理論8
二、現代遊戲理論11
第三節 兒童遊戲場類型16
第四節 兒童遊戲設施設計19
第五節 兒童遊戲場相關研究評析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研究對象24
第二節 研究地點25
第三節 調查方法30
第四節 分析方法31
第四章 研究分析結果與討論33
第一節 台南公園遊戲偏好選擇分析結果33
第二節 水萍塭公園遊戲偏好選擇分析結果39
第三節 南門公園遊戲偏好選擇分析結果45
第四節 青年公園遊戲偏好選擇分析結果51
第五節 四座兒童遊戲場滑梯偏好選擇分析結果57
第六節 四座兒童遊戲場遊戲偏好選擇綜合討論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3
第一節 結論63
第二節 研究建議67
第三節 後續研究68
參考文獻69
附錄一 台南公園遊戲設施編號與圖片對照表72
附錄二 水萍塭公園遊戲設施編號與圖片對照表73
附錄三 南門公園遊戲設施編號與圖片對照表74
附錄四 青年公園遊戲設施編號與圖片對照表75
附錄五 台南公園第一次觀察紀錄圖76
附錄六 台南公園第二次觀察紀錄圖77
附錄七 水萍塭公園第一次觀察紀錄圖78
附錄八 水萍塭公園第二次觀察紀錄圖79
附錄九 南門公園第一次觀察紀錄圖80
附錄十 南門公園第二次觀察紀錄圖81
附錄十一 青年公園第一次觀察紀錄圖82
附錄十二 青年公園第二次觀察紀錄圖83
附錄十三 台南公園各項遊戲設施使用次數統計表與影響因素量化表84
附錄十四 台南公園各項影響因素使用次數統計表85
附錄十五 水萍塭公園各項遊戲設施使用次數統計表與影響因素量化表86
附錄十六 水萍塭公園各項影響因素使用次數統計表87
附錄十七 南門公園各項遊戲設施使用次數統計表與影響因素量化表88
附錄十八 南門公園各項影響因素使用次數統計表89
附錄十九 青年公園各項遊戲設施使用次數統計表與影響因素量化表90
附錄二十 青年公園各項影響因素使用次數統計表91
附錄二十一 四座兒童遊戲場滑梯造形及角度使用次數統計表92

表目錄
表2-2-1 古典遊戲理論對照表10
表2-2-2 Piaget認知發展階段與兒童遊戲型態14
表2-2-3 現代遊戲理論對照表16
表2-3-1 兒童遊戲場類型優缺點18
表2-5-1 兒童遊戲場相關研究彙整表21
表3-3-1 調查日期與時間表30
表4-6-1 四座兒童遊戲場偏好選擇分析結果一覽表62

圖目錄
圖1-4-1 研究流程圖4
圖3-2-1 台南公園遊戲設施分佈圖26
圖3-2-2 水萍塭公園遊戲設施分佈圖27
圖3-2-3 南門公園遊戲設施分佈圖28
圖3-2-4 青年公園遊戲設施分佈圖29
圖4-1-1 台南公園色彩偏好選擇分析圖33
圖4-1-2 台南公園色彩複雜度偏好選擇分析圖34
圖4-1-3 台南公園高度偏好選擇分析圖35
圖4-1-4 台南公園活動面積偏好選擇分析圖36
圖4-1-5 台南公園造型比例偏好選擇分析圖37
圖4-1-6 台南公園遊戲行為偏好選擇分析圖38
圖4-2-1 水萍塭公園色彩偏好選擇分析圖39
圖4-2-2 水萍塭公園色彩複雜度偏好選擇分析圖40
圖4-2-3 水萍塭公園高度偏好選擇分析圖41
圖4-2-4 水萍塭公園活動面積偏好選擇分析圖42
圖4-2-5 水萍塭公園造型比例偏好選擇分析圖43
圖4-2-6 水萍塭公園遊戲行為偏好選擇分析圖44
圖4-3-1 南門公園色彩偏好選擇分析圖45
圖4-3-2 南門公園色彩複雜度偏好選擇分析圖46
圖4-3-3 南門公園高度偏好選擇分析圖47
圖4-3-4 南門公園活動面積偏好選擇分析圖48
圖4-3-5 南門公園造型比例偏好選擇分析圖49
圖4-3-6 南門公園遊戲行為偏好選擇分析圖50
圖4-4-1 青年公園色彩偏好選擇分析圖51
圖4-4-2 青年公園色彩複雜度偏好選擇分析圖52
圖4-4-3 青年公園高度偏好選擇分析圖53
圖4-4-4 青年公園活動面積偏好選擇分析圖54
圖4-4-5 青年公園造型比例偏好選擇分析圖55
圖4-4-6 青年公園遊戲行為偏好選擇分析圖56
圖4-5-1 四座兒童遊戲場滑梯造形偏好選擇分析圖57
圖4-5-2 四座兒童遊戲場滑梯角度偏好選擇分析圖58
王元亨(1994)從兒童遊戲的觀點探討鄰里公園兒童遊戲空間的規劃設計。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王培如(1994)兒童對遊戲安全之認知與行為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研究所。
仙田滿(1996)兒童遊戲環境設計(侯錦雄、林鈺專譯)。台北:田園城市。
吳旭專(2000)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揚智。
林庭如(2006)影響兒童對遊戲設施使用行為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林振陽(1993)造形(二)。台北:三民書局。(頁13-15)。
侯錦雄(1979)台北市鄰里公園空間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莊學琴(1998)選擇聰明的遊戲場-張世宗老師談如何從硬體設施做評估。成長幼教季刊NO.33(頁17-20)。
陳昭志(1997)兒童遊戲場實質環境與社會性遊戲行為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
陳俊宏(1998)1996/1997國人色彩嗜好調查報告。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
陳信宏(2005)幼兒戶外組合式遊具需求性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張 涵(2005)都市兒童遊戲空間之兒童發展刺激評估—以台北市公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
黃淑貞(1987)台北市四個鄰里公園中兒童遊戲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台北:心理。
張淑媛(2001)色彩遊戲在先先幼稚園教學上的應用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陸雅青(1998)兒童畫中用色現象之探討。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六)。
陳寬佑(1993)基礎造形。台北:新形象。
湯志民(2004)幼兒學習環境設計。台北:五南。
童珮蓁(2004)尋找都市社區中的「兒童遊戲地圖」--兒童跟蹤記錄法之應用。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程從沛(2000)兒童對於遊戲設施使用行為規範之安全認知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
楊淑朱(1999)給孩子一個快樂天堂-遊戲場類型與重要性。當代幼教管理雜誌(頁54-56)。
楊淑朱(2000)從幼兒室內活動室規劃談戶外遊戲場。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四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論文集(頁119-120)。
趙 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解智鈞(2006)達悟族兒童遊戲與環境認知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
蔡佳燕(2003)幼兒對遊戲場遊具選擇與排列的觀點。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
廖信達(2003)幼兒遊戲。台北:啟英。
廖珮伶(2003)台北市兒童遊戲空間規劃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運用。台北:五南。
蔡麗淑(1989)台北市公設兒童遊戲場問題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賴小玲(2000)不同遊戲場類型對於兒童體能遊戲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溜滑梯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簡美宜(1998)我要出去玩-適合幼兒的遊戲場特質分析。成長幼教季刊NO.33(頁21-25)。
簡美宜(1998)滿分遊戲場-遊戲場合適性量表。成長幼教季刊NO.34(頁38-41)。
Edgar Klugman & Sara Smilansky(1999)兒童遊戲與學習(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台北:桂冠。
Giulio Ceppi & Michele Zini(2002)兒童、空間與關係-兒童環境設計的後設專案(劉玉燕譯)。台北:光佑。
James E. Johnson & James F. Christie & Thomas D. Yawkey(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郭靜晃譯)。台北:揚智。
Joe L. Frost(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江麗莉等譯)。台北:五南。
Joe L. Frost & Barry L. Klein(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場(曾錦煌譯)。台北:田園城市。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明德、徐玉珍(2012)。臺灣亟需有遠見的再生能源政策與做法-德國經驗的啟示,政大公共行政學報,43,頁127-150。
2. 魯炳炎(2007)。政策倡導聯盟架構之研究-以我國自由貿易港區政策為例。航運季刊,3(16),頁75-102。
3. 魯炳炎、張永明(2006)。政策倡導聯盟架構之研究-以國道五號蘇花段高速公路為例。政治科學論叢,30,頁131-163。
4. 魯炳炎(2003)。我國工業專用港轉型改制為工商綜合港之公共政策觀點-政策網絡與政策變遷的應用。政治科學論叢。19,頁255-295。
5. 楊武勳(2015)。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政策形成分析-以政策倡導聯盟架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61(1),頁35-67。
6. 許道然(1999)。從政策變遷觀點論我國公教住宅政策之演變。人事管理,36,頁10-23。
7. 翁鳳英(2010)。核能發電的省思。能源報導-能源觀點期刊,12月號,頁30,經濟部能源局,臺北。
8. 林欣吾(2006)。從創新政策循環角度看創新政策的評估。科技發展政策報導月刊10月號,頁1142-1153。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9. 林水波、王崇斌(1998)。政策論述與政策變遷的關聯性-批判取向的分析。臺灣政治學刊,3,頁245-273。
10. 李秀如、王德睦(2011)。分析臺灣兒童貧窮率變遷的影響因素-道斯卡布塔法的應用。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8,頁125-159。
11. 李珣琮、施勵行(2010)。論述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政策之效益評估模型架構。碳經濟。19,頁91-105。
12. 呂嘉容、林子晴(2011)。無悔的策略-展望再生能源政策發展現況。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34(7),頁28-34。
13. 簡美宜(1998)滿分遊戲場-遊戲場合適性量表。成長幼教季刊NO.34(頁38-41)。
14. 簡美宜(1998)我要出去玩-適合幼兒的遊戲場特質分析。成長幼教季刊NO.33(頁21-25)。
15. 楊淑朱(1999)給孩子一個快樂天堂-遊戲場類型與重要性。當代幼教管理雜誌(頁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