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二期諮議報告書(1996)。台北市:行政院。
民族國中(2003),「台北市立民族國中英語科班群分組教學試辦成效之探討」。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朱敬先(1996),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致誠(2004),「談休閒農場的教育定位與落實」。走訪鄉村-戶外農業體驗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設計。第30-42頁。
李育霖(2003),體驗元素對體驗態度、情緒體驗、體驗滿意度與忠誠意圖之影響-以「台灣職業籃球運動表演」為例。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晶(2001),國小教師對休閒農場提供資源實施校外教學活動之評估研究,台灣師大運動與管理研究所,師大學報。
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卷2期第21-28頁,中國訓育學會。吳清山、林天佑(2004),體驗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0月,第161頁。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第127期,第14-22頁。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之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第29-53頁。
林耀東(2002),地震博物館功能規劃與觀眾學習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勝鴻(2004),體驗行銷與關係行銷對顧客價值及顧客滿意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紀慧琪(2005),體驗模組與品牌權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惠媜(2000),《三角休閒諮商模式對中輟學生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榮耀之役》,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許芳菊(2006),從數字看教改,天下雜誌教育專刊,11月,第158頁。
顏妙桂(2002),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休閒教育內涵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報。7月,第33-58頁。
秦夢群(1999),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訊中心。
張玉鼎(2001),青少年的休閒輔導,第109-122頁。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2002,5(4)。第1072-124頁。高明智(2001),由旅情談體驗行銷與服務,突破雜誌,2001年,187卷,台北,頁14-16。高廣孚(1992)。西洋教育思想。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俊雄(1996),青少年休閒的自我管理,《測驗與輔導》,137期。周玉秀(2005),「談體驗活動到體驗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月刊。45卷4期。第2-6頁。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智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鎮寧(2004),「農場教育方案的規劃思考」。走訪鄉村-戶外農業體驗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設計。第61-62頁。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袁薏樺(2003),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顧客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研究所。
黃德祥(1996),青少年休閒輔導-策略與措施,測驗與輔導,137期,頁2837-2840。黃立賢(1996),青少年休閒輔導-模式與取向,測驗與輔導,137期,頁2833-2836。黃佳慧(2005),體驗品質、滿意度及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華陶窯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黃美容(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雲慧(2004),「以體驗行銷探討暨大學生對於客運的需求:埔里台中四家為例」,暨南大學企業管理系企業專題。
陳皎眉(1992),少年十五二十時,台北:桂冠。
陳廉伃(2004),體驗品質對情緒、價值、體驗滿意度、承諾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台灣現代戲劇演出為例,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之碩 (2005),從體驗經濟之觀點探討線上氛圍與互動性設計對體驗元素與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線上學習為例,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文淵(2001),苗栗縣縣立高中高中部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苗栗縣立苑裡高中。
張玉鼎(2001),青少年的休閒輔導,http://www.tssh.tpc.edu.tw/。
張彧(2004),工作與休閒之理論與實務,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http://reg.aca.ntu.edu.tw/college/search/gradshow.asp。
楊敏玲(1996),「無聊」(boredom in leisure)與青少年偏差休閒行為,測驗與輔導,137期,頁2830-2833。楊敏玲,〈推展青少年休閒生活輔導的新思維〉,《測驗與輔導》,160期,頁3355-3356,民89。趙善如(1995),我不要黯淡無光的青春期-談青少年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39期,頁92-97。簡茂發(1985),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
的關係。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劉海鵬(2002),台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子利(2000),台灣休閒教育初探。社會教育學刊,第 29 卷.頁 221 - 247。蘇宗雄(2000),感性抬頭進入大體驗時代,設計,第93卷,6月,頁5-8。嚴祖弘(2001),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嚴敏秀(2000),加強實施青少年休閒教育的努力方向。學生輔導第70期,9月,第120-131頁。Godbey (2003),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6th ed). Venture Publishing Inc.中譯本:譯者: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民94):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KELLY(2001),休閒導論,王昭正譯,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Pine & Gilmore(2003),體驗經濟時代(夏業良、魯煒譯),台北:經濟新潮社出版。
Schmitt(2000),體驗行銷(王育英、梁曉鶯譯),台北:經典傳訊文化。
二、英文部分
Bloland,P.A(1987),Leisure as a Campus for Fostering
Students Development.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pp.291-294。
Clawson & Knetsch(1996),Alternative Method of Estimating
Future Use,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21(7),36。
Dowd,E.T.(1982),Leisure Counseling:Summary of an
Emerging field.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9, pp. 81-82。
Pine,B.J., & Gilmore,J.H(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pp.97-105。
Schmitt, B.H.(1999),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5(1), pp.53-67。
Oliver, R. L.(1980),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17, November, pp.460-469。
Oliver, R. L. & G. Linda(1981),Effects of Satisfaction and Its Antecedents on Consumer Preference and Intention, I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Ed. Monroe, K. B., Ann Arbor,MI: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pp.88-93。
Oliver, R. L.(1997), Customer Delight: Foundations, Findings, and anagerial Insight,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 73, pp. 311-336。
Janelle Barlow & Dianna Maul(2000),Emotional Value: Creating Strong Bonds with Your Customers,。
Fornell Claes(1992),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 NEW YORK, Vol.55, January, pp. 1-21。
Singh Jagdip & Shefali Pandya(1991),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Consumers’ Dissatisfaction Level on Complaint Behaviour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25(9), pp.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