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陳櫻琴、邱政宗(2005),WTO與貿易法,五南圖書公司,頁155-172。
2.王明元、馬青雲(2007),民宿經營管理策略的個案探討,商業現代化學刊,中華民國商業現代化學會,頁11-21。3.王貳瑞(1997),間接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4.王雲五(1986),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九册台北台灣商務公司,頁166。
5.交通部觀光局(2007),觀光發展條例,民宿管理辦法。
6.江冠明,民宿學苑-台灣民宿通,我想經營什麼《類型民宿》?http://tw.myblog.yahoo.com/travelstudy9503/article?mid=40&prev=47&next=36&l=a&fid=10。
7.吳佩芳(2003),管理才能、工作動機與工作績效、部門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5-48。8.李俊穎(2001),汽車修理業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9.李啟誠(2000),國立大學推動教師訓練之需求分析,正修學報,13,頁22810.沙克強(1998),教育訓練的規劃與實施,台北:瑞霖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11.林佳靜(2007),休農場場主職場學習能力與氣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頁16-17。12.邱湧忠(2002),休閒農業經營學,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13.邱煥濤(2007),TTQS職能分析,企業訓練聯絡網北區服務中心。Thttp://training.evta.gov.tw/upload/03%E8%81%B7%E8%83%BD%E5%88%86%E6%9E%902_%E5%AD%B8%E5%93%A1%E7%89%88.pdf
14.施能傑(2002),訓練需求評估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頁13。
15.洪忠修(2004),農村風貌與休閒農業發展之研究-以水里鄉與鹿谷鄉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博士論文,頁20-23。16.洪忠修(2005),農村地區休閒農業發展之競爭優勢分析,鄉村發展,中華鄉村發展學會,頁1-14。17.洪忠修(2005),農舍在農地管理及農業政策所扮演之角色,農地資源利用管理研討會,台灣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會。
18.徐兆琪(2004)。業務人員職能量表之建立-以某電子科技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9.張潤書(1995),行政學,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
20.張緯良(2003),人力資源管理第二版雙葉書廊,頁189,193-194。
21.張東友、陳昭郎(2002b),農村民宿之類型及其行銷策略,農訓雜誌雜誌19(7),頁48-53。22.張彩芸(2002),海外連線看民宿,東海岸評論,167,頁14-17。23.莊淑姿(2002),重建區休閒產業發展及行銷策略-居民參與及資源整合之觀點,921重建區產業創新與轉型國際研討會,行政院921重建委員會,頁159-176。
24.許文昌(1994),土地經濟學新論,文笙書局,頁205-210。
25.許世雨等人合譯(1997)(De cenzo,David A.& Stephen P.Robbins原著),人力資源管理,五南圖書出版有出公司。
26.郭昆謨(1990),人事管理,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27.陳薇如(2002),訓練需求評估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8.陳孟菁(2007),員工自我職能評估、訓練需求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月眉育樂世界為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休閒與遊憩管理組碩士論文,頁40-44。29.陳宗玄(2007),臺灣民宿業經營概況與發展分析,臺灣經濟金融月刊,臺灣銀行,頁91-103。30.黃英忠(1998),人力資源管理,三民書局
31.楊慧美(2007),情緒智力、職能與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之相關研究-以P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25-26。32.楊尊恩、林文政(2004),職能模式在企業中實施之現況調查,第九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
33.楊台寧、曾光榮合譯(1999),(Donnelly,Gibon,Lvancevich)管理學概論,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頁381、385。
34.趙其文(1996),人事行政學-兼論現行考銓制度,華泰書局頁411-415。
35.黎守民(2000),訓練經理MANUAL及訓練管理規程,台北,蓋登視管理顧問公司,頁20-21。
36.劉孟怡(2001),休閒農業結合農村發展之研究-以南投鹿谷鄉個案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3-64。37.劉典嚴(2003),管理學概念思考與實務,新京文出版公司。
38.鄭晉昌、劉曉雯(2005),組織核心職能模式之建立,全國就業e網http://www.ejob.gov.tw/news/cover.aspx?tbNwsCde=NWS20070622HRR4383&tbNwsTyp=441
39.鄭健雄(2003),休閒農業與民宿經營,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上課材。
40.簡建忠(1994),績效需求評估,五南圖書公司,頁14。
41.謝安田(1991),人事管理,三民書局。
42.顏如鈺(2002)民宿使用者消費型態之研究案分析,私立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Foreign】
1.Brunello, G.; A. Medio (2001). “An explan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and workplace training”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5(2):307-322.
2.Blanchaed,P.Nick and James W.Thacker(1999)Effective Training:Systems,Strategies,and.Practice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54-156
3.DeSimone,R.L.,and David M.Harris(1998)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2nd ed.Fortworth,Tex.:The Dryden.Flanagan,J.C :18-19
4.Mcgehee,W &Thayer,P.W (1961)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Amberst,Human Resoursu Drvlopment Press.
5.Hamouz, F.; G. L. Frantz (1998).“Competency Based Training Mode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98(9):A99.
6.Punnonen, O. (1995)“Evaluation of training impact on work” Safety Science, 20(2-3):225-229.
7.Spencer, L.; M. Spencer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Y.: John Wiley&Sons, Inc.
8.Tracey, J. B.; M. J. Tews 1995. “Training Effectiveness” 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6(6):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