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王俊義,網際網路上的智慧型電腦輔助教學系統之研究—以國字筆順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2. 尤碧玲,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國中國文「六書」多媒體網路教學之設計及成效研究,(2005)。
3. 方琇瑩,〈中小學教師進修網路學習課程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14-25。
4. 方東昇,國民小學線上國字學習系統之建構與成效評估。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5.行政院主計處,〈公務員資訊學習網〉,《資訊學習電子報》,(2005),網址:http://itschool.dgbas.gov.tw/epaper/20040605/index.htm 。
6. 呂新科,〈回歸學習來看遠距教學〉,《資訊與電腦》,( 2002),頁79-81
7. 何宗賢,網路教學適性測驗管理資訊系統,第三屆電子化企業經營管理理實務研討會, (2002)。
8. 李文瑞譯,Robert Heinich 等著,《教學媒體與習科技》,(臺北:雙葉書廊(2002)頁7。
9. 李永吟,〈新教學形態:網路學習〉,《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1999)。網址:http://www.nknu.edu.tw/~edu/item/item4-article14.htm 。
10. 邱明秀,中文部首分色識字教學法對國小識字,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文 (2004)
11. 周 倩, 〈網路教學概論〉, 網站: 中山網路大學,(2003),http://cu.nsysu.edu.tw/10001door/book/a04.htm。
12. 周 倩,〈網路教學概論〉,網站:中山網路大學,(2003),http://cu.nsysu.edu.tw/10001door/book/a04.htm 。
林文昌,〈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度影響研〉,《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論文》,(2003),頁80-10513. 林甘敏〈建構式電腦網路輔助教學教材的選擇與設計原則〉,(2001),網址:http://paper.nt1.isst.edu.tw/data01/acbe/iccai8/84/84.htm 。
14. 洪雪芬,〈e-Learning 融入教學領域教師進修之研究—以K12 數位學校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2),頁7-2015. 施威銘,Flash 8 跳躍的網頁,出版社:旗標資訊,(2006)。
16. 施威銘,Flash 8 跟macromedia 學 Action Script,出版社:旗標資訊,(2006)。
17. 施威銘,Asp.net2.0 程式設計,出版社:旗標資訊,(2006)。
18. 章立民,SQL Sever2005 資料庫,出版社:碁峰資訊(2006)
19. 陳修元,臺灣兒童對漢語同音字理解的發展,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2000)
20. 許世旻,〈建構多媒體簡體字中文系統〉,《亞洲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論文》,(2007)頁30-3721. 徐逸鈞,〈多媒體輔助教學用於教導「勒沙特列原理」及線上輔助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94-97。22. 徐新逸,〈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第116 期,(2003),頁15-30。23. 徐新逸、施郁芬譯,William W. Lee and Diana L. Owens 著,《多媒體教學設計》,臺北:高等教育出版,(2003),頁1-75。
24. 張彥宇,〈運用資訊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2002),頁67-75。25. 教育部,〈多媒體電腦〉,網站:教育部學習加油站,( 2005),http://content.edu.tw/junior/computer/ks_mc/chapter/ch11/c11_01.htm。
26. 教育部九年一貫資源網站,〈多媒體電腦簡介〉,(2005),網址:http://www.tce.edu.tw/9-1/ 。
27. 梁寶泰,〈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社會教育上之運用:高雄市議會會史館之規畫與實現〉,《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民國87 年),網址:http://ccca.net/~bsliang/98iccai/98iccai.html。
28. 莊豐松,〈國小六年級學童網路專題本位教學與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119-12229. 陳年興、林甘敏,〈網路學習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分析〉,《資訊管理學報》,第8 卷第2 期,(2001),頁121~133。30. 陳忠志,〈電腦輔助教學設計模式〉,《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1996),頁27-33。
31. 陳明溥,〈認知負載對網路化學習之影響〉,《國科會科教處八十八年度網路科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1999),網址:http://cslsrv.ice.ntnu.edu.tw/RReports/Nsc98/NSC98.htm。
32. 陳婷婷,〈多媒體技術入門與圖書館應用研習〉,《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三期》,(2001),網址:http://www.lib.thu.edu.tw/~lidato/3-200112/dec-2.htm 。33. 陳智源,〈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在高一「力與運動」課程的教學成效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2002),頁51-72。34. 陳韻竹,〈電腦繪圖之美〉,網站:新竹師院國小教師進修網,(2001),http://www.aerc.nhctc.edu.tw/artteacher/3/describe.php?pid=254 。
35. 曾遠航,〈一個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編輯系統模式探討〉,《淡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1-25。36. 黃珮菁,〈應用網路教學於大一英文課外指定閱讀之成效研究—以慈濟大學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 年),頁103-105。37. 溫明正,〈E 世代資訊變革對校園生態的影響〉,《資訊與教育雜誌》,第79 期,(2000),頁20-30。38. 盧烈紅,〈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異體字的關係〉,《武漢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碩士論文》,(2005)頁30-38。
39. 蔡振昆,〈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頁58-91,頁237-240。40. 鍾宜智,〈非同步遠距教學中影響互動的因素與改進之道〉,《文教新潮季刊》,第六卷第三期,(2001),網址:ttp://www.tw.org/newwaves/63/1-10.html 。41. 鍾斌賢等,〈社會型網路教學:以物理實驗為例〉,網站: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學會,(2003), http://acbe.tku.edu.tw/iccai8/69/69.htm 。
42. 羅倫新,《多媒體與網路基礎教學—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博碩文化,(2001)。頁57-65,330-340。
43. 羅清水,認知心理學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發展與成效之影響,《國立教育研究阮研習資訊》,第15 卷第1 期,(2001),頁1-10。44. 蘇惠玉,〈網路教學〉,《台大教與學電子報》,(2004),網址: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30310/tips/tips_1.asp。
二、英文部分
1.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2nd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1).
2. Alessi, S. M. and Trollip, S. R., Multimedia for Learning,(U.S.A.: Omegatype Typography,2001), pp.89-372.
3. Chickering & Gamson7 Principles:Good Practice…(1987)http://www.wfu.edu/~brown/westernMichiAft/sld014.htm
4. Hutchins, H., “Instructional immediacy and the seven principles: strategies for facilitatingonline courses.”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Learning Administration, VI (III), (2003).Retrieved (May 01, 2005)fromhttp://www.westga.edu/~distance/ojdla/fall63/hutchins63.html.
5. Khan, B. H., “Web-based instruction (WBI): 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Web-based instruction.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7), p.5-18.
6. Paivio, A., Mental Representation: a Dual Coding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0).
7. Rieber L. P., Computer, Graphic, & Learning, (U.S.A.: The University of Geargia-Athens,2000), pp.127-128.
8. Smith P. L. and Ragan T. J.,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John Wiley &Sons, (1999),p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