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呂昌明(1994)。影響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因素的性別差異。衛生教育,7(1),78-87。
李淑儀(1999)。國中愛滋病教育介入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幸玲(2004)。高雄市高職學生自尊身體意象及性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麗琴(2005)。自我調整學習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明洋(2005)。國小學童聽力保健教育計畫實施方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林燕卿(1999)。親職性教育介入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芷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含糖飲料之消費和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世媛(2005)。應用資訊-動機-行為技巧模式(IMB Model)探討愛滋病防治相關因素及社會污名作用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林珠莉(2005)。國小學童口腔衛生教育介入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新旺(2006)。學校愛滋病防治教學介入效果之評估。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志彥(1990)。臺灣地區高中學生對預防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健康信念與行為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7(3),256-272。邱襟靜(2003)。國小高年級性教育教學介入效果之研究─以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正(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段藍媞(2001)。教學介入對高護女生愛滋病預防行為意向及護理意願之影響~以計劃行為理論應用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紀麗君(2003)。性調查/吸收性知識來源網路躍昇為2成7。東森新聞報。2005 年1 月25 日取自http://ettoday.yam.com/2003/11/25/23-1548721.htm
高松景(1995)。愛滋病及其它性病教學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靜(2004)。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晏涵文(2003)。對抗AIDS‧從你我做起-愛滋防治教育手冊。台北:杏陵醫學基金會。
章新瑞(2003)。涉足聲色場所青少年對愛滋病防治知識,態度及意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佩佩(2003)。愛,不要愛滋談女性與愛滋,高醫醫訊月刊,22(11),121-123。
陳宇芝(2003)。大台北地區大學生性知識、性觀念與性行為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華(2003)。高雄市國中學生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如一(2000)。國小性教育現況調查研究,杏陵天地,11(1),4-7。
陳曉佩(2003)。大專生性教育介入效果研究—以某二專新生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湘武(1993)。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黃如伶(1995)。閱聽人愛滋病知識、先前態度、傳播行為與愛滋病防治政策態度之關聯性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齡儀(2001)。運用網際網路於青少年愛滋病預防教育之介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學校衛生工作新模式—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45(1),59-71。黃素英(2006)。預防性侵害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預防性侵害知識、態度及自我效能之效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昭幸(1998)。台灣專科學生預防愛滋病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向之預測因素,護理研究,4(6),264-278。
楊志強(2004)。測驗品質考驗與TestGraf98的應用,九十三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叢書: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93-104。
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15(1),10-24。
廖彩言(1991)。中部五專學生對愛滋病之知識、態度、求知意願的調查研究。中台醫專學報,6(1),229-254。
鄭翔仁(2005)。藥物濫用青少年的用藥行為及與藥物濫用行為有關之個人及家庭因素。中國醫藥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媖媖(2003)。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腔保健及甜食使用教育介入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兩性關係。Susan A Basow 著。台北市:楊智。
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編著(1989)。發展心理學。台北市:空中大學。
蘇柏安(2006)。衛生教育宣導。取自http://aids.webhospital.org.tw/aids.htm
e 世代性愛調查。2004 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2/09/25/10849-1355699.htm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3)。台灣地區青少年愛滋流行現況。2003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cdc.gov.tw/museum。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7)。台灣地區愛滋病防治政策。取自http://www.iosh.gov.tw/workshop。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5)。性教育及愛滋病防治教學手冊3D動畫影片暨教學手冊。台北市:衛生署疾管局。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94年度健康宣導資訊彙集-4愛滋病防治。台北市:衛生署國健局。
行政院衛生署(2006)衛生統計資訊網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
行政院衛生署(2007)衛生統計資訊網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
行政院衛生署(2008)衛生統計資訊網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
二、英文部分
Ajzen, I.,&Fishbein, M.(1977).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888-918.
AIDS Epidemic Update:December 2003,UNAIDS.Bloom, B.S. (1956).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DC(1987).Guidelines for Effective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AIDS.MMWR,37,1-14.
Green, L.W., & Kreuter, M.W. (1999).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cological approach. 3rd edition.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Heinrich, L. B. (1995). Contraceptive self-efficacy in college woman.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4(4), 269-276.
Holtzman,D.,Greene,B.et al(2002).HIV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 National Survey of Local School District Polices and Practices.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2(9),421-427.
Jurlch,J.A.,Adams,R.A.,&Schulenberg,J.E.(1992).Factors related to behavior change in response to AIDS.Family Relations,41,97-103.
Kirby, D. (1994). School based programs to reduce sexual behaviors:A review of effectiveness.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9 (3),339-360.
Kirby, D., & Scales, P. (1980). An analysis of state guidelines for sex education instruction in public schools. Public Health Reports, 81(2), 229-237.
Perry,C.L.,S.H.Kelder,et al.(1993).The social world of adolescents:Family, peers,school,and the community.Promoting the health of adolescents:New direc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G.Millstein,A.C.Petersen and E.O.Nightingl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p.73-96).
Piaget,J. & Inhelder,B.(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H. Weaver, New York:Basic Books.
Ramsey, C.E. & Richkson, R.E.(1976)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8﹙1﹚, 10-18.
Samdal, O., D. Nutbeam (1998). “Achieving health and educational goals through schools : A study of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3(3), 383-397.
Swanson, J. C. 1972. Second thoughts 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effects upon behavior.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42 (6), 363-365.
UNAIDS and WHO.(1998).Global Estimates of the HIV/AIDS Epidemic as of End 1997.Report on the global HIV/AIDS Epidemic.
UNAIDS.( 2007). AIDS epidemic update:December 2007 Global summary of the AIDS epidemic. Retrived.August 26,2007, from http:www.unaids.org/wad2007/repo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