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年報-婦女福利服務。 http://sowf.moi.gov.tw/stat/gender/list01.html。檢索日期:96年12月20日。
王永慈(2002)。婦女貧窮與福利。台灣婦女權益報告書。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王永慈(2005)。外籍與大陸配偶福利提供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古允文、許雅惠(2001)。設立婦女權益及福利專責機關可行性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江素芬、劉慈惠(2004)。單親媽媽與她的孩子之間-失去膀臂之後的日子與教養想法,新竹師院學報,19,113-136。吳秀碧(2000)。單親家庭的自我調適與成長。載於 何福田策畫主編,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39-74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敏欣(2005)。通報專線服務模式之探討-以台灣世界展望會辦理113婦幼保 護專線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2,22-39。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宋月瑜(2004)。婚姻暴力受虐婦女離婚後的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宋賢儀(1997)。受虐婦女與其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互動經驗之探討。國立台灣 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宋麗玉(2003)。社會支持網絡、壓力因應與社會網絡處遇。載於 宋麗玉等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286-333頁)。台北:洪葉。
巫懿真(2005)。府城低收入戶單親女性與工作貧窮:勞動政策與社會安全之檢視。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淑容(2006)。貧窮女性化之研究:兼論家庭收支調查資料庫之使用,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8,57-87。李淑菁(2000)。臺灣老年婦女經濟安全影響因素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雅惠(1999)。單親婦女離婚歷程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周月清(1994)。台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周玉真、蕭文(2003)。社區諮商個案應用社會網絡之經驗分析,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4,107-138。林靖宜(2005)。影響我國婦女老年經濟安全因素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2,229-237。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邱紫珚(2005)。受暴婦女接受處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施郁榛、游佳雯、劉靜如(2007)。台中市第二婦女福利服務中心方案績效評估報告。許雅惠、張英陣,96年度婦女服務績效評估成果發表會。96年度婦女服務績效評估巡迴輔導計畫成果發表會,台中市。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台北:巨流。
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統計資料,http://www.moi.gov.tw/violence/statistics_1_1.asp?seq=1&id=19&kind=2&subject_id=7。檢索日期:95年11月20日。
徐佳青。網氏女性電子報第69期—新聞前線跨世紀台灣婦女與總預算,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68.htm。檢索日期:95年11月20日。
張虹雯、陳金燕(2004)。諮商當事人求助行為之分析研究—以彰師社諮中心為例,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6(2),57-86。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17-14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圭如、徐慧英(2003)。一位受暴婦女脫離暴力的歷程與社會工作協助,社區發展季刊,92,331-342。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陳明志(2002)。警察機關執行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問題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智(2002)。人力資本差異或性別歧視?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4,363-407。
陳麗華(2003)。未婚單親媽媽在單親歷程中的逆境突破。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論文。單亞麗(1995)。單親家長角色壓力、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家庭生活重建教育需求之研究,台南家專學報,14,231-257。
彭淑華(2002)。建構單親家庭支持系統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彭淑華(2006)。台灣女性單親家庭生活處境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4,25-62。黃一秀(1999)。婚姻暴力之受虐婦女求助歷程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瑞珠、林秀娟、李玉卿(2000)。單親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輔導。載於 何福田策畫主編,單親家庭之教育與輔導(125-158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肅科(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社會資本/融合觀點。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董秀珠、楊連謙(2004)。丈夫經濟弱勢夫妻權力歷程的性別文化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1),25-56。廖元豪(2005)。「我們的」法律,「她們的」命運-台灣法律如何歧視外籍與大陸配偶。載於 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146-169頁)。台北:左岸文化出版。
趙善如(2004)。高雄市單親家庭之家庭資源研究。高雄市政府委託。
趙善如(2006)。從復原力觀點解析單親家庭的福利服務─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4,158。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趙善如、吳麗雪、蕭淑媛、吳慈恩、黃志中(1997)。南部地區婦女相關社會福利需求之探討,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welfare.htm。檢索日期:95年11月22日。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鄭玉蓮(2004)。受虐婦女脫離婚姻暴力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惠修(1999)。臺北市女單親家庭社會網絡與福利使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美娥(1998)。台灣女性單親家庭的類型、人力資源於居住安排的初探,政大社會學報,28,117-52。
韓貴香(1999)。離婚婦女之生活資源與適應。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二、西文部份
Charlene K. Baker,Sarah L. Cook, &Fran H. Norris(2003). Domestic Violence and Housing Problems.Violence Against Women,9(7), 754-783.
Gottlieb,B.H.(1983).Social support strategies:Guidelines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ce.London:SAGE.
John Cairney,Terrance J.Wade.(2002). Single parent mothers and mental health care service use.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37,236-242.
Kris Kissman, Jo Ann Allen(1999)。開創生機:單親家庭權能增強社會工作(黃鈴翔、張意真譯)。台北:亞太圖書。(原著出版於1993)
Letamo, Gobopamang; Rakgoasi, Seral Daniel.(2000).Non-residential unmarried biological fathers and parenting: child support and father-child contact in Botswana.Society in Transition,31(2),175-183.
Peterson,J.(1987).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1(1),329-338.
Rani,N.Indira.(2006).Child Care by Poor Single Mothers:Study of Mother-Headed Families in India.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7(1),75-92.
Saunders,S.M.(1996).Applications’experienc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psychotherapy.,Psychotherapy,33(4),617-627.
Weiss,R.S.(1975).Marital separation.N.Y.:Basic Books,INC.
Wenjui Han, Jane Waldfogel. (2001). Child Care Costs and Women's Employment: A Comparison of Single and Married Mothers With Pre-School-Aged Children.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2 (3), 55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