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陸章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武昌(1970)。台北市青年、學生、運動員參與運動動機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內政部統計處(2002)。中華民國89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中華外丹功網站(2007)。線漢導引九式、外丹功十二架。「線上資料」,來源: http://www.tankung.org,2007年9月26日。
王淑芬、吳瑞屏(2006)。中老年人肌肉骨骼疼痛及動作功能之相關探討。物理治療,31(4),261-266。方進隆(2003)。規律運動與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中華體育,5(4),1-7。王進華、蔡宗晏(2007)。阻力運動對延遲肌肉老化所扮演之角色。大專體育,89期,182-188。尤逸歆 (2004)。老化及休閒運動。大專體育,70期,160-164。毛齊武(1994)。以數位影像處理技術及電理論探討人體之先天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 NSC-83-0412-B006-049-M01),未出版。
行政院經建會(2007)。「線上資料」,來源:http://http://www.cepd.gov.tw/。
行政院內政部社會司(2007)。老人福利法規。「線上資料」,來源:http://sowf.moi.gov.tw/04/02/02_1.htm//,2007年10月7日)。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9月7日):中老年人的保健。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
江亮演(1988)。社會工作概要。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朱笠瑄(2003)。東北角海岸攀岩冒險遊憩活動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李世昌(2000)。同儕對休閒活動之研究—以開南工商專科學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李冠如、李三仁(2003)。休閒與人類生命周期之探討。長期照護雜誌,14期,144-152。
李素馨(1994)。典型相關分析—專業化程度、遊憩動機和基地屬性認知關係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7(3),39-62。李素馨(1995)。影響划船者空間行為型態因素之研究。逢甲學報,28,273-290。李淑玲(2007)。退休休閒生活計劃之探討。大專體育,89期,75-82。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運狀況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報,26期,313-332頁。
李嘉慶(2001)。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余枝源(1987)。私立新埔公專學生運動參與動機因素分析。亞洲體育季刊,9(4),18-19頁。呂淑華、戴玉慈(2006)。老化對體溫調節及發燒反應的影響。台灣醫學,10(1),123-128。
呂萬安(2004)。太極拳、外丹功對成年人自律神經活性的效應。陽明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呂萬安(2006)。外丹功的科學研究。科學發展,404期,74-77。
沈揚恩(2006)。體驗教育專業化程度對參與者健康的影響。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吳其芸(2001)。運動對於人體血液中脂質過樣化及抗氧化物質含量之影響。台北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美燕(2004)。梨山鳥類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吳郁銘(2004)。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萬華會所會員為例。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吳 穌、林紀玲、林子恩、蔡永川(2007)。銀髮族骨質疏鬆症運動處方之探討。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6(1),73-84。
吳麗玲(2000)。博物館導覽與觀眾涉入程度之研究─以達文西特展 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木泉(2004)。延緩老化四大守則。資料引自台北市老人基金會http://www.old.org.tw/a6/ho_3.htm
林正祥、林惠生(2006)。台灣地區高齡人口存活之相關因素探討。台灣衛誌,25(5),351-362。
林正常(1994)。台灣北部地區30-50歲就業人口運動量及健康體能常模之測定。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計畫,未出版。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師模、陳苑欽(2003)。多變量分析:管理上的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林順萍、黃國禎、陳俊忠、郭博昭(2006)。太極拳運動對心臟血管機能之影響。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4期,389-397。尚億薇(2001)。花蓮地區老人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體育學報,31期,183-192。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台北市:五南書局。
范智明(1999)。台北市運動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姚開屏(2000)。簡介與評論常用的一般性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量表兼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測驗年刊,47(2),111-138。洪瑄曼、陳桂敏(2006)。阻礙老年族群運動因素之探討。長期照護雜誌,10(4),404-411。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馬素華、杜幸芳、黃明達、莊峻鍠(1998)。衛教合併行為修正策略對糖尿病人代謝控制的影響。臺灣醫學,2(1),8-17。修瑞娟、應曉優、程軍、段重高、唐滔(1988)。採用計算機化微循環與大循環多參數同步監測系統研究氣功對人體微循環的影響。論文發表於第一屆醫學氣功學術研討會,北京市,北京醫學氣功學會。
郭正典、陳高揚(1996)。靜坐調息對自律神經活性的效應。生物能場研討會論文摘要集,31-33。
曹以樂(2003)。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國語辭典(2007)。「線上資料」,來源:http://dict.moe.gov.tw/jdict/main/cover/main.htm
許任榮(1992)。高中生的非理性觀念、認知風格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喬木(2001)。人體之老化作用與老年人之運動養生。台灣科學,53期,88-113。
陳文喜(1999)。政府推展老人休閒活動的預期效益分析。大專體育,44期,127-133。陳文銓、鍾保明、徐欽賢(2004)。運動動機氣候對大專女生有氧運動課程目標取向之影響。教練科學,3期,55-68。陳在頤(1992)。氣功對醫療保健功效的探討。中華體育季刊,6(3),77-83。陳秀珠、李景美(1999)。老人運動行為研究-以台北市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五十五歲以上學員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19期,1-12。陳秀華(1993)。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清惠(2004)。休閒活動對老年生活之意義。護理雜誌,51(3),15-18。陳學綿(2000)。舞蹈才藝班消費者之行為研究:以台中市綿綿舞蹈班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添丁(2006)。彰化縣中華外內丹功研究學會第八屆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彰化縣,彰化縣中華外丹功研究學會。
張梅蘭(2003)。不同物理治療模式中風病患出院後六個月之成本效果分析。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彩秀(1993)。中老年人運動型態、體適能及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蓓貞、吳麗貞、彭淑美(2003)。無規律性運動中老年人運動介入成效評估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1),1-9。莊雅雯(2003)。活動志願工作者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神馳體驗關係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彭鳳美(2001)。民眾生活型態、醫療資源利用與健康狀況之探討─以新竹科學園區員工為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旭民、盧瑞芬、蔡篤堅(2003)。國人生活品質評量(ІІ): SF-36台灣版的發展及心理計量特質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2(6),512-518。
隋復華(2003)。老化理論的初探與省思。成人教育,72期,2-12。黃永任(1998)。健康成年人的運動處方。中華體育,46 期,53-60。黃惠璣(2004)。銀髮族的運動。長期照護雜誌,8(3),311-325。黃漢華(2007)。生育率比日本低!台灣警訊。遠見雜誌,248,196-198。
黃勢峰、陳俊忠(1994)。中老年人從事外丹功運動之生理反應。國術研究,3(3),41-50。黃鴻斌(2002)。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畢璐鑾、陳仲杰 (2006)。從事休閒運動之動機因素。大專體育,83期,140-147。裘素鳳(2003)。台灣演藝人員從事休閒運動的參與行為與動機。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彰化縣政府網站。(2007,10月12日):認識彰化。資料引自http://www.chcg.gov.tw/index/history/04main.asp
彰化縣政府民政局戶政資訊網。(2007,10月12日):彰化縣各年度每月份各年齡層人口數統計表。資料引自http://www2.chcg.gov.tw/ccabw/cab92_g1_5.asp
彰化縣政府主計室(2007)。彰化縣施政指標。「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chcg.gov.tw/accounting/07static/static01_con.asp?bull_id=39965//,2007年10月12日。
劉俊昌、黃詩雅(2002)。幼稚園教保人員對幼兒健康觀察之態度及需求之調查研究。幼兒教育年刊,14期,145-159。劉鍾錡(2007)。高爾夫專業化程度對中老年人健康自評之關係,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銀髮族健康天地(2007)。運動篇。「線上資料」,來源: http://www.sfit.org.tw/health//,2007年9月3日。
趙麗雲(2005)。人口老化危機中,台灣休閒運動發展。「線上資料」,來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4/EC-R-094-008.htm。
謝秀芳(1997)。女子柔道競技優勢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宗恆(2002)。文化遊憩涉入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北埔地區遊客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謝昌成、蔡坤維、劉鎮嘉(2007)。老年人的跌倒問題。基層醫學 22(10),352-357。蕭佳修 (2005)。大葉大學不同職等教師休閒參與類型、動機、阻礙 因素及需求之分析探討。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2),33-44。
蔡英美、王俊明 (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行為之關係。台灣運動心理學報,9期,109-131。
蔡篤堅(2002)。自覺健康狀況─以簡表-36(SF-36)評估。民國九十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初步研究成果。台北:國民健康局。
蔡碧女、陳定雄(2001)。運動與老化之防止。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8期, 137-157。
蔡錦雀(1993)。中老年人從事太極拳運動之生理反應。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歐陽慧真(2002)。賞鳥者專門化程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七股溼地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蕭抒玲、劉淑娟(2004)。老年人的健康體適能。長期照護雜誌,8(3),300-310。
鄭建民、吳文智、盧淑雲、崔治平(2006)。長期修練外丹功者的生物能量分析-高齡男性個案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5期,81-94。鄭舜平(2004)。健走訓練對社區老人健康生活品質與成本效用影響之探討。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盧瑞芬、曾旭民、蔡篤堅(2003)。國人生活品質評量(I):SF-36台灣版的發展及心理計量特質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2(6),501-511。
戴遐齡(1994)。台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魏耀揮(1995)。粒線體與自由基-兼論粒線體DNA突變與老化的關係。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3期,45-59。羅鳳恩、沈揚恩、羅家昌、申震雄、賴子敬(2008)。體驗教育專業化程度對參與者健康自評關係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學刊,第8期,(已接受)。
蘇忠信(1997)。運動時體溫的調節。大專體育,31期,142-147。二、西文部份
Atchley, R.C (1977).Social forces in later life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Bricker, K.S. & Kerstetter, D. L. (2000).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An expl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Leisure Science, 22, 233-257.
Bryan, H. (1977). Leisure value system and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case of trout fisher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9(3), 174-187.
Bryan, H. (2000).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visited.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8-21.
Cumming, E. & Henry, W.E. (1961). Growing old: The process of disengage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Crawford, D.W. & Godbey, G.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Crawford, D. W., Jackson, E. L., & Godbey, G.(199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Sciences, 13, 309-320.
Crookshanks, D (1999). Safe dance [I]: A report on the occurrence of injury in the Australian professional dance population. Sydney: Australian Dance Trotter.
Dilorenzo,T.M.,Bargman,E.P.,Stuckyropp,R.,Brassington,G.S.,Frensch,P.A .,& Lafontaine, T.(1999). Long-term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psychological outcomes. Preventive Medicine, 28, 75-85.
Ellis,G. D. & Rademacher, C. (1987). Development of a typology of common adolescent free time activities: a va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Kleiber, Larson,and Csikszentmihalyi.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4), 284-292.
King, A.C. & Tribble, D.L. (1991). The role of exercise in weight regulation in nonathletes. Sports-Med, 11(5),331-349.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 (2003).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among hikers along the appalachian trai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3), 249-273.
Lemon, B. W., Bengston,V.L.,& Peterson (1972). And exploration of the activity theory of aging: Activity type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inmovers to a retirement communit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7, 511-523.
Little, B. R. (1976). Specialization and the varieties of environmental experience:Empirical studies within the personality paradigm, In S. Cohen, & B. Kaplan(Eds.). Experiencing the Environment (pp.81-116).New York:Plenum press.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cIntyre N. & Pigram J.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1), 3-15.
Mummery, K., Schofield, G., & Caperchione, C. (2004). Physical activity does-response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older adults.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8(2), 188-192.
Perlmutter, M. & Hall, E. (1992). 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 New York : John Willy & Sons.
Resnick,B. & Spellbring, A.M. (2000) .Understanding what motivates older adults to exercis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6(3), 34-42.
Scott, D. & Shafer, C.S. (2001).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 Critical Lookat the Construc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3(3), 319-343.
Shephard, R.J. (1987). Physical activity and aging. London:Helm.
specialization and norms of depreciative behavior among canoeis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323-340.
Virden, R.J. & Schreyer, R. (1988).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s an
indicator of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6), 721-739.
Wager, E.H., LaCroix, A.Z.,Grothaus, L., Leveille, S.G., Hecht, J.A., Aziz, K., Odle, K.& Bucner, D. M. (1994). Preventing disability and falls in older aduts: a population-based randomized trail.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4(11), 1800-1806.
Ware, J.E. & Sherbourne, C.D. (1992). 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I.: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 Medical Care, 30(6), 473-483.
Wellman, J.D., Reggenbuck, J.W., and Smith, A.C.(1982),“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norms of depreciative behavior among canoeis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No.14(4), pp.323-340.
Schreyer, R. & Beaulieu, J.T. (1986). Attribute preferences for wildland
recreation setting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23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