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戶政司(2006)。戶籍人口歷年統計表。2006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00.html
毛郁雯(1999)。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兆基(2002)。組織歷程與教師身分形構:臺北縣教師會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王如哲(2005)。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之國際經驗。臺灣教育,632,21-29。王昭蓉(1999)。臺灣地區民眾失業率和高教低就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王家通(2005)。多元化教育改革趨勢與問題。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17。王凱平(2005)。中德師資培育制度之比較。學校體育,15(88),113-126。王順合(2005)。「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理論之初探。海軍軍官,24(1),69-79。王濟川、郭志剛(2004)。Logistic回歸模型:方法及應用--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Methods and Application。臺北市:五南。
王麗雲(1999)。臺灣高等教育擴張中國家角色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學報,10(1),1-37。
司徒達賢(2005,3月1日)。決策如何抓得住「外在環境」?。天下雜誌,318,46。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 247-266。白惠芳(2003)。臺灣的政府與師資培育機關關係之探討-1980年代至今的變化。 新竹師院學報,16,39-67。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大學法。2007年6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中華民國憲法。2007年6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6)。師資培育法。2007年6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師範教育法施行細則。2007年6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教育基本法。2007年6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朱敬一、戴華(1996)。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Vol. AA01)。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朱敬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朱慧萍、饒夢霞(200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教育心理學報,32(1),41-66。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初版)。臺北市:聯經。
江慧萍(2004)。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臺北市:桂冠。
吳武典(2004)。臺灣師資培育的新貌。文教新潮,9(2),1-10。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初版)。高雄市:高雄復文。
吳清山(2006)。教育品質管理的精義。品質月刊,42(6),60-63。吳瑞香(2000)。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生入學動機、需求、期望與生涯發展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東市。呂宗銘(2004)。師資培育管道開放與教師供需。教師之友,45(4),82-88。李雪莉(2005,3月1日)。迷失臺大 高教悲歌。天下雜誌,318,124-136。
李新鄉、鄭英耀、陳聰文(1997)。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各教師職前教育體系學生任教承諾之比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頁141-168)。臺北市:師大書苑。
杜佳靜(2006)。大學評鑑之反思。品質月刊,42(10),41-43。沈俊毅(2006)。大學生選校決定因素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林文瑛、王震武(1994)。教育改革的制度面-它的運作與反運作機制。載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主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201-240)。臺北市:前衛。.
林文瑛、王震武(1996)。 臺灣教育的管制、規範或扭曲-「鬆綁原則」整合研究(Vol. AA07)。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三版)。臺北市:巨流。
林益慶(2000)。中小學教師的社會流動與職業取得。教育研究資訊,8(4),114-140。林郡雯(譯)(2007)。K. B. deMarrais & M. D. LeCompte著。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學校運作之道。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清江(1981)。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3,99-177。林智隆、王志敏(2006)。通識教育專任教師教學品質評鑑之研究。通識學刊,1(1),225-262。林瑞欽(1990)。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高雄市:復文。
邱素青(2005)。師資培育制度的理論與實際。臺灣教育,631,54-62。侯志瑾、梁湘明(2005)。Gottfredson 的職業抱負發展理論簡介與研究評述。心理科學進展,13(2),201-210。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1-24。姚志文(2004)。生涯追尋,杏壇揚芬:四位國小菁英教師的生命故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施宜煌(2003)。回顧與前瞻:從歷史脈絡省察知識經濟時代臺灣的師資培育。國教學報,15,231-251。紀金山(2002)。師資培育制度變革的社會學分析(初版,Vol. 2)。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紀金山(2005,11月)。師資培育制度改革論述與實踐的社會分析。論文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2005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孫耀永(1996)。師範學院國小師資培育課程教師知識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徐聖堯、楊靜利(2004)。國小教師之供給量與需求量推估。教育與社會研究,7,99-118。
翁定軍(2006)。社會統計。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
翁福元(1996)。九0年代初期臺灣師資培育制度改革的反省:結構與政策的對話。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頁1-24.)。臺北市:師大書苑。
翁福元、林松柏(2004)。臺灣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芻議.。教育科學期刊,4(2),63-94。袁志晃(2002)。生涯未定大學生生涯發展阻力因素之探討.。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109-130。袁志晃(2005)。制握控傾向大學生的生涯發展阻力因素與個人生涯決策行為之關係探討。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3(1),133-158。高強華(2003)。當前師資培育的問題與改進。中等教育,54(6),162-169。
高強華(2004)。當前師資培育的問題與改進。教育資料與研究,58,2-7。張芳全(2003)。當前我國師資培育的重要問題。國民教育,44(1),6-11。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美香、王麗幸、賀力行、陳坤志(2006)。大專院校學生教育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連分析。中華管理學報,7(1),125-142。張家宜(2000)。大學學生滿意度之實証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6,1-27。張德勝(2000)。師範學院師生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初版)。臺北市:五南。
張德勝(2002)。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理論、實務與態度(初版)。臺北市:揚智文化。
張德勝、朱淑棉(2003)。師範學院與非師範學院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態度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24。張德勝、宋玫玫(2005,3月)。大學生對就讀學校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大三學生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一階段成果報告」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張豐(2001)。教育系畢業生出路何在?—談高師教育系科的專業改革必須適應基礎教育的發展。2006年10月4日,取自http://202.121.15.143:81/document/2001-8/gj010805.htm
教育部(2006)。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94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6)。大專院校概況統計。2006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php
曹仁德、梁忠銘(2002)。臺灣師資培育制度變遷之考察--師範院校、教育院系所培育機構的改革。臺東師院學報,13(下),211-240。曹嘉秀、魏孟雪(2003)。影響學生評鑑教學之背景因素。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0(1),143-162。曹翠英(2003)。論中小學師資培育與素質提升。教師天地,127,64-73。梁麗雲(1986)。我國國民小學師資培育制度的改進途徑。臺北市:臺灣書店。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市:學富文化。
符碧真(1999)。誰來當老師?-我國教師組成結構變化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377-397。
符碧真(2000)。從美國醫學教育之歷史發展論師資培育之專業化。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378-402。
符碧真(2001)。教師與醫師專業化之比較研究-職前教育。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3),292-300。
郭丁熒(2005)。教師。載於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教育社會學(頁305-344)。臺北市:巨流。
陳木金(2004,3月)。大學校院教育學程「進」與「出」之芻議。載於師資培育促進會主辦之「大學教育學程經營與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陳光金、沈杰、朱諧漢(譯)(2006)。Emile Durkheim著。道德教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彥文(2002)。臺灣地區國中小師資供需機制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南投縣。
章英華、黃毅志(2007,12月)。分流教育、職業結構與社經地位取得。載於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中心主辦之「臺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喻文玟(2006,8月30日)。大一生入門 教育系 有第二專長路更廣。聯合報,C7,教育版。
湯瑞雪(2000)。國中教師角色轉變之研究-國家權力與教師專業自主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湯維玲(1989)。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專業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湯維玲 (1995)。反省取向的師資培育學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育菁(1991)。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畢業生之生涯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黃凱琳(2005)。我國高等教育之發展。教育社會學通訊,64,32-36。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1),1-31。楊巧玲(2005)。教育改革政策與教師專業工作。論文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之「2005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楊素惠(2002)。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生涯發展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楊瑩(2005)。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臺灣教育,632,13-20。楊靜利(2005)。臺灣人口問題的迷思與釐清-兼論人口老化對教育的影響。教育社會學通訊,65,10-21。葉國安(1978)。我國師專生家庭社經地位、成就動機、抱負水準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解惠婷(2001)。臺灣國小師資培育制度與其課程演變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詹志禹、鄭同僚(1994)。師範體系的開放與課程設計。載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主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391-430)。臺北市,前衛。
熊瑞梅、紀金山(2002)。「師資培育法」形成的政策範疇影響力機制。臺灣社會學,4,199-246。翟本瑞(2004)。臺灣教育體系中近親繁殖的影響研究:以師範院校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7,1-38。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6)。2007年7月28日,取自http:// www.cher.ed.ntnu.edu.tw/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趙長寧、賴昭文(2005,3月)。大學入學校系選擇重要因素之探究。論文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第一階段成果報告」研討會,新竹市。
趙碧華、朱美珍(譯)(2000)。A. Rubin & E. Babbie著。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臺北市:學富文化。
齊偉先(2006)。政府體制內的教改策略vs.第三部門的教改訴求。教育社會學通訊,72,03-09。劉正、王士肯(2006,11月)。教育科系人才之期望、訓練與就業競爭。載於國立成功大學主辦之「2006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
劉正、紀金山(2003,7月)。多元入學,誰的多元?。論文發表於臺灣與國際長期追蹤資料庫中、南部工作坊。臺中市:東海大學。
劉妙真(2005)。我國師資培育之現況與檢討。學校行政,39,201-212。劉宗哲(2006)。大學形象與服務品質對學生滿意度之影響:以東吳大學商學院為例。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2,213-234。劉淑惠、朱曉瑜(1999)。大學生的決策型態、不確定性的因應與生涯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448-473。
蔡明學(2006)。我國師資培育機構運作滿意度調查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93-118。蔡瑞君(2003)。傾聽我們的聲音--三位國小教師的自我生涯歷程敘說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蔡瑞明、紀金山、熊瑞梅(2002)。中等師資供需組織關係形式的建構。教育與社會研究,4,135-179。鄧均文(2003)。教師專業素養與師資培育制度變革。臺灣教育,623,13-19。
賴清標(2004)。師資培育開放十年回顧與前瞻。教育資料與研究,58,17-23。薛化元(1995)。戰後國家教育權發展的考察─「教育基本法」爭議的歷史思考。 現代學術研究,7,19-40。薛化元、周志宏(1994)。國民教育權理論與實際。臺北市:稻鄉。
謝小芩、沈宗瑞(2006,2月)。學生重視什麼?大三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的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謝紫菱(2005)。國小教師需求政策探析---以時間數列分析預測國小教師人數為例。學校行政,42,171-181。簡惠閔(2003)。從利害關係人之角度看教師評鑑--Scriven評鑑觀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53,38-47。顏秀如(2003)。教育市場化的省思與反思。學校行政,27,99-109。顏敏娟、葉秀珍(1997)。臺灣地區「教育與職業不相稱」階層化變遷之研究:1979與1996。國立中正大學學報,8(1),37-71。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臺北市:巨流。
Astin, H. S. (1984).The Meaning of Work in Women's Lives A 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of Career Choice and Work Behavior.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4), 117-126.
Bachhuber, T. D. (1977). Career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Process, program, or problem?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14(1), 31-38.
Betz, N. E., & Hackett, G.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5), 399-410.
Brennan, J. L., Lyon, E. S., McGeevor, P. A., & Murray, K. (1993). Students, Courses and Job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Clark, R. J. (1985). The Logical Link Between Career Ladders and Teac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3), 77-82.
Crowson, R. L., Boyd, W. L., & Mawhinney, H. B. eds. (1996). The Political of Education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Reinventing the American School. The Falmer Press.
Dippelhoger-Stiem, B., Bargel, T., Bromberek, B., Jetten, E., Kump, S., Sagmeister, G., & Walter, H.-G. (1984). Students in Europe: motives for studying, expect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levance of career prospects .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3), 309-326.
Donald, J. G., & Denison, D. B. (2001). Quality Assess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tudent Perceptions of Quality Criteria.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2(4), 478-502.
Durkheim, E. (1984).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Society. London: Macmillian.
Education, training, and career preparation. (1997). Human Resources, 32(3), 321.
Farmer, H. S. (1985). Model of Career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or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3), 363-390.
Gottfredson, L. S. (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6), 545-579.
Gottfredson, L. S. (1983). Creating and criticizing the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3, 203-212.
Gottfredson, L. S. (1985). The role of self-concept in vocational the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1), 159-162.
Gottfredson, L. S. (1996). Gottfredson's theory of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ed.)(pp. 179-23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ottfredson, L. S. (2002). Gottfredson's theory of circumscription, compromise, and self-creation. In D. Brown (Ed.),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4th ed.) (pp. 85-14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ottfredson, L. S. (2005). Using Gottfredson's theory of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in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In S. D. Brown & R. W.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pp. 71-100). New York: Wiley.
Griffin, L. J. (1978).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Earnings: Achievement in the Early Career. Sociology & Social Research, 62(3), 472-475.
Hoi, M. M., & Hiebert, B. A. (2005). Career Development of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a Test of Astin's Career Development Model. Canad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4(2), 22-31.
Morales, C. (1994). Education majors: why teaching as a career?, Education, 114(3), 340-343.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6th ed.) New York: Allyn and Bacon.
Nguyen, N. D., Yoshinari, Y., & Shigeji, M. (2005).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n Japan.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13(3), 202-218.
Okocha, A. A. G. (1994). Preparing racial ethnic minorities for the work force 2000.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2, 106-114.
Pindyck, R. S., & Rubinfeld, D. L. (1998). Econometric Models and Economic Forecasts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olachek, S. W. (1978). Sex Differences in College Major.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31(4), 498-508.
Popkewitz, T. S. (2007). A Polit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Reform: Power/Knowledge in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osenbaum, J. E. (1996). Policy Uses of Research on the High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02-122.
Rosenbaum, J. E., Deluca, S., Miller, S. R., & Roy, K. (1999). Pathways Into Work: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Institutional Ti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2, 179-196.
Rosenbaum, J. E., & Kariya, T. (1989). From High School to Work: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6), 13334-11365
Scott, W. R. (1995).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Shavit, Y., & Müller, W. (1998). From School to Work: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 and Occupational Destinat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Weber, M. (1947).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 Parson, Tra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onnacott, T. H., & Wonnacott, R. J. (1981). Regression: A Second Course in Statistic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Xie, Y. & Shauman, K. A. (2003). Women in Science: Career Processes and Outcom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ang, K. S. (2003). Beyond Maslow's Culture-bound, Linear Theor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of the Double-Y Model of Basic Human Needs. In V. Murphy-Berman & J. Berman (Eds.),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pp. 175-255).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