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公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
______,2000,〈「清海無上師世界會」略述:對於當代臺灣社會變遷中一個新興宗教團體的初步介紹〉。「 臺灣的宗教研究最新趨勢學術研討會」,台北:臺灣宗教學會主辦:6月18日。
______,2004,《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
吳寧遠,1996,《台灣宗教世俗化之研究》。高雄:復文。
李善單,《佛乘宗世界月刊》1-48期。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1992,《唯一佛乘之淨土的呼喚》。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1993,《通往佛性之路》。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1998,《上品華嚴之圓覺法華經(一)(二)》。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1999,《上品華嚴之維摩詰經(上)(下)》。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2000,《上品華嚴之道之心》。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2001,《金剛經》。台北:大緣精舍。
林本炫,1996,〈對宗教團體內部經濟活動的規範〉。《國策期刊-「宗教問題與宗教立法」專輯》(152)。
______,1998,〈關於宗教行政的若干關鍵性概念的探討〉。「宗教法人法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宗教系:12月12日。
______,1998,《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______,2003,〈社會學有關新興宗教定義的意涵〉。頁39-68,《宗教論述專輯-新興宗教篇》。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林本炫編譯,1993,《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麗珠,2005,《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的變遷》。台北:韋伯。
高師寧,2001,《新興宗教初探》。香港:道風書社。
張芝怡,2001,《「奧修」在台灣的發展--以門徒之奧修經驗及其消費特性為考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家麟,2003,〈靈驗、悸動與宗教發展-新興宗教山塔基個案研究〉。《宗教論述專輯-新興宗教篇》,頁213-268。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______,2004,〈論宗教商品化與宗教發展-山塔基教會個案研究〉。《真理大學人文學報》(2):1-54。
郭文般,2001,〈新的或舊的宗教性〉。「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月23-24。
陳杏枝,2001,〈改變命運和宗教修行的轉變〉。「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月23-24。
陳道容,2004,《論新興宗教信徒入教因素及其影響-山塔基教會個案研究》。台北: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游 謙,2004,〈新興宗教與主流教派的關係〉,《宗教論述專輯-新興宗教篇》。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賀伯特,1999,《戴尼提》。台北:立雍出版:棠雍圖書發行。
楊惠南,2002,〈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察〉。「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3月29-30日。
董芳苑,1983,《台灣民間信仰之認識》。台北:永望。
______,198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事業。
趙學明、芮傳明譯、涂爾幹著,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趙星光,2000,〈新興宗教的皈依-本土與西方〉。「本土社會學理論研討會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______,2003,〈世俗化與全球化過程中新興宗教團體的發展與傳佈〉。《宗教論述專輯-新興宗教篇》,頁1-38。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______,2003,〈本土新興宗教的全球化質素-以青海教團為例〉。「對話與創新-新宗教團體與社會變遷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
______,2004,〈宗教消費商品化:論當代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之質變〉。《宗教哲學季刊》(30):1-19。
劉怡寧,2002,《當神聖與世俗相遇:宗教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以靈鷲山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緣道,日期不祥,《妙緣善法》。台北:佛乘宗宗本部。
鄭志明,1995,〈台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宗教哲學季刊》第一卷(4):83-100。______,1996,〈台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分析〉。《台灣當代新興宗教〈卷之二〉》,頁7-42。台北:靈鷲山佛學中心。
______,1998,《台灣當代新興佛教(禪修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______,2002 ,〈臺灣氣功團體的文化現象〉。「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3月29-30日。
______,2005,《宗教組織的發展趨勢》。台北:大元。
戴康生,1999,《當代新興宗教》。北京:東方。
鍾秋玉,2002,〈靈性權威與修行~超個人心理學學者的觀點〉。「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3月29-30日。
瞿海源,1986,〈探索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中國時報,2月1日。
______,1988,〈台灣新興宗教現象〉,收於收於宋文里、徐正光(1989)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229-243。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______,1994,《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二期第五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______,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______,1999,〈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台灣社會學刊》(22):1-45。
______,2001 ,〈台灣新興宗教信徒支態度與行為特徵〉。「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月23-24。
______,2002,〈台灣的新興宗教〉。《二十一世紀》(73):103-113。
瞿海源、章英華,2002,《台灣外來新興宗教發展的比較研究》。「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3月29-30日。
顧忠華,1998,〈巫術、宗教與科學的「世界圖像」-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2-20。
Stewart, David W著,歐素汝譯,1999,《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志。
Lofland, John著,任凱等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湯姆生。
Luckmann , Thomas著,覃方明譯, 1995,《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問題》。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中文版。
Luhmann, Niklas著,周怡君等譯,1997,《社會的宗教》。台北:商周。
Berger, Peter著,曾維宗譯,1986,《漂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台灣:巨流圖書。
Berger, Peter著,蕭羨一譯, 2003,《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台北:商周
Berger, Peter著,李駿康譯, 2005,〈世界的非世俗化﹕一個全球的概觀〉。《世界的非世俗化》,頁1-22。上海:古籍出版社。
Stark, Rodney and Roger Finke著,楊鳳崗譯,2004,《信仰的法則》。北京:人民大學。
Hexham, Irving and Kalar Poewe, 1999, New Religion as Global Cultures: Making the Human Sacred, Boulder,COLO.:Westview Press.
Khalsa, Gurrdain Singh, 1981,“Work as Worship.”Beads of Truth. The Magazine of the 3HO Foundation Vol.2, No. 7, Spring 1981. “The Khalsa Business World.”
Khalsa, Kirpal Singh, 1986,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Turn to Worldly Success. ”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5(2)233-247.
Stark, Rodney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 1985, The Future of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Revival and Cult Formatio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ark, Rodney, 1987, “How New Religion Successes:A Theoretical Model.”, Pp.11-29 in The Future of New Religious Movement, edited by David G. Bromley and Phillip E. Hammond, Macon, GA.: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Vogiji, Harbhajan Singh Khalsa(Yogi Bhajan), 1981, “The real key to success.” in Beads of Truth The Management of the 3HO Foundation Vol. 2, No. 7, Spring 1981. “The Khalsa Business World.”
Wauchope, Marilyn, 1980, “Personal finances viewed as basis for Vajradhatu economy.” Vajradhatu Sun Oct. Nov. 1980, Boulder, Colorado.
Wilson, Bryan, 1966, Religion in Secular Society. California: Watts & Co., Ltd.
______, 1970, Rationality. Oxford: Blackwell.
______, 1975, “The Debate over Secularization: Religion ,Society and Faith.”
Encounter 45:77-84.
______, 1976,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of relig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______, 1982, Religion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rum, Eric, 1982, “Religious organization change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T.M. Movement.”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24:98-103.
網路資料
「大乘禪功學會網站」http://buddhayana.info/,取用日期:2007.4.19,之中的紀錄。
「佛乘宗學會網站」http://www.buddhayana.org.tw/index.html ,取用日期:2007.4.19,之中的紀錄。
「佛乘宗大緣精舍世界弘法總會網站」,http://www.yuandao.org.tw/index.html ,取用日期:2007.4.19,之中的紀錄。
「TVBS新聞網站」,電子新聞〈妙天賣靈骨塔創25億身價〉,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jean20050706121146,取用日期:97.5.14。
「台北市氣功文化協會網站」,電子新聞〈侯寬仁偵辦太極門案〉,http://www.chikung.org.tw/txt/news/2002/031301.htm,取用日期:97.5.14。
「宋七力官方網站」,〈宋七力再起揭秘〉,http://www.sungchili.com/djpd/2.htm,取用日期:97.5.14。
自由電子報,電子新聞〈走出下架風波 用創意再造春天〉,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17/today-stock2.htm ,取用日期:2007年4月23日。
李善單,日期不詳,〈另類基因療法-能觸媒〉,http://www.forshang.org/025gpdevaenergycatalyst/c.htm,取用日期:2007.4.19。
壹周刊雜誌,2004,〈香華天煉金騙術〉。《壹週刊》(186):60-68。
趙星光,2004,〈文化與宗教〉,http://vschool.scu.edu.tw/Default.asp ,取用日期:200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