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23: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俊諭
研究生(外文):Huang,Jyun-Yu
論文名稱:宗教商品化之探討-以佛乘宗大緣精舍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of Forshang Buddhism World Center- An explanation of the privatization of relig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religious products.
指導教授:趙星光趙星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 Hsing-K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宗教商品化宗教私人化世俗化新興宗教佛乘宗大緣精舍
外文關鍵詞:New Religionpromotion of religious productsprivatization of religionsecularizationForshang Buddhism World Cent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2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要
本研究討論當代宗教受世俗化影響,出現一種私人化的發展趨勢,宗教成為可以供個人選擇的消費性商品。許多新興宗教團體為了有效地爭取信眾之認同,提供各種宗教服務,以達到快速發展的目標。本研究的個案大緣精舍在此宗教發展趨勢下,以商品行銷的方式提供有償代價的禪修課程與能量商品,對當代社會中私人化的宗教趨勢做出回應。由於其產品內容將信仰與科學結合,又強調實證等立即性的感受,所以能滿足當代消費者對於宗教的期待,而能讓組織成功地經營發展。研究發現佛乘宗大緣精舍宗教商品化的推廣,存在有利於該組織進行商品化行為的論述,本研究透過四個面向對其行為討論,分述如下:(一)對於宗教私人化發展之回應(二)教義詮釋對宗教商品化運作之影響(三)領導人特質與組織傳統對商品化之影響(四)修行與組織發展合一之運作模式。研究發現大緣精舍因為受領導人特質與組織傳統的影響,強調信徒取向,提供各式宗教商品,以商品化的行銷方式回應宗教私人化的發展趨勢。除此外透過對傳統教義中十大一如與八道輪迴等內容的重新詮釋,讓原本教義的艱澀難懂,轉變為信徒有可以立即運用的方法論述,並以此發展一套「修行-實踐」的模式,將商品化的行為與教義相互密切結合,建構出信徒參與世俗活動商品化行為的基礎,說服成員了解組織行為的本身並未跳脫修行的範疇,世俗的場域等同是道場的延伸,將修行與組織行為合而為一,所以造成信徒能以更積極熱情的態度來支持道場的作為。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s. It is observed that many emerging religious groups start to provide various services to gain people’s identification. In the present thesis, our case study on Forshang Buddhism shows that they also respond to this trend of individualization by providing paid courses and energy products. Such product not only combines the notion of science and religious faith, but also emphasizes empirical and immediate physical feedback, which could successfully meet the religious anticipation of modern consumers. Prosperously as the organization grows, it encounters the public suspicion and strong external stress. Nevertheless, its followers still stay in this group without being questioning. To understand such phenomenon and behaviors, this study tries to make discussion on religion commodification according to a set of related theories and raises the following points: (1) the response to the trend of individualization on religion; (2) the influence from the Doctrine interpretation on the commodification operation; (3) the influence from the leaders’ character of the group and from the tradi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4) the operational model which combines religion practice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 that Forshang Buddhism World Cent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ir leader and organization tradition, emphasizes follower-oriented, and provides various kinds of religious products. Such commodification aims to respond the modern trend of religion privatization. In addition, by reinterpreting the contents of Ten Great Characters and Eight Samsara in the Doctrine, Forshang Buddhism World Center changes the deepness and difficulty of these doctrines into immediately practicable approaches. Basing on this concept, it develops the model of “meditation-practice”, which combines commodity and religion doctrine intricately, forming the base for its followers to participate secular commodification and activities. By promoting the thoughts that secular places are extension of temple, they persuade the members that these acts are still within the scope of meditation. As a result, gaining the belief that these organization acts are hand in hand with religious meditation, the temple receives identification on their deeds from the followers with greater passion and positivity.


Key Words: new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the privatization of religion, the promotion of religious products, Forshang Buddhism World Center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宗教世俗化與私人化 9
第二節 宗教商品化 13
第三節 新興宗教與宗教商品化 16
第四節 結語 29
第三章 新興宗教團體佛乘宗大緣精舍的教義與運作 31
第一節 佛乘宗大緣精舍的起源與傳承歷史 31
第二節 佛乘宗大緣精舍的教義內容 33
第三節 大緣精舍道場內的修行活動與運作方式 38
第四節 大緣精舍道場外的修行活動與運作方式-能量商品的販售與推廣 47
第四章 教義、領袖、組織傳承對大緣精舍推動宗教商品化之分析 59
第一節 大緣精舍對於宗教私人化發展之回應 60
第二節 教義詮釋對宗教商品化運作之影響 63
第三節 領導人特質與組織傳統對商品化之影響 70
第四節 大緣精舍修行與組織發展合一之運作模式 77
第五節 結語 86
第五章 結論 88
第一節 私人化宗教與大緣精舍新宗教型態的發展 8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可以發展之議題 92
參考資料 94
參考資料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公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
______,2000,〈「清海無上師世界會」略述:對於當代臺灣社會變遷中一個新興宗教團體的初步介紹〉。「 臺灣的宗教研究最新趨勢學術研討會」,台北:臺灣宗教學會主辦:6月18日。
______,2004,《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聯經。
吳寧遠,1996,《台灣宗教世俗化之研究》。高雄:復文。
李善單,《佛乘宗世界月刊》1-48期。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1992,《唯一佛乘之淨土的呼喚》。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1993,《通往佛性之路》。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1998,《上品華嚴之圓覺法華經(一)(二)》。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1999,《上品華嚴之維摩詰經(上)(下)》。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2000,《上品華嚴之道之心》。台北:大緣精舍。
______,2001,《金剛經》。台北:大緣精舍。
林本炫,1996,〈對宗教團體內部經濟活動的規範〉。《國策期刊-「宗教問題與宗教立法」專輯》(152)。
______,1998,〈關於宗教行政的若干關鍵性概念的探討〉。「宗教法人法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水工商管理學院宗教系:12月12日。
______,1998,《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______,2003,〈社會學有關新興宗教定義的意涵〉。頁39-68,《宗教論述專輯-新興宗教篇》。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林本炫編譯,1993,《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麗珠,2005,《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的變遷》。台北:韋伯。
高師寧,2001,《新興宗教初探》。香港:道風書社。
張芝怡,2001,《「奧修」在台灣的發展--以門徒之奧修經驗及其消費特性為考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麟,2003,〈靈驗、悸動與宗教發展-新興宗教山塔基個案研究〉。《宗教論述專輯-新興宗教篇》,頁213-268。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______,2004,〈論宗教商品化與宗教發展-山塔基教會個案研究〉。《真理大學人文學報》(2):1-54。
郭文般,2001,〈新的或舊的宗教性〉。「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月23-24。
陳杏枝,2001,〈改變命運和宗教修行的轉變〉。「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月23-24。
陳道容,2004,《論新興宗教信徒入教因素及其影響-山塔基教會個案研究》。台北: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 謙,2004,〈新興宗教與主流教派的關係〉,《宗教論述專輯-新興宗教篇》。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賀伯特,1999,《戴尼提》。台北:立雍出版:棠雍圖書發行。
楊惠南,2002,〈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察〉。「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3月29-30日。
董芳苑,1983,《台灣民間信仰之認識》。台北:永望。
______,198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事業。
趙學明、芮傳明譯、涂爾幹著,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
趙星光,2000,〈新興宗教的皈依-本土與西方〉。「本土社會學理論研討會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______,2003,〈世俗化與全球化過程中新興宗教團體的發展與傳佈〉。《宗教論述專輯-新興宗教篇》,頁1-38。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______,2003,〈本土新興宗教的全球化質素-以青海教團為例〉。「對話與創新-新宗教團體與社會變遷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
______,2004,〈宗教消費商品化:論當代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之質變〉。《宗教哲學季刊》(30):1-19。
劉怡寧,2002,《當神聖與世俗相遇:宗教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以靈鷲山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緣道,日期不祥,《妙緣善法》。台北:佛乘宗宗本部。
鄭志明,1995,〈台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宗教哲學季刊》第一卷(4):83-100。
______,1996,〈台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分析〉。《台灣當代新興宗教〈卷之二〉》,頁7-42。台北:靈鷲山佛學中心。
______,1998,《台灣當代新興佛教(禪修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______,2002 ,〈臺灣氣功團體的文化現象〉。「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3月29-30日。
______,2005,《宗教組織的發展趨勢》。台北:大元。
戴康生,1999,《當代新興宗教》。北京:東方。
鍾秋玉,2002,〈靈性權威與修行~超個人心理學學者的觀點〉。「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3月29-30日。
瞿海源,1986,〈探索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中國時報,2月1日。
______,1988,〈台灣新興宗教現象〉,收於收於宋文里、徐正光(1989)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229-243。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______,1994,《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二期第五次調查計畫執行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______,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______,1999,〈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台灣社會學刊》(22):1-45。
______,2001 ,〈台灣新興宗教信徒支態度與行為特徵〉。「宗教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月23-24。
______,2002,〈台灣的新興宗教〉。《二十一世紀》(73):103-113。
瞿海源、章英華,2002,《台灣外來新興宗教發展的比較研究》。「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3月29-30日。
顧忠華,1998,〈巫術、宗教與科學的「世界圖像」-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2-20。
Stewart, David W著,歐素汝譯,1999,《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弘志。
Lofland, John著,任凱等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台北:湯姆生。
Luckmann , Thomas著,覃方明譯, 1995,《無形的宗教:現代社會中的宗教問題》。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中文版。
Luhmann, Niklas著,周怡君等譯,1997,《社會的宗教》。台北:商周。
Berger, Peter著,曾維宗譯,1986,《漂泊的心靈-現代化過程中的意識變遷》。台灣:巨流圖書。
Berger, Peter著,蕭羨一譯, 2003,《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台北:商周
Berger, Peter著,李駿康譯, 2005,〈世界的非世俗化﹕一個全球的概觀〉。《世界的非世俗化》,頁1-22。上海:古籍出版社。
Stark, Rodney and Roger Finke著,楊鳳崗譯,2004,《信仰的法則》。北京:人民大學。
Hexham, Irving and Kalar Poewe, 1999, New Religion as Global Cultures: Making the Human Sacred, Boulder,COLO.:Westview Press.
Khalsa, Gurrdain Singh, 1981,“Work as Worship.”Beads of Truth. The Magazine of the 3HO Foundation Vol.2, No. 7, Spring 1981. “The Khalsa Business World.”
Khalsa, Kirpal Singh, 1986,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Turn to Worldly Success. ”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5(2)233-247.
Stark, Rodney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 1985, The Future of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Revival and Cult Formatio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ark, Rodney, 1987, “How New Religion Successes:A Theoretical Model.”, Pp.11-29 in The Future of New Religious Movement, edited by David G. Bromley and Phillip E. Hammond, Macon, GA.: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Vogiji, Harbhajan Singh Khalsa(Yogi Bhajan), 1981, “The real key to success.” in Beads of Truth The Management of the 3HO Foundation Vol. 2, No. 7, Spring 1981. “The Khalsa Business World.”
Wauchope, Marilyn, 1980, “Personal finances viewed as basis for Vajradhatu economy.” Vajradhatu Sun Oct. Nov. 1980, Boulder, Colorado.
Wilson, Bryan, 1966, Religion in Secular Society. California: Watts & Co., Ltd.
______, 1970, Rationality. Oxford: Blackwell.
______, 1975, “The Debate over Secularization: Religion ,Society and Faith.”
Encounter 45:77-84.
______, 1976,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of relig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______, 1982, Religion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rum, Eric, 1982, “Religious organization change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T.M. Movement.”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24:98-103.
網路資料
「大乘禪功學會網站」http://buddhayana.info/,取用日期:2007.4.19,之中的紀錄。
「佛乘宗學會網站」http://www.buddhayana.org.tw/index.html ,取用日期:2007.4.19,之中的紀錄。
「佛乘宗大緣精舍世界弘法總會網站」,http://www.yuandao.org.tw/index.html ,取用日期:2007.4.19,之中的紀錄。
「TVBS新聞網站」,電子新聞〈妙天賣靈骨塔創25億身價〉,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jean20050706121146,取用日期:97.5.14。
「台北市氣功文化協會網站」,電子新聞〈侯寬仁偵辦太極門案〉,http://www.chikung.org.tw/txt/news/2002/031301.htm,取用日期:97.5.14。
「宋七力官方網站」,〈宋七力再起揭秘〉,http://www.sungchili.com/djpd/2.htm,取用日期:97.5.14。
自由電子報,電子新聞〈走出下架風波 用創意再造春天〉,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17/today-stock2.htm ,取用日期:2007年4月23日。
李善單,日期不詳,〈另類基因療法-能觸媒〉,http://www.forshang.org/025gpdevaenergycatalyst/c.htm,取用日期:2007.4.19。
壹周刊雜誌,2004,〈香華天煉金騙術〉。《壹週刊》(186):60-68。
趙星光,2004,〈文化與宗教〉,http://vschool.scu.edu.tw/Default.asp ,取用日期:2007.4.2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