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12: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宜芳
研究生(外文):Yi-fang Hu
論文名稱:大學生「察覺他人苦難」之生命教育課程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Life-Education Effort To Increase positive awareness of people in sufferings
指導教授:張利中張利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e-ju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教育苦難關懷倫理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17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以關懷倫理學為教育理論,以苦難的論述、苦難現象學、同理心、關懷倫理等主題,發展出一套針對大學生的「察覺他人苦難」(awareness of others' suffering)教學方案,將其應用到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課程中,並探討課程對大學生察覺他人苦難的影響。
研究樣本為中部某大學121位學生,分為實驗組58人,對照組63人。實驗介入為實驗組接受為期10週的察覺他人苦難課程,每週一次,每次2小時。課程進行方式為影片觀賞與討論、社福工作者的生命分享、苦難現象學的應證、個人的苦難分享、同理心訓練及苦難戲劇的演出等。研究方法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張利中(2007b)察覺苦難量表,趙梅如、鍾思嘉(2004)觀點取替故事同理心量表,Rushton, Chrisjohn 和 Fekken (1981)利他行為量表、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愛與關懷分量表為測驗工具。察覺苦難量表分為十個分量表,分別為:罪責論斷、咒罵論斷、性格歸因、反身及人、超越對錯、良善推斷、人之常情、同情協助、訴諸法律、歸因命運。
資料分析以前測t檢定分析兩組差異,以後測t檢定、差異分數t檢定、共變數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比較兩組在實驗介入後的差異。依各項結果來瞭解教育介入對大學生察覺他人苦難的影響,作為日後察覺他人苦難之生命教育應用的參考,並藉以培養大學生察覺他人苦難的情操。
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各項量表得分上並未有顯著差異。
二、實驗介入後,參與者在察覺他人苦難量表中:負向分量表/咒罵論斷、性格歸因、訴諸法律、歸因命運得分下降,正向分量表/反身及人、超越對錯、良善推斷、同情協助得分有正向的提昇。
三、實驗介入後,參與者在觀點取替同理心量表(同理認知、同理情感與同理表達),利他行為量表(日常助人及參與慈善),生命態度-愛與關懷分量表未達顯著標準。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rough a systematic educational effort, to increase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awareness of people in suffering. In specific, it is intended for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to see all persons as in sufferings, to lower their tendency to victim blaming and negative attribution, furthermore, to increase their compassion and willingness to help people in need.
Totally, 121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58 students a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63 students ar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using Awareness Of Suffering Scale edited by Lei-jung Chang(2007b), Self-report Altruism Scale(SRA) by Rushton, Chrisjohn, & Fekken (1981), Empathy On Perspective-taking Stories Scale by Mei-Ru Chao, Shi-Kai Chung(2004), Life Attitude Scale(LAS) by Man-Ying, Hsieh(2003).The course included the phenomenology of suffering, the attribution theory, and empathy-compassion theory, etc. Moreover, one ten-week program, and two hour course per week were set up.
Results are:
1.By way of ANCOVA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ll scores on the pre-tests were controlled statistically in subsequent analyses.
2.Results of ANCOVA indicate that, after controlling each pre-test scores,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curse and condemn (F=7.20, p<.01), victims blaming (F=8.66, p<.01), character attribution (F=4.27, p<.05), focus on justice and law (F=16.25, p<.001), belief in good human nature (F=15.86, p<.001), transcending right and wrong (F=14.41, p<.001), self reflection (F=5.11, p<.05), and sympathy and compassion (F=11.78, p<.001). These results indicate very positive effect of th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3.Results of Hierarchal regression showed equivalent results as in the ANCOVA.
4.The intervention, however, did not increase helping behaviors, empathy and life attitudes (love and care)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t was demonstr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at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others’ people in suffering could be amended and improved through a systematic educational effort.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exhibit more sympathy, belief in good human nature, etc. and a decrease in negative attribution towards those in suffering.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is educational effort should be adapted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helping professions (e.g., medical, nursing, social work, & counseling). The course c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service learning. Improvements of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and measurement are also being discussed.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苦難意涵的探討………………………………… 5
第二節 察覺他人苦難的相關理論……………………… 12
第三節 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與相關實徵研究………… 17
第四節 關懷與道德教育之理論與教學方法……………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2
第三節 察覺他人苦難之課程設計……………………… 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1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前測各項指標之考驗差異 47
第二節 實驗、對照組實驗後測之t檢定……………… 53
第三節 實驗、對照組之差異分數t檢定……………… 61
第四節 實驗、對照組同質性考驗及共變數分析……… 68
第五節 實驗介入之階層迴歸分析……………………… 70
第六節 綜合分析討論……………………………………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7
參考文獻………………………………………………………… 101
附錄
附錄一 大學生「察覺他人受苦」之課程設計………… 107
附錄二 一顆豌豆的隱喻………………………………… 119
附錄三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 121
附錄四 觀點取替同理心量表…………………………… 128
附錄五 利他行為量表…………………………………… 132
附錄六 生命態度量表(愛與關懷分量表)…………… 134




表次
表2-1 助人行為的四大階段……………………………………………… 20
表2-2 察覺苦難與同理、利他行為之相關分析………………………… 22
表2-3 品格教育的教學方法……………………………………………… 27
表3-1 研究對象…………………………………………………………… 31
表3-2 實驗設計…………………………………………………………… 32
表3-3 單元教育方案……………………………………………………… 36
表3-4 察覺他人苦難課程與察覺他人苦難量表之因應………………… 38
表3-5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分量表、題數及題號………………………… 41
表4-1 研究樣本個人基本變項分佈情形………………………………… 48
表4-2 性別在各量表前測得分之t檢定………………………………… 49
表4-3 實驗組與對照組年齡之t檢定…………………………………… 50
表4-4 實驗、對照組各量表前測得分之t檢定………………………… 52
表4-5 實驗、對照組各量表後測得分之t檢定………………………… 54
表4-6 實驗、對照組察覺他人苦難量表前測得分之t檢定(統一表量表值)………………………………………………………………… 55
表4-7 實驗、對照組察覺他人苦難量表後測得分之t檢定(統一表量表值)………………………………………………………………… 56
表4-8 實驗、對照組各量表差異分數t檢定…………………………… 62
表4-9 實驗、對照組察覺他人苦難量表差異分數之t檢定(統一表量表值)………………………………………………………………… 63
表4-10 各量表之同質性考驗…………………………………………… 68
表4-11 實驗處理對各量表後測分數之共變數分析…………………… 69
表4-12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罪責論斷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72
表4-13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咒罵論斷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73
表4-14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性格歸因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74
表4-15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反身及人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75
表4-16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超越對錯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76
表4-17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良善推斷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77
表4-18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人之常情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78
表4-19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同情協助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79
表4-20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訴諸法律階後測得分層迴歸分析結果…… 80
表4-21 察覺他人苦難量表-歸因命運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81
表4-22 觀點取替故事同理心量表-同理認知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82
表4-23 觀點取替故事同理心量表-同理情感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83
表4-24 觀點取替故事同理心量表-同理表達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84
表4-25 利他行為量表-參與慈善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85
表4-26 利他行為量表-日常助人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86
表4-27 生命態度量表-愛與關懷後測得分階層迴歸分析結果………… 87
表4-28 各量表之統計測驗結果………………………………………… 88

















圖次
圖2-1 受苦與作惡的四分圖……………………………………………… 7
圖3-1 圖畫挫折測驗……………………………………………………… 35
圖4-1 實驗、對照組罪責論斷分量表前後測得分情形………………… 56
圖4-2 實驗、對照組咒罵論斷分量表前後測得分情形………………… 57
圖4-3 實驗、對照組性格歸因分量表前後測得分情形………………… 57
圖4-4 實驗、對照組反身及人分量表前後測得分情形………………… 57
圖4-5 實驗、對照組超越對錯分量表前後測得分情形………………… 58
圖4-6 實驗、對照組良善推斷分量表前後測得分情形………………… 58
圖4-7 實驗、對照組人之常情分量表前後測得分情形………………… 58
圖4-8 實驗、對照組同情協助分量表前後測得分情形………………… 59
圖4-9 實驗、對照組訴諸法律分量表前後測得分情形………………… 59
圖4-10 實驗、對照組歸因命運分量表前後測得分情形………………… 59
圖4-11 實驗、對照組罪責論斷分量表差異分數情形…………………… 63
圖4-12 實驗、對照組咒罵論斷分量表差異分數情形…………………… 64
圖4-13 實驗、對照組性格歸因分量表差異分數情形…………………… 64
圖4-14 實驗、對照組反身及人分量表差異分數情形…………………… 64
圖4-15 實驗、對照組超越對錯分量表差異分數情形…………………… 65
圖4-16 實驗、對照組良善推斷分量表差異分數情形…………………… 65
圖4-17 實驗、對照組人之常情分量表差異分數情形…………………… 65
圖4-18 實驗、對照組同情協助分量表差異分數情形…………………… 66
圖4-19 實驗、對照組訴諸法律分量表差異分數情形…………………… 66
圖4-20 實驗、對照組歸因命運分量表差異分數情形…………………… 66
中文部份:
Bonhoeffer Dietrich著,許碧瑞譯(1994)。獄中書簡。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Bonhoeffer Dietrich著,鄧肇明等譯(1965)。追隨基督。香港:道聲出版社。
Camus Albert著,劉俊餘譯(1980)。反抗者。台北巿:三民書局。
Carl G. Jung著,蘇克譯(1990)。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市:遠流。
Elisabeth Kubler-Ross, David Kessler著,張美惠譯(2001)。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台北:張老師。
Jean-Dominique Bauby著,邱瑞鑾譯(1997)。潛水鐘與蝴蝶。台北:大塊文化
John Hick著,鄧元尉譯(2001)。第五向度:靈性世界的探索。台北:商周。
Karl Barth著,魏育青譯(1998)。羅馬書釋義。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Kushner, Harold S.著,楊淑智譯(2006)。當好人遇到壞事。台北:張老師文化。
Lucinda Vardey主編,高志仁、曾文儀、魏德驥譯(1996)。一條簡單的道路:德蕾莎修女的質樸之道。台北:立緒。
Maria Lena著,劉芳助譯(2004)。用腳飛翔的女孩。台北:傳神。
Martin Buber著,陳維剛譯(1991)。我與你。台北:桂冠。
May Rollo著,彭仁郁譯(2001)。愛與意志。台北:立緒。
Robert A. Baron, Donn Byrne著,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社會心理學。台北:洪葉。
Rudolf Otto著,成窮、周邦憲譯(2003)。論“神聖”。成都:四川人民。
Viktor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譯(1992)。活出意義來。台北:光啟。
丁仁傑(1999)。文化脈絡中的積功德行為:以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參與者為例,兼論助人行為的跨文化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5:113-177。
大英百科全書繁體中文版。http://tw.britannica.com/MiniSite/Article/id00019159.html
方志華(2001)。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與儒家學說之對比。第六屆當代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鵝湖雜誌社等主辦。
方志華(2003)。關懷倫理學的道德教育方法。鵝湖,340(10):33-43。
王思斌(1984)。社會工作:利他主義的社會互動。中國社會工作,4:30-32。
王恒(2006)。時間性:自身與他者--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列維納斯。南京:江蘇人民。
尼采著(Nietzsche F. W.),劉崎譯(1979)。悲劇的誕生。台北市:志文。
石世明、張譯心、夏淑怡、余德慧(2005)。陪病伴行:癌末病房志工的良心照路。安寧療護雜誌,10(4):395-410。
朱瑞玲(1993)。中國人的慈善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5:105-132。
吳瓊如(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月刊,580:12~18。
宋明順(1998)。佛雷勒批判教育學思想。社教雙月刊,83:24-30。
李佩怡(2001)。生命窮盡之境,為何要探問人瀕臨死亡的苦難。諮商與輔導188:2-9。
李奉儒(1996)。後現代主義、多元主義與德育研究。教育研究月刊,50:30-41。
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北:五南。
林治平(2005)。代序。見黃小石著。苦難的尋思。台北:宇宙光。
林芳寧(2002)。同理心成長團體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
林倩秀(2006)。諾丁 (Nel Noddings) 的關懷倫理及其教育意涵。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哲學系碩士論文。
柯志明(1999)。苦難與上帝形象之更迭:呂道爾的反思。神學與教會,25(1):231-249。
孫效智等(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聯經。
孫效智(2007)。生命教育與大學生通識人文素養。大專院校生命教育學術與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生命教育學會。
張利中(2005)。人間苦難的覺察--提升『生命健康』的教育。亞太地區生命教育教學研討會。嘉義:吳鳳技術學院。
張利中(2006)。大學生覺察他人苦難之類型與建構以及一個提昇社會關懷意願與行動之教育介入研究(I)。國科會結案報告 NSC-95-2413-H-029-001。
張利中(2007a)。執子之手,與汝共命—非專業助人與關懷的『共命』理念。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gigabyte.fxsh.tyc.edu.tw/life2000/database/date2007/960130_3.htm
張利中(2007b)。苦難的覺察—一項生命教育主題之探討與建構。大專院校生命教育學術與教學研討會。台北:生命教育學會。
教育部國語辭典(2002)。http://140.111.34.46/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6P%B2z%A4%DF&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著,葉文可譯(2003)。慈悲。台北:立緒。
連見和男(1998)。莫特曼神學簡介。見曾念粵編譯。莫特曼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
曾煥棠(2003)。生命教育的設計與評量。生命的認知尊重與實踐教學與成果研討會論文集。花蓮:慈濟大學。
曾慶豹(2006)。瞧這個人,為上帝被囚!─紀念神學迪特里希.潘霍華誕辰一百年。當代,222:10-17。
黃小石(2005)。苦難的尋思。台北:宇宙光。
黃春枝(2006)。大學生社區服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9(2),291-318。
黃維忠(2002)。藏傳佛教大趨勢:佛光西漸。台北:大千。
楊牧谷(1994)。再生情緣。香港:卓越。
溫明麗(2006)。教育愛與生命關懷的本質與體現。「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寬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基隆: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
葉重新(1992)。心理測驗。台北:三民。
趙梅如、鍾思嘉(2004)。觀點取替故事同理心量表的發展。中華輔導學報,15:39-60。
潘佳耀(1997)。十架神學的背景與形成的過程。俞繼斌編著。管窺十架神學。新竹市:基督教中華信義神學基金會出版。
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清守(1987)。大學生幫助肢障者的行為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69-86。

英文部分:
J. Bowker.(1970). Problems of suffering in religions of the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Viktor Frankl.(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Krebs, D. L.(1970). Altruism--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73:258-302.
Latane, B., & Darley, J. M.(1970). A lady in distress: Inhibiting effect of friends and stranger on bystande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 189-202.
Noddings, N.(200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ushton, J. P., Chrisjohn, R., & Fekken, G.(1981). The Altruistic Personality and the Self-report Altruism Scale.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 293-302.
Ryan, K.(2002).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thics and Character. http://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6E.htm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丁仁傑(1999)。文化脈絡中的積功德行為:以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參與者為例,兼論助人行為的跨文化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5:113-177。
2. 方志華(2003)。關懷倫理學的道德教育方法。鵝湖,340(10):33-43。
3. 朱瑞玲(1993)。中國人的慈善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5:105-132。
4. 李佩怡(2001)。生命窮盡之境,為何要探問人瀕臨死亡的苦難。諮商與輔導188:2-9。
5. 李奉儒(1996)。後現代主義、多元主義與德育研究。教育研究月刊,50:30-41。
6.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7. 曾慶豹(2006)。瞧這個人,為上帝被囚!─紀念神學迪特里希.潘霍華誕辰一百年。當代,222:10-17。
8. 黃春枝(2006)。大學生社區服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9(2),291-318。
9. 趙梅如、鍾思嘉(2004)。觀點取替故事同理心量表的發展。中華輔導學報,15:39-60。
10. 蘇清守(1987)。大學生幫助肢障者的行為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69-86。
11. 余安邦、楊國樞(1987)。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51-98。
12. 林隆儀、鍾明燿(2009)。內部行銷作為、成就動機、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的關係-以國軍志願役軍士官為例。文大商管學報,第14卷第1期,75-110。
13. 林碧珍(2000)。在職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方案的協同行動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115-147。
14. 游進年(2003)。中小學教育評鑑之評析—以校務評鑑為例。教育研究,112,47-61。
15. 黃琇屏(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89,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