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12: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琇櫻
研究生(外文):HUANG,HSIU-YING
論文名稱:早產兒家庭父職參與行為及父職壓力之探究-以北台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aternal Involvement Behavior and Stress with Premature Family in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彭懷真彭懷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早產兒父職參與行為父職壓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8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由於早產兒出生時未完全發育成熟,可能帶給父母及家庭較多的養育照顧困擾與負擔,雖然傳統上母親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在現代社會性別角色變遷及婦女就業率提升影響之下,父親被期待有更多的親職參與行動,分擔育兒的任務,以維持家庭系統的平衡。因此,有必要了解早產兒家庭父親執行親職行動的實際參與情況,及所面臨的親職壓力,以促進其父職參與行為,親職功能更加完善,提供早產兒更好的照顧。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了解早產兒家庭父職參與行為情形、父職壓力情形,以及父職參與行為與父職壓力之間的關聯。

本研究採取計量研究法,以北台灣地區六歲以下早產兒的父親為研究對象,採用郵寄問卷方式收集資料,共獲得230份有效樣本;經SPSS 10.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t檢定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分析,以下摘述重要研究發現:
一、 早產兒家庭父職參與行為傾向中度偏高的參與程度,在父職責任參與行為有較高的參與程度。
二、 早產兒家庭父職壓力感受偏向中等偏低的程度,其中以父親個人生活情境層面的壓力感受較大,最低的是親子互動關係層面之壓力。
三、 早產兒家庭父親因為每週的工作時數、妻子工作狀況不同,其父職參與行為有所不同。
四、 早產兒家庭父親的教育程度、家戶所得狀況、妻子工作狀況、早產子女數,以及早產兒性別、出生體重、年齡、胎別、發展遲緩與否、身心障礙與否等情況不同,父職壓力亦有所差異。
五、 早產兒家庭父職參與行為與父職壓力有部分呈現低度負相關。

依據本研究結果,並針對早產兒家庭父親及家庭、社會工作實務及社會政策分別提出建議:
一、 對早產兒父親及家庭的建議:
1. 父親應積極主動學習照顧技巧。
2. 母親不必然是早產兒的唯一照顧者。
3. 早產兒不需標籤為特殊兒童,但是需要適當關懷與支持。
4. 父親應多與孩子交流互動,陪伴孩子,可降低父職壓力感受。
二、 對社會工作實務及社會政策的建議:
1. 加強早產兒成長追蹤,早期發現疑似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之兒童。
2. 推動父母共同親職的衞教課程及支持網絡。
3. 落實男性育嬰假政策。

最後,說明本研究的限制,包含問卷設計、抽樣、調查方式、統計及對未來研究方向之討論。

關鍵字:早產兒、父職參與行為、父職壓力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對早產兒的了解 12
第二節 父職角色相關論述 19
第三節 父職參與行為 25
第四節 父親的親職壓力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之概念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過程 41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50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一節 早產兒家庭基本特質分析 52
第二節 早產兒家庭父職參與行為情況 63
第三節 早產兒父親的父職壓力情形 66
第四節 早產兒家庭基本特質與父職參與行為的差異分析 70
第五節 早產兒家庭基本特質與父職壓力差異分析 94
第六節 父職參與行為與父職壓力之間的相關分析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5
第二節 討論 130
第三節 建議 13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4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42
英文部分 146

附錄
附錄一 「早產兒家庭的父職參與及父職壓力之探究」問卷(試測) 149
附錄二 「早產兒家庭的父職參與及父職壓力之探究」問卷(正式) 1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04人力銀行(2007)。男性上班族工作與家庭生活面面觀調查。96年8月2日,取自:http://www.104.com.tw/cfdocs/2000/pressroom/104news960802_.htm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
王以仁(2000)。主觀與客觀之間:期盼父職或母職參與的調查性研究。應用心理研究,7,29-30.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台北:遠流。
王銘賢(1999)。早產兒家庭之需求調查。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7,65-73.
王藍浣(2005)。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在兩歲前的認知發展趨勢。早產兒基金會會訊,55,27-29.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95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cbi.gov.tw
台灣地區出生數,行政院主計處網站。95年11月25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2.xls.
台灣地區嬰兒死亡原因統計,行政院衛生署網站。95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出生通報,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95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do/www/themeParkView?themeParkId=54
早產兒居家照護手冊-醫護篇(2005)。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
早產兒基金會網站。95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pbf.org.tw/

行政院主計處「臺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95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412218164171.doc
好爸爸難為之處。96年8月8日,取自:
http://www.gogofund.com/convch/knowblog/rptcont.asp?RptNo=37045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利翠珊、陳富美(2004)。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夫妻恩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21,49-83.
杜宜展(2004a)。父職參與之探究~以身心障礙兒童家庭為例。兒童發展與教育,創刊號,31-48.
杜宜展(2004b)。父職參與意願、參與行為、參與感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呂翠夏(2002)。學前幼兒家庭之共親職與其相關因素:婚姻關係與性別角色態度。台南師院學報,36,1-18.
李美銀(2003)。妥瑞症患童父母親職壓力、因應方式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旻陽(2003)。父職的經驗建構—兩個不同世代父親的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模式論文計畫。
李靜芳、林淑珊(2005)。三胞胎早產兒家庭之壓力調適。護理雜誌,52(1),33-39.
林芸譯(1998)。父親從孩子0歲就要登場了。繁多進著。台北:新潮社。
林莉菁、鄭麗珍(2001)。離婚單親父親因應親職工作角色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113-174.
林寶玉(2003)。先天性心臟病及健康兒童母親的親職壓力與生活品質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毓秀(2003)。女性單親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1,70-102.
徐綺穗(1998)。親職壓力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1,179-198.
徐綺穗(2000)。父職及其與子女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8,193-204.
高美華、郭素珍、蘇聰賢、陳治平(2005)。接受生殖科技治療之早產兒母親的社會支持與婚姻滿意度。實證護理,1(3),176-184.
郭明裕(2004)。百年來新生兒醫學進步的軌跡。中華民國新生兒科醫學會會刊,13(3),3-8.
郭靜晃編,張惠芬譯(1998)。家庭與健康(Doherty,W.J. &Campbell,T.L.著)。台北:揚智。
郭靜晃編,張惠芬、郭妙雪譯(1998)。工作與家庭(Voydanoff,P. 著)。台北:揚智。
陳秀玲、呂志忠(2000)。高醫醫訊,20(3)。95年11月16日,取自: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8908/4528.htm
陳富美、利翠珊(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1-28.
陳素瑩、穆佩芬、夏萍絅、黃碧桃(2000)。早產兒返家照顧初期母親所經歷之家庭壓力經驗。護理研究,8(1),26-34.
張宏哲、林哲立譯(1999)。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Ashford,J.B、LeCroy,C.W. & Lortie,K.L著。台北:雙葉。
游常山、殷寶寧、王興中譯(1999)。揹小孩的男人—一位父親育嬰的真實故事。(Emotional Resc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 Feminist Father),Balbus,I.D.著,台北:麥田。
彭懷真(1996)。男性角色的變遷與困境。現代化研究,7,16-26.
彭懷真(2003)。為什麼沒有男性福利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1。96年9月24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htm
黃怡瑾(2001)。「私」領域中的女性困境:生育、教養與照顧工作之分工。台南師院學報,34,341-365.
黃怡瑾(2002)。雙薪家庭中男性參與親職主觀經驗之探究。台南師院學報,35,313-337.
黃素英(2004)。早產兒加油--提早來到世界的小天使。學前教育,27(5),53-55.
曾幸怡、陳淑貞(2005)。台灣及低體重早產兒兩歲時預後之追蹤。早產兒基金會會訊,55,26-27.
曾馨誼(2006)。早產兒的早期療育—幫巴掌仙子成長與發展一臂之力。高醫醫訊月刊,25(8)。95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501/6.htm
費孝通(1985)。鄉土中國。北京:三聯出版社。
鄒國蘇、鄒國英、鄭素芳、許瓊心、方麗容(2005)。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之氣質特徵與發展之關係。北市醫學雜誌,2(8),722-731.
楊育正(2001)。序文。早產兒追蹤檢查手冊。台北:早產兒基金會。
蔡文輝(1993)。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鍾佩玲(2005)。生態學觀點探討親職及其影響因素。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9,243-254.
謝文心(2004)。早產兒父母調適歷程之探討-以台中榮民總醫院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龍紀萱、陳宇嘉、蘇百弘(2000)。早產兒父母所面臨的危機與需求之需求。早產兒基金會研究計畫報告。
謝延仁(2004)。兒童保護案件中施虐父親其父職角色之研究—以身體虐待或疏忽者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bidin,R.R.(1990a). Parenting stress index, 3rd Edition: Test manual. Charlottesville, VA: Pediatric Psychological Press.
Abidin,R.R.(1990b). Parenting stress index short form: Test manual. Charlottesville, VA: Pediatric Psychological Press.
Able-Boone,H.& Stevens,E.(1994). After the intensive care nursery experience: Families perceptions of their being. Children’s Health Care, 23(2).99-114.
Akoster,J.&Jahnson,k.(2004).The Parenting task: Parent’s concerns and where they would seek help. Journal of Family Social Work,8(2),53-63.
Aylward,G.P.(1995).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al outcome of children at risk. In J.A.Blackman(Ed.). Infant developmental health in early intervention.(pp.156-166).Gaithersburg: Aspen.
Able-Boone,H.,& Stevens,E.(1994). After the intensive care nursery experience:Families perceptions of their being. Children’s Health Care, 23(2),99-114.
Barron,A.P.,Earls,F(1984). The Relation of temperament and social factors with behavior problems in three-year-old children.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25,23-33.
Carey,W.B.(1985). Interaction of Temperament and Clinical Conditions. In: M.Wolraich & D.K.Routh(Ed.) Advances in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Greenwich,CT:JAI Press.
Cherry,B.,Hayer,J,&Feeg,V.(1987). Temperament and cognitive style in early childhood. Pediatr Nurs,13,347-349.
Doherty,W.J., Kouneski.E.F.,& Erikson,M.F(1998). Responsible father: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277-292.
Hanson,S. M. H.(1985). Fatherhood: Contextual variation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9(1),55-77.
Hill,R.(1958). Generic features of families under stress. Social Casework,49,139-150.
Lamb,M.E.(1986).The changing roles of father. In M.E.Lamb(Ed.) The father’s role: Applied perspectives(pp.3-27). New York: Wiley.
Lamb,M.E.,Pleck,J.H., Charnov,E.L., & Levin,J.A.(1987). A biosocial perspective paternal behavior and involvement. In J.B. Lancaster, J. Altmann, A.S.Rossi, & L.R.Sherrod,(Eds.), Parenting across the life span: Biosocial dimensions.(pp. 111-142). Hawwthorne, New York: Wiley.
Lamb,M.E.(1997).Father and child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and guide. In M.E.Lamb(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pp.1-18). New York: Wiley.
Levit, J.A. & Pitt, E. W(1995). New expectations: Community strategies for responsible fatherhood. New York: Families and Work Institute.
McBride,B.A.,& Mills,G.(1993). A comparison of mother and father involvement with their preschool age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8,457-477.
McCubbin,H.I. & Patterson,J.M(1983).Family Reansitions: Adaptation to Stress. In H.I.McCubbin.& C.R.Figley(Ed).Stress and the family. New York: Brunner/Mazel.
Pleck,J.H(1997). Paternal involvement: Level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In M.E. Lamb(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pp.33-48). New York: Wiley.
Pleck,E.H.,& Pleck,J.H.(1997). Fatherhood ide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ical dimensions. In M.E.Lamb(Ed.),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pp.33-48). New York: Wiley.
Thomas,A.& Chess,S.(1986). Th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infancy to early adult life. In: R.Plomin & J.Dunn(Ed.). The study of temperament:changes,continuities and challenges.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39-52.
WHO, Retrieved September 28,2006, from http://www.euro.who.int/
Yeung,W.J., Sandberg,J., Davis-Kean,P.E., & Hofferth,S.L(2001). Children’s time with fathers in intact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3(1),136-154.
Zastrow,C & Kirst-Ashman,K.K(2007).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7th Edition. New York: Thomso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莉菁、鄭麗珍(2001)。離婚單親父親因應親職工作角色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113-174.
2. 陳富美、利翠珊(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1-28.
3. 郭明裕(2004)。百年來新生兒醫學進步的軌跡。中華民國新生兒科醫學會會刊,13(3),3-8.
4. 高美華、郭素珍、蘇聰賢、陳治平(2005)。接受生殖科技治療之早產兒母親的社會支持與婚姻滿意度。實證護理,1(3),176-184.
5. 翁毓秀(2003)。女性單親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1,70-102.
6. 杜宜展(2004a)。父職參與之探究~以身心障礙兒童家庭為例。兒童發展與教育,創刊號,31-48.
7. 利翠珊、陳富美(2004)。配偶親職角色的支持與分工對夫妻恩情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21,49-83.
8. 王叢桂(2000)。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
9. 王銘賢(1999)。早產兒家庭之需求調查。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7,65-73.
10.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11. 王以仁(2000)。主觀與客觀之間:期盼父職或母職參與的調查性研究。應用心理研究,7,29-30.
12.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
13. 彭懷真(1996)。男性角色的變遷與困境。現代化研究,7,16-26.
14. 彭懷真(2003)。為什麼沒有男性福利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1。96年9月24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htm
15. 黃素英(2004)。早產兒加油--提早來到世界的小天使。學前教育,27(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