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一)檔案資料
1.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2.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3.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4.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5.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6. 《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7. 《宮中檔同治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8. 《宮中檔光緒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
9. 《光緒朝硃批奏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
10. 《外紀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刊。
11. 《安南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刊。
12. 《苗匪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刊。
13. 《緬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未刊。
(二)官書典籍
1. 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
2. 明.徐宏祖撰,《徐霞客遊記》,臺北:世界書局,1999。
3. 明.張介賓撰,《景岳全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7、7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4. 明.謝肇淛撰,《滇略》,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5. 清.尹繼善、鄂爾泰修,靖道謨纂,《雲南通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元年刊本。
6. 清.方桂纂修,《東川府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乾隆二十六年刊本。
7. 清.田雯撰,《黔書》,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嘉慶十三年貴州官刊本。
8. 清.李毓蘭修,甘孟賢纂,《鎮南州志略》,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8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9. 清.李熙齡原撰,魏錫經輯次,《思茅廳志》,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31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10. 清.屈大均撰,《廣東新語》,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四編》,臺北:新興書局,1979。
11. 清.林則徐等修,李熙齡纂,《廣南府志》,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33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12. 清.林溥撰,《古州雜記》,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64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13. 清.奕訢等撰,《欽定平定貴州苗匪紀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光緒年間內府朱絲欄寫本。
14. 清.奕訢等撰,《欽定平定雲南回匪方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光緒年間內府朱絲欄寫本。
15. 清.范溥纂修,劉堉續修,《順寧府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乾隆二十六年刊本。
16. 清.徐家干撰,《苗疆聞見錄》,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64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17. 清.夏治源纂修,《師宗州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雍正七年刊本。
18. 清.師範纂修,《滇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光緒十三年雲南通志局刊本。
19. 清.崑岡等修,《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清光緒石印本影印。
20. 清.屠述濂纂修,《騰越州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乾隆五十五年刊本。
21. 清.崇謙等纂修,《楚雄縣志》,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32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2. 清.陸紹閎修,彭學會纂,《嶍峨縣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康熙三十七年刊本。
23. 清.曹樹翹撰,《滇南雜志》,收錄於王錫祺編,《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臺北:廣文書局,1962。
24. 清.陳鼎撰,《滇遊記》,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刊學海類編之一。
25. 清.陳鼎撰,《黔遊記》,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刊學海類編之一。
26. 清.陳燕、韓寶琛等纂,《霑益州志》,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9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7. 清.郭懷禮修纂,《武定直隸州志》,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28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8. 清.鄂輝等撰,《欽定平苗紀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嘉慶年間內府朱絲欄寫本。
29. 清.管學宣纂修,《石屏州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乾隆二十四年刊本。
30. 清.劉毓珂等纂修,《永昌府志》,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30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31. 清.衛既齊修,薛載德等纂,《貴州通志》,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39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32. 清.薛允升著,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重刊本。
33. 民國.納汝珍修,蔣世芳纂,《鎮康縣志初稿》,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33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34. 民國.張培爵等修,周宗麟等纂,《大理縣志》,收錄於梁公卿等編,《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34冊,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35. 民國.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
(三)專書著作
1. 丁世良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2.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纂,《中文大辭典》,第22冊,臺北:中國文化研究所,1967。
3. 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辭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
4. 王自強等編,《中國古地圖輯錄----康雍乾盛世圖》,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2。
5. 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6. 方鐵、方慧,《中國西南邊疆開發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7. 田敬國主編,《雲南醫藥衛生簡史》,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1987。
8. 光復書局編輯部編著,《中國地理大百科》,臺北:光復書局,1997。
9. 西北師範學院地理系、地圖出版社主編,《中國自然地理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4。
10. 呂一燃編,《中國邊疆史地論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
11. 邢義田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恒的巨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12.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杜甫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13. 胡煥庸、張善余,《中國人口地理》(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14. 周瓊,《清代雲南瘴氣與生態變遷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5. 馬汝珩、馬大正主編,《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16. 馬汝珩、馬大正主編,《清代邊疆開發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7. 馬曜主編,《雲南簡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
18. 唐錫仁、楊文衡著,《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19. 徐力群,《邊陲中國》,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6。
20. 徐愛、錢德洪等編,《王陽明全集》,臺北:中行書局,1964。
21.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2.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3. 張其昀主編,《中華民國地圖集》,臺北:國防研究院,1964。
24. 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25.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
26. 莊吉發,《清代史料論述》(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27.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28.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29. 莊吉發,《清史論集》(十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30.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31.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32. 陳捷先,《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
33. 陳勝崑,《中國疾病史》,臺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1981。34. 陳勝崑,《赤壁之戰與傳染病----論中國歷史上的疾病》,臺北:明文書局,1983。35. 郭震唐主編,《放眼中國----蜀水苗山》,臺北:錦繡出版社,1986。
36. 曾萍萍執行編輯,《山河風情----雲貴西南》,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
37. 褚紹唐主編,《徐霞客旅行路線考察圖集》,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38. 劉石吉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39. 劉昭明,《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臺灣商務,1994。
40. 劉鴻喜著、鐘永村繪圖,《中國地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
4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慣習記事》(第四卷上),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89。
42. 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
43. 戴逸主編,《簡明清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4.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7。
45. 藍勇,《西南歷史文化地理》,重慶:西南師範大學,1997。
46. 藍勇,《歷史時期西南經濟開發與生態變遷》,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
(四)期刊論文
1. 王子今,〈漢晉時代的「瘴氣之害」〉,《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1卷第3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2006年7月。
2. 左鵬,〈漢唐時期的瘴與瘴意象〉,《唐研究》,第8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3. 左鵬,〈宋元時期的瘴疾與文化變遷〉,《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
4. 石人炳,〈疾病的過去和現在:西雙版納流行病的變化及其人口學方面的後果〉,《人口研究》,第21卷第4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部,1997年7月。
5. 牟重行、王彩萍,〈中國歷史上的「瘴氣」考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38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3年4月。6. 李中清,〈明清時期中國西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清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4月。
7. 李盛青、冼建春、吳慶光,〈《嶺南衛生方》治瘴瘧的學術觀點探討〉,《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0年12月。
8. 吳長庚,〈瘴、蠱、檳榔與兩廣文化〉,《上饒師專學報》,第19卷第5期,上饒:上饒師專學報編輯部,1999年10月。
9. 吳佳玲,《清代乾嘉時期遣犯發配新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80學年度,碩士論文。10. 岳精柱,〈明代醫學與西南邊疆開發〉,《中華醫史雜誌》,第35卷第2期,北京:中華醫學會,2005年4月。
11. 金強、陳文源,〈瘴說〉,《東南亞縱橫》,2003年第7期,南寧: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2003年7月。
12. 周榮,〈康乾盛世的人口膨脹與生態環境問題〉,《史學月刊》,1990年第4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13. 周瓊,〈清代雲南瘴氣環境初論〉,《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重慶:西南大學學報編輯部,2007年5月。
14. 周瓊,〈清代雲南潞江流域瘴氣分布區域初探〉,《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7年5月。
15. 范家偉,〈六朝時期人口遷移與嶺南地區瘴氣病〉,《漢學研究》,第16卷第1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8年6月。16. 馬強,〈唐宋西南、嶺南瘴病地理與知識階層的認識應對〉,《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2卷第3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2007年7月。
17. 馬強,〈地理體驗與唐宋「蠻夷」文化觀念的轉變----以西南與嶺南民族地區為考察中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5年9月。
18. 凌純聲,〈孟定----滇邊一個瘴區的地理研究〉,《西南邊疆》,創刊號,昆明:西南邊疆月刊社,1938年10月。
19. 徐君峰,〈清代雲南糧食作物的地域分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NO.3,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95年9月。
20. 郭松義,〈清代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流遷〉,《清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4月。
21. 郭松義,〈清代人口流動與邊疆開發〉,《清代邊疆開發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22. 梅莉、晏昌貴、龔勝生,〈明清時期中國瘴病分布與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NO.2,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97年6月。
23. 張文,〈地域偏見和族群歧見:中國古代瘴氣與瘴病的文化學解讀〉,《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5月。
24. 張芳,〈明清時期南方山區的墾殖及其影響〉,《古今農業》,1995年第4期,北京:古今農業編輯部,1995年10月。
25. 張朋園,〈貧窮與疾病:雲貴地區瘴癘探源〉,《國父建黨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會》,第2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
26. 張建民,〈明清農業墾殖論略〉,《中國農史》,1990年第4期,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1990年10月。
27. 張陳呈,〈試論明清時期瘴氣對廣西社會產生的影響〉,《廣西地方志》,2007年第1期,南寧:廣西地方志編輯部,2007年1月。
28. 張鳳崎,〈瘴瘧與雲南人口〉,《西南邊疆》,第3期,昆明:西南邊疆月刊社,1938年12月。
29. 張鐵鋼,〈清代流放制度初探〉,《歷史檔案》,1989年第3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1989年8月。
30. 莊吉發,〈戰爭與地理----以清朝嘉慶初年川陝楚白蓮教之役為例〉,《清史論集》(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31. 莊吉發,〈清高宗時代的中緬關係〉,《清史論集》(十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7月。32. 莊吉發,〈清代宮中檔的史料價值〉,《清代史料論述》(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8月。
33. 莊吉發,〈清代專案檔的史料價值〉,《清代史料論述》(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8月。34. 陳良佐,〈擇地順時----農業的自然環境〉,《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10月。
35. 陳國生,〈試論清前期雲南農業區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NO.3,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96年9月。
36. 陳勝崑,〈「瘴」氣的真相〉,《健康世界》,第41期,臺北:健康世界雜誌社,1979年5月。37. 陳勝崑,〈中國疾病的歷史與地理(完)----臺灣的鼠疫與瘧疾〉,《當代醫學》,第10卷第9期,臺北:當代醫學雜誌社,1983年9月。38. 陳勝崑,〈疾病與中國文明的開始----中國南方風土病的探討〉,《赤壁之戰與傳染病----論中國歷史上的疾病》,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10月。39. 陳賢春、榮莉,〈《嶺南衛生方》辯證治瘴的學術特點〉,《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04年3月。
40. 黃冬玲,〈壯族地區瘴氣流行考證〉,《中國民族醫藥雜誌》,1999年第2期,呼和浩特:全國中醫藥圖書情報委員會,1999年4月。
41. 葉志如,〈清代罪奴的發遣形式及其出路〉,《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1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1月。
42. 馮漢鏞,〈瘴氣的文獻研究〉,《中華醫史雜誌》,第11卷第3期,北京:中華醫學會,1981年7月。
43. 彭雨新,〈清代前期雲南銅礦業及其生產性質的探討〉,《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84年第5期,武昌:武漢大學學報編輯部,1984年9月。
44. 楊芑,〈雲南瘧疾流行概況〉,《雲南醫藥》,1988年第5期,昆明:雲南醫學會,1988年9月。
45. 楊偉兵,〈元明清時期雲貴高原的農業墾殖及其土地利用問題〉,《歷史地理》,第20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46. 楊煜達,〈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東北的銅業開發與環境變遷〉,《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4年7月。
47. 熊秉信,〈雲南金河上游之地文與人文〉,《西南邊疆》,創刊號,昆明:西南邊疆月刊社,1938年10月。
48. 鄭洪、陳朝暉、何嵐,〈「瘴氣」病因學特點源流考〉,《中醫藥學刊》,第22卷第11期,瀋陽:中國中醫藥學刊雜誌社,2004年11月。
49. 歐志安,〈論湘西苗族醫藥〉,《貴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貴陽:貴州民族研究編輯部,1983年1月。
50. 潘向明,〈清代雲南的礦業開發〉,《清代邊疆開發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51.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1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4月。52. 簡炯仁,〈臺灣先民因應瘴癘研究〉,《史聯雜誌》,第28期,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96年10月。53. 簡炯仁,〈「臺灣是瘴癘之地」----一個漢人的觀點〉,《臺灣風物》,第46卷第4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6年12月。54. 藍勇,〈中國西南歷史氣候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NO.2,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93年6月。
55. 龔勝生,〈2000年來中國瘴病分布變遷的初步研究〉,《地理學報》,第48卷第4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7月。
56. 龔勝生,〈中國先秦兩漢時期瘧疾地理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0卷第4期,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6年12月。
57. 龔勝生,〈歷史醫學地理學芻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NO.4,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98年12月。
58. 龔勝生摘譯,M. J. Ingram、G. Farmer、T. M. L. Wigley原著,《歷史氣候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8年NO.2,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95年6月。
59. 龔蔭,〈清代滇西南邊區的銀礦業〉,《思想戰線》,1982年第2期,昆明:雲南大學,1982年3月。
60. 龔蔭,〈關於明清雲南土司制度的幾個問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1986年第2期,成都:西南民族大學,1986年3月。